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Saturday, July 30, 2005

new left policy gains momentums

This is the milestone of current new left movement in China.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80, Chinese government openly disappove the results of a key reform conducted by itself. The market oriented medical reform has just been rated as a failure. If you read Chinese, go to this website or go to Chinadaily although it's been tuned down a little there. New policy is on the way. There are some shocking evidences in the report. I wish I could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But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 writing....Great, I didn't know the 1st target of new left policy is medical reform...

more

Friday, July 29, 2005

一个老头的战争

 

撰稿/李宗陶(记者)

阮仪三在古镇保护中与各地领导争论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怎么不好发展?只是一个快、一个慢,想保住官位,要政绩、想高升,当然就想走捷径。”



一张薄纸夹在阮家书橱的玻璃移门之间,这是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证书。2个月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主任理查德·恩格哈将这张纸递给阮仪三的时候,同时给出一份沉甸甸的评价:“对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大范围保护是对活的文化景观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项目将对这些城镇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整个中国的保护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本新近出版的《护城纪实》摊开在我的书桌上。作者是阮仪三。在序言中,作家冯骥才说:“在当前城市文化保卫战中,建设界的知识分子一直站在最前沿。他们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实施者,又是决策的参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在他们的手中。故而,是趋炎附势而升官发财,还是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选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20年多来,除了人们熟知的平遥古城和江南六镇,中华各地风情各异的古城古镇上,都曾留下这个老头竭力相争的身影。基于此,他称阮仪三为“行动的知识分子”,并将这些行动概括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录”。

学者杨东平读完此书后对我说:“这个阮仪三,了不起。”因为书中直截了当的点名,显然不是一般的出牌方法(对保护有贡献的人,一律有名有姓;对保护起反作用的人,均点到职务。回想2002年10月,当我在杭州采访“推土机前救古宅”的阮仪三时,68岁的教授说:“这些年的故事,足以写一本书了,而有些话,我现在不能说,等我再老些罢。”我于是好奇,是什么,让老头在一年半后突然开口了。

2月3日,我叩开同济大学博导楼阮仪三的家门。建筑面积86平方米的二室一厅显然没有与时俱进,但书房内散落四处的建筑类著作和一袋袋蔓延到墙根的设计规划图纸却铺陈出另一种华丽。

“倷个脚踏车钥匙呐?”阮师母一口糯糯的苏州话。她要出门,骑阮教授的自行车。

争战的代价

“老伴是怨我的。这房子就不说了,儿子要买房,拿不出钱。我买房买车的钱到哪去了?喏,在那里。”阮仪三指指书架,一沓沓文稿堆成小山样。这是近五六年来的暑假,阮仪三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西南边陲踏勘古镇的调查报告。我随手取了两册,云南腾冲县和顺古镇、会泽县娜姑古镇的蜿蜒街巷、青瓦民居、影壁梁柱扑面而来,郁郁古风,令人心生向往。

当人们还在褒贬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和西塘现在的模样时,阮仪三早已将战线拉长到更远更美的地方。每次5个组,每组15000元,吃住当地,考证史料,拍摄大量图片。随着西南五六十个古镇走遍,阮家离黄金地段的平方远了,又远了。

对于我的疑问,阮仪三直言:“本想退休以后再写书,把这些枝枝节节、争争斗斗都说出来。但我的学生劝我早点写,现在写,现在写出来,说不定还有用。我想,也对,反正我也不怕得罪人。”

古稀之年的阮仪三是名门之后。高祖阮元是乾隆年间进士,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历任三省巡抚、三地总督,在经、史、金石、书画乃至天文、历算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是江苏省机电业技术先驱。阮仪三说起家族渊源,意气勃发,以至于突然拿过我手中的笔,在一张纸上涂划高祖的业绩——譬如开创了“训诂学”,并考问我“训、诂”二字的含义。我瞥一眼架上那本黑漆面烫金字的《阮元年谱》,再看一看眼前这位应答飞快、颜面生动的老人,想:一个尊重家族历史的人,或者才会对民族历史、文化瑰宝心怀虔诚。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阮仪三就开始了江南古镇的踏访与勘查,当时他认为有50余个小镇极具保护价值。如今,保下来的“江南六镇”已成著名景点,大部分,则湮没在经济发展的滚滚车轮里。而外界将他与“护城卫士”连在一起,始于1981年他介入平遥古城的抢救和1984年主持周庄古镇的保护与规划。

“1984年,从上海老北站到周庄,早上7点走,晚上6点才到。”阮仪三在一次次往返之后,索性住下两个月,在当地文化站站长庄春地(后任周庄镇镇长)的协助下调查、测绘、规划。当然,自掏腰包。

庄春地后来说:“我是周庄人,当时就觉得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给毁了是种罪过。阮教授来做规划,我虽然不懂,但既然能保护古镇,就试试看。”他还提到,在那个“一毛钱能吃一顿早饭”的年代,阮仪三将自己申请到的5000元科研经费汇给了周庄政府,而周庄此前只获得过一次苏州市政府拨的2万元钱,用于沈厅的修缮。

此前,也有专家、学者对周庄的一些破坏现象进行谴责,但因为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使得批评只能成为个人良心的倾泄。

而面对喧嚣而至的经济大潮,个人的那点良心通常是微不足道的。

办班传道授业也让阮仪三“亏了些本”。为保护平遥,从1981年开始,他连续几年免费让平遥的城建部门和文物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同济大学的培训中心培训3个月。1985年,他面向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负责保护与规划工作的负责人办了个班,但办了5期就办不下去了——聘请北京乃至国外知名学者的讲课费、听课者的食宿费、实地踏勘的各种费用,让阮仪三的那点课题经费难以支撑。送走150人,阮仪三说:“贴不起啦,关门吧。”

阮仪三有过性命之虞。那是1981年春,他主持九华山风景区规划时,因为制止一些山民野蛮毁林而“断了他们的财”,有人扬言“要他的命”。半夜,一串火把和电筒在远处闪烁,直奔他投宿的寺庙而来。幸亏老僧及时报信,苦苦相劝,阮仪三才转移到青阳县城。

阮仪三还招人讨厌。20世纪80年代的江南农村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接近国道和大城市的乡镇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但大多数乡镇领导文化不高、喉咙蛮响,自然不知“规划”为何物。

“当时还没有规划设计费这个概念,我们下去,不收一分钱,义务为那些古镇做规划,但他们非常冷淡,觉得没必要。”

阮仪三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在苏南黎里古镇吃到的闭门羹。当时镇长态度明确:“老街古宅没必要保护,妨碍现代化的一律要拆除。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脱离实际,我们不欢迎。”阮仪三讲道理,镇长不耐烦,双手推其出门,并向另一间办公室喊话:“这几个上海来的老师,食堂不要卖饭票给他们。”阮仪三告诉我,80年代中期,吃饭要凭粮票,小镇街上没饭,只有单位食堂。一行人饿着肚子赶到另两个镇,同样不受理睬,于是大败而归;同行者中,有人“气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争战的哲学

阮仪三更让某些地方领导头痛。

1985年5月,因为九华山的规划“好看的少、难看的多(新建房还是像山里的房子,不气派,没有现代化的味道),群众很不满意”,安徽省建委向同济大学发出红头文件,要求停止实施,重新设计。阮仪三不得不放下手中教学,飞抵扑火,最终以当地建委道歉、规划继续实施收场。

1998年底至2001年,因为周庄开公路的路线争议,阮仪三曾与某副市长“当面开销”。当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干峙院士特意将阮仪三叫到此位副市长跟前,让后者复述一遍“暂停开路,作冻结处理”的决定时,阮仪三当即拱手称谢:慎重些好,保护古镇更重要。

但说归说,当地公路局却抓紧修路,马不停蹄。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中心在沪召开申报世界遗产的培训班,看过周庄后,专家们都对当地政府不顾古镇环境、执意修公路的做法表示不解,并联名给中国政府领导写信,力劝切勿因小失大,危害申报。当新闻媒体披露此事后,主管副市长在所刊报纸上批示:“不吃这一套。”

各种压力接踵而来,周庄顶不住了,阮仪三准备拼老命了……就在这关口,因为APEC会议要在周庄开半天会议,龙永图(时任外经贸部部长)讲了一番话,这场纷争才算画了一个暂停号。龙永图对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忧虑,他说:“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污染,破坏了环境,一些传统的文物也遭到了破坏,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开始消亡。我们特别选定半天会议在周庄举行,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不管怎样开放,中国政府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在这一点上,周庄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阮仪三告诉我,在这场特殊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有一些哲学是必须领悟的。

譬如,每一次的调查报告,阮仪三总是一式四份,一份交当地,一份交所在省委省政府,一份上报建设部,一份留底。一旦寡不敌众、孤掌难鸣,他便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告御状”。像力保杭州孩儿巷98号的过程中,推土机都已开到宅前,阮仪三通过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先生将呼吁信转交杭州市委书记,终于得到“不能拆”的批示。

“要让一把手知道。”老头儿朝我笑笑。

说起另一桩成功的“告御状”:从九华山寺庙连夜撤离的阮仪三踯躅在青阳县街头,某县长那番“不着急不关己的废话”犹在耳畔。一气之下,阮仪三在路边邮局给安徽省当时的省委书记周子健发了封长达5页的电报,将山民剃光头式的踏毁山林、当地官员的官僚作风一股脑儿写上,并列了一长串名字。这封电报,花了他当时近一个月的工资。“我不认识周书记,但我要出这口气。”接到电报的安徽省委一重视,一查实,事情总算有了个好结果。

但是,那座已经受到致命毁伤的苍翠山峦无疑定成秃峰,几十年也恢复不过来了。

阮仪三还有一招:洗脑。“我一次次去平遥,深知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需要扭转人们脑中的观念,还得要培养当地的干部。十多年来,我每年给平遥两个免费名额,让当地委派干部到同济大学来培训,目前当地的城建等主管部门的干部都是我的学生,由他们管理我也放心了。”

在保江南古镇的紧要关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阮仪三领着六镇的镇领导到巴黎、罗马等欧洲城市,考察那里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学习,转换观念,一起来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1985年,阮仪三又面向全国城建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办了个“局长班”,每年2期,每期四五十人。至今,已有1000多名“阮教授的学生”在各个规划城建部门的重要岗位上应对着发展与保护的道道难题。

2003年11月29日,应建设部邀请,阮仪三在北京给全国56个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市长上了3小时课,主题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不独官员,阮仪三还争取同仁的理解。1993年,福州市聘请港商改造开发福州三坊七巷地块。香港著名建筑师陈籍刚先生在听了阮仪三等国内学者的意见后,认为方案确实有问题,是不了解福州的历史,不理解名城的保护,最后退出了设计。

“我自己也要不断洗脑,必须跟上国际最先进的保护观念和做法。没办法,我的学生逼着我往前走。”阮仪三最近与文物保护界的一大分歧就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他不赞成某些城市修复古城墙,也不赞成某些城市对残塔的重建,认为这忽视了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和对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此外,他也不赞成将一些文保点独立出来仅做观光之用。“在德国,马克思故居里还居住着燕妮的孙女。建筑不同于文物,它还有居住的功能。”

争战的博弈

2003年6月的冯骥才走在从布拉格回维也纳的路上,黯自神伤。他处在某种比照之中:“上世纪90年代的巨变之后,从俄罗斯到东欧诸国都进入了经济开放和开发的时代,但是他们并没有急于改天换地,没有推倒老屋和铲去古街,没有吵着喊着‘让城市亮起来’;相反,他们精心对待这些年久失修、几乎被忘却的历史遗存。一点点把它们从岁月的尘埃里整理出来。”在诸如“小心翼翼地修改城市”的民间组织的称谓中,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无上的虔诚。

这种虔诚我也在阮仪三的脸上读到。

当他说起苏州园林的精妙、说起昆明文明街的金马碧鸡坊的照影,那神采中的光辉,让我想起古人的啸歌。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郁白说过:“在保护名城方面,中国想做得和欧洲一样好,必须有一个公民社会的基础,这是根本。”当年,法国的里昂也曾有过类似的矛盾,当地政府最初决定改造,要拆。这一决定在市民中间引起轩然大波,集会、抗议,最后,公众决议对老城进行维护,现代化在房内、在地下。如今,里昂成了保存古城原貌与现代化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

阮仪三在古镇保护中与各地领导争论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怎么不好发展?

只是一个快、一个慢,想保住官位,要政绩、想高升,当然就想走捷径。”以此评价所有的领导未免有些偏颇,但理想向现实妥协、把问题留给未来的例子,在中国实在不少。“当年,北京进行城市改造,拆掉城墙。这些年经济上来了,也一直在反思,认为当年应该听从梁思成的规划,保存老北京,建设新北京,像巴黎一样。如今呢,为迎接2008年,小胡同也在都市风貌的挤压下渐渐消失。这时候逻辑又变了——

  连城墙都拆了,几条胡同又算得了什么?”

这是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的博弈。我们认可了西方的现代化,经济要发展,就暂把其他问题搁置一边,等到回过头来才醒悟。“这虽有短视的一面,也是迫不得已。”

一位当年介入周庄激辩的官员如是说。

怎样才算“适度”?如何找寻平衡点?

阮仪三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其中,学者的知识、经验、眼光与城市未来的格局、面貌、利益将放到一架天平上去掂量。

问题是,公正的天平在哪里?换言之,谁说了算?

争战的传承

1908年,一批史学界人士救火般抢救敦煌藏经洞的遗书,从此点燃中国知识分子保卫优秀中华文化的薪火。百余年来,在这本史册上,我们读取罗振玉、陈寅恪、马寅初、梁思成等人的名字。今天,我们品味陈从周、阮仪三和无数学者教授的争战。

提起恩师陈从周,阮仪三说,从60年代到80年代,建设性破坏此起彼伏,陈先生不断大声疾呼,救了不少名山名园,如海盐南北湖、镇江南山、山东益都隅园等。

导师说过的那句“我是消防队,到处救火”,阮仪三后来一直身体力行,如今,他传给弟子们。每一次出发去踏访,他都告诉学生:“我们现在开始历史文化的长征。”

从1991年至2003年,他的嫡传弟子包括24名硕士生、29名博士生(其中4名台湾学生),此外还有日本、也门的2位留学生。这些弟子,将来有望执掌规划、建设部门的决策权,阮仪三寄望于他们。“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现在你们也许感到从事这项工作很‘孤立’,但只要你们坚持下去,今后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一代人干不完,下一代再接着干,这个事业,需要几代人的奉献。”

事实上,在每一个暂时胜利之后,阮仪三都心存远虑:“总算逃过了这一劫,后事如何还得拭目以待。”我知道,老人的言下之意是,再过几年怎么办?换了领导怎么办?

让阮仪三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保护历史”的概念。体现在校园里:他开的相关课程原先只有40多名本校学生,但近年来听众渐多,去年多达160多人。“复旦的学生要赶过来听,我说,来吧。”阮仪三笑了。当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微笑时,我注意到,老头儿可爱地牵了牵嘴角。■

more

东街商圈文物保护何时不再“星星点点”?

时间:2005-2-1 0:05:52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1月28日电 东街口是福州最为繁华的地段,寸土寸金,而在东街口商圈这一带却绵延着一片由三坊七巷、乌塔、孔庙等古老文化遗迹组成的"文物群"。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不同个性,不同风貌的文化区域是福州的精彩,是福州有别于所有别的城市的独特之处。但是,如今只剩下越来越破败的三坊七巷、被架空的乌塔……在现代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这些遗迹被蚕食、侵吞,退缩到无可再退的境地,其衰败惨烈的境况激起了所有热爱福州热爱福州历史的有识之士的愤怒:中央商务区的拥挤,不该成为某些人破坏古城的借口!或许是师大66位教授的呼吁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福建省建设厅近日已出台准备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的措施,要求各地在今年六月前申报近现代优秀建筑进行保护,可是,究竟该如何保护,让人心生担忧。
福州文庙(亦称孔庙,为古时学宫)就处于东街口商业街的尾端,离这座福州市最热闹的地方仅几步之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车水马龙,一个是静谧通幽。跨过文庙高高的石门槛,一切繁杂纷争就被甩在了背后。文庙自2000年元月对外免费开放并不断修缮后,如今已是革履一新:大成殿是福州最雄伟的殿宇,高踞月台之上;两侧有廊庑、官厅、乡贤祠等,一间间宽敞明亮;还有那高森的红围墙围住了这座城市难有的一方清静。这样的氛围与建筑规模,不由让人想起自唐以来各朝代文武官员纷纷至此学习孔子礼贤之道及儒家风范,既静穆又热闹的场面。"现在来这参观的人不多,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周末的时候会有一些家长带小孩来这里走走。"文届保管所工作人员小孔说,尽管是免费开放,但真正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很多年轻人是在东街口逛累后进来歇脚的。
如今的文庙,已经一改过去"求而上学"的繁荣府第,而成为东街口延伸过来的免费的休憩之所,这多少显得有些寂寞。 文庙的对面,就是被誉为"福州文化名片"之一的乌山。今天的乌山土地已被拍卖,正在被开发为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商业广场。那乌山之上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乌塔由于基地被破坏开始倾斜,只是这样的倾斜度不但永远不会像比萨倾塔那样闻名于世,而且还可能面临着随时倒塌的危险。
真正受人关注的东街口文物保护要数一直备受争议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拆与不拆之间挣扎了十几个年头,到如今仍处于保护与无力保护的尴尬境地。曾有一位专家尖锐指出,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而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谁为了短期利益而拿掉这样一个重要筹码,谁就会是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罪人。然而,三坊七巷早在90年代初的旧城改造热中被批租给长江置业公司,用于房地产开发。这么一租就是50年。
在批租之后,由于开发商的设计方案无法通过政府部门审批,加上拆迁安置的巨大费用需要由政府承担,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三坊七巷在开发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搁置下来。三坊七巷的开发是暂停下来了,但是又处在了无力保护的真空中,因为全面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几十亿的资金,政府显然无力也不会承担。另外,由于三坊七巷已被批租给开发商,这份土地合同仍然有效,所以无法引进新的民间资本。就这样,三坊七巷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地衰败下去。
过去"前庭花落后厅开,庭院深深有人家。"的三坊七巷如今只剩下了"二坊五巷",残留下的古街坊也由于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有的梁架倾斜、墙壁剥落,有的屋面破漏、濒临倒塌,违章搭建随处可见。面对今天的三坊七巷,打小就在三坊七巷生活现是严复故居看房人的老黄只能以"哎……"长长的叹息来表达自己沉重复杂的心情:已经不管不顾废弃了几年,尽管专家呼吁保护榕城古文物,但政府仍没有切实的办法和措施,怎么保护?难道就是保护一个没有氛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的孤零零古董吗?这与毁了它又有何不同? 让老黄稍感安慰的是,现在一小部分名人故居开始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正逐步被保护起来。严复故居就是在2002年初由于得到一位上海企业家捐赠的几百万元而被修缮保护起来的,尽管整个故居的面积由于被商业开发已经缩小了二倍,但老黄仍觉得值得安慰,"至少主楼没有被征用走。" 有关人士认为,福州三坊七巷的优势在于这里拥有林则徐等历史名人。开发三坊七巷,就是要把民居特点和名人效应结合在一起。在资金方面可争取省、市、区财政的支持,并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欢迎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保护,鼓励多方面资金注入。同时政府可考虑组建三坊七巷旅游开发专家组,聘请专家对其开发进行系统规划。
置于东街口头端的林觉民故居是90年代初全国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时最早保护起来一批文物。故居的负责人李厚威从1989年开始就一直在为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奔走呼吁,直至1991年年底故居被定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时故居面积已经大大缩水了,现在故居旁的建行一幢楼过去都是故居的一部分。"据老李介绍,林觉民故居还是谢冰心的居住地,又是林徽因的祖居。1989年的时候,他还是鼓楼区政协委员。为了力保林觉民故居免被拆除,老李在媒体上呼吁了又呼吁,并请一些学者共同书信省、市领导,"折腾了近三年最后才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以保护起来,但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商用了。"
如果说林觉民故居是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得以幸存,那么,三坊七巷中许多名人故居就没有这样的运气。据了解,像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这样的名人名坊还有40多座,只是其中大部分没有像严复故居和林觉民故居那样"幸运"地被保护起来,大多还只是个大杂院,里面住着人,一些还是机关单位的办公场所。"资金是一个主要原因"李厚威意味深长中透出一股无奈。
在林觉民故居背后,郎官巷对面,某商品房二期正在建设,售楼的广告上打着"三坊七巷"的宣传,这如同乌山一样,是历史文化被商业炒作的典型例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曾谈到三坊七巷保护的时候说到,如果让部分文物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这意味着忽视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古建筑就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孤岛。有一位网友在主题为"福州三坊七巷,你让我心痛!"的论坛上发表了这样一句话:东街口文物保护之所以一直是个难题,就因为它处于全市最昂贵的地皮之上。这兴许带着激愤和戏说的成份,却多少折射出当今古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冲突时难以协调的深刻矛盾。
东街口商圈的古迹,在近代是福州精神的精华所在,现在这里又是寸土寸金的商业旺角。文化人急切地拯救日益缺失的千年文化,可是无奈,拿什么来拯救呢?
在寻访福州文化古迹的过程中,一种失落和压抑感充斥心中,除了三坊七巷触目惊心的破败脏乱狭小给人带来的局促感之外,名人故居内涵的空泛无物,也令人难过。以一个福州本土人的肤浅眼光来看,这些文化遗迹的现状确实很难激起我们的兴趣,更何况想以此为"旅游牌"来激起外地游客的兴趣呢?而从已开放的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去年整年的参观人数仅仅过万的拮据也可见一斑。 近年来"人文关怀"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而这样的人文氛围却也正是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缺失所匮乏的,越来越多的高端阶层和文人阶层直至市井百姓开始渴求福州也能发掘营造这样的一种文化底蕴。毕竟福州是有着2200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名胜众多,而其中的"三坊七巷"更是目前全国现存最大的古街区。"三坊七巷"现有268幢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多幢为名人故居,是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作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三坊七巷有傲人的资本,但作为静态展示不言不语的民居和名人故居,他们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又在哪里呢?外地的游客到三坊七巷看什么?现存的已开放的名人故居虽已恢复原状,但是文物匮乏,即使作为文史教育基地的辛亥革命纪念馆也显得苍白无力。严复的故居里面的文物少之又少,除了一两块重修挖掘出的砖块,仅有的几个房梁,大部分都是一些介绍性的文字、照片。这些并不是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想看的。一所故居不能仅靠文物来支持,但没有文物的故居却更显单薄。确实,文物的严重缺乏是这些名人故居普遍存在的缺陷。 缺乏生命力的静态古民居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游客的某种感情?又有几个人真正对建筑本身感兴趣呢?三坊七巷的文化积淀不可谓不厚,但是那样的盎然生趣的古代生活形态已然逝去。福州"三坊七巷"能吸引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应该正是其迥异与其他古建筑群的古代生活形态的重现。福州同样也有那幽深的巷道,来感受历史的沧桑。但是,除了恢复古民居的原貌外,还应腾出更多的空间开展文化活动,介绍一下当时的生活起居以及福州民俗。不但要恢复过去的生活形态,还要融入现在的生活元素,不能只是简单的建筑物静态展示和平面铺陈,要使之成为一个艺术与世俗、历史和现代交融的群落。要挖掘好"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光是靠小打小闹的修缮是形不成旅游大气候的。如果将其周边逐步建成中国最大的民居、商业、酒店的古建筑群,保持福州明清建筑的传统,使"三坊七巷"真正成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建成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旅游需求,可以购物,可以听戏,可以看风景,还可以住在里头体验古民居的生活,在其适当的位置建名吃小食街,形成独特的福州吃文化,福州何愁游客不来?
一位网友描摹了一幅三坊七巷的未来:有一天,一个头插三条簪(绝对福州特色)的婀娜女子从幽暗的历史角落走了出来,和一辆黄包车交汇而过,轻摇的木扇,闲适的脚步。而我们,则在那百年沧桑的老屋里坐着,喝着一杯千年流传的中国茶或者西方舶来的咖啡,看温暖的阳光或清冷的月光从天井倾泻,也许你会怀疑,究竟是我们回到了过去,还是过去来到了现代。 (福建工商时报社记者 孙激越 龚小妹)


稿件来源: 福建工商时报

more

Thursday, July 28, 2005

阮教授之难忘的战斗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传统历史街区,就是近年来一个“美手”的典型。它在
福州旧城中心,三条纵街七条横巷的结构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有坊墙券门,坊
内立有清代坊里管理告示碑刻,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其中许多是名人故居。
1994年港商在此进行房地产开发,拆毁了街坊周边的房屋,规划建筑一幢38层住宅楼,在
街坊中间搞了一个商业建筑大楼,虽然一些被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留了下来,但其
它老房子和石板路全部变成了新住宅楼和小区的绿化地。这个方案得到了当地领导的推崇,
认为既保护了文物建筑,又改造了旧区,并取得了高额利润。但是它彻底毁坏了历史传统
环境,从此三坊七巷成为历史陈迹和图档资料,福州再也找不到如此完整的街巷风情了。
当时有许多著名专家在报纸上呼吁“救救三坊七巷”,但没能打动福州市领导的心。





 

主持人:

主持人今天到我们演播室来做客的是阮仪三先生,大家欢迎。掌声好像不是特别热烈,为什么呢?很多人不知道阮先生是做什么的,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掌声就会特别热烈。这是阮仪三先生给我的名片,名片上是这样写的: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家里电话……,家里电话就别念了。阮先生有这么多头衔,但是我们今天谈的话题,跟他这些头衔基本上没有关系。我们把阮先生从上海请过来,是想让他给大家讲一讲他和别人打架的事。阮先生会打架,而且打的架都非常大,甚至都有名字,现在咱们一个一个讲,先给他们讲“平遥之战”。

阮仪三:

1980年,我带着学生到榆次去搞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习,当时知道了平遥正在拆城墙,而且正在拆的是街区,一条街拆去了大概180米,拆掉了有20几幢明代建筑,还有100多处清代建筑。

主持人:

已经开始拆了,当时?

阮仪三:

已经开始拆了。

主持人:

当时是这个样子吗?您看。

阮仪三:

阮仪三当时修复前,我80年代时照的照片。因为平遥有个特点,平遥在明清的时候是很著名的中国的票号城市,由于城市比较富庶,全国有大的票号17家,平遥有7家,因房子非常完整,整个老山区里没有一幢草房,全是瓦房而且很多大户人家,很多票号的那些店面房,街面房都很完整。这个城市中间有很多很好的民居,就这么随意地把它拆掉,我觉得非常可惜,应该说平遥古城保存的价值非常大,但是有些人要拆掉它,由不得您不生气就决定找他们去打一架,我当时跑去找他们县里的领导,找城建部门的领导,他们说我们要发展,城市要建设、要发展,要发展当然要开路,中间有一个很好的市楼,他的做法就是知道市楼是国家文物,不能动。就像西安的钟鼓楼一样,做个圆圈,开十字大路,那么我觉得:这么一来就把整个城市风貌破坏了,我说你这个规划做得不好,城市要发展,但是不一定非要这样做。你可以保护古城 开辟新区,可以发展经济,但是不一定非要拆老城市。我说这些老城市留下来是个宝贝。

主持人:

您说的这个道理,不拆也可以发展,他们听不进去?

阮仪三:

听不进去。后来我就到省里面,省里面说,你说你能够很好地规划那么你来做,你说他们做得不好,你来做。

阮仪三:

我说,行!我来做。我就赶快回去招兵买马。我当时就在同济大学找了学生,我说要干活儿,同时没钱,要吃苦。当时挑了12个人,这12个人现在都是精英。做那个规划做得是很艰苦,因为当时地方不支持我们,等于说我们自己拿的钱来自己来做,说到惨呢,就是到最后临走的时候,我们学生先走了,我最后走,我就背着两捆图纸,因为从平遥县到火车站没有车,当地也没有公共汽车,我说借一辆自行车也借不到,我就扛着图纸走了大概7里路,17里路还是7里路,大概7里路,灰尘里面。

主持人:

县里没有派辆车送您?

阮仪三:

县里根本就没有车来派。到省里面去,省里面说我们定不了,得中央定。我就赶快到北京,后来把那城墙定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并且由国家拨一部分款子来修这个城墙。当时第一批大概七八万块钱先拨到了,然后县里面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觉得这是个好东西,拨这么多钱,因为当时我有一个印象,当时平遥县的全年的基建经费好像就有七、八万。县里面从保护城墙这件事情上尝到了甜头。

主持人:

觉得保护可能也是有利益的。

阮仪三:

对!同时觉得国家能出钱,来修我这个破城墙就说明价值非常高。

主持人:

我想知道您在跟县里的人交流的时候气氛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今天这么缓和?

阮仪三:

不,其中比如说,我想改善城市里的基础设施,他说不通车不行,我说可以通车,通车不一定要拆马路因为我们可以用单行道的方式,他们就不懂单行道,他说,哎呀,你不要做了。什么单行道,不懂,不懂,把我的方案就否定掉了,就这么回事。

主持人:

您有没有着急,当时。

阮仪三:

当时那就很着急,因为看到那个城墙已经拆了,老城保下来以后,现在平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假如当时没有采取这些措施,那就跟别的城市一样,推土机一推,铁锹一铲,全部就完了。

主持人:

就说保护它,这个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了,但是保护下来怎么发展好像没有说到,我昨天甚至猜想,会不会今天在平遥城里还有好多老百姓在骂您,如果当时您不多事的话,我们早就住进高楼大厦了。

阮仪三:

阮仪三:我们当时做的规划很清楚,就是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然后是新老的协调发展,同时古城里面的生活设施还是要改善。老城市的风貌不动,但是基础设施要进去,就是我们的水,电,交通,还是可以进去。

主持人:

您刚开始力图说服他们的时候,有没有那种很孤立的感觉?

阮仪三:

非常孤立,因为当时我们在做的时候,好像到处求救无门,比如说我们做的时候要拍点照片,当地就找不到一个照相馆肯放大我们的照片,我就没办法,后来到太原去买了放大机,自己放。

主持人:

从这个里面就说,并不是对你的工作很支持,应该说今天已经成为朋友的这些人,当时也给您设计了一些阻力,是吧。

阮仪三:

一些人为的阻力,要找这个东西没有,要借一个皮尺借不到,要借一个照相机借不到,我们在那儿吃饭,当时要交粮票,最后我走的时候还差27斤粮票,付不出来,我说付钱,不行,不让走,就在那个地方把我关了半天。

主持人:

大家想不想趁“五·一”放假的时候,到那儿去看一看,如果大家同意的话咱们组成一个旅游团怎么样?您看我做生意还可以。但是我坐在这个椅子上我有一个想法,看上去很好,在那儿(平遥)生活怎么样呢?就像这个椅子,大家看上去觉得很好,很值钱。但是坐着好像不舒服,我看您的姿势也挺难拿的。您怎么看这样的事?

阮仪三:

因为这个是圈椅,明代的椅子,圈椅是摆在大厅里面的,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经地坐在这我们随便谈话就不舒服了。城市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旅游者去了一看非常好,但是生活在那儿的人觉得不舒服。

阮仪三:

对!我们说城市有一个不断地新陈代谢,一个更新的问题,那么在更新的问题当中,是有具体的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做的问题,因此对于保护这个古城来讲,中间有一个问题就是保护它历史的原貌跟现在生活的矛盾,我们做城市规划做建筑设计,就是你要协调这个矛盾,怎么使它的生活也要现代化,但是风貌要遗传下来,遗传下来干什么?有人说就给旅游的看,这个意义不仅在这个地方,因为留存这些东西的目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这个就是样板,但是在我们20年大规模的建设中间,把我们原来的特色风貌已经丢掉了,而建成了这种我认为是不伦不类的把我们传统特色丢掉的。这些城市,这些建筑,变成了现在这种万物一面,千城一貌,大家都穿中山装,都是打领带,失掉了我们本身的民族特点,我们有些同志穿件旗袍,那就是民族特色,但是不一定都要穿旗袍,就是应该有旗袍,也有西装,我们中国的建筑也应该(这样)。

主持人:

其实一个城市的古建,如果保存得很完美,就像穿旗袍的女士坐在我们中间一样,也会觉得非常和谐。阮教授就一直为这种和谐而努力,刚才讲的是平遥之战,您胜利了,所以您讲得特别高兴,下一仗是周庄之战,周庄也是打胜的,还有很多打败的。

阮仪三:

我最近这几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主持人:

先拣胜的说吧,当时为什么找到周庄,周庄还没动,因为当时周庄很穷,不通车。别的城市开始发了,周庄就很急,觉得也要发。我当时从上海到周庄要走两天。

主持人:

现在从上海到周庄要多长时间?

阮仪三:

一个小时,完全变了,当时正因为周庄还没有公路没有通进去,还没发展,所以还没动。保存了完整的格局,它的古城区很小,您当时发现周庄的时候,他们有拆的迹象吗?

阮仪三:

他还没有动手拆,所以我是在没有拆的时候,把他们摁住了。

主持人:

现在想起来很担心,会不会您一关注这事,就提醒他们得赶紧拆了。

阮仪三:

后来我们就觉得,首先我当时要给它规划,我说按照规划来建设,你可以老城没有动旁边可以发展新区,当时提出来很重要。

主持人:

您找的他们谁?当时的书记、乡长、镇长,这些同志,当时他们也不完全接受我这个思想觉得我们现在还是要发展,甚至于当时,后来我才听说昆山县的县委书记就讲过,不要找什么阮老师,他们搞的规划,保护古镇,这是一种反潮流的,是一种落后的,不是符合改革开放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书记说话底下都要听的,后来他们告诉我,我觉得很惨,非常非常惨,后来我们搞了规划,就是保护古镇,发展新区,开辟旅游,振兴经济,他们当时就是搞什么旅游,我们这个地方有谁来看,没有看到这一点。

主持人:

您在周庄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

阮仪三:

当时的领导同志说,阮教授啊,阮老师,那时候我还是讲师,你们不要来了,对不起,你们来,我们挺麻烦的,不招待你们不客气,招待你们我们没有钱,你们要做规划,要住啊什么的,我们没办法安排,我当时正好申请到一笔科研基金,北京大地农村发展基金,五千块,我就把这个钱直接汇到周庄昆山县。

主持人:

1986年,5000块钱应该是很大一笔钱,我第二年拿到了第二笔钱,我就直接汇到周庄昆山县,后来把,他们也做了保护,所以这样呢,我赤子之心感动了他们,后来把周庄保护了,现在周庄就非常好了,古镇环境基本上没有破坏。

主持人::

1984年、1985年周庄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阮仪三:

经济状况比较差,当时好像每个人的收入是800块,现在去年的门票收入一项2500万,门票现款,3000人的小镇,所以这点看来旅游发展对它振兴经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您说了两个胜仗,说得特别高兴,现场观众听着也高兴,我看很多人都是笑逐颜开,但是光说胜仗也不行,咱们得说败仗,您刚才说最近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不是拣最大的一场败仗给大家谈谈,当时我们确定的第一批的历史文化名城24个以后,准备确定第二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当时福州是最具潜力,1991年、1992年,连着两次,并且我认真研究了福州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它的要素应该怎么样保护,做了这个规划,并且通过省的评议。好,1992年开始,房地产事业来了,来了一个香港的大房地产商,然后他就要把福州市,最好的一块历史街区叫做“三坊七巷”,有三个坊七条巷,三坊七巷里面有40几处,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两块老街区,有43处国际文物保护单位,他就要把整个街区拿来作为房地产开发,那么请香港著名建筑师做了个规划,这个规划做了以后就是,整个街区把这些老房子重新经过整理,里面20几个文物景点留着。

主持人:

一幢一幢老房子留着,是这个样子,是吗?

阮仪三:

对,中间还有一个大的中央商场,他们文物局的局长找我,说这个规划做得怎么样,很好很精彩嘛,我们准备按照这个执行,我说完了,这个规划做得很差,按照我的学生是不及格加不及格。那个先生很下不了台了。他是香港著名建筑师了,三天后他来找我,阮教授我做得不对,你看我怎么办,怎么改,我说你改不了,怎么办,我说三十六计走为上,你不干,拉倒!他不干了,港商找别人干,就是到了1995年,房地产开始疲软。

主持人:

对,1995年房地产疲软,只盖了南面一小条,其它没有盖下去,我刚才说屡战屡败,就是刚才我做了那么好的规划,希望把它很好地保护,他这么一来就把我一脚踢开了,您认为这一仗是败了,当然这一仗败了。那么我就专门去找他们领导,我说你这个东西还剩下这一点,我把话说得很重,因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话,作为城市 你一定要保护一段街区,保护一个历史的地段,保护一个文化地区,才能说是历史文化名城,你把这个没有了,你不成为名城,要摘你的帽子,在你手上摘这个帽子,你要负得起你的这个责任,这个话说得很重,基本上是威胁了。但是领导说没办法,这个已经定了,定了要拆,要发展啊,但是发展可以这样发展,可以那样发展,问题当中很重要的就是利益在其中,就是这么做,利益很高,保护它,利益就没那么高。

主持人:

您说的观念也好,学术思想也好会不会被人接受这是很重要的。今天的讨论可能又会对一些朋友有帮助,现在我们让这个讨论深入下去,我来给大家介绍,今天除了阮先生,现场还来了两位特殊的嘉宾,让他们做一个自我介绍。这两位朋友,你们好!给大家介绍一下从哪儿来。

周庄党委副书记:

我是周庄的,我首先告诉大家,现在通过阮教授以后,周庄的历史文化保存得完整,原汁原味以后请各位到我们周庄去观赏,可以说叫你们免费,你们去的话。

主持人:

最近有没有拆的计划?

周庄党委副书记:

没拆,没拆,不拆了。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开始的话我们不认识,但是周庄附近的一些江南小镇,现在还有拆的想法,那拆的不少,他们现在已经感到很后悔,看到我们周庄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依托古镇发展旅游,这个前景很好,他们很羡慕,比如说我们今年的春节期间来了三万人,这个七天时间不得了,当时说我们历史文化的话,使我们中国的来玩的朋友能够观赏,这是我们应该这样做的,同时给周庄带来了经济效益,七天时间,146万,他们是非常羡慕的。

主持人:

挣的钱非常多了,所以就不太在乎了,就是说现场的人可以免费去周庄玩了,这应该的我们一起,没问题。我们怎么能相信您说的这个有效呢?您在周庄有什么职务呢?

周庄党委副书记:

书记。我是周庄的党委副书记,姓顾,顾根元。

主持人:

那就没有问题了,谢谢您!我们到时候去找您!

周庄党委副书记:

找我没有问题,现在我再带你们免费去一个地方。

主持人:

告诉大家从什么地方来,我是从山西平遥来。我们看上去平遥非常漂亮,但是当地的老百姓可能觉得不好,不舒服。他们到底怎么想?

平遥人:

最初保护城墙的时候,国家文物局拨款,老百姓就这么说,国家拨这个款修这个破城墙还不如给我们几个钱,修几个住宅好呢,他们就有这种说法。

主持人:

现在老百姓怎么想?

平遥人:

现在老百姓不一样了,我们的旅游收入今年已经达到280万,所以老百姓在第三产业和交通运输上都尝到甜头了,所以他们现在保护古城的意识就上来了。

主持人:

很有积极性?

平遥人:

很有积极性。

主持人:

现在就差最后一件事了,就是免费。

平遥人:

免费我可以说,可以免费,但是我现在因为我已经退休了,我回去建议县领导可以免费去。

主持人:

咱们免费去周庄,省下来的钱,咱们去平遥。现在大家可以就这个事自由发言,哪位想说就举手示意我。

观众一:

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700多年北京作为皇都的历史,我们总是在拆了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去保护,再去想办法。

阮仪三:

这个中间有一个意识问题,怎么变 ?是怎么样一年一个样,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他是想把城市建设好,但是他没有很好的识别力,并没有把历史文化这个东西看成是我们中国重要的一种文化的资源,你这也是资源,你怎么去开发,周庄开发了,就是资源。平遥开发了,就是资源。你不开发,拆光了,什么也没有,因此,这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问题,这个认识问题首先反映在我们的领导中,他认为盖两个新的高楼,盖两个高房子是他的政绩,他没看到,我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城,很好地利用它,也是你的政绩。

主持人:

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少,有误区。

阮仪三:

对,他任期这三年,三年我要见实效,我拆掉房子,明天盖幢楼,后年我就可以升官了,那个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那些组织部,我们人事部应该考虑,检查他的时间是要从长期来看,不是从短期来看,看到两年,三年。

观众一:

今天这个场面其实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清灯、古屏,一方面是键盘、架子鼓。这个就形成一个对比,实际上今天这个话题,我觉得乐队如果要是民乐伴奏的话,可能更加协调,这样倒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使人们看这个问题,有一个现实的眼前的一个实例。

主持人:

我说不让你们来,你们偏来。我们跟他争了半天,当时他们也认为西洋乐可能配合这个场面也会很协调。

观众一:

由于我工作关系,我经常能够在二十几层楼或者三十几层楼的楼顶来俯瞰这个城区里头,这是个什么工作,电梯,我是搞电梯技术工作的,我经常看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有那么一些保留下来的四合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也很漂亮。这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一个看起来还是可以的,像刚才阮教授说的三坊七巷,它是一个系统的,给它割裂开了,它就损失了,我是这么一个看法,谢谢!

观众二:

我担忧的是什么,“海淀科研区开发”请您老兄跟我,咱们俩合作好不好?您知道颐和园吗?我就是柳浪庄的农民,居民。三山五园的住户,虽然现在我感觉到我们也商量不少,商量很多东西,就是在北京出现这两大文化的碰撞,就在海淀地区,这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撞不好,恐怕古文化就被撞倒,现在是海淀区要请战了,不碍事。我认为科技各国都一样,一加一目前还都等于二,你说是不是,小崔。

主持人:

是。

观众二:

那什么时候不等于二的时候,我也许不在人世了,它没有什么你自己的特点,只有你本国的文化是你的特色。

观众三:

我觉得一个社会要发展,一个城市要发展,盖高楼大厦是必然的,我并不觉得不和谐,我去过北京的西旧帘子胡同,我去那儿参观过,我觉得非常好,它那儿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去参观,从那儿走出来100米就是高楼大厦,非但没有不和谐,反而我觉得相得益彰,非常好。

主持人:

你能不能就福州这个建筑,发表一下自己的议论,我觉得他们做得很好,我不觉得他们做得有欠缺的地方。

主持人:

我好像在你的话里还听出另一层意思,就是热衷于古建筑保护的这些人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偏执,或者有一些过分,你不好意思说出来,我替你说出来了。

观众三:

是,是有一些吧!

主持人:

阮先生,除了您这个学术圈,除了您接触的那些有关领导,就跟普通观众,普通老百姓交流的时候,有没有听他们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阮仪三:

我们传统的建筑,我们这些古建筑,它的价值的认识就是我们自己中华民族的一个精华,你把它留下来作为样板,作为借鉴。

观众四:

因为我觉得刚才阮先生提到价值的问题,如果你要知道它的价值真正在什么地方,你才有保护的目的和方向,比如像平遥这个古城,它主要指城墙的完整性和街巷的布局,而不一定是其中每一个单户它如何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把城墙那种格局保留下来就行了,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它不一定非得在那个地方,它和环境也许不是要求那么严,比如刚才福州的那种境况。可以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像现在这儿的屏风,它实际上本来不放在这儿,但放在这个地方以后,我们感觉很美,我们也能体会到原来的那种美感,包括里面的灯,灯纱里面的灯它也不是蜡烛,我估计以前肯定是蜡烛,你可以结合现代的一些设施,例如用适中的一些手段甚至可以迁移保护。

主持人:

他讲得非常好,他的中心意思就是说保护古建,然后又有所发挥这个方面,全国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实话实说》这个演播室做得还不错,谢谢!

观众五:

如果我们跳出一个历史时段来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特别从西安来讲,它有半坡的文化遗址,有西汉的,一直到东汉到唐朝,那么文物怎样保护,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半坡遗址,那么草房我们是不是能不动呢?要是这样的话,西汉的人说不能动,我们在旁边再建,那么到唐朝的时候,那是西汉的文物,我们也不能动,我们在旁边再建,我觉得对文物一个是抓点,抓重要的保护,同样跟现代文明的结合还是应该往前看,我是这种观点。

主持人:

阮先生,这些人当上县长,全都是您的对手。

阮仪三: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保护,所有东西都要保护我们就不前进了,前进是基本的,新陈代谢也是基本的规律。我们说要保护的是最有价值的部分,现在保护得不是多了,是保护少了,保护得太少了,而且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的好多。比如刚才讲的三坊七巷,我们中国所有的大城市中间,这么完整的历史格局没有了,现在我们还在破坏,破坏后就没有了,因此,我们现在大量呼吁,所以,我们国家的文物政策也是,第一句话抢救第一,第二句话是重点保护,同时还有一个合理地利用。

主持人:

阮先生,我特别喜欢这个现场,就是说每次在这个地方做节目的时候,都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在这儿很平等,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古建保护这方面,我不知道您怎么看,比如您的那些对手,跟您持不同观点的,对您的做法持不同意见的,您怎么看这些人?

阮仪三:

我觉得,我就有责任,去很好地提高他们的认识。

主持人:

您首先认为他们是错的,他们的认识不完善,我从今天一看到您的名片,我就有一个想法,同济大学的教授,我觉得教授做学问可以有多种方式,您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坐在家里、坐在图书馆里,著书立说,这可能也是一种方式,可是您却在东奔西走,有人说话也很难听了,说您在跟人打架或者吵架,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这种做法?

阮仪三: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有这个责任,就是对我们历史上古代留下来的东西,我们有这个责任来保护它,不要在我们手上把它丢失掉,说到教师这点,我自己认为我是很称职的教师,我每年出两本书,我也住在书房里面,我也招研究生,报考我的研究生人最多,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这个事业是我们很重要的事业,以前听课的二、三十人,现在一屋子人,很多大学生愿意来听我的课,觉得这个内容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情,因为做我这个工作很辛苦,同时很清苦,同样我做规划设计,可以做大款,我们的同学们有车、有房子,我什么都没有,我们一样搞一个设计,同时花这点精力,你设计一个现代化的大厦可以花两个月的时间,可以拿几十万,我们搞一个古城,我搞了十年,一分钱没有,我还贴钱,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个就是做学问。学问,学问,学的过程还要问,还不光是问书本,还要问实践,从实践上得到理论知识,把它提高了,这就是我们做学问的一个过程,我觉得,你说为什么要做,这很重要,还有很多很多人在努力做,我们国家才能保存下来这么些东西。

主持人:

我觉得关于古建筑保护这个话题可能比较专业,也不是我们今天短短这点时间可以说清楚的,但是和阮先生的谈话,我悟出一点东西,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手上的事,如果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再多一点认真,我们离成功就很近了。

more

[解放日报]当代知识分子文化良心录

冯骥才 解放日报
www.booktide.com 2003-09-10

《护城纪实》 阮仪三/著

如果你对现代化狂潮中正在毁灭的城市文化遗产感到忧虑、焦急和愤懑,却又无奈,那就请打开阮仪三教授这本书吧!你会在峥嵘的云隙里看到一道夺目的光明,或者感受到一阵浇开心头块垒的痛快的疾雨。

此刻,我在维也纳。我接受朋友的建议,刚刚跑一趟捷克回来。捷克令人欢欣鼓舞。布拉格的确如歌德所说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整个城市像一座人文图书馆和历史画册。走在那条著名的石块铺成的、年深日久、坑坑洼洼的皇帝路上,我忽然想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巨变之后,从俄罗斯到东欧诸国都进入了经济开放和开发的时代,但是他们并没有急于改天换地,没有推倒老屋和铲去古街,没有吵着喊着“让城市亮起来”;相反,他们精心对待这些年久失修、几乎被忘却的历史遗存。一点点把它们从岁月的尘埃里整理出来。联想到前两年在柏林,我参观过一个专事修复原东德地区历史街区的组织,名叫“小心翼翼地修改城市”,单是这名字就包含着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无上的虔敬。于是,从圣彼得堡到柏林、华沙、布拉格和卡洛维发利,都已经重新焕发了历史文化的光彩,并成为当今世界与巴黎、伦敦、威尼斯一样重要的文化名城……在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的路上,我暗自神伤,彷徨不已,因为我想到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古城正在迅速地变为新城!我的心情糟糕之极。但到了居所,一包书稿在等候我——就是这部《护城纪实》。我捧着书稿竟一口气读到结尾。一下子,心中的郁闷被它扫荡一空。

过去,我只知道阮仪三教授是保护平遥的英雄,是拯救江南六镇的“恩人”。从书本中得以知之——他二十年来为守住中华各地风情各异的古城古镇和山川胜迹,所进行的一连串非凡的“战斗”。并且知道,那么多历史遗存今日犹在,竟是他直接奋斗的结果;那么多历史遗存不幸消匿,也曾留下他竭力相争的痕迹。

在这本书中,阮仪三教授采用纯纪实的手法。他不从事文学,没有对每个事件的环境、人物、语言细致地描述。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他的立场、性格、语气与心情。感受到他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挚爱与焦虑,他不妥协的精神,他奋争到底的作风,还有他的知识品格与人品,并为之感动!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始于清末民初。自始,他们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良心(一称社会责任感)。这社会良心自然包括着文化良心。1908年,一批史学界人士救火一般抢救敦煌藏经洞的遗书,便吹响了文化良心的号角。一百年来,他们为保卫优秀的中华文化倾尽全力,呕心沥血,而且薪火相传,直抵今日。从罗振玉、陈寅恪、马寅初、梁思成,到今天的阮仪三教授等人。他们一直信奉知识的真理性,坚守着知识的纯洁与贞操,并深信放弃知识就是抛弃良心。由于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衡量社会的是非才有一条客观的标准,文明传统才能延续不息,知识界才一直拥有一条骨气昂然的精神的脊梁。

而且,阮仪三教授不仅仅大声疾呼,更只身插入具体的矛盾中,以学识匡正谬误,以行动解决问题。我一向遵从“行动的知识分子”的概念。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就尤为可贵。

在当前城市文化保卫战中,实际上建设界的知识分子一直站在最前沿。他们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实施者,又是决策的参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在他们的手中。故而,是趋炎附势而升官发财,还是坚持知识的良心,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选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本书中,他提到香港著名建筑师陈籍刚先生退出有害于福州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设计,很令人深思,给人以教益。故而,阮仪三在这本书中告诉给我们的远远超出这本书的本身了。

阮仪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本书既是他专业之外的一部著作,更是他专业之内一部罕见的作品。在书中,他着力表述自己对当代重大文化问题的思考与立场,以及为这些思想付出的一切。因此说,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大作品,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良心录。在功名利禄迷乱人心的今天,这部作品必有振聋发聩、唤醒良知的力量。

此书付梓在即,阮仪三教授寄来书稿,嘱我撰文助兴。我出于对他学识与人品的钦佩,欣然承命,并有感而发;思为笔,情为墨,且为序。

more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陨落

潘嘉来



在人们的记忆中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凭借并吞六国的余威,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游东南,十一月到达钱唐(杭州古称)。船队到达钱江岸边时恰逢潮涨,面对汹涌的滔滔江水,秦始皇命人将大船缆系在宝石山下的一块巨石之上,自己登上峰顶眺望渡江的通途。就这样,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了杭州的土地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钱唐置杭州,"杭州"作为地名延用至今。

公元591年,杨素建杭州城,周长三十六里九十步,城垣东临盐桥河(今中河),西濒西湖,南达凤凰山,北抵钱唐门,东划胥山于城外,西包金山、万松岭于城中。设有钱唐门(至清犹存)、盐桥门、炭桥门、凤凰门。

杭州建城(有文字记载),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公元610年,隋炀帝令开凿京口(今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长800余里,宽10余丈,能通龙舟,并在沿途设置了驿馆。在工业文明兴起之前(以蒸汽机与火车为代表),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最为重要的水运交通线,杭州是大运河的南方起始点,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其政治与经济的重要地位突显了出来,为杭州日后成为东南大都会奠定了基础。

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打动了白居易,令诗人呤诵不绝。此后,杭州和西湖便成为了历代诗人歌唱的对象,"山水之美名天下"杭州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城市。

五代十国时,杭州是吴越国京城。吴越王钱氏曾先后两次扩建杭州城,"钱氏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都军士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使杭州城区扩大了一倍。钱氏建宫室于凤凰山麓,一承"南宫北城"的古制,并形成了以盐桥河为走向的城市中轴线。吴越国时杭州的城市布局经历了从坊市制向坊巷制的过渡,坊巷与官府、酒楼、茶馆、商铺、寺观相杂处,坊巷布局从封闭转为较开放,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长安(西安)、洛阳、金陵(南京)、扬州等都邑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战争的破坏,而杭州"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杭州一跃成为"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东南第一州"。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雷峰塔和宝石塔都是在吴越国时期建造的。这两座塔一南一北,极大地丰富了杭州城市的轮廓线,使西湖山水与杭州城区遥相呼应,婀娜多姿。树立了杭州江南水城特色、园林风貌;城市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景色秀丽、经济文化发达的东南大都市形象。

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第一大州。"十二世纪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富盛,故南宋的第一州,实即世界的第一大都会"。南宋在吴越子城基础上修筑皇宫,"周回九里"。同时"外城大有更易"杭州城比吴越国时期更为扩大了。南宋时杭州有钱湖、清波、丰豫、钱塘、东城便门、候潮、保安、新门、崇新、东青、艮山、嘉会、余杭十三座旱城门,另有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五座水城门。城内"街市纵横,里巷连毗""珍异所聚,商贾并凑",买卖交易日夜不绝,日市方罢夜市又开;夜市将息早市又起。据《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城有碾玉作、腰带作、裱背作、油作、木作、砖瓦作、石作、竹作、漆作、裁缝作、打纸作等二十二种匠作坊。杭城丝织业最为著名,南宋时城中有丝绸店铺约一百零六家,著名的有清河坊顾家彩帛铺;盐桥下生帛铺;铁线巷生绢一红铺;其他还有刘家、吕家、陈家彩帛铺,这些商铺亦卖亦产主要有绫、罗、锦、纱、绢、绸等品种。自五间楼北到官巷南街,有金银钞引交易铺百余家,门前罗列金银器皿和奇珍异宝,"江商海贾"云集,买卖动辄以万贯计。城中酒肆、茶坊遍布坊巷间,灯红酒绿顾客日夜盈门。南宋君臣在杭州大兴土木,营建园囿。西湖周围御园、王府、园林不知其数,民间豪富之家的贵宅、宦居、幽园、雅室也有百余处之多。正如诗句所说:"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南宋杭州不愧为是世界上最繁华美丽的都市。

宋以降,杭州城虽然多次遭受战乱和火灾,但城市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经济文化事业依然兴旺发达,杭州始终是东南大都市。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赞叹杭州"无可置疑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明代,张岱、徐渭等名士游西湖,留下了"十里荷花两桨人"的诗赞。清代,康熙五次、乾隆六次到杭州,感叹杭州"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

令人遗憾的是,杭州作为一座能够与欧洲任何古城比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最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地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这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经我们的手毁坏和流失,我们将何以面对祖宗,又何以向子孙交代?

对杭州古城的破坏始于民国初年。

1913年(民国二年),有计划地拆除了旗下营(满城)和清波、涌金、钱塘城门、城墙,改建道路。随后又拆除了凤山、武林、望江、艮山、候潮五门。

1917年,浙江都督杨善德买进一辆汽车,随即下令大规模修筑道路,共建成道路13条,路面宽6.40米,总长5707米,使杭州古城中心区域城头巷、佑圣观、板儿巷一带的传统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1920年,浙江省议会作出决议修筑杭州环湖马路,在西湖周围和中心地带修建了圣塘路、白公路、岳坟路、灵隐路。在这几次修路中,杭州城区和西湖风景区的古桥梁为适应开通汽车,都被改建或重建,失去了原有风貌。其中苏堤六桥、西泠桥和白堤两桥改石阶踏步为斜坡桥面。开元桥、丰乐桥、泗水芳桥、荐桥、卖鱼桥、盐桥、菜市桥、横河桥、梅东高桥、新宫桥、普安桥、宝善桥、有玉桥、庆春门桥、清泰门桥、章家桥、流金桥、江涨桥先后被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平桥。被改建的原木桥有延龄桥、定海村桥、过军桥、屏风桥、九溪桥等。数年后又填埋运司河、涌金池、三桥址河、浣纱河筑路,拆毁古桥24座。这样,杭州古桥已几乎被毁尽,杭州失去了江南水城风貌。

1924年7月25日下午,雷峰塔崩塌。1933年对仅存的宝石塔砖砌塔身进行了重修,致使宝石塔也失去了原意,面目全非。这次重修改变了砖砌塔身的形制,不仅斗拱无所依托,象蝴蝶贴壁,偌大的倚柱立在细小的齐心斗上,柱头也没有承载任何东西,成了建筑界的一个笑话。

杭州古城门、城墙的拆毁和雷峰塔的倒塌,改变了一千多年来形成的杭州古城与西湖山水的轮廓线,使杭州城区景观和西湖风景区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同时也打破了西湖景区与城区的界线,为日后城区的盲目扩张提供了可能与方便。

到了这时候,杭州和西湖的历史面貌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李叔同(弘一)先生1912年曾来杭州任教,他常去钱塘门外的景春楼吃茶,凭栏眺望西湖景致。闲暇时也与新朋旧友浪迹湖山,高谈阔论。杭州和西湖之美给李叔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三十年代当李叔同再来杭州时,杭州的变化令他大大地失望了:"西湖边上的马路、洋房,也渐渐修筑得很多,而汽车也一天比一天地增加。回想到我以前在西湖边上居住时,那种闲静幽雅的生活,真是如同隔世,现在只能托之于梦想了!"(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将杭州城市的性质定为"风景休疗养城?quot;,各大单位在西湖风景区建造了一批疗养院。西湖周围几处著名的私家园林也被改建成高级招待所和宾馆,园林的原来面貌已不存。1958年开始拆除东城、西城、北城的残存城垣,在城墙旧址上修筑了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1970年鼓楼被拆除(吴越国时为子城南门、南宋时为朝天门),这样杭州的陆上城垣就被拆尽了。

国务院曾对杭州和西湖周边地区的建筑物高度有过硬性的规定,认为不适宜建高层建筑。同时受到当时经济发展能力的局限,杭州到七十年代末城市历史街区和城市传统中心区仍然保存完好,保持着从吴越国到南宋、明、清以来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面貌。1958年,杭州上城区境内有私有房产139.5万平方米,大多建于清代和民国初期。杭州下城区境内建于宋代之前的道路有褚家塘、七宝寺巷等6条;建于宋代的有御街北段、余官巷等70条;建于元代的有广福路、叶面巷等6条;建于明清两代的有青云街、白井儿头等73条。在一个区的范围内就有古街道及遗址155处之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名国外元首级人物在访问杭州后丢下了一句话:"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几任杭州父母官的心,并且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杭州城区盲目扩张的口舌。

杭州古城的最后消亡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之后杭州新建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有47处,规模较大的有朝晖小区、古荡小区、翠苑小区等。此时城市住宅业刚刚启动,受开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小区大都建在老城边缘的农田和闲置土地上,这些住宅楼的层高也都在8层以下,对古城区的影响不大。从1986年起,杭州市提出了"住宅建设实行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区相结合,以改造旧城为主"的方针。住宅建设进入了城市历史街区,先后开发了大学路、十五家园、松木场和江城路中段等地区,占地1007亩,规划建筑住宅61.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15万平方米。尚待开发的有东园、长庆、华藏寺巷、西牌楼、武林、观巷、箭道巷、上马坡巷等11个小区。1993年,杭州市决定用8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旧城改造任务,旧城改造全面启动。"从1993年起,每年需拆除近100万平方米旧建筑,同时配套建设新住宅120万平方米,彻底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顶帽子"。一时间杭州市区大片大片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群被写上了大大的"拆"字,随后即被拆除。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经审批许可拆迁旧房面积670.21万平方米,其中1999年度拆除旧房119万平方米,拆迁居民(单位)1.24万户。1999年拆迁作业已经进入了杭州城市传统中心区的河坊街和吴山区块,上半年,河坊街一侧的清代、民国建筑和传统店铺已被拆除大半,据说规划在这一传统街区修筑一条快速公路。后经市民和新闻界的奔走呼吁,拆旧工程总算停了下来,为杭州留下了最后几条传统街道。

这样,从1913年到1999年,杭州的古建筑、历史街区和城市传统中心区就几乎被拆空毁尽了。我们在拆毁古城和历史街区的同时,也自己给自己摘掉了"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的桂冠!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为适应现代交通和现代城市建筑业的发展以及受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工业国家特别是那些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城市,都经历了大拆大建式的破坏性建设,一大批古代建筑和传统历史街区(传统人文环境)遭到毁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城市谢菲尔德,工业化以后该城的历史建筑所剩无几,古城风貌荡然无存。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木原启吉认为,日本的文物古迹近代以来曾先后遭受了4次大的劫难,一是明治维新以后,大量佛寺被毁;二是明治及大正初期开放贸易,大量古代文物外流;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文物古迹毁于战火;第四次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乱拆乱建,不但毁了大量文物,更为严重的是还破坏了历史环境。其中第四次破坏是最为严重的,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破坏。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建筑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就是一种物化的感情,这种感情从家庭、家乡推及整个国家、民族……"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在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认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64年5月在威尼斯通过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进一步扩大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除了个别的建筑外,还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quot;;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品,也包括"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文件还说:"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开来。"在中国则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将历史文化遗产与它所在城市相联系。这里强调的不再是个体的文物建筑,而是那些从单体上看可能还不能成为文物,但从整体上看却反映了历史的风貌,由于保存了整体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使它的价值得到了升华的一些"地段"。从内容上看,不再局限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而是包括了民居、历史街区和传统商业街道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在面对保护和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时,并不一概地否定新建现代化建筑,而是要求现代建筑在体量、建筑风格、高度和空间布局诸方面,能与历史地段的整体风貌匹配、协调。

伴随着市民和城市决策者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内外都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保护实例。二战结束时,波兰首都华沙在面临重建时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完全建一座新城;其二是按历史面貌恢复古城。明智的华沙市民和决策者选择了后者。华沙城后来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因为有关章程例来将重建的项目拒之门外),并对欧洲的其他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波恩、慕尼黑、布达佩斯等遭受战争破坏的古城,都得到了很好的维修和恢复。1980年当山西平遥古城濒临毁损的危急关头,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主持了抢救工作,适时提出了新旧城区分开的布局思路,最终完整地保住了这座历史古城。平遥古城的抢救工作是中国古城保护的一个典范,平遥古城以它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征服了世界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们,并被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古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了市民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了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凝聚力,提高了城市的世界知名度,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振兴民族和地方经济的催化剂。

但杭州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2000年10月21日傍晚,对杭州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热闹的夜晚,作为西湖博览会开幕式的内容之一,一个小时后西湖上空会升起无数让人眩目的五彩礼花。此时,城东有一辆大轿车静静地驶入了杭州城区,车内有联合国遗产中心顾问阿兰·马兰诺先生、联合国亚太中心主任明嘉扬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官员景峰先生、世界银行代表张准先生以及曾为平遥古城和周庄保护作出杰出贡献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专家们的话题只有一个,这就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人遗憾的是他们的目的地并不是杭州,他们只是路过杭州,仅在杭州借宿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他们将赴乌镇、南浔、西塘、周庄、同里等六个古镇考察,并为六个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前期准备工作。有一个即将发生的事实是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的,这就是浙江省第一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地方很可能不是杭州和西湖。

不但如此,专家们还认为,因为杭州古城和历史街区的消失,杭州和西湖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会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我们对历史不够尊重,对文化遗产不够爱惜,杭州和西湖有可能会失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资格。近年来,在应对城市化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古城和传统街区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和地上建筑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最具价值又不可再生的经济和文化资源。历史是不容隔断的,不尊重历史最终是要受到历史惩罚的。

面对杭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和建设的问题,对决策者的专业和整体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拥有权力的决策人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会成千上百倍地超出个人和自然造成的损失,有时这种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当杭州古城和传统街区被拆毁殆尽后,改建计划涉及到了位于风景名胜的传统文化核心地段,如吴山的改建以及灵隐风景区的扩建等等。吴山千百年来都是杭州的人文荟萃之地,集中展现了杭州人的市井生活,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部活的地方历史文化教课书。吴山改建时不加区别地将市民从传统民居中迁出,拆毁和破坏了大量的民居群和文化生态环境,将吴山改建成了一座不土不洋的现代大花园。吴山文化广场也因为自身缺少主题,以及与周围单调刺目的水泥建筑的强烈反差,而成为毫无文化品位可言的败笔之作。灵隐风景区是杭州最具价值的佛教文化圣地,周围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造像等重要文物和传统建筑群,因为灵隐至梅家坞的过山隧道和环线公路的开凿,已经给当地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造成了损害。在这样一些传统文化核心地段实施大规模的改造和改建项目,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因为一旦出现差错其损失会是巨大的、难以弥补的,不是某个人说一句"好心办坏事"之类的话就能够搪塞过去的。

杭州古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的陨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存实亡,这个教训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more

关于“三坊七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1
2
3
4
5





福州市作为具有2200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古迹名胜众多。而其中的“三坊七巷”更是目前全国现存最大的古街区。“三坊七巷”现有268幢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其数量多于已“申遗”成功的皖南古民居西递、宏村之和),有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多幢为名人故居。“三坊七巷”在全国已有较大影响:先有著名学者阮仪三教授在1999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实话实说》中将“三坊七巷”与闻名海内外的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相提并论;过了不久,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坊七巷》又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的黄金强档时间播出。著名建筑专家齐康教授也评价“三坊七巷”瞬间,“三坊七巷”闻名于全国,声名远扬。我们认为凭“三坊七巷”自身所具有的良好条件,完全有实力更有必要努力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以此为龙头,大力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市经济增长提速。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委员会主任、城市规划设计专家阮仪三教授因成功地发起保护周庄、平遥古城、丽江并取得显著成绩而并尊称为“中国‘世遗之父’”,他曾为保护“三坊七巷”而奔走呼号,并对其做出极高评价,他指出:“最典型的如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传统历史街区,它在福州旧城中心,三条纵街七条横巷的结构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有坊墙券门,坊内立有清代坊里管理告示碑刻,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其中许多是名人故居,建筑大师齐康院士和我都做过考察和研究,建议完整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著名学者和专家的指点振聋发聩,作为福州市的领导和全体市民应为此尽最大努力,让2200年的福州古城的历史脉络一代代沿承下去。
在“三坊七巷”街区内,古风、古建筑比比皆是: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它向有怀古情愫的世人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明清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代众多某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匠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就近代而言,就有中国“睁眼开世界的第一人”、在中国近代史书写下光辉篇章民族英雄林则徐,由其领导的6月26日“虎门销烟”的壮举也因此被定为“世界禁毒日”;有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有深被钱钟书推崇的著名学者陈衍等等,蔚为壮观。在这么小的古街区里荟萃着这么多的大名人,有42处全国、省、市、区文化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在旅游业成为各地聚宝盆和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的今天,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视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而古建筑、古民居更是重点挖掘的对象。我省永定和南靖的土楼(后者也在申遗)、培田古民居、泰宁的尚书第、闽清的宏琳厝等古民居成为著名的参观景点即是很好的范例(它们的规模都比“三坊七巷”小得多),更不用说平遥、周庄、丽江这些在点石成金的专家规划建设下后而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了。在世界性的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当我们怨叹福州市为什么没有鼓浪屿,以致常面临外省人把厦门当作福建省省会城市窘境的时候;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假期间人们纷纷涌向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先期开发成功的平遥、周庄、丽江等地因旅游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采纳著名专家的指点,好好开发利用“三坊七巷”,改变其日渐破败的容貌,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国内乃至扬名世界的景点呢?而只有让“三坊七巷”向最高目标冲刺,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才能最有效地保护“三坊七巷”,使其免遭最毁灭的厄运。应该让平遥、周庄、丽江所创造的奇迹在福州人民所深爱的土地上再现!
“三坊七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极为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极大的、但也是非常值得的投入。特此建议:
1、尽快进行“三坊七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牵头组织和聘请专家如阮仪三教授、齐康教授等进行规划布局,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原则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
2、要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有关规则和要求立即着手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和修复,并借鉴平遥、周庄、丽江等成功经验。
3、保护和修复“三坊七巷”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可采用政府拨款与民间集资的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海内外资金投入,相信不少有识之士会看好这项一本万利的投资项目。
4、在选择“三坊七巷”的修复和建设单位时,可以向全国招标,选出具有可靠资质的建筑队伍,并由专家小组对建筑质量进行全程指导和监控。
5、大力宣传“三坊七巷”,应通过各种媒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对“三坊七巷”进行深入广泛的大力宣传。
6、为了以“三坊七巷”为旅游轴心带动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开发挖掘我市著名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角梳等地方传统手工艺品,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地方传统音乐、曲艺,闽菜及地方风味小吃,全国大中城市中所罕见的温泉资源,健康的民俗风情等其他特色文化,使它们成为“三坊七巷”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就成功地成为丽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只有一个“三坊七巷”,福州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可以为它自豪,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护,则我们有理由为之痛哭!

©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福州市委员会,福州市福飞路井尾5号(350012)

more

三坊七巷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 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

  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杨桥巷:
  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郎官巷:
  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黄巷: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

  宫巷: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脉络,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而,经过历史沧桑,三坊七巷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昔日的繁荣也已面目全非,荡然无存。在三坊七巷,我们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两边白漆脱落的高墙,破烂不堪的的巷们上写着残缺不全的巷名,有的巷子甚至连巷门也被拆毁了房间年久失修,杂乱无章,墙上集着厚厚的尘土,天花板上残留着些古建筑的遗迹,却也残破不已,很难再寻找到古代建筑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同时也再一次使我们意识到保护文化古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保存三坊七巷的原貌,就是保存历史的记忆,保存历史的延续性,而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

注:以上来自一份中学生的学习论文报告。作者是福州市第三中学高一〈四〉班的叶杨 梁静凝 张姗娜 苏妍 黄兹恬

more

《三坊七巷》撰稿人北北:小地方活着大灵魂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5-06-23 09:51:17

由市广电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6集大型纪录片《三坊七巷》昨晚在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探索·发现》节目开播。记者昨天专程采访了该片文学本的撰稿人、著名作家北北。

北北介绍说,她和三坊七巷结缘得从2002年夏天说起,那时她花了约两个月的时间,一个人在福州三坊七巷那些陈旧班驳却又宽敞高阔、曾经镂金错彩的明清老房子里进进出出,对这块土地做了一次诚挚的阅读,结果,拿出了一部近7万字的书《城市的守望———走过三坊七巷》。此后,三坊七巷里的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就不时陪伴着她,让她回眸不已。去年秋天,市广电局和中央电视台开始筹拍纪录片《三坊七巷》,邀请她撰写文学本,她接受了。“我发现,在重新走进这片土地时,那些我曾经亲近过的灵魂仿佛又活了起来,伸手可触。”

从去年11月开始,该片历时8个月终于完成。6集200多分钟的片子,4万多字的叙述,如何道尽三坊七巷的无尽沧桑呢?北北抓住了人文景观这一本质,在充分消化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她以人物为核心,以人带事,把这一“小地方”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观照,写出了曾经“活”在三坊七巷的一批不平凡的人物。“他们有的伟岸,有的也有瑕疵,但都有着高智商与大胸怀。他们身上的血性和豪情给了我很大的意外和冲击,让我感慨万千。”

在北北的嘴里,一个个辉煌的人物如数家珍,沈葆桢、严复、陈宝琛、甘国宝、林觉民、林旭、林文、林徵因……她说,这是一批不容忽视的人,为什么偏于一隅,从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福州,却会走出这么多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英才雄杰,她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她希望片子播出时,所有福州人都能看一看,一起来为他们骄傲并反思。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想法,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视角,没有停留在反映三坊七巷旧的民风民俗及民居建筑风格上,而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和较深的文化内涵。日前,曾意丹、周民泉、林峰、陈道章等一批专家在观摩该片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北北表示,她今后的创作还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往这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你站在这块土地上,经年接受她的馈赠和滋养,又怎么能投以陌生与漠然的目光?”(记者陈亮)

北北:本名林岚,闽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篇小说选刊》。已出版长篇小说《蔷薇前面》等10部著作,作品入选《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名家推荐2003最具阅读价值中篇小说》、《2004中国中篇小说精选》等20余种选本。曾获福建百花文艺奖一等奖等多种文学奖,其中关于福州内河的报告文学《我们城市的血脉》曾获福州市首届盛东文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近年来,其小说接连在《十月》、《大家》、《人民文学》上发表,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more

旧城改造声声急 文物古迹岌岌危

时间:2004-10-20 17:31:35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 18日,福州文物保护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福州将采取五项措施,在旧城改造中全力保护文物古迹,要求各级政府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守土有责”。这是福州市在古城文化保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大学教授联名信

就在不久前的8月30日,在福建师大历史学博士生导师黄国盛和其他12位专家教授的组织下,在榕高校的62位专家教授就福州文物保护问题,联名致信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尽管这件事在福州至今还鲜为人知,但62位专家教授要求福州有关部门“善待古城文化”的联名信,已经在国内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陈文龙尚书庙被毁是导火线

据了解,黄国盛教授表示,引发几十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福州市台江区陈文龙尚书庙、仓山区大片近代西式建筑等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危在旦夕。

这封写给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名信中写道:福州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1986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令人万分痛惜的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拆迁规模日益扩大,福州地区的历史古迹频频告危;许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教授们指出:福州市台江区陈文龙庙,系明初为祭祀陈文龙而修建,这既是对这位与文天祥、林则徐齐名的宋末元初民族英雄的纪念,也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载,可谓体现福州2000年建城、发展文脉的价值极高的历史文物。这也是福州保存较好、为数稀罕、不可多得的尚书庙,值得特别保护。

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尚书庙,还是明清两朝福州市和闽江口历史的真实见证。当陈文龙由人变成神、变成闽江口地区船民的水(海)神时,他又成为福建海洋文明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庙内还保存有来华琉球人与福州人民一道捐款修建陈文龙庙的碑刻。如今常年都有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此祭祀。福建在中国历史上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海洋文化和对外交流,如今福州市为了扩建一条道路而不惜毁掉福建(福州)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明和对外交流史的标志性遗存之一,无异于将福建(福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自动抹去,着实令人痛心疾首!

仓山西洋建筑岌岌可危

信中又指出:今年6月30日,福州市公布并实施仓山“程埔旧屋区改造”项目,其范围与南江滨一带是福州近代西式建筑的密集区段。自近代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领事馆、洋行、教会学校、洋人住宅、华侨住宅等“小洋楼”,集中建在仓山地区。这批“小洋楼”不仅建筑艺术风格各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名城某个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财富,毫无疑问必须予以妥善保护。

信中还指出,福州城区拆建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给福州历史文化遗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照此下去,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将陷入无可挽救之绝境。

□专访

我省历史学家呼吁:

旧城改造不是大拆大建一刀切

文物频频遭威胁

我们再也坐不住了

记者:黄教授这回你们62位专家教授共同发出倡议,提出这一倡议和紧急呼吁的初衷是什么?

黄国盛: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有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以前我们只是关心而已,但今年来,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开始关注了,先是3月份的尚书庙,后是5月份的仓山小洋楼、海关旧址,再就是8月份的林聪彝故居,一个接着一个。我们是耳闻目睹并亲身考察了这些古迹,最后深感责任重大,再也坐不住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福州历史文化名城还保得住吗?

平移海关旧址

无法实现保护

记者:我们注意到了此前一直准备拆掉的仓山海关旧址,在18日福州市文物保护会上出现新的方案,即对其进行平移,对这样的折中办法,作为专家您是怎么看的?

黄国盛:我们注意到了,但我们坚决反对平移,古迹怎么能够平移,我们将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

阮仪三把三坊七巷作反面教材

记者: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从旅游的角度考虑,您认为三坊七巷应该如何保护?

黄国盛:对于三坊七巷的开发与保护,国内很多非常著名的专家提出了许多方案,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应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来保护。作为传统文化的古街区,三坊七巷的保护必须进一步深入,而不是现在非常粗线条的表面化地做文章。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很深厚的东西,有可能我们现在不一定会意识到。除了三坊七巷,福州成片的文化古迹还有仓山的小洋楼,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云集了众多相当有特色的西洋建筑,在福建甚至在全国都是极为珍贵的,如果对它们进行好好地保护,将来一定会成为福州旅游的王牌。

因此,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必须经过长时间精心的规划和保护,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学者、专家发掘它的文化内涵,这是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所取得的效益也将是无价的。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不只一次地把福州三坊七巷作为反面教材,他说,福州的三坊七巷就资源和文化的内涵来说,不比平遥古城差,但政府却交由开发商去搞商业开发,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不过,好在现在大家开始重视这件事了,从我们的呼吁得到广泛的关注就是个明证,这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

文化名城保护

不是大拆大建一刀切

记者:现在城市要发展,拆迁在所难免,福州这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福州这样一个历史古城来说,可以说到处都是古迹,要真正做到不破坏确实有些难,这也是当前众多文化名城面临的共同的焦点问题。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你觉得保护和发展这对矛盾该如何处理?

黄国盛: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开发,但你必须照章办事,否则就是违法,这是一个原则。

其次,从人们的认识上看,中国有一大批非常有名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的旧城改造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旧城改造应该停止,一方面城市面貌变化大是事实,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古迹大量破坏也是事实,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问题,首先应该是在保护中发展,通过保护、科学规划、有序地发展,而不是大拆大建一刀切。

□相关新闻

五大措施

保护文物古迹

18日,福州文物保护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福州将采取五项措施,在旧城改造中全力保护文物古迹,要求各级政府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守土有责”。

福州市通过的五大措施,要求在旧城改造中保护文物古迹。首先,将整体性保护福州古城的规划具体化,完成《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其次,在旧屋区改造时,文物保护先行,确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将有效保护。第三,旧城改造基建审批之前,文物考古部门提前介入。第四,在旧城改造中,能为文物保护单位让路的全部让路,不能让路的,采取平移、落架搬迁。第五,划拨项目专项经费政策。此外,福州市还将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福州文管会复出

福州市日前已正式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专家组,指导全市文物保护工作。

文管会成立后,福州市古城保护工作重点是:修复重点文物和名人故居、解决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本报持续关注

古城文化保护

据了解,福州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拥有16处历史文化保护单位,672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地和有代表性古建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今年以来,本报曾先后对仓山海关旧址(详见本报2004年3月20日相关报道———《海关旧址遭推土机威胁》)、螺洲陈氏五楼(详见本报2004年6月25日报道———《螺洲陈氏五楼摇摇欲坠》)、林聪彝故居(详见本报2004年8月19日《林聪彝故居在等死?》)等文物古迹的现状进行过详细的报道,然而除了18日传出福州市方面将对螺洲陈氏五楼修缮已正式启动外,其他要么只有方案,要么遥遥无期。

more

古巷寻香访央视《三坊七巷》台前幕后

海峡都市报 2005-06-28 10:11

“三坊七巷”是福州南后街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的概称,始建于西晋末年。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在这片占地约40公顷的三坊七巷,孕育了近百个历史风云人物,他们在神州舞台上有声有色的作为,大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沈葆桢、严复、陈宝琛、甘国宝、林觉民、林旭、林文、林徵因……

他们曾是那么灿烂,如今却安静地沉睡在我们的三坊七巷中,沉睡在我们庸常的日子之外。

从6月22日开始至29日,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六集大型纪录片《三坊七巷》,这让居住在三坊七巷的邻里兴奋,也让全体的福州人集体骄傲了一把,三坊七巷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大投资(投资100余万)、高规格地展现在全国的观众面前———

纪录片《三坊七巷》中如此系统地播出的一些历史细节甚至连长年居住在三坊七巷里的人们都是第一次听闻。在这几天,那些沉寂已久的历史人物又重新成为了南街居民交谈的重要的话题。

福州南街街道的刘书记说,播出那几天,街道所有的居民都异常兴奋,街道干部们在街巷里用红纸写出播出的时间、播出的频道,就是在播出期间,还不时有人特意打来电话、发来短信提醒按时收看。一些错过了收看的同志还请假说要回去收看第二天的重播,我准假了。就是那么一条每天都要走过的有些破败了的巷子,曾经却是达官与富贵的标志,曾经走出过那么多显赫的影响中国的人物,我们引以为傲。

缘起:北北的《城市的守望》

该片的总监制、福州市广播电视局徐杰局长告诉记者,最初的想法来自于福建著名作家北北的一本书:“2003年春节我出国考察前,北北送了一本她的散文《城市的守望》,在出国的途中我把这本书看完了,萌生了想要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的想法,当时央视很多栏目组都很感兴趣,但因为坊巷年久失修,给取景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摄制组退缩了。此外我们也一直在寻找适合的角度,不是对着破败的房子拍,而要跳出房屋拍人文的、底蕴的一些东西。这样的想法与《探索·发现》的想法不谋而合。”

拍摄:怎一个艰辛了得

1.在拍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用水桶打水的一出,编导要特“民国”的那种。于是统筹黄君珊从南后街一直找到郎官巷,桶找到了,却没有绳子,新的绳子还不行,还要那种特旧的才行,见到一个收破烂的,就像抓到救命的稻草一样,问了好几个收破烂的才要来一条合适的绳子,但其实在片子中那一段的陈意映只能见到个背影,那水桶也就是一晃而过的道具。

2.福州市广播电视局办公室的陈炳荣主任说,印象最深的是拍林觉民孙女现在的生活那段。编导美忱和林觉民的孙女沟通了好几次,都被拒绝了,美忱说那我们不拍,就见见面总行吧。那天晚上大约10点半多钟了,整个剧组准备收机了,几乎是放弃了,突然接到美忱的电话说,她同意了,摄制组都兴奋极了。那正好是福州冬天最冷的几天,我们大衣一裹,打个的士就赶到台里拿摄像机、灯光设备,后来她只同意拍摄一些日常生活的镜头,但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很开心很兴奋。

我只是行走在巷中

———访央视《三坊七巷》编导李美忱

记者:听说原来的计划只拍2集,现在完成了6集,据说还有好多的素材没有用,你觉得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巷子,为什么要重现它?对于现在的人们有什么意义?

李美忱:三坊七巷不但在建筑布局上应该引起重视,而且从中走出的这么多人物影响过历史的发展。这是一条什么巷子?很遗憾,我没有准确的词来提炼它,只是走在其中,感觉巷子因为人物而丰满,人物因为巷子而沧桑,这种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所有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地方不值得我们珍惜吗?

福州印象:福州话难懂,福州人敢闯世界

记者:在福州最有历史感的巷子里生活了这么几个月,你对福州的印象怎样?什么最让你感动?

李美忱:福州是有福之州吧,瓜果很多,泉水又好,重视教育,历史悠久,随处可见白发童颜老者,榕树苍翠。福州话难懂,福州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闯世界,这些我都喜欢,而且很多传统的东西也保留了下来,这是福州的特色,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标签。

从三坊七巷说开去

记者:拍摄《三坊七巷》的片子应该不在少数,特别是本地的电视台,在你所看过的资料片中都是怎么表现三坊七巷的?你们选择的角度又是什么?

李美忱:我只看过一部叫《坊巷春秋》的电视片。以画家林容生先生为线,展现三坊七巷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及其中的建筑、人文、历史等内容,也很生动。那时的坊巷保持得会比现在要好。而到了我前期去实地考察时,发现坊巷很多建筑已经没有片中或者是书上照片所见的痕迹了,这会造成镜头表现的困难。而且论建筑,皖南以及平遥等地的建筑保持得更好,我们的优势不明显。然而,集中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从这里走出了那么多名人,这却是其他任何一个建筑精美的地区无法比拟的,因此,当然要以这些人文历史为主;一方水土一方人,任何人的思想性格等都与养育他的一方沃土息息相关,这就可以带出整个三坊七巷的生活环境、建筑格局等内容,也就是说中间可以随时穿插这些内容。所以我的原则就是:从三坊七巷说开去,再说回来,围绕人物故事,探寻三坊七巷甚至整个福州地区对他的影响,以及现在他给这里留下什么。

记者:看过纪录片的前三集后,觉得除了资料、图片,纪录片中使用的较多的是坊巷的空镜头,这是否是拍摄历史纪录片,但众多历史人物却都已逝去所造成的局限?

李美忱:坊巷的空镜头着重用以表现历史中的人物生活或者情绪或者表达我们今人的怀古情绪,而活生生的坊巷人文生活我该如何在以历史人物为主的片子中表现呢,只能寻找他们的后人,用镜头表现他们先进的一些生活,才能叫观众感受到现在福州城内坊巷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拍摄花絮

业余演员很专业

《三坊七巷》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表演者全都是剧务组的组创人员,左宗棠的扮演者是宣传处的李树勋、严复的扮演者是稽查队的同志、总策划大胡子陈炳荣成了沈葆桢。陈炳荣说虽然就那么几个镜头,虽然没有说话、没有动作,有时候甚至只是拍个局部的手或者虚影,但拍摄下来一点也不马虎,就那么几个镜头要拍上几个小时。每个细节都很“抠”,连下围棋的老者,也是找教围棋的老师来演,编导说,下棋、落子,这是很专业的动作!

动了去派出所里借鸦片的念头

《三坊七巷》有一场拍严复吸鸦片的戏,扮演者很投入,每天都咳嗽,弄得在场下也止不住地咳起来了。就说道具烟枪剧组也是从电影制片厂借来的,可拿什么做鸦片呢,剧组曾提议到派出所里去借借看,但最后因为难度较大才放弃。

地瓜腔的集体展示

在片子中亮相的历史专家多为地道的老福州,因此说话一律的地瓜腔,审片组笑称这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这也是福州地瓜腔难得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集体展示。

more

福州历史文化古迹告急

福州市民们近来常常感觉,有些事看不明白。譬如说,在美丽的江滨公园兴建历史文化长廊,声称要以此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内涵”,但同时,许多现存的文化古迹却正无声无息遭受毁坏。

前些时候,围绕福州陈文龙尚书庙等3座著名古迹的“命运问题”,福建师大的62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并在新华网上公开发表,在福州引发保护文物的强烈呼声。

联名信的召集人是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王国盛教授。王告知记者:“福州破坏文物简直到了明目张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不是个案和局部性的问题,是福州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对保护文化名城更是责无旁贷。”

62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

2004年8月30日,福州62名专家教授就福州文物保护问题联名致信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

他们在信中写到: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福州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令人万分痛惜的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拆迁规模日益扩大,福州地区的历史古迹频频告危;许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据悉,引发几十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福州市台江区陈文龙尚书庙、仓山区大片近代西式建筑、赵氏宗祠等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危在旦夕。

福州市台江区陈文龙庙,系明初为祭祀陈文龙而修建,这既是对这位与文天祥、林则徐齐名的宋末元初民族英雄的纪念,也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载,可谓是体现福州2000年建城、发展文脉的价值极高的历史文物。这也是福州保存较好、为数稀罕、不可多得的尚书庙,值得特别保护。

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尚书庙,还是明清两朝福州市和闽江口历史的真实见证。当陈文龙由人变成神、变成闽江口地区船民的水(海)神时,他又成为福建海洋文明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迟至清朝,册封琉球(今日本冲绳)的使臣们,就已入乡随俗,将陈文龙与妈祖一道请上册封舟,为自己惊涛骇浪的危险航程保驾护航,陈文龙因此也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和见证人。至今庙内还保存有来华琉球人与福州人民一道捐款修建陈文龙庙的碑刻。如今常年都有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此祭祀。福建在中国历史上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海洋文化和对外交流,如今福州市为了扩建一条道路而不惜毁掉福建(福州)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明和对外交流史的标志性遗存之一,无异于将福建(福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自动抹去,着实令人痛心疾首!

信中又指出:今年6月30日,福州市公布并实施仓山“程埔旧屋区改造”项目,其范围与南江滨一带是福州近代西式建筑的密集区段。自近代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领事馆、洋行、教会学校、洋人住宅、华侨住宅等“小洋楼”,集中建在仓山地区。这批“小洋楼”不仅建筑艺术风格各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名城某个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财富,毫无疑问必须予以妥善保护。

信中还指出,承接往年的拆建势头,到2004年,福州城区拆建的规模达到极其反常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悉,福州市今年改造旧屋区将投资近55亿元。如此大拆大建,已经给福州历史文化遗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照此下去,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将陷入无可挽救之绝境。

为了贯彻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及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授们在信中急切呼吁,福州市立即“坚决纠正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行为”, 加强对拆迁单位的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处理好旧城旧屋改造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关系;切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对于严重违法破坏文物古迹者,必须追究有关领导人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教授专家们的呼吁还特别强调,福州市要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法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立法。在“房屋拆迁公告”出台之前,事先必须进行文物普查和专家论证;事先应将“拆迁”方案向市民公示,并严格按政策与法规办事;文物部门、尤其是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保护的意见必须得到重视;城市建设规划应同时提交省级文物部门审核。应充分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提案与建议;同时也要认真倾听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呼声。

最后,教授专家们发出肺腑之言。他们说:“爱护名城,匹夫有责。尤其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中国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们的共同财富,这也需要全社会为之珍惜与爱护。为此,在福州历史文化古迹惨遭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岌岌可危之际,我们怀着无比沉重与痛惜之心情,特联名上书并提出本呼吁与倡议。”

名城伤逝

怀念福州古城的美丽往往是件非常伤感的事。这种伤感不仅会触及众多上了年纪的福州市民,同时也牵动着从福州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的千万华侨。因为福州古城的模样和故事,已深深刻在他们记忆中。

那时福州城的模样别具一格。城内内河河汊交错,河边榕树绿荫覆盖,河中小船穿梭,河里鱼虾畅游。这般景致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解放后,福州处于战备前沿,修马路时拆城墙填内河,福州城开始“伤筋动骨”,老市民无不唏嘘叹惋。“文革”中,城南南门兜有一被誉为福州市标的老榕树遭砍,竟牵动数千名东南亚华侨致信保树,由此可见福州古城与海外华侨的情缘。

如果说当时是出于“战备第一”的需要,伤及了福州部分文化古迹,可现在许多古迹濒临灭绝,到了“抢救”之时。城内市民和海外华侨叹惜说:若在城外发展新城,新旧共荣,而把“东方威尼斯”保存下来,现在的福州城该有多美啊。

美好的追忆和愿望在现实之中变得苍白和无奈。

福州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此地人杰地灵,拥有历史名人林尔康、甘国宝、严复、林则徐、林觉民故居及沈葆桢祠堂等大批文化古迹,是福州历史文化渊源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可现在已“名存实亡”。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告知记者,1992年的时候,福州市政府把占地40多公顷的三坊七巷以每亩90多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富豪李嘉诚做房产开发。三坊七巷有300多座明清建筑,可市政府与李嘉诚所订的“协议”只保护其中的40多座,并且是部分就地保护,部分迁建。

拆迁稍有动作,必将破坏三坊七巷的方向格局和风貌文脉,加上福州民众及政协委员近年保护文物呼声如潮,福州市不敢轻易拆迁此地,现在也没有本钱拆迁此地。为什么?

郑国珍透露内情说:我们还不能怪李嘉诚拖了十多年不开发,那是因为福州市还没搞好此地的三通一平。而现在的地价是每亩300多万元,福州市想要“买回”此地,就得倒贴20多亿。

然而郑国珍却有些“窃喜”。因为三坊七巷的拖延开发,反而在不同的声浪中保住了不少文物。但他坦承这不是文物局的功劳,是“经济规律”的作用致使福州市无法让开发商“动土”。

不过前些年福州市已经破坏了三坊七巷的格局,事实上现在仅存“二坊五巷”了。现有许多文物也年久失修,若再不修缮,此地更将名存实亡。

在福州,毁坏和“虐待”文物的现象在媒体上时有所闻。

福州仓山严复墓,新建道路穿过其保护范围。福州台江区上下杭中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古建筑被拆除或“异地重建”。“更有甚者,有的地方随意拆除古建筑、古民居、历史遗迹后,再斥巨资建造仿古建筑、仿古文物等,以为政绩”。“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将文物保护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迎合开发商的利益,无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福州市代表性明代古建筑、位于宫巷的明清时期最大的豪宅、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墙壁裂痕可伸进一只手,屋顶摇摇欲坠,木门下陷。此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或蒙受破坏或正在面临被拆除的厄运。福州市长乐古城大片的古建筑毁成废墟。一直为保护长乐古城而呼吁的省政协委员张性雄与长乐郑和学术研究会顾问张国英等人面对倒下的古建筑发出无限感叹。

福州市罕有的极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八旗会馆,被某开发商擅自拆除,夷为平地。八旗会馆位于福州道山路乌山北入口处对面,原为明代宦官花园“中使园”遗址,清初改建为八旗旅闽官员住宿所。主建筑前后五进,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中亭街位于福州市商贸中心的台江区。五口通商时,中亭街凭借独有的商业传统和地理优势,成为商贸要冲,留存许多文物古迹。然而几年前,福州市把这里夷为平地,建成所谓“欧洲风格”的卖场,形成所谓的“东亚第一步行街”。有华侨回榕,见中亭街消失殆尽,不禁流泪。

福州鼓山保留着宋代以来朱熹、蔡襄等众多摩崖石刻。可今年市里突然决定要在这些古迹旁边搞个现代版的摩崖石刻,把领导说的话刻到石头上,引发专家学者和市民非议。《海峡都市报》据此采访一官员,他却斩钉截铁地说:“现代版的摩崖石刻一定要搞,只不过要完善手续而已。”

福州城里有“三山两塔”,其中千年乌塔,被一座座现代建筑包围得严严实实,还美其名曰:“经济效益和历史保护相得益彰。”

对于福州破坏文化生态的问题,中新网曾发表福州政协委员呼吁:《保护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文中指出:“随着福州市旧城改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城市基本建设的方兴未艾,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并不鲜见,古城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十分突出。”

就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呼吁已经解决不了问题。

福州的“现实背景”与全国相似。我国城市的问题错综复杂,由于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要在保持生态稳定与渴望改善物质条件之间取得平衡,是前所未有的大难题。而我国所面临的这种矛盾是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遇到过的,如今欧洲对历史性环境的保护立法已进入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的良性循环。

《文物保护法》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只提出了较宽泛的保护要求,但没有法律的具体条文;《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也均较少涉及历史风貌保护与历史地段开发。目前我国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职能机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的文物局、城乡建委和规划局等部门。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和管理;建委负责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规划局负责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表面看各职能机构分工明确,但实际运作起来困难重重,文物部门权力有限。而即使这三个部门协调好了,他们对其他平级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制约能力也十分有限。

福州名城伤逝,从中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文物局长的疑惑

一日,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与福州市某部门官员因一文物保护问题发生“交锋”。

官员驳郑:“你们搞文物的,不要用古人妨碍今人,用死人妨碍活人,用古代妨碍现代。文物保护也要给发展留下空间嘛,你们不要成为改革开放的绊脚石。”
郑回敬官员:“你现在有孩子了吗?”“一男一女。”“你爱他们吗?你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他们后代吗?”“当然。”“但你的后代不要你了!”“为什么?”“学你的样啊,后人不是从古人过来的吗?你不要古人,你的孩子还要你干嘛?”官员不语。郑再问:“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够有智慧了吧,他们作古了,但他们的智慧妨碍今人了吗?”官员赶紧说不与郑探讨“政治问题”。

郑国珍告知记者,这样的“交锋”几乎天天碰到。在实际工作中,郑国珍也有许多疑惑。

他说:从福建省九地市的情况看,对于文物保护重视的和不重视的差不多各占一半。像泉州市就非常重视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而有的城市却荒唐至极,他们对市保、省保、国保文物视而不见。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是文物先存在还是建设方案先存在吗?现在省里定的发展战略是“建设繁荣协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里的“繁荣协调”就包含了文化和文化遗产。

让郑国珍感到不解的是,这些发展战略都是经过省党代会通过的,那些市长书记都参加了投票,他们都是省委委员,有的还是省委常委,为什么自己赞成的决议,在实际的执行之中就会各取所需甚至“走调”?“我倒是要问问这些领导,我是在执行你们制定的战略,可我在执行中和你们产生了矛盾,你们说是为了发展,是为人民服务,难道我就不是吗?” “说白了,保护文物和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政绩观的问题。但是,两者之间为什么就没有平衡点呢?” 郑国珍一脸苦笑。

事实上,保护历史名城与发展现代经济并不对立。罗马、巴黎、京都、奈良都探索出了一套保护历史名城与发展现代经济的经验。然而,中国的发展观点与国外不同,是直观的、以GDP为主导的。领导升迁的主要依据是“政绩”,政绩是考核绝大部分官员的指标。经济发展、GDP提高要列入政绩,文物保护得好坏与否不列入政绩。文物保护需要付出,付出眼下见不到收效,没有领导当前想要的价值。领导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了城市建设过程中以牺牲文物作代价换取城市的发展。

在当前的形势下,郑国珍认为文物部门仍是“弱势群体”。所以在开展工作时他就特别强调依法和讲理并用。

有媒体报道说,近年福州城市建设的“大拆大建”进入高潮,对于毁坏文物古迹的行为,领导们不认为自己违犯了《文物法》。因为,领导不以个人名义决策,都是通过会议决定,形成会议纪要。政府机关以会议纪要形式解决问题,执行机构按照纪要进行处理,即使出了问题,也是会议出现了问题。

对此“高明做法”,郑国珍深感疑惑。

平遥的启示

今年初,有条“紫线”环绕着包括福州在内的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那就是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2月1日开始实施。城市文物建筑可望“得到更好的保护”。

所谓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潮流文化街区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不时有人违反城市规划的红线(道路控制线)、蓝线(河道控制线)和绿线(绿化控制线)。如果说破坏红线、蓝线和绿线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救,那么,一旦破坏了紫线,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文物是不可能发生再生的资源。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精美建筑一旦拆除,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丧失的将绝不仅仅是几幢房屋。

这条“紫线”能够保住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文化古迹吗?站在福州古城,远望山西平遥,平遥古城能给福州一些启示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20年前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协提案的郑孝燮先生告知记者:“平遥、丽江通过开发新区保护了古城,苏州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确定这种模式。但是一些地方对古城区过度开发,拼命在里面搞新的建设,使得城市功能越来越密集,古城区里的交通、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结果新旧俱损。”

把民族精神同历史遗迹联系起来教育后人的工作,实在太重要了!但这并不是说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就是截然对立的一对矛盾。在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省平遥县,几位年轻人与记者对话:“平遥在古城边上建设了新城,有不少很现代的建筑,为什么古城内不这么做?”“古城里面盖新楼,就破坏了古城风貌,就不是平遥了。”“难道平遥就不发展了?”“平遥这么大,要发展,完全可以到古城外面发展。”
年轻人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基本常识:要做好名城的保护工作,就必须在城市规划上做到新旧分开、新旧两利,而不是新旧叠加、新旧矛盾。

平遥古城的保护者、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回忆道:“80年代初,我们向平遥的领导提出,先不谈保护的问题,就说发展吧,古城就这么大,你就是把它拆光了,又能获得多大发展空间呢?他们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今天尝到了甜头。”

这种“甜头”是显而易见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资产。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旅游发展得好,城市资产价值提升很多。

然而全国更多的城市并没有平遥的眼光,而与福州相似。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曾对媒体说:“近20年来,不少城市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特色。”

张认为,有些地方的领导,申报时非常积极,但他们仅仅把“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戴在招商引资或其他经济开发项目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短视行为,“名城”牌子拿到手以后,不顾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拆旧城、建新城,或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对传统街区的格局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他强调,不再成批地公布历史文化名城,个别确实有疏漏的将来做个案处理,今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名城管理和保护,以及制定名城保护规划上。

如何更好地保护名城,国内学者罗哲文、杨鸿勋、刘小石、谢凝高等联合呼吁,遵照依法治国方略,尽快审议出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时补充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建立、完善督导制度,要求各历史文化名城政府每年呈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状况年度报告;将保护名城的政绩列入名城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处罚;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标志碑;新闻界加大对破坏名城行为的舆论监督力度。

但愿加强立法以及平遥的启示,能给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保障和经验,当然,古城福州也不例外。

more

旧城改造 手下留情

张玉玲

   一个个颇具特色的老街旧城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
的高楼大厦。眼看着城镇的风格特色灰飞烟灭、城市的发展历史荡然
无存,专家呼吁——旧城改造 手下留情

  
大拆大建让人忧

  近年来,旧城改建的速度很快,但大多都来不及作认真的调查和
科学的规划,特别是一些历史名城的特色都还未弄清楚,就不分情由
地大拆大建。现在,有的老城已被夷为平地,火柴盒似的现代高楼拔
地而起,原来的市容市貌已面目全非;有的老城只孤零零地保留了单
个古建筑,对于其他古建筑物一拆而光,破坏了古城的整体建筑格局
和历史环境,文物建筑的内涵和价值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有的则陷于
保护与拆建的争论中,命运未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慧,痛心地讲了一个古街
区改造的例子。这里本是传统的“三坊七巷式”城市格局,有坊墙券
门,坊里碑刻告示,再加上几十处完好的明清民居,保存了清代的街
坊风貌。然而,在进行旧城改造时,拆毁了街坊周边的房屋,建造了
一圈10层高楼,街坊中间也竖起一大片公共建筑楼。虽然被确定为文
物保护单位的民居留下来了,其它的老屋却全变成了新建筑物,三坊
七巷的历史传统环境被完全破坏,从此,“三坊七巷”就不见真迹,
只能见于图档资料了。

more

长江置业公司?

有了三坊七巷 福州城就会有灵魂-图

在刚刚结束的福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福建华融集团总裁蔡建森、福州市副市长朱华等41名代表,联合提交了《要求加快三坊七巷改造保护工程的议案》。同样,在正在召开的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省民盟提出了《关于加快抢救、修复和保护三坊七巷的建议》。刘以籁等省政协委员提出,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城市的文脉,它不能被切断,城市文脉的保护千万不能急功近利。那么,这些建议有多少可操作性呢?本报将其中要点刊录。
  


“重现”清明上河图

  保护范围

  延伸到乌山及朱紫坊

  建议需修复保护的三坊七巷古街区范围,东起八一七路,西至通湖路,北由杨桥路向南扩至乌石山麓,这样就把林则徐纪念馆、邓拓故居、千年古石塔——乌塔、千年孔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乌山风景区包括在内,同时考虑到三坊七巷现有受损情况与不足,而与其紧邻的朱紫坊有独具特色的保存较完整较好的古民居,福州最著名的千年古榕——龙墙榕、著名的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故居也在此坊中,所以建议将朱紫坊也列入“三坊七巷古街区”的修复保护范围。这里有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乌塔,它是福州古城标志之一,石塔上的花岗石浮雕佛像是五代时期福建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乌石山上有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铭》篆刻。

  保护措施

  用三五年分两期进行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用3~5年,分批分期。

  第一期:重现名牌坊抢救古文物

  第一期修复保护工程是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在现存的衣锦坊、文儒坊以及朱紫坊和郎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的东西坊(巷)口修复损坏的名牌坊,重建尚缺的名牌坊,在名牌坊中镶嵌上用花岗石雕刻的此坊巷的简明情况。

  黄巷唐朝崇文阁校书黄璞,清代巡抚梁章钜、御史陈寿祺的故居中有保存较好的小黄楼与全国都罕见的有小桥流水的精致庭院园林假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清代三间排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坊宋以来的摩崖题刻《光禄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儒坊和宫巷在三坊七巷中保存最为完整,且富有代表性,先重点修复如下的古建筑:文儒坊的“六子科甲宅第”,是清末溥仪皇帝老师——陈宝琛父亲陈承裘的故居。

  宫巷沈葆桢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000多平方米,气势宏伟,是明天启年间最具福州民居形制布局特色的古建筑。

  第二期:古民居重现光彩

  有重点地先安排修复如下单位:

  衣锦坊的欧阳宅字花厅,属非常有特色的清代建筑。

  宫巷明末福州的大理寺衙门,也是林则徐次子林聪彝的故居,是福州最大的古民居,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明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衣锦坊明代的水榭戏台,与福州闽剧发展史有剪不断的关系,可成为游客欣赏闽剧的古典戏台。

  塔巷的“二梅书屋”是清代进士林星章故居,现是中国科学院年轻有为的林惠民院士的住所。

  黄巷明代建筑的清代御史郭柏荫故居,因五子登科又被称为“侍郎第”。

  朱紫坊有著名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故居与清末方伯谦故居。

  最后改建南后街至乌一麓,使之成为集福州“老字号”店铺的历史文化的旅游步行古街。

  资金来源

  可申请发行相关彩票

  建议修复保护三坊七巷工程宜与完成棚屋区改造工程同步进行,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棚屋区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古建筑材料,使之不会成为垃圾浪费掉,又能大大降低修复保护工程费用。所以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应赶上棚屋区改造步伐,力争在3至5年内把三坊七巷修复好。

  修复保护工程还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为此,建议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发行“修复保护福州三坊七巷”彩票,并努力使它成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修复效果

  三坊七巷将成旅游首选

  这些日子,曾捐赠百万元修复严复故居的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棠正为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的事在福州奔波着。他说:“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城隍庙,它是上海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就历史积淀之深厚而言,它与三坊七巷有很大差距。所以,三坊七巷修复保护成功,其地位完全超过上海的城隍庙。毫无疑问,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金饭碗、福州市的名片,但这张名片蒙着太厚的尘埃让人无法真正看清它的原有面貌,这张名片需要我们去擦拭。如果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到位,它将成为游客来福州旅游的首选地方,而不是往西湖、鼓山,后两者的底蕴与三坊七巷相比去之千里。”



给一个居住福州的理由
  在前不久的福州“两会”和正在召开的省“两会”上,保护三坊七巷又一次成了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

  三坊七巷、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专家把这3个古街区的地位相提并论。

  中国古建筑泰斗阮仪三这样评述这个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三坊七巷——“明清建筑博物馆”。

  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过,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意韵。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就觉得没有读头。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

三坊七巷渐去渐远

三坊七巷简图

  古城保护,说到底是保护城市的记忆。城市的记忆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仅从物质去诉求,永远修不成正果。

  三坊七巷,福州的城市孤本。它承载着福州太多的历史与人文,如果它消失,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将有不保之虞。

  为保住福州的城市记忆,许多人在奔走着。当我们重新关注三坊七巷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身份,为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城市,寻找一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找一份属于这个城市的独有的自豪,给出一个住在这个城市的理由。



  一群为三坊七巷终日奔走呼号的人

  赵佑铭,福州市民盟委员,今年57岁,三四年前,赵佑铭开始呼吁保护三坊七巷之苦旅。

  “其实,奔走呼号的还有很多人,只是有些名字不为人知。”赵佑铭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留住福州的城市文脉,让白墙、灰瓦、假山、盆景、亭台楼阁原汁原味地复原出来,在这个修葺完毕的街区的数百个深宅大院内不时地回荡着邻里的说笑声,闽剧经常在这里演出,安泰河清澈透明,盛夏时小孩在河边嬉戏,四面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堪与周庄、平遥古城相媲美……“我理想中的三坊七巷应该具有清明上河图那般美丽的画卷。”

  赵佑铭开始从事这一项工作时已年过半百了。他说,趁着腿脚还方便多在三坊七巷里转悠,再老了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赵说起三坊七巷时总能如数家珍,对于坊、巷的具体位置,附近曾住着哪位历史名人,某一座古民居内部有何特别之处等都已十分熟稔。前几年,他经常到家住三坊七巷一带的老朋友家中串门,对三坊七巷有初步的认识。面对“破烂”,赵佑铭慢慢形成了这样的看法:现代城市缺的不是高楼大厦,缺乏的正是能代表历史风貌的古建筑,赶时髦促使我们去铲除传统街区,这将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居住在这样的城市,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赵佑铭记得六七月天当别人在屋里吹着冷气时,自己顶着烈日在三坊七巷挨家挨户探访,上图书馆查资料,最后写出修复保护方案,并递交给有关部门。

  有朋友问他,全国许许多多地方的古名居在一片“拆”声中消失,有些人喊保护古民居喊得嗓子都哑了,都没有人理会,最后气馁了,你为什么老爱干螳臂当车之事?

  老赵的回答是,人们的观念往往会被外界因素所改变。这不,和他一样的人几年呼吁下来,最起码纠正了政府以前所打算的“将古民居全部拆除,再找块地方将其中一部分保存下来,其他腾出的空地用作房地产开发”的观念。老赵说,他呼吁就是为了敦促规划部门作出整片保护三坊七巷的规划,立法部门作出整片保护三坊七巷不得随意开发的立法,只有这样三坊七巷才有救。

  和老赵一样热心于保护三坊七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就连省外的人也参与其中。

  走出几步是灯红酒绿

  走进几步是庭院深深

  “这里虽然与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只有几步之遥,但仿佛是两个世界,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每块砖瓦仿佛都透着一种陈年的书卷气,让人释怀。在这里走出几步就是灯红酒绿的世界,而走进几步就是庭院深深,几分安详顿生心头,浮躁随之散去。我接触过许多三坊七巷里的老人,他们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值得品味,不忍舍弃。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心惯于这里的安宁、同个大院里邻居间的嘘寒问暖。高楼大厦的逼仄、邻里间的冷漠是老人家最为心悸的。三坊七巷保下来,就意味着在这个后现代化的充满浮躁气氛的城中平添了几分安逸与和谐,这才是人们最需要的。”赵佑铭说,三坊七巷有着常年居住于“鸽子笼”里的人们无法想象得到的内在精神。

  宫巷是福州保护得较为完整的古巷坊。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前后四进,是明、清年代福州最大的一座豪门住宅。这里的建筑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一个周末的午后,记者敲开曾在两个朝代里是福州最大的豪门大院的两扇大门,那青石板铺就的庭院、木条铺就的地板、精美的雕刻无不透出当年的华丽。几位不同家庭的老人家在公用的大厅上闲聊着,他们享受着透过天井照射进来的冬日暖阳。家住大院花厅的一位老人拾掇着他多年苦心栽培的花草,面对着眼前几十盆花花草草,他不无得意地说,这就是三坊七巷,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谁家能种上这么多花儿。他说,这里冬暖夏凉,空气通畅,有天井可养花,有宽敞的公共大厅供邻里相聚一起聊天,虽然房子破旧了点,还是让人再惬意不过,起码孤单之感是没有的。只是洗浴条件差了点,“如果经过修复后能添间卫生间,拿10套单元房来我都不愿意换。”

  安泰河从朱紫坊前静静流过,中国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和他的儿子厦门大学原校长萨本栋故居就坐落于此。这座深宅大院的大门上那用金箔绘就出的精美图案已斑驳陆离,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这更衬托出如今的萧杀,看到那客厅前被破木头遮掩的假山、废弃的鱼池,几乎无法让人相信短短几十年间一座豪宅破败得如此之快。萨本栋堂弟的夫人、今年87岁的孙坤桢回忆说,当年嫁到萨家时,雕梁画栋让她非常惊讶,门前的安泰河畔每天都有人在此洗衣淘米、夏天小孩下河戏水,没想到如今只有回忆的份。

  阮仪三:这里格局之完整全国首屈一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设计专家阮仪三教授,由于发起保护周庄、平遥古城、丽江等取得显著成绩,而被誉为“中国世遗之父”,他曾为保护三坊七巷奔走呼号。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对三坊七巷作了这样的高度评价:三坊七巷与朱紫坊是中国明清时期街坊的代表作,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格局之完整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样,它的内涵之深厚在全国的古民居中也无出其右,三坊七巷这个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代表着城市文化的招牌,是福州城市名片的核心部分。

  最让阮仪三头疼的是,福州几次对三坊七巷的规划方案都无法使三坊七巷及朱紫坊得到成片的修复保护,开发经营的商业味太浓。他说,如果让部分文物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这意味着忽视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古建筑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孤岛,像是一个现代派的大厅中的一件小古董。如果还持纯商业的观点,可以想象三坊七巷整个著名的优秀历史街区风貌将荡然无存。

  “当然保护也不是对古街区原封不动,古街区里面的生活设施要改善,水、电、卫生设施都可以进去,让它成为‘活着的古街区’。”阮仪三说。

  参加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对记者说,三坊七巷的文化、历史、旅游、建筑学意义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么重要的古民居保护为什么这么困难,需要一提再提?这牵涉到一个城市的决策者的眼光、文化品位。三坊七巷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谁为了短期利益而拿掉这样一个重要筹码,谁就会是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罪人。

  相关背景

  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中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个,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集中的地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被我国建筑界称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历史古城中里坊制代表之一。三坊七巷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生活过四五十位历史名人,有儒林学士、名宦望族、民族精英,林则徐、洋务运动先驱人物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英烈林觉民及著名女作家冰心、著名作家邓拓等人。



本报讯 本报昨日关于“三坊七巷——福州城市名片”的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福州市鼓楼区文管办主任周民泉对记者表示,三坊七巷价值之高,远非周庄、平遥可比。不过,他同时认为保护开发三坊七巷困难重重。

周民泉回忆说,社会各界对保护三坊七巷的高度关注,主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旧城改造热。1993年,三坊七巷被批租给了长江置业公司,用于房地产开发。后来,由于开发商的设计方案无法通过政府部门审批,加上拆迁安置的巨大费用需要由政府承担,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三坊七巷在开发了第一期“衣锦华庭”之后不得不搁置下来。

周民泉说,福州其实不是旧城,而是一座有2200多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三坊七巷则是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内涵,如果三坊七巷拆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也就必然被摘掉。

但是,由于当年三坊七巷被批租给开发商,如果现在要进行保护和改造,如何从法律上解除这份土地转让合同的问题,是其面临的第一个障碍,也是其前提条件。

其次,保护改造三坊七巷,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周民泉说,仅不到3000平方米的林聪彝故居,全面恢复就需要上千万,这不是现代化建筑可以相比较的。他估计,如果整体保护改造三坊七巷,需要几十亿元。

第三,保护改造三坊七巷,还绕不开一个产权问题。像前两三年,一家旅行社曾想对欧阳氏花厅进行开发,但后来考虑到产权问题,也就没了下文。

如何保护

实行“微循环”改造三坊七巷

潘亮(农工党福建省委委员):前两年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曾将三坊七巷的开发模型与周庄开发作了比较,贬前褒后。作为福州人,我对该节目的某些论点并不认同。三坊七巷与周庄均为知名古迹,但无论范围与价值都高于后者,更应妥为保护,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两者情况有很大不同,不能相提并论,前者身居省会都市闹区黄金区段,要求具备居住与商贸功能,后者则远在乡村。嘉宾教授批评福州的开发模型不可取,但何为可取,最佳方案是什么,并无交代,因此作为局外人也无可评论。但作为福州市民,大都认为三坊七巷整体开发改造非常紧迫与必要。

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从隋迄今,始终具备民居、商贸的实用功能,且处都市闹区中心,必然具备相应的商业功能,目前仍然如此。如何开发?建议:

1.首先,应由政府出资对其中区域做一全面的基础设施的铺设工程,为老屋内部的环境现代化提供一个切实的基础设施,即改造之前先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然后保持原有的胡同肌理,基本上应保持原建筑的高度与风格,保持院落风格和院内种草植树及假山等民居的格局。

2.改造前先尝试降低其人口密度,减少人口负荷量。可借鉴厦门鼓浪屿的经验,从现在起,户口与人流只出不进。

3.尽快组织人马,完成整体保护性改造开发的规划和方案并广征市民意见、建议。

4.三坊七巷的珍贵在于其老,而不在于其新。如何在老里求新,这是保护和利用三坊七巷的出发点。逐个改造,区别对待,实行“微循环”制,避免一推一片。能不拆的就不拆,保持原状,私搭乱建的棚房则不在此列,坚决拆除,尽快将基础设施引进来,实行内部环境现代化,人口适当减荷。

对危旧房屋,坚持拆除,有价值的可按原样重盖,也叫“翻新”。

以上两者的比例应占多数。对没有保存价值的院子,可以拆旧改新,这叫“拆旧建新”。先做考古勘探,注意保护地下文物,这是市中心区的改造不可缺少的步骤,特别是做地下设施,诸如地下车库时,更要小心,应该步步为营,一步一小心。

注意保存历史遗迹,应按地名索骥,发现残存的遗迹,都要加以适当恢复,增加历史的载体,保持古老的遗迹,使许多故事、传说和趣闻都能鲜活起来,为今后旅游开发创造条件。

5.在房产政策上要进一步放开,实行房屋私有制,尊重房产主的利益,发动大众的保护积极性,而不好交给房地产商去集中“大轰大嗡”,从而避免在外迁人口时的过分粗暴行为。公房也可以廉价出售给住户,由他们去自我维修,或进一步出售,走取自民间、商业化、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运作模式。

6.对那些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1949年后修建的、水平较低的楼房倒是应该优先铲除,以维持古城风貌的协调。

7.要尽量保持土地,除甬路外,不铺砖铺石,便于种树、种草、种花。让树冠蹿出屋脊线,从上往下面看,整个三坊七巷内应是一片绿的海洋,是可爱的贴近大自然的都市。

8.要十分注意细节,如门楼的多样化,如门墩的保存,尽量保留这些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特殊符号。

保护意义

可盘活福州游整盘棋

陈福日(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要盘活三坊七巷这盘棋,就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在形式上让三坊七巷复古,在内容上给三坊七巷注入“商机”,让三坊七巷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住的,好学的,好买的……

试想,在三坊七巷中,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土人囝”,扎一盏花灯,车一把角梳,油印张贺卡,然后将这亲手做的礼物送给最亲爱的人,那是多么的柔情蜜意。试想,在水榭戏台,我们可看到精彩的闽剧及其他地方剧种,在三坊七巷可听到声情并茂的评话等乡音,让海外乡亲欢聚一堂,同台献艺,中华一家亲,共叙故乡情,那是多么的美好。试想,情侣们坐着花轿,由穿着明清服装的轿夫抬着,到这出将入相、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度蜜月,祈求得到出人头地的龙胎,生出衣锦还乡的贵子,在美好愿望的驱动下,谁在乎一掷千金呢?

福州很多地方都留有三坊七巷名人学子的活动痕迹,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我们是否将福州的旅游品牌定位在三坊七巷,让三坊七巷变成游客必到之处,用三坊七巷休闲怀古游的“源”,来刺激五区八县游的“流”。用三坊七巷的名人典故来带动西湖风光游、马尾船政游、长乐海滨游、永泰山水游……让三坊七巷这中国古代城坊建设的杰作,变成会“生”元宝的聚宝盆。

more

城市孤本

http://www.sina.com.cn 2002/08/13 10:05 新周刊

  文/李冬莉

  孤本原指某书仅有一份在世间流传的版本,也指原物已亡,仅存的一份拓本。如今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多数城市只剩下不多的一些可以代表城市历史风韵的建筑或街区,转化成了城市孤本。一些没有孤本的地方也开始花费不菲地建起了孤本。

  博弈的折中

  推开刻有巴金手模的正门,斜穿过以白色基调为主、有着难得明亮空间的大堂,沿着左手边的弧线楼梯走到顶,第一眼看到的房间就是现代文学馆的馆长室。从2000年5月23日新馆落成开始,现任馆长舒乙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所以,当傅瑞东打算跟这位老朋友谈谈北京,谈谈自己在这里做了20多年瑞典驻华大使,在回国前对她的一点感受的时候,也是这样直接来到现代文学馆。

  舒乙回忆那天的具体情节时有点模糊,因为他已经不记得傅瑞东来找他的具体时间,“今年年初吧。”但是傅瑞东的来访,包括来访之后一系列关于北京的新举措,都让舒乙这个做了10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4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每一年都“不依不饶”地将城市保护写进提案里的老北京人欣喜不已。

  “那天他来找我,说自己在北京做了20多年大使,如今要走了,眼看着北京大规模的城市拆迁非常有感触,想把自己的国家瑞典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写出来,对北京也许会有一点帮助。”能够看出来这是一次愉快的回忆,舒乙的表情有点得意,对于朋友和自己先知先觉的得意。“后来他真的写了,而且《人民日报》还给他登了!”这篇登在2002年4月2日版上的文章叫做《留恋老北京》。文章里,除了对北京一日千里的变化的赞叹和遗憾,傅瑞东再次重复了中国人听了无数遍百般羡慕又千般无奈的关于欧洲老城被保护下来,如今变成黄金胜地的故事。

  傅瑞东在他的故乡斯德哥尔摩是个富翁,不是因为他是大使,而是因为他在老城区拥有一栋老房子。“80年前的斯德哥尔摩同现在的北京很像,大肆现代化。多亏了一些热血之士,大力抗议,才把现在这块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保下来。如今这里是斯德哥尔摩人气最旺的旅游点。”当时傅瑞东说这些话的时候还不会意识到他的话最终所起到的作用。

  在政协会议结束以后,紧接着北京市召开了有关城市建设和保护的会议。舒乙描述道:“当时各区区长都反对保留老城区,因为保护要花钱,国家没钱给,压力在区上。市长刘淇把傅瑞东的文章拿出来念了一遍,大家都没话说了。”脸上带着笑,两手一摊的舒乙仿佛在讲一件意趣横生的故事,其间的争执与愤怒,不解与坚持淹没在他的表情里,像那些被推土机碾平以后重新而起的建筑,没有过往似的。

  不过,舒乙有理由高兴,因为,现今整个皇城,也就是过去旧城的核心地区,占旧城面积11%的老城将在大步挺进2008年的改造中得以幸免。

  “这已经不容易了。”舒乙感叹道,“如果每届政协会议能够现场直播的话,收视率绝对超过春节联欢晚会。”“会争吵吗?”记者没见过世面似地问。“吵,很大声地吵,非常热闹。现在看,吵还是起了作用。以后的孩子总还能从被保护下来的这一块感受自己和其他城市不同的生活。这才是绝无仅有的城市记忆啊!”“成了城市孤本。”记者在听舒乙谈到文学馆的孤本收藏时,转嫁了这个词汇。“是啊,城市孤本。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年的梁思成将城市建筑的模式总结为中而新,老而新,外而新。一直以来,外而新是城市化的主导,老而新是简单化的少量,只有中而新,梁思成说他不会,几十年过去,他的弟子依然在中而新的边缘徘徊。

  并不是没有反对保护的声音。陈建功在他的一篇以“拆”为名的文章里就表达了相反的感受。“生活就是这样前进的。没有那些写在胡同口的‘拆’字,没有随之而来的轰隆隆的推土机,就没有即将崛起的金融街,也没有多少年来被拥挤被不便困扰的居民们向拥挤向不便的告别。”这也是事实,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进化的演变是它永恒的主题。如何控制这种改变,建造什么,保留什么,将旧的和新的实现统一,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毕竟,即使是城市孤本这样看起来简单化的城市保护方式,也有它的问题。

  孤本当下的尴尬

  除了北京、上海公众熟知的胡同、里弄、四合院、石库门,其它城市也在种种博弈中将来不及拆除的地区和建筑保存下来,像天津的意式风情街,成都的宽、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这些作为非单个建筑保留下来的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成了代表城市文化的招牌,赫然印在城市名片最显著的位置上。

  “但是仅仅是将这些保存下来进行保护远远不够。”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在谈到三坊七巷的现状时感慨道。陈章汉作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写过不少福州历史文化专著,对三坊七巷有着浓郁的情结。这种情结和同为保护她的阮仪三有着些微不同。

  身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头衔的阮仪三近年来因为他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振臂急呼,加上被媒体放大的一些与当地政府的对峙场景,被称为“传统卫士”。三坊七巷是他颇为得意的因为自己参与的努力而得以保存的项目之一。“已经破坏了那么多,留下这一点有何不可?而且留下的东西是将来最有价值的东西,旅游开发带来的好处已经能够看得到,不用举国外的例子,周庄、平遥都是好例子。”这个满头白发,对不断出现的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愤慨得恨不得以单薄的身体与之搏斗的老人将保发展旅游来换取地方被保护的筹码当成自己可以游说政府妥协的不胜法宝。“三坊七巷还是保下来了。成片的老街,几十座完整的建筑,去看看,非常漂亮。”阮仪三谈到这些,好像在说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感情。

  陈章汉也充满感情,但他的感情里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福州人也不舍得拆,大家都知道是好东西。”像中国大多数情况一样,问题最终还是在中央领导的批示里得到了解决。不同的是当年将阮仪三们招到北京,当下则直接下达规划旨意——避开这一块,城市东扩西进。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还是阮仪三都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或者可以做的。剩下的烫手红薯被丢给了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政府通常是众矢之的,“官员的无知,规划专家的一味迎合是中国问题的症结。”这样说,有不同意见也是当然。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地方官员都表达过这样的双向意见:盲目追求现代化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问题,但是即使在国外,关于保护和建设的话题从来都是有矛盾的。因为投入到城市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等基础设施,包括提供给一些贫困人口的简易住房也就越少。关键的关键还是钱。

  商业联姻的困难重重

  据陈章汉介绍,在几年前,李嘉诚就表示出了对三坊七巷的浓厚兴趣,计划投入30多个亿对该处进行投资。但一直到现在三坊七巷还是老样子,里面的居民庞杂,有些房屋年久失修,几百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建筑如今完好的大概有40几座。

  “政府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么多年,呼声很高,但是动静很小。”为什么有了资金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是这30多个亿没有到位;另外,从政府的角度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经济杠杆一旦起作用,很容易变成摧枯拉朽的改造,消失了旧貌。现在政府也没钱,所以更谈不上保护。”陈章汉最近一直在各个地区做考察,对于周庄等地的模式他并不苟同。“跟三坊七巷比,那些东西算不上什么。而且因为商业的过度开发,档次不高。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寄希望于改造,另一方面又怕面目全非。”不过陈章汉也承认这样拖下去绝不是一个办法。如果文物孤本还可以通过建博物馆来保存,甚至永无见天之日也无所谓,城市建筑则困难得多。“对于一个城市,任何死的东西都没有意义,现在住在三坊七巷的人因为政府强调保护不敢有任何动静,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也进不去,住着并不方便。而且大多数居民不是房屋的拥有者,不会花心思去维修。”

  那么,李嘉诚的30多个亿为什么没有到位?陈章汉说自己也不清楚其中的玄虚,但有一些相关的民间传言,主要是因为投资方对政府方面的不信任,投进去的钱是否能得到回报,政府的承诺会不会因为领导的易职起变化是对方一直不能下定决心将钱砸进去的原因。

  这一点,在上海的一个孤本故事——名人文化街多伦路的改造里并不存在。2001年,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和星科公司在短暂地接触之后,以极快的速度达成了合作投资20个亿的协议。虹口区政府出资30%,星科出资70%。之所以说短暂,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虹口区开始保护及改造多伦路开始,其间有过众多公司前来谈合作,总有各种无法达成共识的鸿沟。到了星科,2个月的接触,一拍即合。他们提出的纽约SOHO的定位看来是契合了当地政府的计划。

  打着“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的口号的多伦路如今已经开始了二期投资。虹口区政府的一个原则也是“修旧如旧”。多伦路汇集了鲁迅、矛盾等一大批左派文人的故居,重回30年代,这里精英会聚,名流云集,绝对是出入有鸿儒。这样一个有着一定历史的区域显然比“1930风情街”这种用现代的材料,花了7个多月,动用数百万资金堆积起来的假孤本有意义。文人的风雅,一条路的风光,一个时代的印记,商家亦不敢轻易造次。星科甚至打算将其改造成高档的社区。

  小蓟(化名)在多伦路工程中参与了部分工作。关于她的现状,小蓟表示没能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如果从保护的角度,多伦路算是成功了,她确实做到了修旧如旧,但是商业的目的没有实现。因为没有人气,而且将定位定得太高了,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像我是不去的,我更愿意去新天地。”而星科方面虽然将定位模仿好了,但是如何设置门槛,政府对周边地区的改造,区域内人群能不能彻底“置换”是星科老总在媒体上表达的最大的担忧。

  这里暴露了另一个问题。在包括傅瑞东在内的众多以国外的例子鼓舞国内的人民的人里,其实有很重要的一点一直以来都被忽略。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类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动荡。老建筑的所有者甚至是几代人的祖产,关于保护有一整套的章法,内部如何现代化,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专家对于古代建筑的模式需要进行精密的研究,这样连贯的一系列的过程才构成了傅瑞东描写的斯德哥尔摩。商业的繁华是80年沉淀的结果,绝非一朝之功。但显然,同在现代化的理解上犯的毛病一样,在如何在保护中生财的问题上,我们再次陷入肤浅的表象里。

  城市中不能承受之孤本

  2001年是苏东坡逝世900周年,经济学家张五常因为大众的冷漠,起笔写下《学士九百年》的文章。令他不满的除了社会对苏学士地位的漠然,还有一点就是愤慨于位于广东惠州的苏东坡纪念馆及其爱妾朝云墓的不伦不类。他愤愤然道:他们竟然在朝云墓及六如亭之前,建一泳池,有高台跳水板,其混帐思维可与北宋的朝廷相提并论。

  如果张五常先生在国内好好走一圈,他就会发现,自己这样大动干戈的发脾气实在是跟自己过不去,毕竟,气也是会气死人的。要知道,成都整个老城墙被全部拆除,除了一小段保留原材料之外,其余全部换上现代的材料。“没有任何需要换新材料的必要。”这是令成都人李大正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以“莫名其妙”聊以自慰的原因。而5月份,当记者亲历成都,感受到宽巷子的残破,为“莫名其妙”追寻一个理由的时候,在媒体工作的刘海岚甚至觉得奇怪:这样的例子在成都屡见不鲜,你是外地人所以你觉得奇怪。

  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在每一个孤本故事里,都不可避免地省略了周围环境的整体性。事实上,周围环境的污染,沉重的交通负担,震动的危害,高楼林立的淹没都会对保护产生各种想象不到的压力。而且,各地每一次将这些孤本申报世界遗产,都造成了一场运动式的整治环境的行动,这样的花销也不轻松。

  无论是中而新,旧而新还是外而新,都没能给中国的城市带来自己人或外来人的认可。各种城市孤本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建设和保护的对抗。对于现代人来说,建设一个全新的街区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毕竟,古老街区留下的是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及城市形态连贯的记忆与韵味,涉及到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内容。以孤本的形式做妥协,不过是缺乏耐心的现代人选的一种懒惰的方式,但从出现的问题看,这个世界确实不存在一劳永逸。

  城市孤本简录

  北京:胡同、四合院

  上海:弄堂、石库门

  广州:西关大宅院

  成都:宽、窄巷子

  南京:夫子庙

  天津:意式风情街

  杭州:清河坊(已修复)

  苏州:苏州古城

  福州:三坊七巷

  西安:古城墙(绝大多数已拆)

more

消逝中的福州三坊七巷

听说去年国庆,福州三坊七巷中部分名人故居已向游客开放。带着对家乡文化的好奇和怀旧之情,记者慕名而来。
  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区南后街的东西两侧。西边有三坊,从北到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边有七巷,从北到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占地面积40.2公顷,是中国东南现存最大的古民居街区。
  在安民巷12号,记者见到了福州市鼓楼区文物办主任周民泉。
  周主任说,三坊七巷始建于唐末五代,及至宋初,经历千年形成坊巷格局。在目前尚存200多座古建筑中,分布着林则徐、陈宝琛、沈葆桢、林觉民、严复、冰心、林徽因等70多位历史名人的故居。
  从安民巷穿过南后街就是文儒坊,它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条街坊。陈承裘故居,六扇朱门毫不张扬,屋檐下的垂花早已褪色。陈家第四代传人陈老太太和她的儿孙们仍住在这里。福州人天性宽厚平和,陈家人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感到意外,热情招呼我们坐下。
  历史上陈承裘并不出名,出于孝心他早早卸甲归田,选中南后街这块风水宝地建造府邸。倒是他的六个儿子,三人中进士,三人中举人,获得了清廷赐予“六子科甲”的美名。其长子陈宝琛,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经周主任指点,记者看见正厅八米高横梁上精美的斗拱、灯杠;厢房八副隔扇上春夏秋冬的门饰;花厅水井盖上刻着一只憨厚的石蟾蜍等。周主任说:“这里每座深宅大院都深藏珍贵的文物古迹,无不显示出当年的辉煌。”遥想那时,衣锦坊内,郑氏大宅的水榭戏台闽剧缭绕,屈臣氏西药房老板欧阳宾在欧阳氏花厅内迎来送往;宫巷内,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在正厅为筹建海防召集幕僚;郎官巷内,晚年的严复回归故里并在此去世;光禄坊早题巷黄任故居内发现林觉民的《与妻书》……一路走来,记者不禁为三坊七巷拥有文物之多惊叹。
  如今的三坊七巷内,经常传出居民的惋惜声。陈承裘故居内一位住户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刚搬来时,竟不敢踏进院门,院落精致漂亮,水井清澈见底。而今年久失修,如不抢救,留给后代的古迹将越来越少。”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为保护三坊七巷奔走呼号。
  所幸的是,历史毕竟没有被人们遗忘,三坊七巷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水榭戏台将再次唱起闽剧,南后街的花灯将点缀在三坊七巷的每个角落。

more

福州三坊七巷可申报“世遗”?

2003-10-28 10:43:13 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三坊七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群落之一,占地40公顷,现有明清古民居268幢(数量多于已“申遗”成功的皖南古民居西递、宏村之和)。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专家将三坊七巷与闻名海内外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相提并论。著名建筑专家齐康教授评价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设计专家阮仪三教授,由于发起保护周庄、平遥古城、丽江等取得显著成绩,而被誉为“中国‘世遗’之父”,他曾为保护三坊七巷奔走呼号并作出如下高度评价:

  “最典型的如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传统历史街区,它在福州旧城中心,三条纵街七条横巷的结构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有坊墙券门,坊内立有清代坊里管理告示碑刻,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其中许多是名人故居,建筑大师齐康院士和我都做过考察和研究,建议完整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近代而言,就有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深被钱钟书推崇的著名学者陈衍(石遗)等,蔚为奇观。

  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角梳等福州地方传统手工艺、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地方传统戏剧、曲艺,闽菜等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以及健康的民俗风情和其他特色文化,如同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一样,也成为三坊七巷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只有一个三坊七巷,福州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可以为它自豪,但如果不能很好保护,则我们有理由为它痛哭。

  要按“世界遗产”有关要求对三坊七巷(应加上朱紫坊)进行保护和修复。

  我们将面临政策、资金、规划、建设、宣传五个问题。

  政策:建议政府向国内外专家(包括阮仪三)征求意见,制定政策,启动三坊七巷“申遗”工作。

  资金:可采用政府拨款与民间集资方式进行。

  规划:成立专家小组,向全国征集三坊七巷保护和修复规划方案,“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建设:向全国招标,选出具有可靠资质的建筑队伍,由专家小组对建筑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对三坊七巷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申遗是一项极为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极大的投入,但这是非常值得进行的投入,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精诚努力,三坊七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就不会是一个梦。

more

Fuzhou Fuzhou

城市古迹损害严重,据专家考证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其文化价值超过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惜被破坏严重,现在成为卖花圈廉价衣服的地方,名人故居所剩无几.中国各大大学建筑系的反面教材,某年被公开批判的中国四大古迹破坏案例.其他古迹不值得一提. 除此而外,福州的自然风光精华是永泰的青云山和闽侯的十八重溪,这两处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个人认为前者不会比雁荡山差,后者以高山峡谷为特色, 青云山从福州西站或者北站到永泰县城,再换乘面的,一个人十元到,有六大景区,要两天玩完,以青龙,白马双溪,九天瀑布500多米落差最美丽. 十八重溪从福州西站或者北站到闽侯南屿,再换乘面的,一个人十元到,运气好的话可以省门票.只有十三元的门票,是中国所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区里最便宜的,但开发少,较危险,风景极为漂亮,其中八溪以后的风光在庐山之上. 最后,鼓山很一般,不去也罢,还有平潭的海蚀地质也相当不错.代表地是仙人井和石排洋.福州市区一大特色是温泉,由此而来娱乐业极为发达,桑那数量全国第一,夜总会密度之大一些广东城市自叹不如.饮食业全国前列,当地人极为看重吃,满街都是餐厅,人均消费省会里第二仅次于广州,消费畸形城市.其他消费中等,市民较为富裕.城建没特色,高楼密集,南北江滨公园一流.

福州旅游推荐线路



一、船政文化游线路

1、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

船政文化广场(反映船政风采、忠昭日月、海军摇篮的大型雕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的发展历程)——船政文化主题公园马限山园(梅园监狱、英国领事分馆以及中坡炮台、观摩船政雕塑)——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马江海战历史)——马江海战烈士墓(悼念在马江海战中为英勇抗敌而牺牲的福建水师官兵)——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轮机车间等文物古迹,反映船政发展中造船工业的兴衰)——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罗星塔园(参观罗星塔及新增加的船政雕像)

二、名人故居游线路

1、林则徐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严复故居——林纾故居

2、冰心文学馆——郑振铎故居

三、红色之旅线路

1、 福州——马尾红色旅游线路

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马尾革命烈士墓

2、福州——长乐南阳村红色之旅线路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馆——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3、晋安区红色旅游线路

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八一七公园——桂湖“二三”革命纪念馆

4、平潭红色之旅线路

1996年全国三军联合作战演习遗址将军山

5、连江透堡红色之旅线路

土地革命纪念亭——林氏宗祠(透堡暴动遗址)——古城堡——“二三”革命纪念碑——杨而菖故居及其陵园

6、永泰红色旅游线路

青云山(红军洞)——塔山公园(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四、福州特色旅游产品

1、温泉

室内配备温泉设施:永泰温泉游泳馆、福州金源大饭店、福

州温泉大饭店、福建外贸中心酒店、福州大饭店、福州美伦华美达饭店、闽江饭店、福州闽都大酒店、福州海山大酒店等

室外温泉:闽清黄楮林景区

2、寿山石

寿山石大观园、藏天园、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福州特艺城

3、高尔夫球场

新东阳高尔夫球场、登云高尔夫球场、温泉高尔夫球场、海峡

高尔夫球场

五、植物科普游线路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闽江南园(植物铭牌)——乌龙江湿地公园

六、海峡亲情游线路

1、福州——厦门——金门三日游

福州——厦门和平码头——金门莒光楼——翟山坑道——金城市区观光(模范街、节孝碑坊、酒厂)——小金门(四维坑道、东林、八达楼子)——大金门民俗文化村——马山观所——钢刀厂——太武山——海印寺——石门关——贡糖厂——琼林坑道——慈湖慈堤——双鲤湖湿地自然中心——风师爷——中山纪念林——品尝传统手工面线路。

2、闽江口风光一日游

罗星塔——金刚腿——中法马江海战遗址——双龟锁口——长门炮台——五虎把门——川石岛——壶江岛(近距离观马祖南竿岛)

3、连江黄岐滨海战地风光游

黄岐(参观国家一级渔港、参与鱼丸、鱼面制作)——观音阁——望乡亭——“海峡之声”对台广播站遗址——畚箕山军事遗址——观马祖了望台——后沙浴场——妈祖宫

七、闽东北五市旅游线路

1、宁德太姥山、福州、莆田妈祖三日游

福鼎太姥山——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鼓山——闽江公园——金牛山公园——莆田妈祖祖庙——广化寺

2、福州温泉浴、古田翠屏湖汽车三日游

闽清黄楮林景区(观森林瀑布、泡温泉)——宁德古田翠屏湖——临水宫

3、三明永安、宁化、福州青云山汽车三日游

三明宁化地下艺术长河——水中石林——神风洞——天鹅洞——格氏烤景区——桃源洞——鳞隐石林——永泰青云山

4、宁德、福州、三明沙县、泰宁汽车四日游

宁德三都澳——福州鼓山——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沙县七仙洞——泰宁尚书第——金湖——上清溪

5、福州闽清、龙岩永定、三明永安汽车四日游

闽清古民居——永定下洋土楼群——客家博物馆——永定梅花山景区——古田会议旧址——连城培田古民居——冠豸山——瑞云山——仙人谷森林公园——沙县淘金山

6、福州、武夷山、大金湖、玉华洞四日游

福州船政文化主题公园——闽江公园——特艺城——武夷山天游峰——九曲溪——武夷宫——宋街——朱熹纪念馆——一线天——虎啸岩景区——泰宁金湖风景区——上清溪——将乐玉华洞

7、宁德太姥山、九龙祭、鲤鱼溪、福州罗源品海鲜汽车五日游

福鼎太姥山——宁德三都澳——九龙祭瀑布——鲤鱼溪——屏南鸳鸯溪景区——白水洋景区——罗源禾山风景区——观罗源海上渔村

8、福州、武夷山、厦门五日游

鼓山——西湖公园——西禅寺——武夷山——厦门鼓浪屿——南普陀

八、历史名城文化游线路

1、闽侯昙石山文化古迹——森林生态游

昙石山文化遗址(参观古人类遗址博物馆)——三叠井景区——(游鳄鱼潭、天书岩、石门三学士、狮子岩、象鼻瀑布、观音坐莲台、雷声瀑布、情人谷)

2、八旗水师营、郑和史迹游

琴江满族村(八旗水师营)——云门寺——郑和航海馆——郑和石雕像——郑和宝船——金刚腿公园——猴屿洞天岩——郑和公园——三峰塔——郑和史迹陈列馆

3、滨海历史名人文化游

董奉草堂(杏林始祖董奉家乡,或玫瑰山庄)——沙京龙泉寺(怀海禅师首创八万字百丈清规碑廊,全国独有)——地下古庙漳港显应宫(考古新发现郑和与妈祖并祀全国首例)——大爱暖千秋旅游门票展——品尝漳港海鲜——南澳滨海观光大道——晦翁岩(朱熹讲学地,因郑和到此又称三宝岩)

4、台江民俗古迹游

陈文龙纪念馆——张真君祖殿——民俗博物馆——大庙山——福州商会——八角亭——琉球馆——海潮寺

5、闽清六都古民居民俗风情游

宏琳厝——四乐轩——六叶祠——岐庐古寨——水口电站

6、长乐三溪历史文化名村游

三溪划舟进村——唐宋古桥——柏山摩崖石刻——屏山五百罗汉石刻——天龙井——朝元观——朱熹讲学处紫阳阁——冰心文学馆——博物馆(郑振铎厅、闽剧厅、台湾指画家作品厅、集邮精品厅、海滨邹鲁厅等)

九、真山真水游线路

1、真山真水永泰游

青云山(国家4A级景区)——姬岩景区——天门山景区——方广岩景区——赤壁景区——赤壁滑翔机

2、水口电站、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一日游

参观大坝、船闸、机房——驱车进黄楮林中国温泉第一溪(泡温泉、观稀有植物)

3、畲乡风情游

岱江畲族风情漂流——霍口畲家山庄观看畲族歌舞表演,体验畲族民俗风情——游览龙潭里自然森林保护区——罗源湾(海上渔村品海鲜)

4、琅岐风光游

金鸡海滩——江山如此多娇——九龙洞——砚池湖——朴树林——万叶园——海屿天后宫——天安寺——闽江双龟——龙台驸马府——琅岐祠堂文化

5、福山福水福清游

后溪漂流——南少林——灵石山——石竹山——黄檗寺——天生园艺——弥勒岩

6、平潭海蚀地貌精品游

游览泮洋石帆——东海仙境西景区的球状风化石——海岸年轮岩——火山岩海蚀地貌、峡谷、岩洞——仙人井



7、闽侯山水风光游

十八重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旗山森林公园——旗山万佛寺

十、购物、休闲游线路

1、商贸购物购房游

温泉公园——五四路、华林路、五四北路的部分精品楼盘——东街、南街、津泰路商贸购物圈——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金牛山公园

2、榕城新貌游

(1)步行街——美食街——江滨大道、三县洲大桥——闽江公园(北园)——融侨新天地休闲购物广场——金山新区——闽江公园南园(城市雕塑群)——中亭街午餐、购物

(2)温泉公园——国际会展中心——五四路中央商务区——福州软件园——左海公园——南街、津泰购物街——闽江公园——金山新区——金牛山公园

3、台江休闲购物游

中亭街——元洪城——集贸市场——海峡糖烟酒批发市场——花鸟市场——特艺城——好又多——沃尔玛——大利嘉城

4、黄金水道观光游

中洲岛——陈靖姑祈雨处——玉屏山庄——严复公园——湾边品河鲜——高宅榕树群——金山寺——榕城广场——福州展览城——金山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闽江公园南园(城市雕塑)               

more

林志玲的台独背景:由坠马事件看大陆媒体的“贱格”

文章来源: 赵会可 于 2005-07-27 16:23:57

作者赵会可是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
——夏台2005.07.27于厦门

关于如何对待“林志玲”,笔者早在2004年就揭了其背景,当时她还只“红在台湾”,记得当时是东森新闻网有一条新闻“中国网民为林志玲疯狂”之意的报道,笔者提出批驳的,不料大陆新闻界商界后来竟接过来吵作(中了台湾媒体及某些势力的计!),林志玲遂开始走红大陆,一个已经32岁的模特(在模特界或演艺界,这几乎是神话)到了不可能大放光彩的年龄,竟然风光无限,什么力量在主导?什么力量推波助澜?
大陆的主流媒体也参与其中,是愚蠢还是纯真,或是好事或是好色(难道大陆没有这样的女人?),为什么这么轻易的被利用?一再被利用?为什么不把这些机会金钱用于“反独促统”?难怪陈水扁认为大陆13亿人“多数不反对台独”

一次普通的“艺人坠马”事件,让所谓的“台北第一名模”林志玲再一次成为两岸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后续的“专机送返”、“大小奶”等报道,让人觉得媒体越来越贱──真的就没有新闻可报?真的没有值得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认真关注的国际国内大事吗?

然而,最不能令人忍受的是,有些大陆媒体居然肉麻地称林志玲之母吴慈美为“林妈妈”──她配“妈妈”这个词儿吗?

吴慈美的真面目

吴慈美,早年经陈水扁介绍,加入民进党。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台湾“总统”时,吴慈美两次成立“水当当妇女竞选总部”,卖力帮陈水扁抢攻女性选票。2002年,吴纠集一邦有钱有闲的职场女性和上流社会的夫人们,注册成立“台北市水当当姊妹联盟”,自任理事长。该联盟鼓吹“台湾是个海岛国家……惜因历史的因缘际会,纠葛于不同国家认同的困厄中”,强调台湾的“安全、尊严”,因此是一个本土性很强的“亲扁”社团,带有明显“台独”属性(详情见http://www.sweeties-taiwan.org.tw)。吴本人与陈水扁之妻吴淑贞关系密切,常常出入“总统府”。该组织成立以来在吴慈美的带领下,几乎参与了近两年“彰显台湾主体性”的“加入联合国运动”、“正名运动”、“全民制宪运动”等所有大型“台独”活动。参与方式除表现为出人、出力、出钱外,还指派该联盟下设的打击乐园、合唱团、舞蹈队到场助兴,烘托气氛。吴慈美本人参加活动时更是又唱又跳、声嘶力竭,卖力鼓吹“台独”。细数起来,吴慈美及“水当当”近年来参与过的重大“台独”活动有:

2002年3月9日,参与“八吋尽醪缓俊跖!跎酲湾减少省醯”大游行弧醢?

5月11日,发起并参与“台湾正名”万人大游行。

6月28日,前往台“外交部”支持“护照”加注“Taiwan”活动。

9月6日,全程参与“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晚会活动,“台北水当当姊妹联盟”为共同连署团体,除全程参与外,打击乐团并参与演出。

11月17日,前往高雄参与“台湾正名”活动。

2003年1月11日,参加激进“台独”组织“群策会”的“台湾21世纪国家总目标”大会并代表上台发表重要演讲。

3月29日,为“台湾正名”募款近百万元,居各民间社团第一。

9月6日,参与“台湾正名大游行”,凯达格兰大道有超过15万人走上街头。

9月初,组团前往纽约参与诉求“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活动。

10月25日,参与“全民公投,催生新宪”高雄大游行及晚会活动。

2004年1月11日,发起“二二八手护台湾大联盟”募款餐会,合唱团受邀参加表演。

2月3日,全力投入陈水扁竞选总部各项辅选服务工作。

2月28日,参与“百万人手护台湾运动”。

3月7日,飞赴泰国参加东南亚挺扁造势晚会,合唱团受邀参加表演。

5月20日,全体会员受邀参加陈水扁“就职典礼”。

8月10日,参加“台独”文人李筱峰新书“李筱峰专栏”发表会。

9月8日,“台北水当当姊妹联盟”与其他民间团体组成“台湾加入联合国宣达团”赴美参加宣达。

10月24日,参加“台湾联合国协进会”成立大会,打击乐团受邀参加表演。

10月28日,全体成员赴“考试院”支持“国家考试需考本国(台湾)史地”活动。

11月11日,参加“台独”文人李筱峰新书发表会。

2005年2月28日,受邀参加“台湾点灯”活动。

3月26日,参加“民主和平护台湾”大游行,打击乐园、合唱团和扇子舞蹈队助兴。

4月26日,吴慈美率领“水当当”成员,到机场抗议连战访问大陆,并向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投掷臭鸡蛋。(需要说明的是,林志玲本人也多次参加过其母及“水当当”发起、参与的“台独”活动,以其超人气为其母也为“台独”张目)。

远的就不说了,只说眼前。吴慈美携林志玲回台后,闭口不提大连人民对林志玲的救助,也就罢了。但其领导的“水当当”姐妹联盟却别有用心地拉起“欢迎台湾女儿回国”、“感谢中国医疗我国女儿”等彰显“一边一国”意味的海报,这与其说是向大陆表示“感谢”,不如说是在向大陆挑衅!连台湾媒体都认为,这种“微妙的用语为林志玲的抵台增添了政治色彩”!各位大陆媒体界的朋友,是可忍,孰不可忍?

林繁男的绿色台商身份

说完林母,再说林志玲之父林繁男。林繁男是经营铝制品业的商人,曾任北门扶轮社社长,是该社的灵魂人物。陈水扁曾经该社一社员打过一场官司,因而与林繁男结识并加入北门扶轮社,日后林繁男成为陈水扁胜选的“大功臣”。

该社的社员全部都是陈水扁选举时的重量级桩脚,清一色本土企业主。1987年吴淑珍坐着轮椅选上“立委”,靠的就是陈水扁在扶轮社的社友们全力相挺,而陈水扁的英文名字,就叫“福尔摩沙(Formosa)”(相关详情参见北门社主页www.rotary-northgate.org.tw)。与陈水扁关系最久的企业人士,大部分来自“福尔摩沙基金会”,而“福尔摩沙基金会”的董监事成员中,除了去年新任命的“台视”董事长江霞之外,包括华裕药业公司负责人蔡横松、统一翻译社社长方振渊、台北农产运销常务董事林汉溪、东升金属公司董事长洪登科、律师梁穗昌、盛新贸易董事长林繁男等人都是北门扶轮社的社员。

近年来,林繁男把事业重心移往大陆,事业横跨铝制品及科技业。但去年“大选”时,林不但特地返回台湾,还在财务方面给陈水扁相当大的助力,外传在“大选”时曾经募款10亿元支持陈水扁。

前一段时间,林繁男生意受挫,铝制品厂业绩下滑,资金链出现问题。岛内媒体盛传林志玲玩命工作,就是要多赚钱替父养家。如果扯去“亲情”这一面纱,那林志玲就是在向“台独”金主“输血”,向“台独政权输血”!

像吴慈美这样的“台独”分子,也配称“吴妈妈”吗?像林志玲、林繁男这样在大陆赚钱到台湾支持“台独”的人,不正是闽南人所说的“养老鼠咬布袋”吗?

大陆广告商和媒体的贱格

对于一个32岁了还不得不靠“发嗲”吃饭的艺人,对于一个靠174厘米身高和34C乳房赚钱的艺人,对于一个因工作受伤的艺人,我不想苛责。我只是不理解大陆那些追捧林志玲的媒体,和那些为林志玲而一掷500万、1000万的广告商、厂商,你们是否考虑过你付出的金钱,会被用于“台独大业”?

早在2004年林志玲第一次到上海主持莱卡风尚颁奖大典时,就有爱国群众在网络上撰文指出林志玲的“绿色”背景,号召大家抵制她。而当时,成龙因称“台湾的民主是天大的笑话”,而被台湾民众封杀半年有余,罗大佑因反对陈水扁发起的“台独公投”,而被台当局禁止播放歌曲已有7个多月,台当局和检调机构正准备对执意到大陆设圆晶厂的联电董事长曹兴诚下手。爱国群众以为,在这样的两岸对抗氛围下,只要登高一呼,林志玲及其家族将因支持“台独”而受到惩罚。

然而,大陆的广告商和媒体并未因为爱国民众的当头棒喝而有所省思,反而不惜血本,捧红林志玲。到上海代言钻石表、到福建代言水果、到香港代言瘦身广告……到网上敲入“林志玲”搜一下,链接高达18万余条。红遍大陆的林志玲杀回台湾身价顿时上涨了10倍。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大陆捧红了林志玲。

广告商拜倒在林志玲的超短裙下,许是商人“见利忘义”的本性决定的,他们下贱、堕落、没有格调,也就罢了。

但与“道义”、“责任”等高贵字眼相连,肩负着“精神守望”之责的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忘记了自己的引导之责呢?是否为了点击率、这了阅报率而把遏独促统的崇高义务摆到脑后了呢?

近年来,大陆媒体越来越色、腥、膻,越来越低级、弱智,大家也就容忍了。但假如媒体堕落到把“爱国主义”这最后一道防线也要拆除时,那么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盼望媒体从业人员,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报道涉台新闻时,把遏独促统放在新闻处理原则的第一位,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放在商业利益之上。

“大陆媒体何时才能清醒过来,抵制林志玲?”面对网友的迷惘,我真替大陆媒体和广告商的下贱、堕落而脸红!

more

猪吃人药 酿巨灾

2005.07.28  中时晚报
李丽薰/综合报导


香港有一家周刊报导,近日在四川肆虐的怪病「人—猪重型链球菌」,竟是猪农让猪吃黑心药所惹出的祸端!

报导指出,当地猪农为了减低猪只患病机率,长期在饲料中加入廉价且过期的西药、抗生素…等,导致猪只抗药性不断增加,更进而让传染病毒出现变种。


报导引述一名四川省卫生厅官员的话指出,当地猪农不愿花钱购买合格的兽药,当猪只生病时,便把人吃的药拿来餵猪,比如人类服用的咳嗽药及感冒药,「由於这些药比合格兽药便宜数倍,纵使过期仍大受猪农欢迎」。

此外,因猪农长期把这些过期西药混入饲料,猪只进食後,不但产生抗药性,就连猪只身上的普通传染病菌,也因而变种,并成为人畜共通的传染病。

报导更指出,猪农为了让猪只快速成长,常常在饲料中加入一种名叫「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伦特罗)的化学物,该化学物含肾上腺素类神经兴奋剂,原本是治疗哮喘的药物,它可令猪只的成长期由6个月缩短至4个月。

该名卫生厅官员说,当局在两年前曾向各药厂发出通知,禁止贩卖过期西药,同时亦下令猪农不能再用人药餵猪,但效果有限。他认为四川疫病就是唯利是图种下恶果。

more

Wednesday, July 27, 2005

自由時報:泡麵 台灣人發明的

〔編譯張沛元、記者楊雅民╱綜合報導〕速食麵之父 - 日本日清食品安藤百福即將在本月底辭去該公司會長職位,正式告別橫掃全球的泡麵事業的最前線,改任創業者會長;看來,高齡九十五歲的安藤,還不打算就此退休。鮮為人知的是,安藤百福其實是台灣嘉義朴子人,早年原本在台灣經營針織品生意,二十三歲遠渡重洋到日本大阪經商,一闖就闖出了速食麵王國。

安藤百福本名吳百福,一九一○年生於台灣,自幼就失去雙親,受到祖父經營綢緞布匹商店耳濡目染,在二十二歲時就花了十九萬日圓在台北永樂町設立了專賣針織品的公司,自日本採購針織品在台灣銷售。

一九三三年他隻身遠赴日本大阪經商,台灣光復後,吳百福舉家遷移日本,歸化日本籍,改名為安藤百福,並於一九四八年創立日清食品的前身,在一九五八年成功開發出沖開水就能立刻食用的速食麵。據悉,安藤百福早年在台灣經商並不十分如意,加上他已入籍日本多年,很少回台灣。

一九七一年,安藤推出杯裝版的速食泡麵。隨著速食杯麵橫掃全球並且遭各家食品業者廣泛仿效,泡麵始祖日清食品公司的年營業額,則據稱超過三千億日圓(約新台幣八百六十六億四千多萬元)。安藤在辭職聲明中指出,他已經九十五歲了,活了將近一個世紀;他有時會麻煩別人,也曾在二次大戰前後受到時間潮流的衝擊,「當我看到有人在戰後食物短缺期間挨餓致死,便決定投身食品事業,我確信這世界只有在有足夠食物後,才能獲致和平」。

安藤說,他發明速食麵的原因,在於「我可以想像,倘若我把拉麵送到民眾家裡,讓他們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都能安全地吃拉麵,他們會有多快樂。就這麼簡單」。

安藤表示,他希望趁自己身體還不錯時,將經營重擔交棒給年輕一輩的管理階層。不過,辭去日清食品公司會長職位,並不表示安藤打算就此退休。日清公司一名發言人指出,由於安藤辭意甚堅,日清公司已經接受他的辭呈;但安藤也願意接受該公司的安排,出任「創業者會長」的新職,繼續以其遠見提供企業經營建議。此外,安藤也將繼續擔任一個他所創辦、向兒童推廣體育與食品文化的基金會的負責人。

安藤說,他在漫長的生命中曾獲得無數人的關照與協助,許多人熱愛速食麵並將之納為生活的一部份,「我從現在開始要回報他們的善意」。去年十一月,當安藤的速食拉麵發明紀念館整修後重新開幕時,包括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與大阪府知事太田房江等貴賓,都曾蒞臨致意。該拉麵博物館原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開館,館內展示全系列的日清速食麵。

安藤在烹調上為世人所做的貢獻,使其在一九八一年成為美國洛杉磯榮譽市民,以及先後在一九八三年與二○○一年獲得巴西與泰國政府贈勳表彰。

more

Sunday, July 24, 2005

上海印象

Great Post!
I am an oversea's student from mainland, and I had lived in Shanghai for 7 years as a student before I came to US. I went back to China visiting my parents several months ago. I thought there would be a lot more improvements than 4 years ago, as Shanghai was doing well while I was there. Soon I realized that shanghai is not the same shanghai where I'd lived before. It's even more crowded than 4 years ago. Traffic jams all the time given the earlier massive express way constructions. Skyrocketed condo prices as you know. Still same old poor water quality of course. I'd seen a fast growing youthful Shanghai in 1990's, now I am looking at a little traumatized Shanghai.
There is no reason to blame author, and I know she is being honest if not modest, and I always appreciate the honesty. however my feeling is still kind of complicated after reading this post, probably because I just don't wanna admit or didn't realized before that all the author has said is TRUE. I admit I loved Shanghai before, however I hesitate going back to Shanghai after the recent visit. Instead I am considering moving back to Xiamen because it's a wonderful quite place.
Sounds too old, sadly....
I still have many many classmates and close friends in Shanghai, fighting for their lives. The author failed to establish links with these vivid indivduals understandably due to her short casual visit. I wish author could get a chance in the near future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life of theirs. They may not be all happy, but they are the true gladiators in this world. I admire "taiwanese businessmen" staying in mainland because of the same reason, they are bold and wild enough to dream, to fight, to conquer, and to win. Wish all of them the best!

夏瑞紅 via chaiatimes editor's blog

人人都说上海是东方明珠、中国的纽约、全球第一「火」新潮大都会,但我一直到前几天才初次造访。此刻还在酒店里,盘算著明天该怎麽「逃离」市区。

 若不是我们家「家长」坚持要带孩子赴上海「见识新中国」,除非公差,否则我是不大可能选择来上海旅行的。我想我对大陆的「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可能存在某种成见吧?为什麽?原因「具体说不清」(哈,学大陆人说话)。其实,我去过的大陆大城市,屈指一算,才不过八个,但印象上「总的来说」就是个大工地,到处挖路盖房塞车,日夜灰头土脸。

 有人说,此乃象徵大陆蓬勃生命力与无穷商机。是吧!我没意见,但作为一名旅客,我最记得那短暂相逢时的感受。城市就像人,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生活条件中淬炼出高尚的气质,而不是靠吃什麽、穿什麽、用什麽、住什麽、成为什麽来堆塑所谓风格,这并不容易,城市亦然。

 这次到上海,我们没联络朋友,也没参加旅行团,纯老百姓自助旅行,因此,可能有机会比较接近上海平常生活,不过,我们并非为此而来,只是出国渡假玩玩而已。

 作几天「上海人」下来,我觉得不舒服。

 首先是,吵。车上、路上、店里、公园里,怎麽每个人的嗓门都那麽大?常有冷不防一阵嚷吼让我引颈张望,以为发生什麽可能上社会新闻头条的纠纷,而原来人家只是在閒话家常、讲手机,或正「交换点意见」而已。

 不过此行倒真有叁度身陷激烈舌战现场、一度目睹路口追打实况,後者原因不明,前者不过因为上菜慢了、错了,竟吵到天翻地覆,那种枉顾四周眼光「千万人吾往矣」的壮怀激烈,真是匪夷所思。

 其中有次争吵案颇特殊,那发生在徐家汇美罗城(类似台北京华城),有个爸爸带小男孩逛街,小男孩要尿尿,爸爸就带他到墙角方便,服务员见状上前责怪,不意爸爸竟理直气壮发飙了,说小孩不过五岁如何如何,这下子服务员作为「正义的一方」声势当然得加倍威武------。

 其次,上海好「挤」。一些著名的景点无不人满为患。大陆人多,各地人士都想来「见识新中国」,这倒可想见,问题是人们乱推乱挤,先抢先赢,从不说对不起似的,谁想吭声抗议,结果都不过是徒然当街较量嗓功而已。最可恼的是上下班尖峰时间叫计程车,等了老半天,终於有一辆靠过来,正松口气準备开门时,後头竟杀出两只怪手,其中一只的主人是个男士,西装笔挺,他用力一迴身、把我挤开,旁边抢输的小姐,气急破口大骂(拜託!要骂也轮不到她吧?)那男士却一派从容钻进车子,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上海的地铁虽方便,但也有些荒谬。例如,尖峰时间售票处便生出多条人龙,搞得整个入口动弹不得。没自动售票机吗?有,只是他们只吃硬币。硬币不够的人没机器可换,拎著钞票一走到旁边商家门口,就被挥手驱赶,活像癞痢狗。

 吵加挤,空气中就充满惶恐气氛,人人好似亮著引信的炸弹,谁也不敢碰谁;而为提防四面八方随时可能的爆炸,绞紧神经也是必要的。

 也许有人觉得在同文同种的大陆自助旅行,应比去其它国家方便,但我的经验却不然。上海的街道、车站标示欠佳,问路则差不多十有八九获赠「不知道」一句,外加卫生眼珠一对;另外没说不知道的那个,是从鼻孔低声打发人:「去问隔壁单位的」、「对门那个卖票的才知道」。

 有天我在上海火车站问到两个更酷的,一个是交通警察,他跟我讲了两句话以後,他同事插进来不知说些什麽,於是他们顾自七嘴八舌起来,好像我凭空蒸发了一般;另一位是候车室贩卖部的妇人,她双手托脸、蜡像般撑在柜檯上,不但对我的请问充耳不闻,连瞄一眼都懒,我彷彿打搅了人家禅修入定,尴尬之馀还莫名其妙说了声对不起才走开。

 如此上海,居然满街都是「文明出行,做个可爱的上海人」这样甜腻的标语,连坐上计程车都有亲切兮兮的播音:「感谢您的搭乘,愿我的服务能带给您一份温馨。」真是※#﹏*☆。

 第一天到上海,从磁浮列车转搭地铁,车一开动播音就来了:「本列车严禁卖报、乞讨、卖唱,请乘客共同抵制------」同时,一名男子跳进车厢,高喊:「晚报!晚报!」马上盖过播音。有天我们搭火车去杭州,一出东站就听到足以统治万人演唱会的高分贝大放送:「各位旅客请注意,你们不要理会广场上那些卖火车黄牛票的,他们卖的火车票是假的,如果你表示有意思买票,这时候他们就会拿出手机,假装输入一串数字密码,然後跟你说,订票成功,现在要收订金------你们也不要给那些推销旅馆、要带你们去旅遊的人给骗了,他们给你看的那些照片儿要不是假的,就是根本没有营业登记------还有那些黑牌车也都是不合法的------当你发觉不对,想走,就会有一群人上来要打你,当你拿出手机要报警,他们就抢走你的手机------」。

 天啊!那广播在东站一天到晚连续放送,真不知附近店家居民怎堪消受?写那广播稿的人也真天才,绘声绘影、钜细靡遗的,其「扣人心弦」不输说书。一同下火车的还有几名老外,我庆幸他们听不懂,不然搞不好会吓得不敢出站。不过看他们紧张地朝空中张望的样子,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误以为发生灾变,站长正透过广播引导大家疏散?

 上海的自来水也不好恭维,呈暗绿色,嚐起来有苔藓味。购物方面,「高档货」的价格跟台湾其实不相上下,唯水蜜桃一斤叁块(约台币十二元)真大快人心也!

 拉拉杂杂写了一堆,总算说到一句好话了(感谢水蜜桃)。其实,这趟旅行我还是觉得很丰富、也挺好玩的,尤其是有天早上被「Shanghai Daily」上的一幅画吸引到泰康路210弄「田子坊」的凹凸艺术公社去看展,因而认识艺廊负责人、一群来自西安的青年画家,彼此相谈甚欢,更觉不虚此行(这部分下回再叙)。

 再说,既然「城市就像人」,要深入了解一个人毕竟得好好相处一阵才行,我这「点头之交」者言,充其量不过是一点浮浅的上海印象而已,算不得评论,还望诸上海迷息怒海涵!

more

黑龙江民政部门拒绝执行该省强制婚检的条例

This is the update on a previous post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1:49 北京娱乐信报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最近修订了该省的《母婴保健条例》,保留了有关强制婚检的内容,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有人认为,取消婚检是因噎废食,有人认为,强制性的重提是一种体制的倒退。
  新闻回放:

  强制性婚检被“恢复”

  6月召开的黑龙江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进行了修订,保留了原《条例》中规定的“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健康教育,凭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等内容。
  黑龙江省卫生厅基层卫生和妇幼处处长姜相春说,此次《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的修订意味着恢复强制性婚检,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今后仍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除艾滋并梅毒、淋并麻风病等四项必须检验外,其他各项仍按自愿原则,由新人自己选择。
  而早在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将强制婚前检查改为自愿婚检。但此后,各地婚检率直线下降,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婚检率不到10%,个别地方已不足1%。哈尔滨市在实行自愿婚检后,一个区妇幼保健院在短短的5个月接连检出了三个“梅毒胎”。这一状况引起人们对人口质量的担忧。
  群众意见:
  强制婚检更像变相谋利
  哈尔滨市的李盈认为,由于新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农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很难保证他们能够进行自愿婚检,而强制性婚检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利于下一代儿童的健康成长。
  刚刚结婚的哈尔滨市民迟国则认为,现在都尊重个人隐私,如果采取强制性措施就相当于公权力对私权力的侵犯,这与我们国家强调尊重人权的现实情况相悖。恢复强制性婚检让人感到相关部门更像是在变相谋利,如果婚检变成公益性的、免费的,自愿婚检的人数自然会增加。
  民政部门:
  我们不执行这个条例
  黑龙江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调研员魏广福认为,新修改的《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与《婚姻登记条例》发生了冲突,民政部门目前还要按《婚姻登记条例》执行,如果强制执行婚检,人家可以告我们行政不作为。
  他说,民政部门事先不知道要修订《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而且条例里也没有体现民政部门的意见和态度,其可行性值得商榷。
 专家分析:
  争议在于对法规理解不同
  黑龙江省政府法制办助理巡视员张忠华认为,《母婴保健条例》是以《母婴保健法》所规定的具体内容,与黑龙江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是保留了原有的强制婚检内容,无所谓“取消”或“恢复”,之所以出现如今这种争议,是由于各部门从自身角度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贺轶文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因此,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的法律效力要高于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所以黑龙江识母婴保健条例》不得违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但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直接援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作为立法依据的,《母婴保健法》明确规定: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健康教育,凭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因此应该认为作为行政法规的《婚姻登记条例》及民政部的部门规章《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与《母婴保健法》有不协调的地方。
  而在实践当中,婚姻登记机关完全依据《婚姻登记条例》和《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而更具有效力的法律却被束之高阁,法律的一些规定得不到有效落实。 据新华社哈尔滨7月24日电

more

Taiwan affair recalled

2005.07.25  中国时报
凯德磊案真相大白 美大选内鬥祭品
吴明杰/调查采访
去年九月爆发震惊台美的「凯德磊案」,因美方主角是前亚太事务首席副助卿凯德磊(Donald W. Keyser),我方涉入人员是国安局驻美特派员黄光勳和专员程念慈,加上华府动用联邦调查局进行监控和逮捕,外界一度猜测这起事件背後可能牵扯不为人知的台美情报战角力。但经双方调查,「凯德磊案」的爆发,其实导因於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华府内部的政治鬥争。
据了解,对台湾一向友好的凯德磊在前年九月秘密来台前,已被白宫告知即将接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凯德磊当时决定在卸任亚太事务首席副助卿职务前,私底下先到台湾进行秘密的「回忆之旅」,这件事只有他和程念慈两人知道。
民主党想藉机打击布希
不过,凯德磊不知自己已被对手盯上,当时民主党阵营开始準备打击寻求连任的布希总统,选择了一些对象,凯德磊即为其中之一。只是对手原本只怀疑凯德磊可能将官方机密文件擅自带回家中,因而向(FBI)联邦调查局检举,没想到FBI开始佈桩监控,并进行忠诚和财产信用档案调查後,却意外发现凯德磊居然有在台使用信用卡纪录,这下凯德磊未经报备擅自访台一事才被FBI掌握。
对於不了解台美关係以及台湾外交困境的FBI来说,凯德磊未经报备擅自访台,其背後代表的不只是违反规定而已,可能还涉及洩漏情报的间谍罪嫌,因此开始对凯德磊在华府的行动展开全面监控,经长期跟监发现,凯德磊和我方人员都是约在官方单位以外的餐厅等地方碰面,这下更加深FBI的怀疑,最後才会下令收网当场逮人。
对於「凯德磊案」的爆发,我国安局相当震惊,因为国安局长薛石民不久前才访问美国,对方未透露任何蛛丝马迹,在媒体报导後,国安局立即请境管局调阅出入境资料,才发现凯德磊确实有留下来台记录。
我国安高层也随即进行危机处理,立即调出凯德磊过去提供台湾的各项文件和资料清查,但认定其中并无「超越美国官方本来就应提供的範围」,因此决定将我方从凯德磊手中取得的所有文件,全部交回美国务院进行审查。美方事後也證实,其中并无涉及不法机密的资料。
我方也同时派员向FBI说明,因为台美之间没有邦交关係,台湾官员无法进入国务院,因此双方才会改以在官方以外地点会面的方式交换意见,而国务院过去也一直是采取这种模式,若FBI当时以为双方是在进行情报活动,其实是一场误解。
据调查,程念慈後来坦承,凯德磊在前年八月準备出发前往大陆和日本访问前,已在华府和她约定,将会顺道来台进行一趟「回忆之旅」,由於程念慈原本就将返台参加哥哥婚礼,因此也爽朗答应,并承诺凯德磊,绝对不会向国安局内部透露他来台旅遊的消息,程念慈则提早回到台湾处理私事。
凯德磊来台当天,是持一般护照入境通关,因为美方人士来台免签證,加上我出入境管理局未将凯德磊列为注意对象,凯德磊入境後,除了程念慈之外,没有人知道有现任美国国务院高层官员来台。凯德磊到了桃园机场,打公共电话告知程念慈他已经到了,程念慈也没去接他,凯德磊还是自己搭车到台北。
在台期间仅接触程念慈
据了解,凯德磊在台北停留期间,程念慈带他去圆山大饭店等地走走,还特别去师大语文中心参观,凯德磊没有找任何在台官员和友人,我方也没有任何官员与他接触。原本这项秘密行程,可以说是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凯德磊到晶华酒店化妆品专柜花了五百七十美元购物时,却以信用卡结帐,成为他被起诉违反访台规定的證据。知情人士说,凯德磊当初确没想到会因此让行程曝光,他根本不知道FBI後来会对他进行调查。
确定不会以间谍罪起诉
据知程念慈今年稍早前已返台,仍在国安局内部担任专员,国安高层并未惩处她,儘管程念慈因凯案声名大譟,身份也已曝光,但国安高层不排除未来再度派遣程念慈驻外工作。因国安高层认为,国安局要重新塑造形象,国安局人员不是情报人员,「程念慈又不是情报员,再外派有什麽关係。」
至於凯德磊官司目前的状况,法院一再拖延开庭时间,据指出,主要是因为双方律师在和解上一直谈不拢,美国务院事後證实,凯德磊并未提供台湾不当情资,因此法院将不会以间谍罪起诉他。但控方律师希望凯德磊至少要接受私自将官方机密文件带回家中的指控,让全案以较轻罪名结案,凯德磊坚持不愿妥协,因此官司还会继续缠讼。不过法官当时下令要他戴上有全球定位系统的电子手环已经拿下,目前凯德磊行动相当自由。
据国安局内部事後检讨,程念慈犯了两项错误,一是凯德磊来台时必须向国安局回报,二是在华府被「逮捕」时,程念慈一时太紧张,忘了应立即请律师协助处理,不过因为过去国安局并无相关规定,因此也未对程念慈惩处。但国安高层下令,未来国安局驻外人员须照新规定处理。
美高官认凯被查很倒楣
对於凯德磊本身是否有错,我高层官员不便评论,不过对凯德磊为何自己没想到在台刷卡行踪会曝光,则感到不可思议,认为凯德磊是有些粗心。至於私自将官方机密文件带回家中,这对美方不少高层官员来说,其实是家常便饭,凯德磊会被查到,只能用「倒楣」两个字形容。
经过「凯德磊案」洗礼,高层官员坦诚,双方情报合作关係当然会出现裂痕,随著凯案真相出炉,误会大致上已经化解,美方还是继续提供我方应该取得的官方讯息,差别只是给多和给少的问题。我方正积极寻求更进一步提昇双方的合作关係,这次才会改派没有情报资历的国安局副局长杨国强接任驻美特派员工作,让美方感受台湾诚意。


程会凯德磊後 与外籍男友结婚

〔驻美特派员曹郁芬╱华府十八日报导〕据了解,被联邦调查局发现六度与美国前国务院副助卿凯德磊会面的程念慈,已在今年年中与相交多年的男友郭健结婚,时间是在她和凯德磊结伴到纽约叁天之後(今年五月廿九日)。
联邦调查局的起诉书让人对程念慈、凯德磊的关係产生好奇。不过驻美官员證实,曾经离过婚的程念慈月前已经和郭健结婚,少数友人收到过喜帖,两人的婚姻也通过国安局的安全查核。
不过在她和凯德磊一同到纽约时,程念慈和郭健还只是男女朋友的关係。郭健是英文中国邮报驻华府记者,平日待人谦和,也勤於出席驻美代表处举行的采访活动。
不过他对私生活很低调,从未主动提及他和程念慈的关係,两人虽然有时同时出现在公共场合,但都避免站在一起或有亲密动作,华府仅有少数人知道他们是男女朋友关係,郭健参加社交活动,从未带程念慈出席。
郭健是程念慈留学英国时所结识的男友,对程念慈用情颇深。两人相交多年,程念慈调来华府後,郭健也以英文中国邮报驻华府记者的身分前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和程念慈相聚,两人的交往经历过长时间的考验。
郭健除了谈工作,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华府动物园担任义工,常有机会接触猫熊。
从凯德磊案曝光後,郭健和程念慈都未曾在公共场合出现,也有人注意到郭健完全没有报导凯德磊事件的相关新闻。从事新闻工作的他,或许从未预料有一天会因妻子的业务成为新闻人物。

美台谍案牵出台版 "川岛芳子"
文/特约撰稿员 杨素
  美人计之说高度吸引台湾媒体的注意力,传媒争相追踪程念慈现在究竟在台湾还是在美国;苹果日报更是锲而不舍追踪到程的前夫吴道生。但这一股八卦与间谍宝贝风波中,还是有媒体出来质疑,把一个女性情报员以这样的方式报导,是否在观念上出现偏差?
  陈水扁连任台湾领导人之后的半年,表面看似平静的美、台关系,因《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于9月16日发表的一则头版报导,再度陷入紧张。
   据报导,今年7月底甫自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一职退休的凯德磊(Donald W. Keyser),在去年8月31日前往中国执行美国国务院公务后,9月2日因公转往日本东京,9月3日却以在东京休三天假的名义,在未经官方允许的情况下,私自从东京溜到台湾三天,且在台北与一名台湾女性驻美情报员见面,两人在迪奥化妆品专柜消费570美元。
   事隔一年,今年9月4日,凯德磊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又迅速于15日,遭维吉尼亚州亚历山卓的联邦地方法院起诉。根据外电报导,凯德磊告诉联邦调查局,去年9月前往台湾是为了观光,没有通知任何人,包括他在中央情报局任职的妻子。
   从已被美国传媒揭露的FBI文件显示,凯德磊不仅得为隐匿行程可能面临最高五年徒刑的控罪,而且在FBI搜证过程中发现,凯德磊多次与台湾国家安全局驻美的两名情报员接触,甚至9月4日当天,凯德磊当场还被FBI干员查获在会面过程中曾交付文件给台湾情报员,因此凯德磊很可能罪加一等,美国媒体甚至一度估计,不排除这位中国通官员可能再遭其它更严重的罪嫌起诉。
台北媒体大幅披露美国政府关于凯案移送书内容
   凯德磊案消息传出后,立刻成为台北媒体关切焦点,并纷纷大幅转载美国政府关于此案的移送书。尤其移送书中详细纪录凯德磊和代号"外国人一(台湾女情报员程念慈)"和"外国人二(程念慈的上司黄光勋)"的接触经过,更让台湾媒体认为,相关讯息显示,凯德磊早已被监控。
   根据台湾媒体披露的移送书内容,单是2004年,凯德磊就有6次遭监控的纪录:包括5月29日,外国人一(其后简称程)与凯德磊(其后简称凯)在华府联合车站搭火车前往纽约宾州车站,随后FBI干员发现两人一起出现在纽约市。
   7月23日晚上8时10分左右,凯开车到台湾驻美代表处外接程,开往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在华盛顿瓦斯公司旁的停车场停车。晚上9时10分左右,凯开车离开停车场,送程到她住处附近。
   7月31日(周末)中午12时28分左右,凯与程和外国人二(其后简称黄)在波多马克码头餐厅碰面,凯交给两人各一个信封,上面有"美国政府"字样。程把信封放入皮包,黄当场阅读信封内文件的内容,两人都没有把信封还给凯。下午2时25分左右,三人一起走出餐厅,凯拿着一个信封袋走向他的车子。
   8月4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凯与程在华府鱼鳍餐厅碰面。凯进入餐厅时手上拿着一张白纸,埋伏在餐厅内的fbi干员看到他把纸放在程的菜单上,程看了纸上的内容后,把纸还给凯。
   8月18日中午12时47分左右,凯、程、黄三人在华府水门饭店水彩画餐厅碰面,凯把一个公文夹交给黄,黄在用餐时看文件。凯从未将他和两人会面的事向国务院上级报告。
   9月4日(周末)--亦即凯被捕当天--中午12时33分左右,凯、程、黄在波多马克码头餐厅碰面。凯带着活页夹进入餐厅,把一分文件交给两人,文件标题为"talking points(谈话要点)",日期为2004年9月4日。
   程和黄离开餐厅时被fbi干员拦下,并搜出文件。文件有6页,国务院分析后告知fbi,文件部分内容是凯在国务院任职期间取得的资料。凯事后承认与两人碰面,并表示每次碰面都是由程主动要求。
凯德磊大有来头,台湾当局积极灭火
   现年61岁的凯德磊,在国务院任职期间是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部门的第二号人物,曾是接任美国在台协会(AIT)理事主席的热门人选之一。
   根据台湾重要报刊《联合报》来自华盛顿的报导,凯德磊是美国国务院数一数二的中国事务专家,中文流利,对台湾相当友好,30多年前他还是加州大学学生时,就曾到台湾的政治大学公企中心打工担任助教。
   在欧布莱特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凯德磊担任国务院情报暨研究处副处长;曾任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政治参赞,为美国前驻北京大使芮效俭的得力助手;前年底升任首席亚太副助卿,主管东北亚事务。
   由于凯德磊的重要性,他遭美国政府起诉的消息曝光后,不仅震惊美国外交圈,也立即在台湾掀起巨大波涛。台湾政府向来亲美,如今却有美方政府前高级官员疑似涉及美台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被捕,当然非比寻常。
   以50万美元(约410万人民币)高额保证金交保的凯德磊,不但被美国法院要求交出护照,并戴上电子监控脚环,防范他潜逃出境,此举不仅对凯德磊相当难堪,时值陈水扁政府努力修补美国关系之际,美国政府的大动作也难免让台湾各方惴惴不安。
   令人不解的是,凯德磊被控的主要罪名是"隐匿行程",以及私自将他在国务院接触的资料,整理成谈话要点交给台湾官员,而不是被控"间谍"罪。因此部分台湾媒体猜测,凯德磊选在台湾大选前密访台湾的时间点不适当,才会种下被FBI盯上的远因。
   凯德磊9月4日即被捕,在十余天后消息曝光,到底所为何事,让台湾方面伤透脑筋、说法不断。有人将凯德磊案与美中关系联想在一起,也有民进党官员猜测,只是美国联邦年轻探员争功、误判,因此误抓了凯德磊,美台关系未受任何影响。
   不过凯案曝光后,台湾的"外交部长"陈唐山还是立即飞往华府了解,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最令台湾当局头疼的是,国民党和亲民党等反对党要成立"319枪击案真相调查特别委员会"的麻烦事尚未解决,凯案又让反对阵营找到新攻击点,让民进党政府倍感压力。甚至最后还传出民进党政府动员蓝营重量级人士、台湾监察院长钱复到美国了解状况的消息。
   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16日美国传媒的焦点集中在凯德磊事件经过,报导中对于与凯德磊接触的女性情报员虽不无兴趣,但是皆以中性的"外国人一"称呼,法院文件仅指"外国人一"是名33岁的女情报员,没有描述两人关系的性质。
   但第二天,台湾媒体突然爆出"美人计"之说,而且巨细靡遗描述这名女情报员是台大政治系毕业,曾获派往英国语言训练,单身,是国安局首位派驻华府的女性干员。台湾媒体立刻陷入追查女情报员身份的疯狂中。
女情报员风波引发媒体追逐
   这样的描述看似模糊,但对台湾的传媒工作者而言,"外国人一"的真实身份简直呼之欲出。因为台大早在日据时代就是台湾排名第一的大学;而台湾的国安局向来以军、警体系为主,直到前国安局长殷宗文任内,才开启招考大专生担任文职情报员的先例。
   据媒体报导,被指涉为外国人一的女性外交人员程念慈当年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就相当杰出,显得凤毛麟角。同时又以第一学府毕业生的身份,成为国安局文职人员,早是许多台大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因此讯息曝光后,很多媒体都能循线找到程念慈与她的家人、朋友。
   因此台湾版的"川岛芳子",仅维持一天余的神秘感。果不其然,台北时间9月18日周末,台湾的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苹果日报等三大报纸,皆在头版刊登出"外国人一"大学时代的留影,而且揭露其本名:程念慈。
   台湾的电视新闻则犹如嗜血般的兴奋,尤其《联合报》指程颇有异性缘,素有"间谍宝贝(spy baby) "的称呼尤其耸动,马上成为各节新闻的头条标题,让这宗错综离奇的案件往桃色纠纷方向迅速发展。程念慈与凯德磊之间有无暧昧关系,也被隔了一层的台湾媒体搬上台面炒作、臆测。
   结果周六、周日连续两天,台湾电视台不断重复朗诵"间谍宝贝",以及她的背景资料,程念慈的婚姻与交友生活变成了各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其中更不乏夹杂穿凿附会之说,把程念慈形容成心机重、手段高,藉肉体交换情报或升迁机会的厉害角色。记者甚至迅速追踪至程念慈的老家访问程父以及左邻右舍,乃至于她的婚姻与交友关系。
   根据媒体披露的消息显示,1970年出生的程念慈,在大学同学中算是相当早婚的,台大政治系毕业当年就和同校学长、刚从台大工科研究所毕业的吴道生结婚,婚后程仍在台大政研所攻读硕士,曾在立法院担任台湾前驻美代表程建人的助理。
   台湾联合报也指出,除了程念慈出身军人家庭,有高度爱国意识外,由于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程念慈在立法院助理工作告一段落后,正好当时台湾国安局以高薪招考文职情报员,因此学业表现一向杰出的程念慈,并未选择出国留学攻读学位,而是顺利考进国安局,而且取得赴英国进修的机会。也因此与前夫渐行渐远。
   以台大学生的身份,进入素来神秘色彩浓厚的国安局,毕竟需要比其他人更大的决心。程念慈在台大政治研究所的指导教授石之瑜在风波中向媒体投文指出,当时程对于自己的选择已有明确的意向,只是没有把握。
   但这个决定也是她婚姻的转折点,自英国回台后不久,程离婚,随后获外派机会,她的英国籍男友郭健(Chris Cockel)也一路由英国到台湾,再相随赴美,与程念慈同在华府工作,并于近日正式结婚。他并在风波发生后,要求台湾媒体报导需顾及他们家庭与工作的安全与权益。
   美人计之说高度吸引台湾媒体的注意力,各界也开始以名人八卦的角度思考这件严肃议题,传媒争相追踪程念慈现在究竟在台湾还是在美国;还有传媒独家报导,程7月就与担任中国邮报驻华府记者的英籍男友郭健结婚的讯息;素以狗仔精神自居的苹果日报,更是锲而不舍追踪到程的前夫吴道生。
   但这一股八卦与间谍宝贝风波中,还是有不少媒体出来质疑,这样把一个女性情报员刻板化的报导方式,是否在观念上出现偏差?对当事人也不公平。程念慈的指导教授石之瑜也指出,不解程念慈的本名为何暴露,同时也不解为何国安单位不能以保护部属的角度让风波停歇。
   但毕竟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台湾媒体并不会因为有人出面质疑就改变报导风格,重咸湿口味的记者还是全力争取各种光怪陆离的消息曝光;只是随着讯息曝完了,另有其它事情发生,才正式转移媒体的注意力。
   在此之外,凯德磊与程念慈到底未来有何遭遇,同时整件风波到底落幕了没有,其实都仍暗潮汹涌,台湾官员也不断积极寻求修补对美关系;只是这些事情,向来不是台湾媒体真正关心的重点,当然在报刊媒体上有不会有多大的篇幅。对台湾媒体而言,这场嗜血的战役其实已然落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