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Friday, July 29, 2005

东街商圈文物保护何时不再“星星点点”?

时间:2005-2-1 0:05:52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1月28日电 东街口是福州最为繁华的地段,寸土寸金,而在东街口商圈这一带却绵延着一片由三坊七巷、乌塔、孔庙等古老文化遗迹组成的"文物群"。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不同个性,不同风貌的文化区域是福州的精彩,是福州有别于所有别的城市的独特之处。但是,如今只剩下越来越破败的三坊七巷、被架空的乌塔……在现代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这些遗迹被蚕食、侵吞,退缩到无可再退的境地,其衰败惨烈的境况激起了所有热爱福州热爱福州历史的有识之士的愤怒:中央商务区的拥挤,不该成为某些人破坏古城的借口!或许是师大66位教授的呼吁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福建省建设厅近日已出台准备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的措施,要求各地在今年六月前申报近现代优秀建筑进行保护,可是,究竟该如何保护,让人心生担忧。
福州文庙(亦称孔庙,为古时学宫)就处于东街口商业街的尾端,离这座福州市最热闹的地方仅几步之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车水马龙,一个是静谧通幽。跨过文庙高高的石门槛,一切繁杂纷争就被甩在了背后。文庙自2000年元月对外免费开放并不断修缮后,如今已是革履一新:大成殿是福州最雄伟的殿宇,高踞月台之上;两侧有廊庑、官厅、乡贤祠等,一间间宽敞明亮;还有那高森的红围墙围住了这座城市难有的一方清静。这样的氛围与建筑规模,不由让人想起自唐以来各朝代文武官员纷纷至此学习孔子礼贤之道及儒家风范,既静穆又热闹的场面。"现在来这参观的人不多,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周末的时候会有一些家长带小孩来这里走走。"文届保管所工作人员小孔说,尽管是免费开放,但真正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很多年轻人是在东街口逛累后进来歇脚的。
如今的文庙,已经一改过去"求而上学"的繁荣府第,而成为东街口延伸过来的免费的休憩之所,这多少显得有些寂寞。 文庙的对面,就是被誉为"福州文化名片"之一的乌山。今天的乌山土地已被拍卖,正在被开发为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商业广场。那乌山之上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乌塔由于基地被破坏开始倾斜,只是这样的倾斜度不但永远不会像比萨倾塔那样闻名于世,而且还可能面临着随时倒塌的危险。
真正受人关注的东街口文物保护要数一直备受争议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拆与不拆之间挣扎了十几个年头,到如今仍处于保护与无力保护的尴尬境地。曾有一位专家尖锐指出,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而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谁为了短期利益而拿掉这样一个重要筹码,谁就会是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罪人。然而,三坊七巷早在90年代初的旧城改造热中被批租给长江置业公司,用于房地产开发。这么一租就是50年。
在批租之后,由于开发商的设计方案无法通过政府部门审批,加上拆迁安置的巨大费用需要由政府承担,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三坊七巷在开发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搁置下来。三坊七巷的开发是暂停下来了,但是又处在了无力保护的真空中,因为全面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几十亿的资金,政府显然无力也不会承担。另外,由于三坊七巷已被批租给开发商,这份土地合同仍然有效,所以无法引进新的民间资本。就这样,三坊七巷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地衰败下去。
过去"前庭花落后厅开,庭院深深有人家。"的三坊七巷如今只剩下了"二坊五巷",残留下的古街坊也由于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有的梁架倾斜、墙壁剥落,有的屋面破漏、濒临倒塌,违章搭建随处可见。面对今天的三坊七巷,打小就在三坊七巷生活现是严复故居看房人的老黄只能以"哎……"长长的叹息来表达自己沉重复杂的心情:已经不管不顾废弃了几年,尽管专家呼吁保护榕城古文物,但政府仍没有切实的办法和措施,怎么保护?难道就是保护一个没有氛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的孤零零古董吗?这与毁了它又有何不同? 让老黄稍感安慰的是,现在一小部分名人故居开始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正逐步被保护起来。严复故居就是在2002年初由于得到一位上海企业家捐赠的几百万元而被修缮保护起来的,尽管整个故居的面积由于被商业开发已经缩小了二倍,但老黄仍觉得值得安慰,"至少主楼没有被征用走。" 有关人士认为,福州三坊七巷的优势在于这里拥有林则徐等历史名人。开发三坊七巷,就是要把民居特点和名人效应结合在一起。在资金方面可争取省、市、区财政的支持,并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欢迎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保护,鼓励多方面资金注入。同时政府可考虑组建三坊七巷旅游开发专家组,聘请专家对其开发进行系统规划。
置于东街口头端的林觉民故居是90年代初全国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时最早保护起来一批文物。故居的负责人李厚威从1989年开始就一直在为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奔走呼吁,直至1991年年底故居被定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时故居面积已经大大缩水了,现在故居旁的建行一幢楼过去都是故居的一部分。"据老李介绍,林觉民故居还是谢冰心的居住地,又是林徽因的祖居。1989年的时候,他还是鼓楼区政协委员。为了力保林觉民故居免被拆除,老李在媒体上呼吁了又呼吁,并请一些学者共同书信省、市领导,"折腾了近三年最后才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以保护起来,但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商用了。"
如果说林觉民故居是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得以幸存,那么,三坊七巷中许多名人故居就没有这样的运气。据了解,像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这样的名人名坊还有40多座,只是其中大部分没有像严复故居和林觉民故居那样"幸运"地被保护起来,大多还只是个大杂院,里面住着人,一些还是机关单位的办公场所。"资金是一个主要原因"李厚威意味深长中透出一股无奈。
在林觉民故居背后,郎官巷对面,某商品房二期正在建设,售楼的广告上打着"三坊七巷"的宣传,这如同乌山一样,是历史文化被商业炒作的典型例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曾谈到三坊七巷保护的时候说到,如果让部分文物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这意味着忽视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古建筑就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孤岛。有一位网友在主题为"福州三坊七巷,你让我心痛!"的论坛上发表了这样一句话:东街口文物保护之所以一直是个难题,就因为它处于全市最昂贵的地皮之上。这兴许带着激愤和戏说的成份,却多少折射出当今古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冲突时难以协调的深刻矛盾。
东街口商圈的古迹,在近代是福州精神的精华所在,现在这里又是寸土寸金的商业旺角。文化人急切地拯救日益缺失的千年文化,可是无奈,拿什么来拯救呢?
在寻访福州文化古迹的过程中,一种失落和压抑感充斥心中,除了三坊七巷触目惊心的破败脏乱狭小给人带来的局促感之外,名人故居内涵的空泛无物,也令人难过。以一个福州本土人的肤浅眼光来看,这些文化遗迹的现状确实很难激起我们的兴趣,更何况想以此为"旅游牌"来激起外地游客的兴趣呢?而从已开放的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去年整年的参观人数仅仅过万的拮据也可见一斑。 近年来"人文关怀"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而这样的人文氛围却也正是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缺失所匮乏的,越来越多的高端阶层和文人阶层直至市井百姓开始渴求福州也能发掘营造这样的一种文化底蕴。毕竟福州是有着2200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名胜众多,而其中的"三坊七巷"更是目前全国现存最大的古街区。"三坊七巷"现有268幢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多幢为名人故居,是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作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三坊七巷有傲人的资本,但作为静态展示不言不语的民居和名人故居,他们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又在哪里呢?外地的游客到三坊七巷看什么?现存的已开放的名人故居虽已恢复原状,但是文物匮乏,即使作为文史教育基地的辛亥革命纪念馆也显得苍白无力。严复的故居里面的文物少之又少,除了一两块重修挖掘出的砖块,仅有的几个房梁,大部分都是一些介绍性的文字、照片。这些并不是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想看的。一所故居不能仅靠文物来支持,但没有文物的故居却更显单薄。确实,文物的严重缺乏是这些名人故居普遍存在的缺陷。 缺乏生命力的静态古民居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游客的某种感情?又有几个人真正对建筑本身感兴趣呢?三坊七巷的文化积淀不可谓不厚,但是那样的盎然生趣的古代生活形态已然逝去。福州"三坊七巷"能吸引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应该正是其迥异与其他古建筑群的古代生活形态的重现。福州同样也有那幽深的巷道,来感受历史的沧桑。但是,除了恢复古民居的原貌外,还应腾出更多的空间开展文化活动,介绍一下当时的生活起居以及福州民俗。不但要恢复过去的生活形态,还要融入现在的生活元素,不能只是简单的建筑物静态展示和平面铺陈,要使之成为一个艺术与世俗、历史和现代交融的群落。要挖掘好"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光是靠小打小闹的修缮是形不成旅游大气候的。如果将其周边逐步建成中国最大的民居、商业、酒店的古建筑群,保持福州明清建筑的传统,使"三坊七巷"真正成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建成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旅游需求,可以购物,可以听戏,可以看风景,还可以住在里头体验古民居的生活,在其适当的位置建名吃小食街,形成独特的福州吃文化,福州何愁游客不来?
一位网友描摹了一幅三坊七巷的未来:有一天,一个头插三条簪(绝对福州特色)的婀娜女子从幽暗的历史角落走了出来,和一辆黄包车交汇而过,轻摇的木扇,闲适的脚步。而我们,则在那百年沧桑的老屋里坐着,喝着一杯千年流传的中国茶或者西方舶来的咖啡,看温暖的阳光或清冷的月光从天井倾泻,也许你会怀疑,究竟是我们回到了过去,还是过去来到了现代。 (福建工商时报社记者 孙激越 龚小妹)


稿件来源: 福建工商时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