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Saturday, February 11, 2006

中国应阻止美国单方面定义中美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4:34 国际先驱导报

   1997年以来美国国防部每四年出台一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导美国的国防战略和军事政策。2006年2月3日国防部在网上公布了第三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也是“9·11”后的第一个《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美国未来的国防重点有三: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塑造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

  报告中对中国的描述出现在“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部分,称“在主要的新兴大国中,中国最有可能在军事上与美国抗衡,并采用破坏性的军事技术,如果美国没有相应的战略,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抵消美国传统的军事优势”。


  在冷战争结束以来的所有战略报告中,美国每次都称“中俄是最主要的潜在竞争者”,将中、俄两国并列。此次不仅单把中国列为最大的对手,而且详细列出中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军事对手的原因。

  从国际横向比较看,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也明显不友好。报告在此部分列出的大国有三个:中国、俄罗斯、印度,对印度的描述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关键战略伙伴”,对俄罗斯的称呼是“转型中国家”。

  对中美关系而言,这是一份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略文件,标志着冷战时期美国对中美关系结构的重新定位。

  在对华政策方面,报告认为,一方面“鼓励中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和平作用”,另一方面要视情况而“劝阻”“威慑”“反对”。这是克林顿政府时期“接触”加“防范”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是冷战后美国的一贯政策。面对美国明确的对华战略定位,中国应当怎么办?

  按以往的传统,这样的报告发表后,中国学者、媒体的第一直觉是批评美国政府炒作“中国威胁论”,冷静下来后会要求加强中美沟通,向美方说明中国“无意挑战美国”。这样做的效果微乎其微,美国政府的观点是建立庞大情报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观察研究之上的,中国的批评、说服、教育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应当是非常有限的。

  当前,中国迫切需要明确的、稳定的对美战略,确认自己认为的中美关系结构,明确对美政策目标,阻止美国单方面定义中美关系的局面长期持续下去。

  自从两极国际结构消失后,中国的学者、媒体似乎羞于言实力、结构等问题,但是实力、结构仍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美国关注的首要因素。只有中国的对美战略包含了这些关键因素,中美之间才可能有真正的战略对话。(作者:牛新春)

more

Friday, February 10, 2006

章开沅:为南京大屠杀取证

前不久还看到报道说中国大陆民间索赔团体和日本政府打官司居然没有中国律师帮忙,如果不是不少日本友人和律师的协助,官司都打不来。当时只能是又恨又叹。中国当今的不少壮年历史学家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好象很不错,连下的蛋都是红的。也难怪,下的蛋是白的恐怕连研究经费都拿不到。章先生以前的不就因为中日关系好,拿不到经费?唉还好章先生活的够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12:04 《人物》杂志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30多万无辜的平民遇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凋敝的南京,有20多位侨居南京的外籍人士伸出了友谊之手,不顾本国政府多次敦促撤离的通知,不计个人安危,自告奋勇筹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参与救援难民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名叫贝德士的美国人,从1937年冬到1941年,为保护中国难民和揭露日军暴行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领导下,20多万难民安全逃离日军的魔爪。
  贝德士的英文原名是Miner Searle Bates,于189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纽瓦克(Newark)。1920年,他在牛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到美国,被联合基督教布道会授予传教士资格并派往中国。来华后,他在金陵大学政治历史系任教并兼主任,以后改任历史系主任并开设该系许多主干课程,对历史系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抗战爆发后,金陵大学西迁重庆。当时还滞留在日本的贝德士奉学校当局之命,历尽千辛,穿过日军战线重返南京,以副校长名义全面负责留守校产,并勉为其难地办了一所农业专科学校。在南京沦陷前后,他起先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发起人与组织者之一,随后是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重要骨干和最后一任主席。贝德士根据当时自己的所闻所见,对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一一作了记录。这些记录加上他保存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档案,是为《贝德士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后,贝德士又奉命回南京接收校产,并参与筹备复校工作。1946年9月,金陵大学在南京原址如期开学,其中也包含着贝德士的一份辛劳。连续多年的过分劳累,他保护了金大的校产,却严重损害了个人的健康。贝德士自复校后即长期处于病痛疲惫之中,但他仍一如往昔,竭尽全力从事教学工作和各项社会活动。在经历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之后,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在内心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回忆。然而,在1946—1948两年多时间里,无论在课堂内外,贝德士都未曾向学生谈过这些痛苦万分的亲身经历,虽然其间他曾作为证人先后出席过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一案的审判。

  章开沅,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1926年出生于安徽芜湖。1943年夏因“思想问题”被中学开除。1943年10月,入重庆计政人员专修班习会计,次年5月又因与军训教官冲突被开除。1946年10月东归南京,入金陵大学历史系学习,受业于贝德士、王绳祖、陈恭禄诸教授。其中,贝德士教授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有段时间,章开沅突然对研究印第安民间文学兴趣甚浓,贝德士不仅没有批评他不务正业,反而设法帮助他向美国新闻处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借阅有关新出版的著作。与贝德士的接触前后不到一年,他这种赞赏学生寻求新知的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给章开沅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好景不长。1948年11月,由于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章开沅离开金陵大学,前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贝德士则亲眼看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金大校园内一系列急剧的变革。他曾对教会大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仍然寄予几许希望,但朝鲜战争的爆发与中美关系的急转直下却使这点希望日趋渺茫。终于,他在1950年离开了曾经工作于斯30年的金陵大学。至此,章开沅与这位可亲可敬的美国老师失去了联系。

  时光荏苒,弹指间,30余年过去了。当年兴趣甚广的青年章开沅,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而历史的机缘又使他再次与贝德士“相遇”。

  198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子健等友人的建议与支持下,已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兼历史系教授的章开沅开始着手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虽然贝德士的影像偶尔模糊地浮现于脑际,但章开沅并没有萌发任何研究他的想法。次年,他应邀赴美参加中国民主运动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一次会议休息的时间,唐德刚、邵子平等友人提出成立对日索赔会,并且当场召集发起人签名。当时从大陆到会的中国学者就章开沅一人,因此便成为祖国大陆的当然代表。在章开沅提笔签名之际,旅美华裔女作家丛 在一旁笑问:“你敢签吗?”章开沅笑着回答:“死且不惧,何况签名。”立即引起一片欢笑声。在章开沅看来,此乃民族大义,签名参与发起对日索赔会应属理直气壮,有何后顾之忧?1991年12月12日,该会正式改名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并在纽约举办了纪念活动。该会邀请了唐德刚、熊 和章开沅发表演说。1994年,章开沅回国后,由于地域的阻隔,没有直接参与索赔会组织的活动,但与该会的某些成员如邵子平等人,仍然保持联系与合作。

  1987年暑假,教育部给了他一个月的学术休假。章开沅趁此良机,来到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因为该图书馆收藏了一批1949年以前(也有少量1950、1951、1952等年份的)较完整的原在中国设立的13所教会大学的珍贵档案。在翻阅资料的时候,章开沅意外发现了贝德士老师生前所保存的全部文献。在深为其中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的同时,让章开沅更为惊讶的是,该文献保留了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原始资料。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罪行。但从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科书事件”开始,日本国内右派就不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他们猖狂地叫嚣,有关中国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书籍都不是当时当事人的真实记录,不是第一手材料,对这些证据的真实性给予抹杀。鉴于日本右翼势力的日益猖獗,作为历史学家的章开沅,慧眼识珠,敏锐地意识到这批文献资料的价值,但苦于当时停留美国时间较短,未能认真详细阅读这些资料。

  直至1990年8月,章开沅摆脱了学校行政事务,应邀到美国正式进行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研究。第一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仍然顾不上接触耶鲁神学院这批藏档。1991年7月至1992年3月,受鲁斯基金资助,章开沅专程前往耶鲁大学神学院,潜心阅读《贝德士文献》。将这1000余卷的文献全部仔细查阅一遍后,章开沅从中整理并复印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1000余页,同时也复印了一套送给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其后,章开沅应邀前往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分校讲学。在美国大学教书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所以章开沅在执教期间还是顾不上整理与研究这批复印资料。1993年夏天,章开沅应邀访问日本,随后又在8月底应聘前往台北政治大学任教。滞留期间,亦无暇研究这批资料。

  几经周折,直到1994年春,章开沅回到武汉后,才有时间把这批复印资料初步加以清理归类,为进一步研究做必要的准备。同年10月,应湖北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一书,对间断已久的耶鲁期间的工作做出初步小结。当时正值中日关系的友好时期,经过一些周折,此书于次年7月出版。那时,他所在的学校没有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成果上报。而武汉一些高校的众多青年学生,他们或则邀请章开沅去演讲,或则排队等他签名售书,给了章开沅以安慰。

  1995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以“黄林秀莲访问学人”名义邀请章开沅去讲学与研究,到7月底才离港返汉。在此期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章开沅应邀与旅美华裔女导演汤美如合作,利用手头丰裕的资料,编译了《南京:1937.11—1938.5》一书。这两本书第一次较系统地利用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原始档案和作为该会成员的贝德士等外籍人士的私人文献为研究蓝本,海外许多新闻媒体对此特别关注并争相报道。

  上面两本书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但日本右翼学者寻找各种借口攻击“贝德士文献”,认为它只是当时个别人的记述,带有很大偏见等等。为了回击日本右翼分子这一荒谬的言论,章开沅利用他再次前往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所查阅的资料,将当时留在南京的9位传教士及一位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到南京的传教士共10人的原始资料编译成册,是为《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一书。与前面的两本书相比,此书更详细、全面。从取材上来讲,上述的两本书主要是在《贝德士文献》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此书在充分利用《贝德士文献》的同时,取材范围还扩大到“中国文献项目之私人收藏”、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档案、《史德蔚文献》等。从内容上来讲,前两本书只利用了贝德士遗留的原始文献,后者增加了许多资料,除了贝德士文献外,还有费吴生、福斯特、麦卡伦、马吉、米尔士、史迈士、华群、威尔逊等人遗留的原始文献。这些资料都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这个外籍人士群体,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撰写的最为详尽的实录,其公正性、真实性与严谨性是任何人也无从否定的。所以,此书的史料价值极高。与以往注重学理论辩的论著不同,章开沅在编著这些书时,尽量原文照录,不作删节或少作删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直接接触当时、当地、当事的第一手材料,便于读者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正如他在书中引用贝德士的话所言:“如果事实说明了一个现代军队的种种野蛮行径,那就让事实说话吧。”

  在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同时,章开沅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客观、冷静地区分日本人和日本政府。他说:

  人们都说对于战争责任的反省,日本不如德国。我不愿说日本人不如德国人,而宁可说日本政府不如德国政府。但不愿承担战争责任的政府毕竟会使自己的民族蒙受羞辱,何况这不是一般的战争责任,这是涉及数千万人死亡与财产损失难以数计的巨大侵略罪行,人们不会原谅那些继续掩盖真相和推托罪责的日本政府。只要这样的政府存在,尽管日本多么富有,多么强盛,多么勤奋,多么能干,它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也难以受到应有的尊敬,更难以赢得真挚的友情。

  这段精辟的论述,发人深省。亚洲各国人民是善良而又宽厚的,他们并不愿长期生活在痛苦的回忆中,更不愿意生活在复苏的仇恨情绪之中。但日本那些右翼分子逼着受害国人民不能不正视现实与追忆往事,不能继续沉默,不能让那些特殊的日本人胡诌历史,必须捍卫历史自身的尊严。当然,这绝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与伸张正义,同时也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教育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1995年8月,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台北隆重举办了规模很大的学术研讨会。章开沅在开幕式上作了《尊重历史,超越历史》的主题讲演,强调应捐弃既往党派成见,客观、全面地如实叙述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稍后又宣读了论文《让事实说话——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引起了国外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1997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一书拿到日本参展,与张纯如那本装帧精美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起签名出售。张纯如,美籍华裔作家,文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中期,她为了写书到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有关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并因此通过邵子平而知晓章开沅。她在章开沅前驱工作的指引下,参阅了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由于她的努力,1996年10月,在邵子平的热心协助下,她发现了南京大屠杀研究核心材料之一《拉贝日记》,并把它公之于众,从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刺激了她,所以她决定写一本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书,让西方民众了解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结果便是《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出版。这是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力作,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她也因此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和攻击,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此起彼伏的崎岖现实不但没有挫败章开沅,反而使他更加坚定已有的信念,仍然坚守在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第一线,与日本右翼势力无休无止的挑衅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1997年,国际局势发生了微妙变化,南京大屠杀研究成为国内外共同的热门话题,因为此时恰逢南京大屠杀的60周年纪念。由于章开沅较早地公开介绍与利用尘封已久的《贝德士文献》,为说明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提供大量英文铁证,并且明确肯定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外籍人士的贡献,所以成为新闻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特别是在新华总社发出1000多字的专讯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都转发了消息和评论,似乎更增添了章开沅的学术成果的新闻价值。1998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一书获得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类图书一等奖,同时章开沅还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项基金,用于主持《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对此章开沅感慨万千:史学研究是项寂寞的文字事业,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安于寂寞,甘守清贫,还要有昂扬的斗志。

  同年8月,章开沅参加南京举办的“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他提交了论文《贝德士文献的史料价值》。12月中旬,在日本举行的纪念大会上,他作了《一个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过程》的主题演讲。媒体对这两个会议做了积极的报道,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反响。这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加恼恨,诬指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且辱骂贝德士是“伪证制造者”。章开沅立即在《历史研究》发表《到底谁是伪证制造者》,以确凿且充分的史实予以严正驳斥。之前,他还与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玛莎·斯茉莉合作,并由她出面编辑出版《美国传教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见证,1937—1938》。但由于财力和篇幅的限制,这本书所收文献数量较少,不足以反映耶鲁相关藏档的全貌。因此,1998年5月,章开沅再度前往耶鲁神学院图书馆,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藏档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全面搜索。其结果便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9月出版了由章开沅编译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这是当时选辑最为详尽的耶鲁藏档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献结集。该书已先后在中美两国,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出版,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此书以日文出版,别有一番意义。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章开沅教授重新译校了收录在《天理难容: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的书信和日记,对其中部分内容作了删减,同时增录了史迈士等人的信函,命名为《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作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第4册。书中收录了历史学家贝德士、社会学家史迈士等11位美国传教士的40多封书信,这些书信以其公正性、真实性与严谨性,提供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详尽的实录。它们可使青年一代充分了解在中日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为日本年轻一代提供认识历史本来面貌的真实材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历史认识问题不再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一大障碍,真正发挥东亚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经济上互补互助、文化上互相学习尊重的精神,在难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永远不诉诸战争。

  章开沅发现的《贝德士文献》并不是历史的孤证,因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也有证据留下,从而以更加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美、德等国,相继发现了一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新史料,如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副总干事费吴生(即费奇)的日记和书信、当年鼓楼医院医生威尔逊的日记和当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院长魏特琳的日记,他们三人都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淫等暴行。而1996年底公开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国人拉贝的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私人日记。但《拉贝日记》也有不足,因为拉贝在1938年年初就回德国了,而贝德士这些人则坚持到1941年才撤出南京。因此,他们的记录更完整、更具体、更详细,由此显示出这批材料的可贵。这些日记和书信同贝德士保存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档案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贝德士文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在中国,早在1984年,南京市政府就组织南京地区的专家、学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了一些史料集和学术专著,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等,这成为当时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内容最为完整的著作。在日本,作为加害者的侵华日军老兵如东史郎等,良知未泯,纷纷出版了自己的战时日记,勇敢地揭露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愤怒地痛斥现今仍然企图掩盖乃至抹杀这段丑恶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受害国双方的证据都有了,独缺第三国的见证人。而章开沅发掘、整理并出版的《贝德士文献》,则弥补了南京大屠杀证据链的缺陷。它证实了当时的南京还有一批中立国的人士,他们目睹了南京大屠杀,他们的证言与中日双方的证据组成一条无懈可击的链条,就像一把把尖刀直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的心脏。

  尽管南京大屠杀堪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但由于历史及现实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南京大屠杀一度成为一场被遗忘的大屠杀。为了让这个真相广为世界人民所知,教育下一代,章开沅积极地参与了为南京大屠杀取证、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活动,足迹遍及中国、北美和日本。新著《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一书就是他从耶鲁到东京这一良知之旅中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章开沅说,50多年前,他的老师贝德士博士在东京国际法庭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指控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事后又带着包含大量证言、证据在内的全部档案回到美国,走的是从东京到耶鲁的路线;而他本人的南京大屠杀研究,是从在耶鲁发现贝德士文献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开始,并进而将取证驳伪活动从北美延伸到日本,走的是从耶鲁到东京的路线,恰好与他的老师相反而又相成。他的言论已成为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聚焦点。这些年,章开沅还曾多次应邀前往日本,与日本主持正义的各界人士一起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驳斥右翼分子的种种谎言与谬论。

  对国际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通常是超越国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在中国,但在北美和日本,有许多学者正在深入研究。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共同推进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进程,章开沅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发掘和整理南京大屠杀史料并参与南京大屠杀取证等活动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批为捍卫历史尊严而奔走的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国内外人士,如唐德刚、邵子平、吴章铨、斯茉莉、张纯如、汤美如、王选、朱成山、松冈环、石田米子、田中正俊、林伯耀、东史郎、笠原十九司等等,其中,有不少日本人士也在奋斗,也在从事正义的事业。1997年和1999年,章开沅在参加“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东京学术研讨会”和“战争犯罪与战后赔款问题国际市民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与国外学者交流研究经验,相互介绍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内与国外的学术交流,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分子所说的“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章开沅先生是以研究辛亥革命史而为国内外史学界称誉的。为什么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把研究重点转向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呢?按照章开沅自己的说法:有一种力量,或者说有一种召唤,使他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其实,从1979年他首次访问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来,他一直热心从事中日友好与学术交流工作。日本的山川秀丽与人民的勤劳友善给予他深刻的印象。但是,美丽的扶桑存在着另一种日本人,他们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暴行,造谣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要捍卫历史的真实;作为一位中国公民,他要捍卫民族的尊严!

  章开沅,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26年生。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该校校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章开沅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论著宏丰。现主要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

  (文/林伟荦 高峻)

more

加拿大选举制度病在何处 诟病美国成其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8:15 南风窗

  和静钧

一直沾沾自喜于拥有天下最完美选举制度的加拿大,就如西方其它各民主大国一样,突然感受到这部选举机器空转不灵尽下畸形蛋之痛楚:要么一党独大,连续执政近30年,看得让人昏昏欲睡;要么群党纷争,互相拆台,短命政府迭出,有的政府居然创下了撑不到3个月的记录,这还不剔除选举过渡期40天呢!
  
保罗马丁总理于2005年11月29日提请总督夏埃尔让解散议会并于2006年1月23日举行联邦议会选举,标志着这个寿命仅为17个月的自由党少数党政府的夭折。不管是哪个政党在新一轮议会换届选举中胜出,这部古老的选举机器如果再吐出个少数党政府,那么结局又会是在加拿大人民还没来得及拥抱这个少数党政府之时,这部机器又会将吐出来的少数党政府吃进去,从而进入下一轮短命的政党轮替喧嚣中。人们疑惑,本是为多数党政府而设计的“赢者通吃”选举制度,为何却着了少数党政府的魔?

  马丁解散议会的前因后果

  人们普遍认为,以马丁为总理的自由党政府倒台的原因是2004年曝光的加拿大“国家统一计划”腐败丑闻,它最终导致马丁总理解散议会提前举行议会选举。

  所谓的“国家统一计划”腐败丑闻,是指前总理克雷蒂安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在魁北克省“赞助宣传联邦主义活动”中涉嫌贪污和滥用公款,这项旨在遏制魁北克省分离运动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流向了一些与自由党关系密切、又未做多少实际工作的广告公司。这项丑闻于2004年2月加拿大审计署的一份审计报告中首度披露出来,于2005年11月特别小组正式对外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认定了大部分传闻中的不端行为。反对党斥责自由党已“丧失了继续执政的道义基础”,并联手成功发起了不信任案投票。

  其实,因沾染了丑闻的腥臭而致政府倒台,这只是非常表面的原因。纵观全球,不论是总统制的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哪一届政府不闹出点丑闻怪事?不见得一出丑闻所有政府就应声而倒,就举加拿大邻居美国为例,这届布什政府的丑闻还嫌不够多吗?人家还不是当得好好的?

  马丁政府的脆弱与这个国家的选举制度有着密切相关性。真正让马丁政府兵败如山倒的是这个选举制度下所产生的议会格局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一样的丑闻在不同的议会议席格局下杀伤力是不一样的。

  保罗马丁由2003年11月在党内选举中当选为自由党新领袖。同年12月,在自由党前领袖克雷蒂安宣布退休后,马丁作为执政党自由党的党魁继任加拿大总理。在2004年6月28日的换届议会选举中,执政的自由党在308个议席中只获得了135个议席,反对党保守党在选举中获得99个议席,魁人集团获得54席,新民主党获得19席,其他党派获得1席。由于自由党没有赢得308席中过半数以上的席位,沦为少数党执政的局面。这个处处得仰人鼻息的少数党政府,在加拿大历史上平均寿命仅为18个月。偌大的一个国家议会中居然只有4个党在人数众多的议会里转悠,这样的局面不闹出点事才咄咄怪事。它不同于美国两党把持,怎么玩转,也必然会有一党是多数党,也不同于德国议会,名类党派都有,随时都可以拉帮结伙,从实质少数变成名义多数,并组阁出联合政府。在加拿大,除了新民主党作为机会主义党之外,其它大党都是相互水火不相容,常在议会争夺战中拳脚相向,把别人的短处“放在火上烤”(保守党党魁哈伯名言)。魁人集团已经坐实魁北克省,其票源票数不容别党觊觎,自由党则在安大略省扎下了根,再怎么在全国范围内败退也可以在安大略票仓中捞到足够多的票数,整合过的保守党则在西部获得长足发展,三大党几乎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势,谁也别想轻易获得半数议席。

  加拿大政党力量对鹊难荼涞贾乱榛岣窬值耐槐涫率瞪鲜加?993年。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理查德约翰斯顿及蒙特利尔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德烈布莱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专门研究1993年加拿大议会选举的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成果中称,1993年的加拿大大选把加拿大政治中的离心势力释放出来,魁人集团和改革党异军突起,新民主党原地踏步,而前进保守党则从原来传统的反对党角色中退下,使政党体制发生了从“非完全两党制”向“一大党外加一党一党又一党”的多党制转变。学者们把这次选举看成是“临界选举”,预示这是一个新格局的起点。随着前进保守党与联盟党整合成统一的保守党之后,削弱了“大党”自由党的势力,政局更是朝着“一党加一党一党又一党”的多极多党制过渡。这才是产生少数党政府的真正原因。少数党政府的脆弱是先天性的,这与“赞助丑闻”出现与否没有关系。

  “诟病美国”成了加拿大选举的潜规则

  笔者近期一直留意《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及《纽约时报》对加拿大的报道,结果惊讶地发现,北部邻居正把选举战打得如火如荼,但美国主流媒体却几乎对此沉默不语,《华盛顿邮报》终于在1月17日出现了一则有关加拿大的报道,却说是的圣诞节时加拿大街头帮派冲突误击行人的治安事件。

  美国真的对一墙之隔的加拿大选举漠不关心吗?非也。

  自加拿大特鲁多时代以来,美加关系成了左右加拿大选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成了选举体制外的体制。从1968年到1984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大刀阔斧调整对美关系,试图摆脱对美过度依赖的矮子形象,却不料激活了加拿大掩藏已久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加拿大想扩大国际影响的欲望一拍即合,反美情绪时时如神经抽搐一样掠过加拿大政坛。近几年来,美加软木贸易争端越闹越僵,加上其它问题,如导弹防御体系、京都议定书、伊拉克战争、枪支管理等问题,双方关系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今天,只要谁对美抨击越猛,谁就能赢得越多的掌声。要赢得选民的支持,政客们得毫不留情对美叫阵。马丁总理谙熟此道。前不久,他怒气冲冲对着前来参加蒙特利尔《京都议定书》会议的美国代表说,美国要讲讲“全球良心”!其用语之重,令人愕然!而内行人则看出门道:马丁舞剑,意在选举!

  美国似乎落入马丁圈套。美国驻加拿大大使终于按捺不住,回敬马丁别以骂美国来赚取廉价的选票。外国使节这般对别国选举说三道四,对民族主义之火越烧越旺的加拿大正好起到反作用。美国政府顾问直叹气,大使横插一杠,结果起到了给反美倾向严重的马丁助选的作用。

  叹气的人还不止美国顾问,保守党领袖哈伯也在连连摇头。2005年11月末,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一篇评论员文章,预测加拿大将迎来历史上最亲美的保守党领袖哈伯担任加拿大总理。此文传回加拿大,国内舆论哗然。被美国称为“加拿大的默克尔”的哈伯气得直跺脚,连称美国在帮倒忙。

  看来美国只有急在心头、默在口头才行。

  超额代表与缺额代表的矛盾

  又从体制外的体制回到体制内的体制。加拿大选举遵循单名相对多数制。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全加按照人口及地理文化指数划分为308个小选区,每一个小选区产生一名议员,由该小选区中获得相对多数票的候选人当选。然后从308席中获得多数的政党获得组成政府优先权。

  目前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即加拿大、英国和美国采用多数代表制,而英国和美国又与加拿大的单名相对多数制有很多不同。单名相对多数制是赤裸裸的赢者通吃制度,造成了某个政党或群体利益超额代表,而某些政党或群体利益缺额代表,甚至没有代表的后果。

  譬如2004年那场选举。在魁北克省,有30万人支持保守党,却选不出一名代表,而在萨斯喀彻温省,只有17万选民投票支持保守党,保守党却选出了13名议员。共计58万选民投票支持绿党,但绿党连一名候选人都没有当选,而在北部选区,有50万选民支持的自由党把22名候选人送入了议会。

  如果按照“按比例代表制”,加拿大历史上所谓的多数党政府都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党政府。近几年来各国纷纷改革,如日本,采取了按比例代表制与多数制相结合的混合制。小泉能坐稳首相这么久,没有像他的前任们一样被走马灯一样换掉,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使政局更近民意。如此说来,加拿大不妨近学美国向两党制靠拢,或远学日本,从单一相对多数制向有相当分量的按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发展,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少数党政府的动荡中。

more

2006年中美航权谈判不容乐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 20:3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常怡 北京、美国休斯敦报道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两年前的情况:2004年6月18日绝对是个让美国航空公司和物流巨头欣喜若狂的日子,当新的《中美航空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草签后,美国企业代表纷纷冲过来拍着时任中国民航总局国际司司长、中方副团长王荣华的肩膀说:“Mr.Wang,我们一起去跳舞吧,我们应该痛快地喝两杯。”那段时间被描述最多的故事是——美联航执行副总裁约翰先生当时亢奋得呼吸困难,差点乐极生悲。

  根据那份协定,中美航线上各自飞行的航班数量从现在起的6年内,将从每周54班分阶段增加到249班。其中,中美双方各自每周可以增加195个航班,包括111个货运航班和84个客运航班。

  结果是,仅仅美国5家航空公司(美联航、美西北、联合包裹、联邦快递、美大陆航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将所有新增加的航班数量用满,并开始期待着定于2006年的中美航权扩大谈判的开始。

  根据《协定》商定,2006年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将再次会晤,审查该协议的执行情况,并根据两国航空运输的最新发展情况考虑进一步满足两国间的航空运输需求。2006年扩大航权谈判其实就是在2004年协议的基础上,调整中美航线的航点、航班和承运人。

  本报记者获悉,美国运输部对此已经对外吹风说,计划在2006年与中国展开新一回合扩大航权谈判,目标就是全面开放双边航空运输,“减少设限”,而这些都是美国航空公司一直以来游说的结果。

  但这一次美国人可能不那么容易收获喜悦。几周前,本报记者在美国达美航空设立中国办事处的一次活动中获悉,2006年的谈判将定于1月中旬开始,但直到目前,民航总局都不愿意透露谈判是否已经正式展开。

  包括中国3大航空公司在内的数家航空公司人士都表示正在密切关注此次谈判,但均未有准确的关于谈判的消息。这和两年前高调突出突破性协议的做法完全不同,众多人士都表示,原因就是今年谈判可能会相当地艰难。

  2006年,

  天空之争的背后力量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美航线的放开激发了众多企业的激情,不过其中的主角无疑还是美国公司。

  尽管申请中美航线,美国航空公司要经过美国政府从航权价值、航线经营效果诸多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开航初期的亏损不能超过6个月,3个月内利润没有达到预期要停运等等。而中国航空公司申请却没有类似的要求,但申请航班的美国公司仍比中国公司多得多。

  2005年6月,美大陆航空在开通纽约直飞北京航线后,成为新航权协议后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大陆航空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凯尔纳在休斯敦总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要把最好的飞机投入到中美航线上去:“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在这条航线上大陆航空投入了最先进的波音777飞机。我们也正在向中国航空管理局申请第二条航线,估计2007年3月可以开通上海到纽约的航线,大陆航空最新订购的两架波音777飞机和两架波音787飞机也准备投放到这条航线上。”(上接17版)

  这个美国最国际化的航空公司甚至还与中国奥运会组委会商谈了合作意向,奥运会的宣传资料很可能将登上大陆航空公司的所有飞机。

  而中美航权开放的两个最大赢家——联邦快递(FedEx)和联合包裹(UPS)也兴高采烈地在广州和上海建设了自己的转运中心,野心勃勃地展开未来计划。“我们的中国航班在2004年10月由每周的11个增加到了每周23个航班。今年3月我们还将增加3个班次,将每周航班数量增加到26个。”联邦快递1月23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UPS亚太地区总裁肯·托罗更表示:“UPS计划于2007年在上海建立航空转运中心,根据这项协议,这将是公司获得创建航空转运中心的权利的最早日期。”

  与之对比强烈的是中国航空公司的状况。和强大的美国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在中美航线上“陪太子读书”的感觉非常强烈。不少公司在私下向记者透露时,显示了对民航总局高层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快的开放速度不是放开的“过渡”而是“过度”,这样发展下去将使刚刚重组完毕、阵脚未稳的中国民航业在国际航线和货运方面受到极大冲击。

  中国航空业内普遍表示,尽管这表面上给予了中美双方平等的机会,但两国航空业的巨大差距形成了双方事实上的极大不平等。可以这样说,这个协议给了美国人唾手可得的蛋糕,却给了中国人一个画饼充饥的奢侈品。

  作为高度发达的航空大国,美国的实力无人能比。受到冲击更大的航空货运业,其对比更加残酷:中国真正能够飞国际航线的全货机数量只有可怜的十几架,而美国则达上千架,仅联合包裹公司(UPS)拥有的货运飞机数量即多达600架。

  目前,中美航线的现实是为数本来就少的中国飞机的整体客座率不高,而美方却如美联航所称的那样,所要做的是“如何为顾客在飞机上找出一个空余的座位”。货运方面,国内航空货运市场更是约有2/3由国外航空公司承运,其中大部分为美方承运人。

  国航股份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新中美航权协议的签订,对国航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大。国航正在考虑将北京至纽约、北京至洛杉矶的航班由现在的5到6班增加到每天一班,国航正逐步将航权利用到最大化。”

  而南航广州至洛杉矶的航班也一直保持着60%至80%的上座率。“上座率与2004年相比变化不大,这毕竟是我们的独飞航班。但新中美航线协议对南航还是有一定影响。”南航新闻发言人表示。

  开放:是否适当?

  这份当时“里程碑式的协议”在中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甚至被称为中国加入WTO后所签贸易协议中罕见的败笔。

  航空公司纷纷用沉默来表示不满,甚至在公开场合委婉批评民航总局“过于开放”的姿态。国航副总裁杨丽华就曾在中欧航空峰会上提醒称,如果过早地实行航权自由化,会给国内的航空公司带来不小的压力。

  更让中国航空公司不满的是,“开放天空”并不是中国加入WTO协议中做出具体承诺的东西。有关方面突然在此方面走得那样远,着实令他们感到吃惊。

  不过,民航总局却有着自己的理由,按照其说法,开放的理由就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是消费者利益,后面是行业利益,最后才是企业利益”。这多少显示了中国官方对民航改革的新姿态,就是利用外力锤炼中国航空公司,优胜劣汰。

  这个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就是中国的外贸。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达2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8%。据统计,每年中国有价值数以千亿美元的货物空运进出口,而由于内地全货机力量的不足,大量的进出口货物需通过香港、新加坡机场中转,而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最重要国家之一,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双方仅每年增加在中转途中的交易成本即高达数十亿美元。

  此外,尽管美国航空公司进入中国对他们的许多中国同行不是好消息,但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机场和消费者来说却可能是好消息。以上海机场为例,现在的上海机场可谓风光无限,其“构建亚太航空枢纽”的目标在开发天空的大好形势下,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而FedEx和UPS 也正分别在华南和华东建设庞大的运转中心,这将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谈判形势不容乐观

  据业内分析,美国政府得陇望蜀的背后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就是拯救美国航空业并缓解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劳资紧张关系,在此方面,美国政府的压力非常大。“9·11”之后,美国航空公司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挽回本土航线下滑的颓势,燃油价格上升使得这一局面雪上加霜。事实上,很多著名的美国航空公司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破产问题,航空业的劳资关系空前紧张,“走出去”战略已成为众多美国大公司的战略选择,而中美航线对很多公司来讲,简直就是一块大馅饼,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来越大的中国市场是救命稻草也不算夸张。

  “我们开辟了很多国际航线,包括印度、贝尔法斯特、德国汉堡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在2005年6月我们还开辟了北京到纽约、纽瓦克的航线。我们是美国航空公司中最国际化的一个,我们比任何公司飞往国外的航线都多,‘9·11’之后,美国本土航线出现下滑,走出去战略为大陆航空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市场。”美国大陆航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凯尔纳告诉记者。据悉,美大陆航空有可能是美国2005年惟一盈利的航空公司。

  美国人的愿望并非遥不可及,因为即使不考虑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中美之间日益密切的政治关系也使美国的开放新要求更加强有力。事实上,中美之间航空业贸易的政治色彩由来已久。人们有理由相信,有更多的飞机出现在两个互相需要的大国之间。

  尽管来自中国国内的压力不小,但以强大实力而掌握中美航线话语权的美国公司对美国政府的压力更大,这使得2006年的谈判注定要成为双方的关注焦点。在各种力量的交错纵横中,形势将变得十分微妙。目前各方对此也十分低调,国航市场部总经理张春枝告诉本报记者说:“我们目前正在与民航总局密切联系,许多事情还不方便透露。”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想象2006年的扩张航权谈判将又是一场极为艰巨的战争,难度甚至将超过2004年7月那场“里程碑”式的谈判,双方政府在企业的重压下都不会轻易让步。根据民航总局提出的对开放“渐进、有序”原则,新中美航权仅仅一年的考验,恐怕有些过于短暂。

more

也谈民主

政治地图的作者liebigson谈及民主是拳头变人头的进步,很形象的比喻。其实我个人以前是无条件非常支持民主的。但现在却有所保留。环视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因为民主而致富。和印度来的同学聊天很有趣,有的人甚至主张印度应该被独裁者统治,有的人说印度的民主是低效率和分裂,贫穷,腐败的温床。我想就象国内现在讨论的资本主义一样,民主其实也有好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无一例外是嫁接民主,单纯主张美国制度的优越性是没有意义的。拉美有些国家基本照搬美国宪法,却失败得无以复加。因为发达国家的民主大都是内生型民主,而且不断的被改造。以美国民主而论,独立伊始的邦联条例是古典自由主义者的杰作,但不久即沦落为民粹的工具。有的州竟然通过法条剥夺富人财产救济穷人,更可笑的是,民主之下,武装起义居然得不到控制。这就是美国制宪会议的由来,于是就有了古怪的参众两院,法官裁决和总统否决制。这是独特的民粹加精英的内生型制度,也是我反对台湾动则诉诸公投的原因。如果失去了精英发挥的管道,民主也就等同民粹。
我也一直在想中国的内生型制度在哪里?共产党目前的乡村选举和党内选举是对农民自治的探索,但是因法制基础过于薄弱,上级政权缺乏克制,有可能发展成为坏的民主。目前媒体掀波助澜的左右之争理应是中国城市内生型民主的基础,但我对国人的未来的妥协精神持保守态度。当象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徒呼奈何的时候,很容易发出“中国的民主呼唤天才的设计师们”这样的呼唤。失望的是我目前看不到这样的设计师。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如果未来中国的民主成功了,那必定是一种独特的民主,一种只适用于中国的民主。

more

Wednesday, February 08, 2006

期许中国时报

今天的中国时报很好看,看来从新新闻来的新主编不是吃素的。论坛现在有南方朔南霸天的专栏,大有把苹果司马江春南打下马来的味道。独立评论也不错。如果能把林浊水的投稿定期化为专栏,平衡报道气氛会更佳。另外要学苹果的就是经济评论,如果能找到香港信报那种感觉,中国时报就会成为梦之报!
但是,我也很担心。担心中国时报走这种路线会不会导致一种名义上的大报,经营上的小报?毕竟时报论坛越来越不具草根性了。听说中国时报类似大陆的三联生活周刊,是所谓新闻人才的黄埔军校。但愿中国时报能象三联一样既能抓住知识分子的眼球,又能赚大钱!

more

大民主还是小民主?

今天的中国时报很有趣。先说在论坛版登出童振源的文章。作者是前民主进步党主席施明德的慕僚。观点很老是说台湾的前途要由台湾人民决定。所以说本地民主是最高原则。在新闻焦点上却登出驻美记者刘屏的报道说美国主张台湾问题要问两岸人民的意见。如果两岸人民一起民主的化,台湾岂能自外于中国?不少台湾人估计要大叫死定啦。其实关键就是台湾到底应不应该承认大陆对台湾有一定的权利,而大陆到底应该承认多少台湾人民对于台湾自身的权利。其实老实说,台湾目前地位已定。什么地位呢?既不是统一的地位,也不是独立的地位,而是失去自由,等待大国裁决的地位。

2006.02.09  中國時報
民主是最高原則
童振源


最近,為了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問題,在野黨批評陳水扁總統的政策是要改變現狀、走向宣布台獨;同時,陳總統則批評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日前提出的「統一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不符合民主的精神與程序。事實上,在朝野交鋒的過程中,朝野的共識也逐步呈現,「民主」正是朝野處理兩岸問題的共識。

陳總統與陸委會吳釗燮主委在說明政府的考量時,都強調「國統會與國統綱領」違背主權在民的精神、違反「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自由意志選擇」的價值。針對陳總統對「終極統一論」的批評,馬主席也回應「台灣未來的前途應該由全體台灣人民決定,不論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應該由台灣全體人民來選擇。」就此而言,陳總統與馬主席在台灣的主體性與兩岸問題的根本性是有相當高的共識。


面對中國的強大壓力,朝野應該擴大共識,而不是凸顯差異,使得中國能夠分化台灣、削弱台灣的力量,這不僅是執政黨的使命、也是在野黨的責任。在顧及台灣的主體性、兩岸的互動與國際的支持,台灣的中國戰略應該建立在三大支柱基礎上:民主、和平與繁榮。這三大支柱不僅符合台灣當前的國家利益,也符合國際的潮流與利益。

首先,民主原則對台灣的戰略利益在於:一、民主是決定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兩岸關係(台灣主權獨立)現狀之改變必須獲得台灣人民之同意,中國不得以武力的方式強迫台灣人民同意所謂的「統一」。二、民主是台灣爭取美國及相關國家支持的最大與最關鍵的資產。三、民主是台灣對中國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避免形成一個獨裁而強大的中國對抗民主的台灣,這可能造成悲劇的國際結局。特別是,沒有民主(台灣人民同意)為前提的兩岸和平結局可能是台灣投降中國,這絕不會保障台灣的利益,而是放棄台灣的利益。

其次,和平原則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包括中國、美國與日本在內,當然更是台灣的戰略利益。台灣的主要中國政策作為應該要取得主要強權(特別是美國)的支持,才能爭取台灣在兩岸互動過程中的最大利益。如果台灣在沒有諮詢與尊重主要強權的利益前提下推動重大的中國政策(與國內憲政改造),其結果只會更加疏離這些強權對台灣的支持,進而孤立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使台灣獨自承受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國際政治打壓。

特別是,台灣的安全保障不能只靠軍事力量、更不能窄化為軍事手段。唯有深化台灣的民主、訴諸於和平的價值、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強化國際經貿互賴關係、與維持國際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能力,才能充分保障台灣的安全與維持台海地區的穩定。

最後,繁榮原則也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這項利益不僅適用於中國、美國、日本、台灣,也適用於東南亞國家與歐洲聯盟各國。台灣是國際經濟發展相當成功的模範,在當前的國際分工體系與全球市場共享當中更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台灣應該善加利用這項優勢,強化台灣與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經濟交流、建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合作與利益共享關係,一方面促進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繁榮,另一方面透過國際經濟互賴關係強化台灣的安全保障係數。

(作者為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6.02.09  中國時報
駁扁談話 美:台灣前途要兩岸人民同意
劉屏/華盛頓八日電


針對陳水扁總統所說的「台灣前途由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決定」,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建議仔細讀讀美國的台海政策聲明;國務院發言人也表示,兩岸歧見之解決,應採行「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

陳水扁在台北市台南縣同鄉會團拜上提及「台灣前途」等語。國務院旋即表示「我們注意到陳總統這番話」。稍後的例行簡報會上,國務院發言人麥考馬克回答時表示,美國的台海政策眾所周知,「元月卅日,副發言人公開重申過。」麥考馬克接著依據備妥的資料唸出此一立場:一個中國政策、台灣關係法、以及美國與中共間的三個聯合公報。他說,美國此一政策維持改變,目標在於促進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緊接著,麥考馬克指出,美國不支持台獨,也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同時美國鼓勵兩岸對話,因為對話有助於和平解決歧見─「以台海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in a manner that is acceptable to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在國會的聽證會場外,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希爾回答本報系詢問時說,國務院最近重新公布了政策聲明,「而且是用書面的方式,把我們的立場說得很清楚。」希爾所說的這份書面聲明計有三段,其中第二段明載「以台海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化解歧見。

柯林頓總統時期,有關台灣前途,美國官員常說「應得到台灣人民同意」。但是柯林頓政府最後一年,由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Shirk)開始,美國說法逐漸轉為「應得到兩岸人民同意」。布希政府官員更多次重覆此一說法。現在此一標準答案刊登在國務院網站上。

前年五月,美國回應陳總統第二任期就職演說;前年十月,美國回應扁的國慶演說;去年二月,美國回應「扁宋會」的十點結論;美國政府使用的都是「必須得到兩岸人民同意」。

more

我見我思 重建社會資本

2006.02.09  中國時報

陳一姍


一九九七,東南亞金融風暴讓世人見識了經濟文明的脆弱。享有美譽的亞洲五小虎,結果是五隻紙老虎。為什麼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會遇到「天險」?為什麼有的國家能突破,有的不能?除了有形的資本,國際機構越來越強調「社會資本」的重要。

目前,全球對於社會資本的定義,停留在瞎子摸象階段。但對於社會資本是國家發展成敗要素這一點,卻少有爭議。在資本、天然資源、人才,越來越容易貿易、取得的時代,社會資本其實是一國最好的競爭障礙。


以愛爾蘭為例,東歐國家模仿她減稅。愛爾蘭企業所得稅十二.五%,東歐國家更狠,就降到十%。但其餘國家卻很難學到愛爾蘭的社會契約,工會、政府與企業主能夠坐下來談,達成決議。還能一次一次換約,聚焦新的問題。其餘國家也很難模仿愛爾蘭工會的智慧,能夠在政治弱勢的情況下,另闢蹊徑。其餘國家還很難模仿愛爾蘭社會的互信,因為信任,所以政治、執法、商業交易才能夠快速。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有自己獨特的本錢,也有缺乏的社會資本。全球公認,台灣獨特的社會資本在於「中小企業聚落」,中小企業間存在許多非正式的網絡,互助共榮。因為互信,中小企業間可以不需要簽約,先拚了再說。因為默契,台灣企業展現驚人的行動力,能夠快速回應全球市場的變化。在國際評等中,台灣企業一直是強項。

但台灣有些社會資本,已被完全摧毀。政黨與政黨間,只有對抗,沒有合作。一再更改口號,似假若真的政策,讓企業、人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更難有長遠的規畫。

在博弈理論(game theory)裡,走向對抗,拒絕合作,都是因為短視。如果做交易的兩個人都只想做一次生意,那最好的策略,就是欺騙。反之,如果要有長久做買賣打算,最好的策略就是誠實,誠實才能合作長久。不過,誠實與欺騙的態度,很容易豬羊變色。尤其,在一方受騙後,要重新建立信任,就變得非常困難。

社會資本是不會憑空建立的。博弈理論告訴我們,只有持續做長久交易的打算,最佳策略才會是合作。台灣社會資本能不能重建,關鍵在政治人物的心態與格局。

more

人民日報前社長胡績偉撰文 老報人挺冰點 批黨中央違憲

2006.02.09  中國時報

白德華/綜合報導


「冰點事件」效應繼續發燒!「中國青年報」下屬「冰點」周刊被停刊後,九十高齡的中共人民日報前社長胡績偉撰文指出,依中共黨章,查封冰點在程序上有違憲之嫌;如果禁令來自中央,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就是公然違憲。

今年元月中旬,「冰點」刊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文章「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後,被以「嚴重違背史實」名義勒令停刊。冰點主編李大同事後以黨員身分,正式向中共中央紀檢委申訴,控告中宣部違法違憲,也違反中共黨章,要求中紀委調查及允許冰點復刊。


大陸著名老報人、鄧小平時期改革大將胡績偉,則在近日發表題為「箝制輿論的新紀錄─聲援冰點周刊」文章說,中國憲法是先經中共中央批准後,才由全國人大討論、修改後通過,即使文革期間,毛澤東等領導人對憲法作出原則性修改時,仍然保留保證公民有言論出版自由權利的條文。

「東方日報」引述胡績偉說,廣受中國讀者熱烈歡迎的冰點忽然遭到停刊,「不論是中共團中央、中宣部或黨中央,都是任意剝奪公民言論出版自由權的違憲行為。」

他說,「中宣部常常下令這不能宣傳,那也不能報導;這樣宣傳是錯的,那樣報導也是錯的。甚至總書記在這邊剛說紀念胡耀邦,中宣部在那邊就指摘這報那刊不該登紀念胡耀邦的文章。」

據指出,冰點被停刊的罪狀之一,就是刊登悼念胡耀邦的文章。胡績偉說,中宣部「常常自以為是地代表中央指手畫腳,總愛扣帽子、打棍子」;他說,「這是我在其指揮下工作幾十年的切膚之痛。」

胡績偉表示,胡錦濤上任就一再宣稱尊重、堅決執行及維護憲法。如果批准冰點停刊的是中共中央,那麼胡錦濤就「自食其言,公然違憲」,就等於是向中國人民與國際宣布:中共是連自己領導制訂的憲法也要背叛的政黨。

胡績偉說,不管誰是最主要責任者,這是中國箝制言論出版自由的新紀錄,用任何「白皮書」塗脂抹粉也無法遮掩得住。「冰點停刊事件,發出了暴風雪天氣預報,必須警惕。」

報導並未說明胡績偉文章登在什麼刊物上。胡績偉一向敢言,思想開明,是中共黨內著名改革派。七六年至八三年間,出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與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配合,平反不少冤假錯案,且曾大膽撰文呼籲「黨性應服從人民性」。

一九八九年,胡績偉因反對「六四」鎮壓,被免除人大常委和人大代表職務,留黨察看兩年。「六四」後至今十餘年,不管在家休養或出國考察,胡績偉仍不斷撰寫文章,關心中共黨內發展形勢。

more

孙化民:美国政府为何补贴中国生产的洗衣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0:01 新京报

  去年12月,首次大批量飞向大洋彼岸的无锡“小天鹅”公司生产的洗衣机在美国受到特别的礼遇。美国政府向消费者作出承诺,凡购买“小天鹅”生产的大容量洗衣机,每台可补贴70美元至100美元。(2月6日《中国青年报》)中国的“小天鹅”,得到了美国“洗衣机补贴”的厚遇,让人欢心。但是,你不要以为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发这个“洗衣机补贴”,是为了讨好中国的企业。
  从报道中人们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此举,是因为这款“小天鹅”洗衣机,耗水量、耗电量、洗净度比现行的国际标准有大幅度的提高,“洗衣机补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政策来支持节能。

  为了节能而实行“洗衣机补贴”,笔者为这个创意叫好。反观国内,“节能”不“节钱”,一直是制约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瓶颈。

  如,我国电力资源短缺,使用节能灯无疑是“节电”的第一选择,但目前市场上节能灯价格高,质量差,灯的寿命短,节电不节钱。还有,我国是水资源异常紧缺的国家,鼓励新建小区安装循环用水系统,但不少居民发现,每月为循环水系统交的费用,足够买一台净水机了,所以,居民不愿意为节水额外付费。建筑节能空间巨大,但节能建筑材料价格远高于普通材料,开发商为降低成本,普遍不愿使用前者,购房者也不愿为此多花近30%的钱,这也是我国节能建筑所占比例不足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之一。

  无论怎样的节能措施,一旦到了精打细算的老百姓那里,首先想到的是“节钱”。

  当“节能”不“节钱”,甚至多花钱时,老百姓也就难有节能积极性,这也是导致目前许多既有节能措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关键因素。

  节能不节钱的问题不解决,单纯靠教育和宣传,难以培养人们的节能意识和习惯。因此,“节能”与“节钱”,不仅考验着民众觉悟和商家良知,更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其实,为了让“节能”与“节钱”挂上钩,我国也有一些鼓励和优惠政策,遗憾的是,这些政策一直难以落到实处。

  这也是老百姓一直难以直接感受到既“节能”又“节钱”的乐趣。如果我们也能有更多的“洗衣机补贴”创意,把各种节能优惠政策,“真金白银”般地补贴到消费环节上,谁还会发出“节能不节钱”的感慨呢?

more

李曙光:唐万新该当何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5:30 和讯网-《财经》杂志

  仅凭现有的立法和司法机制,还远不能预防和惩治下一个唐万新

  □ 李曙光/文

  唐万新的故事起伏跌宕,具体章节真是起承转合,惊心动魄。实际上,唐圈钱操作手法非常简单,其中的关键,用民间术语说是“拆东墙补西墙”,用金融术语来说叫做“以新贷还旧贷”,用法律术语来说则是“做一个永远不对债权人集体清偿负责的债务人”。

  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圈钱游戏,居然能在中国的现实中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剧。当眼前的大戏落幕、神秘的章节彻底曝光以后,我们突然发现,现有的法律体系对唐万新圈钱运作以及所导致的损害后果所能给予的处罚手段,居然是那么贫乏,甚至找不到一个准确的专业的法律描述。

  唐万新此次被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操纵股市罪,可是唐万新何止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何止是操纵股市?唐万新对形成自我“金融帝国”的渴望和对逐利的疯狂,对金融体制的破坏,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伤害,对整个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和环境的打击,都已远远超出了现有的刑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操纵股市行为的规制。

  当刑法学家在僵化、恪守具文的刑法理念下讨论唐万新案例是不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种概念的时候,唐万新已经造成了一个私人公司570多亿元高负债的记录。当《公司法》、《证券法》专家在跟不上资本市场节奏的金融法框架下讨论唐万新是不是在操纵股市的时候,由于德隆“老三股”的狂跌而引起的股市震荡、客户挤兑,使得证券市场有崩盘的危险。

  唐万新案涉及多项正在修改、已经修改和新制定的法律。如《破产法》中的债权人集体清偿和保护机制;最近人大常委会讨论的《刑法修正案(六)草案》中涉及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关于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利益的法律;新修改的《公司法》当中有关违法的关联交易以及上市公司董事、监事与高管人员的忠诚、勤勉义务;新修改的《证券法》当中对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欺诈客户的行为的认定等。

  但是目前看来,即便这些新的法律出台生效以后,似乎对于唐万新类案件也未有对价的处罚和威慑机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操纵证券市场价格罪,其最高刑不超过十年。新《刑法》中关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与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利益的犯罪,其最高刑也是在十年以下,罚金则在3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新《公司法》与《新证券法》规定的对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反诚信义务以及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赔偿诉讼机制,能否在司法实务中有效运作以及与刑责对接,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我们目前的刑法理论、民商法理论、经济法理论、金融法理论以及司法体制及程序,无法对唐万新案例做出一个具有良法效应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这暴露了中国法律在处理转型期、新的金融生态犯罪时出现的法典的贫乏、法条的无力、法律结构的失衡,也暴露了我们目前这种司法体制和司法运作机制已经不足以应付带有新型、交叉、边缘特征又有传统违法犯罪因素的综合类案件。

  因此,仅凭现有的立法和司法机制,还远不能预防和惩治下一个唐万新。中国市场经济走到今天,确实是有一个“良法”和“恶法”之辩:恶法——坏的制度安排,一是没有对应的条文来应付转型社会出现的新型的案件;二是处罚的成本会很高;三是可能会保护那些对社会、市场、金融体制危害极大的行为。而良法——好的制度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它是一种衡平的制度安排,即在现阶段足以满足对转型社会出现的各种犯罪的“对价”的裁定与处罚要求;二是它是一个正义的、有预期的制度安排,符合大众对某种行为危害度和犯罪惩罚性认知心理的需要;三是它具有对同类行为预防警示的作用,对同类的未来的行为有威慑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低成本的、能与效益相抵的一种制度。

  今天中国金融领域需要的“良法”,是一个金融法治生态链条:立法的警示和威慑——监管当局的处罚——民事的赔偿——刑事的追究,是建立一个有预期的、能够防范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的金融法治生态环境。-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more

卫志民:中国的企业难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0:38 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文章,要批判!
作为经济学家,作者的观点根本昧于现实,理论更是极易被证伪。不光如此,还扭曲他人观点,应该算做丁学良所说的不合格的经济学家。观点一:起点太低,研发作不来。八十年代的华为起点低不低?作出华为原形机的郑州电子学院起点低不低?五十年代索尼起点低不低?六十年代中国核弹起点低不低?重点不在起点低,重点在体制和环境不鼓励!观点二:技术可以引进。只有和所谓起点一样低的技术可以引进。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靠技术引进致富。中国把所有汽车市场让与国际大厂二十年,没有得到任何关键技术!市场换技术是个大失败!况且当年日本可以引进的技术中国被禁止引进!观点三:只有站在技术进步的最前沿,才有资格谈创新。放屁,不创新怎么站前沿,过程省略?懒得驳斥。观点四:已经不是爱迪生时代了,少数的天才不可能成功。不知道BILL GATES是如何成功的。观点五:日刊称中国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资的影响力,把保护内资企业放在首位。扭曲他人观点,很容易GOOGLE原文,根本没有要中国关闭市场。现在的问题不是保护内资,而是歧视自己的民企!有MIT黄亚生的专著SELLING CHINA为证!


  卫志民

  技术引进,这正是后发展国家“后发优势”的体现,我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才能够在很多领域用几年的时间走完先行者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走完的道路。

  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即使我们一直保持目前这样的增长速度,我们赶超发达国家也需要上百年或更长的时间,从总体上说,追赶发达国家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有耐心,才能走得长远。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很好,但不要因此而干扰了自己正确的决策,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摆脱经济规律的束缚。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人的自信心常常表现出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几乎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仿佛中国已经注射了免除感染经济衰退的疫苗,好像经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大凡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都似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精神骚动,仿佛一些人的潜意识里总认为中国的经济总有一天会陷入困境,在心灵深处似乎被一种挥之不去的危机感深深笼罩。

  最近,日本《选择》月刊1月号刊登的题为《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一文,照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该文认为中国的民族企业难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因为中国的民族企业普遍没有独自开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中国企业的成长依靠的是使用外国公司的技术。对此武断结论,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的企业普遍没有开发出创新性的技术或产品,中国经济的增长、技术水平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的引进,这的确是事实。但笔者以为,我们用不着单纯因这个原因而对此感到过分惭愧,因为另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是在一个很低的起点上实行改革的探索,而这也仅仅是一代人以前的事情。紧迫感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因此而选择错误的发展战略并不能因为动机的高尚而得到原谅。

  首先,技术引进,这正是后发展国家“后发优势”的体现,我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才能够在很多领域用几年的时间走完先行者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走完的道路。引进、学习和模仿可以节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宝贵时间,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在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能够购买、模仿的情况下,非要花费巨额的研发费用和漫长的时间,冒着无谓的失败风险去搞“昂贵的”“二次发明”呢?不去充分利用吸收先行者积累起来的巨大技术知识体系,放着捷径不走,非要将先行者当时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路也重走一遍,那将永远是个愚蠢的落后者。

  只有站在技术进步的最前沿,才有资格谈创新。学习是达到技术前沿最迅捷的途径,在落后的状态下固执地坚持独立“创新”,精神可嘉,头脑糊涂,结果会与愿望相背。

  其次,不能把技术引进和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简单定义为因果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技术的引进不会降低只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进步的前沿近了,而不是远了,只有达到最前沿了,才可能进行创新。在与先进的技术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除了空喊口号,又能够做出什么实质上的创新呢?企业之所以更倾向于引进技术,就是因为这样能够获得一个满意的投资收益率,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企业规模的增大、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家是不会漠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的。

  当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爱迪生时代了,少数的天才加上一些简陋的设施就能够单打独斗地做出革命性的发明创造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已经与发展的初期大不相同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天文数字一般的投入、需要数目庞大的多学科科研人员的密切协作、需要一流的科研机构、需要良好的鼓励发明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差距都不是短期可以弥补的。

  当今时代大多数的技术创新都是由规模、实力、体制有巨大优势的跨国公司做出来的。在现阶段要让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不去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家家都成立研发机构,搞研发,效果堪忧,我们还要在科技创新上再来一次“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吗?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全民搞“科研”、搞“创新”的实际效果最没有预测能力的人也应该能够预测得到。全民的教育水平不提高上来、企业的规模和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达到一定的水平,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不建立起来,教育体制不转变,很难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企业是采取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创新,应该由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对市场与研发活动投资收益的独立判断自主选择,责怪别的投资者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完全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经济资源,利用别人的错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蝇头小利”去追求丰厚的创新回报。

  无疑,索尼公司、本田公司、施乐公司都是依靠独立开发的技术而由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我们也非常希望中国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但如果认为做不到这一点小企业就无法发展壮大,就过于绝对了。自己发明的技术能够为自己带来利润,别人发明的技术同样能够为使用它的人带来利润。虽然有索尼这样的例子,但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是遵循这样的发展道路。不是不想遵循,而是发明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像买东西一样,投资于研发就一定能够成功。研发活动的风险非常大,日本本身就是一个依靠引进别国的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典型例子。在1853年~1873年间,美、日、欧在冶金、铁路、轮船上大量采用英国在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发明的成果,迅速缩小了与英国的差距,日本在1951年~1973年期间大量采取美国在汽车工业、电力、合成纤维、通讯方面的技术,在这些领域实现了产业的转移。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用于购买专利、进口技术的费用年均增长31%,60年代为21%,在20年中引进了26000项技术,支付技术进口费60亿美元,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30%左右,否则的话,需多花4倍的时间和34倍的经费。

  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即使我们一直保持目前这样的增长速度,我们赶超发达国家也需要上百年或更长的时间,从总体上说,追赶发达国家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有耐心,才能走得长远。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很好,但不要因此而干扰了自己正确的决策,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摆脱经济规律的束缚。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仅有豪情壮志是不够的,在有些时候甚至是有害的。

  相关链接

  《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一文核心观点

  日本《选择》月刊1月号刊登的该文认为,中国的企业之所以没有开发出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是由中国产能过剩、竞争过于激烈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激烈的竞争使中国企业利润微薄,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研发。虽然中国企业有联想购买了IBM的电脑部门、TCL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及汤姆森公司的电视机部门、南京汽车公司收购了英国的罗弗公司,但这些公司或部门无法为它们的新主人提供发展的动力,因为它们都是不赢利才被出售的。

  技术和品牌只有自己一点点积累起来,才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至少在家电领域,中国企业会因为不掌握核心的技术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而中国政府的市场开放政策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会使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中国的经济将被外资所左右。

  中国应该效仿日本政府在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法,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资的影响力,把保护内资企业放在首位。


 

more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活力门已司空见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6:22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 张明

  活力门公司丑闻引起了全日本震惊,但该公司的两宗“死罪”:利用虚假收购抬高股价和夸大收入掩盖亏损放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只能用“见怪不怪”来形容2006年前后的东京证券市场,可谓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瑞惠证券一波未平,活力门事件一波又起。继东京地区法院检察厅以涉嫌市场操纵为由对活力门公司启动调查以来,公司的一位前任高管野口英昭自杀身亡、总裁崛江贵文和其他几位高管被拘,东京证交所的高科技板块因此哀鸿遍野。

  与年仅33岁的总裁崛江贵文一贯傲慢不羁特立独行的性格相仿,活力门公司是通过资本运作和收购兼并来实现迅速扩张的,这对于日本商界而言意味着一大冲击。因为日本商界的传统观念认为,收入应该通过销售而产生,而非通过吞并其他企业。活力门的叛逆行为激怒了日本传统的商业精英阶层,它甚至变成了美国式的利益至上主义的商业策略的象征。

  活力门公司迅速扩张的秘诀,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简直司空见惯。一是通过股票分割(扩股)造成的股价上涨效应来获得资金(因为扩股后两个月内股东无法出售股份,而市场上的买入指令不断作出,从而导致股价在股票分割后大幅上涨);二是通过股票交换(换股)来实现收购兼并。

  而活力门公司受到指控的两大罪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也屡见不鲜。远到中科创业和银广夏,近到德隆和格林柯尔(资讯 行情 论坛),我们都不难看到虚假收购和伪造报表在中国的类似版本,甚至在中国很多类似“案件”甚至都没有被当做案件处理。

  我国的股票市场早已陷入长时间的低迷,上市企业的制造假账和资金转移,机构投资者的做庄和对倒,散户们被欺骗被套牢的无奈命运,原本被认为是股票市场发展初期的阵痛。绝大多数舆论将之归因为我国股票市场“先天发育不全”,即发展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是以融资者为中心而非以投资者为中心。把中国股票市场的诸多问题归因于股票不能全流通,固然有其道理,却难免失之偏颇。早先几年美国证券市场上的世界通信公司和安然公司丑闻,以及最近日本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值得中国投资者们警醒。即使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同样存在造假做庄、舞弊欺诈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幼稚地希冀,全流通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所有问题。要杜绝上市公司或者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行为,必须依赖持续和有效的监管制度。

  日本的监管制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主要依赖事后监管、事前监管不足。这一制度是与日本的商业传统一脉相承的。日本企业在与一家新企业打交道时,一开始都假定这家企业是值得信赖的,从而放心地与之开展业务。一旦这家新企业违反了商业规则,那么所有企业都不会再与之往来。推广到资本市场上,一旦一家新公司上市,投资者都会假定这家公司是奉公守法的,对其披露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也都完全信赖。然而一旦这家公司有任何违规操作行为,投资者就不再信赖于该公司,而且即使这家公司后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也很难赢回投资者的信赖。因此,日本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特征就是,事先的监管比较宽松,但是事后的处罚非常严厉。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由于博弈者面临的是重复博弈,那么博弈者通过欺骗行为来赢得博弈的动机就会变小,从而更多地通过公平竞争来展开博弈。从这一意义而言,日本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是有效的。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日本投资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活力门公司今后是没戏了。

  但在中国恐怕就有很大不同,一个公司失去信用甚至引发案件,反而会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涉案公司因为有“重组概念”反而会更受市场追捧,这点甚至已经形成中国独特的“反信用”文化。

  然而,日本式事后监管制度成立的一大基础,是整个社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信用文化和成熟的信用体系。在信用文化匮乏、信用体系薄弱的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上,更需要严格的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more

业内人士预测上海房价下跌40%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见习记者 郑盎 本报记者 杨联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老总告诉记者,如果2006年上海市不出台有实质性效果的托市政策,上海的房价将在现有基础上下跌30%~40%。

  对于开发商来说,首先是销售压力。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的分析,今年上海一手住宅市场的新增供应将比去年大幅增加。剔除配套商品房的因素,去年大约会有1500万可售面积留待今年消化,而今年本身又会有不少楼盘入市。2005年上海住宅的供需比是1.38∶1,而今年的供需比将更高,扣除定向供应的商品房,供需比约为1.54∶1。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的客户(开发商)中仅有30%对今年上海楼市表示乐观,其余大多持悲观态度。

  另一方面,资金链安全同样考验开发商。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副院长陈晟表示:“随着市场的推进和企业整合力度的加强,2006年国内开发商的淘汰力度将加大。他认为“房地产开发商须多方拓展融资渠道,信托、私募及海外基金的引入和扩大势在必行。同时源头上金融机构除信贷以外的金融创新(房贷证券化、房产基金)也应该加大推进力度。

  据了解,在2005年,一些开发商面对资金压力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江浙资金和一些地下钱庄高达10%-20%年利率要求。有些开发商甚至公然以30%的年利率求借资金,资金压力可见一斑。

more

中石化合并吸收镇海炼化背后:巨头的战略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8:18 中国证券报   记者 林威 深圳报道


  中国石化(600028)今日发布公告,合并吸收香港上市的镇海炼化(01128.h k )已经取得进展。镇海炼化顺利退市之后,自然融入中国石化的生产链,但由于英国石油公司(BP)拥有镇海炼化9.41%的股份,是目前镇海炼化第二大股东,它是“全身而退”还是“以退为进”,其在中国的下一步战略布局已引起市场关注。
  BP何去何从引人关注

  尽管此前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张家仁否认了媒体所报道的BP和中国石化之间可能的股权合作,但业内仍有消息说镇海炼化下一步将成为BP和中国石化的合资公司,而且BP有希望扩大股权并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发言权。

  “BP很积极推动此事,他们为此谈判过,如果成立合资公司,中国石化对镇海炼化也将保持股权上的控制,但BP将比目前有更大的份额。”一位市场人士称。

  镇海炼化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厂,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850万吨/年,预计到2006年炼油综合加工能力将提升,达到2000万吨/年,并启动100万吨/年的乙烯项目。

  根据BP中国网站的信息,BP在中国石油行业的投资已经从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一直贯穿到下游的终端销售以及化工领域。镇海炼化是其唯一参股的炼油项目。

  “炼油领域是BP在中国比较薄弱,也最想突破的口子,”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说,“完全放弃镇海炼化不太可能。”

  中国石油集团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低成本战略是石油工业的一贯方针,如果可以将石油炼制、批发和零售结合起来将降低许多成本。

  国际巨头的地盘之争

  由于BP已经在石油下游的零售领域和中国石化在浙江省结成战略合作关系,观察家认为同样位于浙江的镇海炼化是BP市场战略的关键一环,不仅降低成本,也将借此巩固下游的地盘。

  目前国际石油巨头在中国石油下游市场的进入以及市场的分割基本上源于中石油、中石化国外上市时和国际石油巨头的战略合作协议。国际石油巨头分别成为国内这两家石油寡头的战略投资者,并进入沿海省份的“地盘”,比如埃克森美孚的福建市场,以及壳牌的江苏市场。

  “炼化一体也是BP等国际石油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方向,”市场人士说,“埃克森美孚在福建炼油厂的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将成为样板。”

  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由福建炼化公司、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268.21亿元。项目包括新增8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80万吨/年乙烯两大部分。

  壳牌也积极在惠州南海80万吨/年乙烯项目外争取能得到规划中的炼油项目,而镇海炼化也将成为一体化项目,启动100万吨/年的乙烯项目。

  对于中国石化,业内人士说,以加工进口原油的镇海炼化优化其原油国际市场的采购将得到BP帮助。

  “另外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以及海外石油资产的合作将是中国石化考虑和BP进一步合作的基础,”这位人士说。

  国内企业的“中场”之争

  市场观察家也指出,镇海炼化的布局调整也涉及到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内的寡头竞争。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调整,国内的炼油厂以长城为界,分别划给中石油、中石化。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公司就只有这两家,中石化占51%左右的炼油能力,中石油36%,位于第二。

  从目前的产业政策看,中石化和中石油则是国内新建和改扩建炼油厂的主力军,建设大型炼油化工基地和接近发达的消费市场成为两大石油公司的炼油战略的取向。

  有消息说,中石油正在计划在广西钦州建800万吨/年的炼油厂,将成为中石油第一家进入中石化南方市场的炼油厂,同时现金充足的中石油比中石化更加积极改扩建炼油厂。

  “这势必产生一个结果:中石油将减少对中石化的原油供应,”市场观察家说,“在整体供应渠道上,中石化将更依靠国外的进口石油,从而要调整其在沿海的炼厂战略布局,和BP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潜在合作机会很大。”

  对于国内其他石油公司,偏重于上游勘探和开采的中海油早已规划拓展下游产业链,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该公司计划在广东惠州80万吨乙烯项目的基础上新建千万吨级的炼油厂。而中化集团和中信资源在国内的空间比较狭小,在没有得到国内项目的背景下试图在国外寻找机会。

  由原化工部属企业组建而成的中国化工集团已经成为收购小炼油的主力军,目前有炼油能力500万吨/年。

  国内民营石油企业也存在着炼油“软肋”,由于产业集中在下游仓储、销售的流通环节,目前有进口原油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必须受制于中石油、中石化,与它们接洽进行“排产”。市场人士称,民营石油企业不太可能像国有企业一样大规模收购炼厂,但也可能参股国内外炼油厂,进行其产业上的布局。

  中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龚金双说,按目前国家新建和改扩建的计划看,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国内总炼油能力将达到4亿吨左右,比目前增长1亿吨以上。

more

煤电双方互相较劲 三部委下令电煤合同月内签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2:2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记者 阮晓琴

  北京消息 重点合同电煤至今一单未签,煤电双方仍在互相较劲。

  记者昨天获悉,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和交通部日前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尚未签合同的部分重点煤炭、电力企业,在2月份内完成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签订任务。这份名为《关于继续做好部分电煤价格协商,保障2006年煤炭电力生产供应的紧急通知》要求,尚未签合同的部分重点煤炭、电力企业,必须抓紧工作,在2月份之内完成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签订任务。2月份,铁道资产部门对有量无价的合同,只要有供货,就要保证运输。3月份开始按协商确定的价格结算,并结清前两月预结算的差额。要继续坚持以发煤、收款煤矿为供方,接煤、付款厂家为需方签订合同。

  今年是首次放开电煤价格。到昨天为止,距2006年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差不多一个月,但由于煤企提高报价,而电力企业则坚持优质煤稍涨点、劣质煤降价、整体上不涨价的观点,双方僵持不下。

  在通知中,国家发改委认为,鉴于多年形成的电煤“重点合同”价格与“非重点合同”价格存在一定差距,适当提高“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也有其合理性。

  同时,国家发改委强调,煤电企业要正确理解和支持煤炭订货改革,推进在政府监控条件下放开电煤价格,供需双方要充分协商、平稳推进,防止价格大涨大落,煤炭、电力企业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目前,煤企涨价在15--20元/吨,幅度应该说不大,但电企还是不肯签,这就只能由市场说了算。

  国家发改委在春节前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今年一定要“放开”电煤价格。

more

中石化整合之战留下悬念 上海石化将何去何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2:2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记者 袁小可

  随着4家公司的宣告停牌,中石化整合旗下上市公司的进程再度提速。

  目前中石化旗下有10家上市公司,包括A+H股公司上海石化、仪征化纤,A股公司齐鲁石化、扬子石化、石炼化、中原油气、武汉石油、泰山石油、鲁润股份和石油大明等。此前,中石化已对旗下2家H股公司北京燕化以及镇海炼化采用了吸收合并模式进行私有化,对2家A股公司湖北兴化、中国凤凰则实施了卖壳的整合方式。

  业内人士分析预测,中石化整合上市子公司,除吸收合并、卖壳以及要约收购三种模式之外,也可能实施换股等模式。对此次停牌的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中原油气、石油大明4家公司,很可能全部实施现金收购。

  回首整合历程

  中石化整合旗下上市公司采取了两翼齐飞的模式:A股市场湖北兴化、中国凤凰相继完成重组,H股市场先后回购北京燕化和镇海炼化。由于旗下上市公司枝繁叶茂且市值不菲,使得中石化的整合被外界视为一场难度巨大的持久战,但有迹象显示,随着股改的加速推进以及目前面临的有利市场机遇等因素,中石化也许会加速解决这场整合之战。

  2002年,湖北兴化的股权转让开启了中石化旗下上市公司的重组之旅。随后,这一模式也应用在对中国凤凰的重组之中。

  2004年12月30日,中石化宣布以38.48亿港元现金,回购北京燕化全部流通股。

  2005年10月18日,中国凤凰宣告易主。

  2005年11月份中石化再爆出回购镇海炼化的消息。

  悬念待解

  在中石化的上市子公司中,上海石化何去何从已成为留下的最大悬念。

  东方证券王晶表示,上海石化的整合较为棘手,由于资产规模大,不太可能卖壳,回购注销较为简单直接,但所需资金规模又太大,增发换股似乎可行,但如果涉及到海外市场的增发换股,操作可能又较为复杂。而光大证券研究所裘孝锋也认为,中石化对于上市子公司的整合可能还有第二波,上海石化将在其中。

  对于剩下的中石化子公司,光大证券预测存在三种可能:首先,上海石化、石炼化、仪征化纤等公司不排除进入第二批整合名单的可能;其次,石炼化、武汉石油等公司被卖壳的可能性较大;再次,上海石化、仪征化纤等公司亦可能被保留较长的上市生命。

more

中石化全面启动私有化进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2:2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气同时发布停牌公告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张喜玉

  在经过数度猜想与澄清之后,中石化对下属子公司的全面整合终于出现"曙光"。今日,中石化旗下4家子公司------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气同时发布停牌公告。公告皆称,应大股东中石化的要求,公司将有重大信息进行披露,公司股票自2006年2月8日起停牌,直到发出有关重大信息的公告。据记者了解,4家公司将启动全面收购进程,也标志着中石化对子公司的全面整合正式展开。

  公司证实将启动私有化进程

  记者昨日晚间采访了中石化及4家停牌子公司。扬子石化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是应中石化要求统一停牌的,停牌原因是中石化将对扬子石化等子公司进行整合。他说具体的方案将由母公司公布,全面收购要约也将在几日后由中石化统一发布,公司将按照中石化部署做好相关工作。齐鲁石化相关人员也证实,停牌是由于公司将启动私有化进程,具体的收购方案和价格将及时公告。而中石化则对今日的停牌公告不予置评。中石化董事会相关人士昨日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4家子公司停牌是因为有重大信息披露。该人士对停牌是否与中石化系全面整合有关未进行回应,只提示投资者关注中石化及子公司近期公告。

  镇海炼化已先行一步

  去年中石油宣布全面要约收购旗下锦州石化、吉林石化、辽河油田流通股份以来,市场对中石化的子公司整合猜想就不曾间断。2005年11月3日,中石化旗下H股公司镇海炼化宣布停牌,进入私有化进程。根据随后公布的预案,中石化将通过宁波甬联以吸收合并方式整合镇海炼化,宁波甬联将以每股10.60港元的价格向镇海炼化流通股股东支付现金,现金对价总计约76.72亿港元。该交易计划在2月底之前敲定,预计镇海炼油将在3月24日前从香港交易所退市。但中石化对A股上市子公司的整合进程则迟迟没有启动。

  全面收购为股改奠定基础

  资料显示,今日停牌的4家公司都是中石化控股的全A股公司,扬子石化和齐鲁石化的流通A股都为3.5亿股,石油大明和中原油气则分别有26583万和25500万股流通A股,流通股规模基本属于中石化系子公司的平均水平。同时相对而言,4家公司在中石化系中的业务价值较高、盈利能力较强。

  业内研究人员普遍认为,4公司停牌意味着中石化全面启动子公司整合进程。这将有助于中石化履行当初上市时为避免同业竞争而将对下属上市公司进行资源整合的承诺;进一步理顺中石化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大幅减少关联交易及其成本。同时,全面收购将为中石化下一步股改奠定基础,是其在股改压力下现实的战略选择。

more

《财经》杂志: 大鹏证券破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1:26 和讯网

  央行总计为大鹏证券清算提供了超过19亿元的再贷款。在大鹏证券进入司法破产程序后,央行只能以普通债权人身份,与其他债权人一起按照比例分配

  □ 本刊记者 于宁 季敏华/文

  2006年1月24日,大鹏证券被深圳市中级法院判令破产还债,成为继大连证券、佳木斯证券之后第三家进入破产程序的券商。

  就在一年前的这一天,这家券商因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而被中国证监会责令关闭。在随后的行政清算中,大鹏证券被证实挪用了高达96.5%的客户保证金,缺口达15.23亿元。两个月后,负责清算的中审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专项审计报告揭示:截至2005年1月14日被托管时,大鹏证券总资产为32.35亿元,总负债为60.14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7.78亿元。

  正是前述严重资不抵债的事实,使得证监会在2005年10月批准了行政清算组关于大鹏证券司法破产的提议。此后,行政清算组正式向深圳市中院申请大鹏证券破产,后者最终宣告这家券商破产。

  自2002年8月鞍山证券被撤销至今,证监会已处置了19家问题券商,但进入司法破产程序者仅只三家。个中原因,一是因为国内企业破产向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1988年起试行的企业破产法仅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生效,且无相应实施细则;二则由于国内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在因危机爆发而被行政关闭后,往往需要历经漫长而繁复的债权清偿过程。在这一“前置性行政处置”尚未妥善完成前,问题金融机构进入司法破产实则缺乏可行性。

  在大鹏证券之前,首家破产券商大连证券虽早在2003年6月即被当地法院判令破产,但至今尚未走完破产程序。佳木斯证券早自2003年11月就被关闭,但直至2005年11月才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由是,大鹏证券未来破产清算是否顺遂,尚是未知数。

  《财经》获悉,在宣告大鹏证券破产后,深圳中院已指定广东圣天平律师事务所、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深圳鹏城会计事务所组成破产清算小组,预计今年5月10日在深圳中院召开第一次债权人大会。

  紧急清算

  去年1月14日,大鹏证券被长江证券托管;1月18日,由中审会计师事务所组成的清算组进驻大鹏证券。这是首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证券公司行政清算。

  被关闭前,大鹏证券已向中央登记结算公司透支数亿元,同时挪用大量客户保证金以偿还机构客户的委托理财本息。在托管组进驻时,大鹏证券可动用的客户保证金仅余5000余万元,令托管组和清算组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

  为此,长江证券准备了8000万元备付资金,同时规定5万元以上的提款必须预约,以此保证经纪业务的正常运营。在这种情形下,中审会计师事务所也必须加快完成对保证金缺口的核定。2005年2月底,中审即提交了审计报告,据此向央行申请再贷款。长江证券组成的托管组则同步启动第三方独立存管,这也是央行发放再贷款的前提条件。

  2005年4月,央行批准了大鹏证券的再贷款申请,再贷款资金分批到位,其中3亿元用于客户应急提款,这才缓解了营业部的提款压力。

  经清算审计,大鹏证券未分配利润为-49.1亿元,这实际上是它的真实亏损。巨额亏损主要来自三方面:自营和委托理财投资亏损、委托理财带来的高利息负担,以及市场下跌后出现的经营性亏损。

  其中,自营和委托理财的投资亏损是重中之重。大鹏证券在五矿发展(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58)等三只重仓股上损失惨重。虽然公司在后期将所持五矿发展大部分股份抛出,但仍有较大损失。

  在对大鹏证券31家营业部的40多万个账户中,中审会计师事务所共清理出自营账户、委托理财账户、融资账户、三方监管账户和内部管理账户等非正常账户1540个。清算组对每个账户的属性进行甄别,分类处理,并汇集涉案账户的全部资料,提交给证监会稽查局成立的稽查组和深圳市公安局组成的公安专案组。

  据悉,检察机关将委托中审会计师事务所,对大鹏证券操纵股票问题进行专项审计,有可能对相关责任人以操纵股票罪提起公诉。目前,包括大鹏证券董事长徐卫国在内的六名公司高管仍在被调查中。

  为掩盖亏损,大鹏证券曾于2002年3月成立大鹏资产管理公司,将亏损剥离至后者。根据大鹏证券关闭前的相关审计,2002年11月30日,大鹏证券将账面值为26.19亿元的自营证券和11.47亿元受托资产——总计近38亿元的资产全部转让给大鹏资产管理公司。当年末,后者只向大鹏证券支付了5%的首付款,其余部分则成为大鹏证券的应收款,致使2002年大鹏证券的应收账款增至47亿元。

  这38亿元打包至大鹏资产管理公司的应收款,实际上就是大鹏证券历年股票投资的成本,但由于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的账面上而被掩盖,大鹏证券的账上只呈现出2亿元左右的亏损。

  有鉴于此,在大鹏证券关闭后的行政清算中,中审会计师事务所也对其七家关联公司进行了审计。至今,中审完成了17项专项审计。“我们聘请了法律顾问,每份审计报告都有司法鉴定。”中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杨池生对《财经》说。

  破产前提

  在大鹏证券关闭后,行政清算组的职责也包括资产处置、解决员工安置问题等。

  清算组首先对大鹏证券的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了快速整体转让。2005年1月底,国信证券以2000万元的价格整体接收了大鹏证券投资银行部,包括相关项目及工作人员。当时大鹏证券有四个项目,国信证券以每个项目500万元的价格签订协议。但由于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迟迟不能启动,国信证券的出资尚未完全到位。

  2005年6月,长江证券出资约5000万元购买了大鹏证券的经纪业务。至当年底,大鹏证券绝大多数营业部已经翻牌为“长江证券”。

  与此同时,清算组清查大鹏证券的资产线索,对现金、分类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收账款及关联公司分别进行清查,重点排查容易变现或被他人控制的资产。截至2005年9月底,清算组已清收大鹏证券总部现金资产1145万元。

  “大鹏证券能清收回多少资产现在还很难说,它拆借给几家机构的资金,可能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追索。”杨池生说。

  在大鹏证券清算过程中,央行总计为其提供了超过19亿元的再贷款,其中15亿用于客户保证金兑付,4亿元用于收购个人债权。此番大鹏证券进入司法破产程序,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央行19亿再贷款债权只能作为普通债权,与其他债权人一起按照比例分配。

  深圳中院有关人士表示,在破产还债过程中,大鹏证券的债权人仅能获得小比例的受偿,而大鹏证券的股东更将颗粒无收。据闻,之前与大鹏证券有委托理财业务的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全额计提了投资损失。

  证券公司的破产因涉及个人债权兑付、挪用客户保证金缺口弥补等问题,被关闭之后往往要先经过行政清算,解决一系列问题后才能进入司法破产清算。目前,证券公司破产须先经证监会同意,再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地方法院才能受理。

  大鹏证券行政清算组向深圳法院提交的破产申请书称,证监会已于2005年10月13日发函,同意清算组向法院申请大鹏证券破产。

  破产申请书还称,大鹏证券已经完成了司法破产前的所有行政处置程序;对证券类资产处置完毕,平稳转移经纪业务客户;挪用客户保证金的缺口已足额弥补,个人债权也已作甄别确认,具体收购方案、收购资金已经落实,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明确预案;完成了职工的妥善安置;在整个行政处置期间,未对债权人进行个别清偿;公安机关专案冻结的资产已全部解冻,所有账簿已清理完毕,随时可移交法院。

  制度缺失

  正是因为券商进入司法破产程序需满足多个条件,一些在两年前就被关闭的证券公司至今未能进入破产程序。例如2003年12月被撤销的新华证券,就因债权确认尚未完成,一直未能进入破产程序。

  专家一度呼吁,破产清算应当是解决问题券商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破产法还在修改当中,金融机构破产的具体执行程序,除依照1988年起实施的企业破产法、2003年最高法院关于企业破产的司法解释,以及民法中所提供的有关依据,其破产清算事实上缺少法律依据。

  杨池生认为,当前应尽快制定证券公司清算条例。“我们在清算中发现,关于清算的法律规定很少,有的方面甚至没有规定。比如清算组有无权力冻结所谓的可疑账户?在发现公司资不抵债后,有无权利继续出让经纪业务?比如股东和债权人权利如何保护、股东权利如何限制?又比如司法保护是否会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等等。”

  由于金融机构进入司法破产阻力重重,以往问题券商大多都以行政清算方式收场。

  2002年8月,首家被撤销的鞍山证券在公司关闭之后,由央行沈阳分行成立的清算组进行债权登记和资产清收,最终受偿资产总额为6亿余元。

  鞍山证券清算组有关人士告诉《财经》,2005年8月26日,鞍山证券债权人大会通过了财产分配方案,债权人最终同意了14%的偿付率。

  这位人士认为,行政清算和破产清算相比虽然耗时短、费用低,但始终不如破产清算那样,能把相关法律问题处理清楚。

  此前,央行条法司负责人曾经表示,金融机构实施市场化破产的最大障碍,就在于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眼下,央行已开始研究起草“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并重点关注破产申请的行政性前置条件、金融机构破产管理人、金融机构破产重整与和解程序、破产金融机构的资产处置等问题。-

more

Monday, February 06, 2006

Are Smaller Cars as Safe as Large Cars?

By Mike Hudson
Email | Blog


Consumers shopping for a fuel-efficient vehicle will probably gravitate toward smaller cars. But by doing so will they put themselves at risk in the event of an accident?

The cold hard facts show that smaller, lighter cars are generally less safe than larger heavier car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ot you can do to choose the safest small cars. But first, let's start with a little background.

Assuming you're a safe driver,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in an accident are really in "the other guy's" hands. You are driving across an intersection and get broadsided by someone running a red light. Your odds of survival, or avoiding injury, are up to the design of the car and the safety equipment you've chosen. At that instant you will hope you have made a good decision and chosen a safe car.

Still, you can't protect yourself against every danger. And life is full of trade-offs. You want to save oil and reduce emissions. But you also want to be safe. What do you do? You choose the safest car you can afford that also provides good gas mileage. Here are a few factors to help guide your decision.

The keys to a car's ability to keep you alive during a crash involve safety equipment, the vehicle's weight, and its resistance to rollover. While small cars don't roll over easily, they lack weight and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advanced safety features like stability control or full side curtain airbags.

Furthermore, the numbers don't bode well for small cars.

In the latest crash figures available from 2003, provided by the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 (see chart below), there were 142 fatalities per million registered vehicles for the smallest cars. That figure drops to 108 fatalities for the next larger class of cars. For large sedans, that number drops to 61 per million. For small SUVs, the figure was 75 deaths per million as compared with 62 for large SUVs. For pickups, totals increased to 124 per million for small trucks and 102 per million for large.

Clearly, larger cars tend to have fewer fatalities. But remember to put these figures into perspective. These figures are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per million registered vehicles.

Interestingly, when reviewing the data on pickups, the totals rise even as size increases. Experts say this is because of the people who tend to drive each segment. Younger males tend to be the most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serious accidents while more seasoned drivers with families tend to be more risk averse when driving.

"Pickup trucks tend to be driven by young males," said Adrian Lu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f the Insurance Institute of Highway Safety in Arlington, Virginia. "Smaller SUVs tend to be driven by women and that has been found to lower the totals."

Meanwhile, large sedans, which are both heavier and better equipped, show the lowest totals. Still, how you drive is obviousl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ss.

You may be asking, "But what about my crash test rating? Doesn't my five-star rating equal the five-star rating of a truck?"

The answer is no.

The first place most people go for safety information is the famous government crash test "star" ratings available at www.safercar.gov, or the Insurance Institute of Highway Safety, www.iihs.org, which rates crash tests from "Good" to "Poor" based on the driver's ability to survive a crash.

But these ratings are only useful to compare cars within the same size class. A "Good" rating for a small car doesn't mean it will perform as well in a crash as a "Good" large sedan would.

"They are meant to be used to compare crashes with vehicles of similar size," Lund said. "You can't really go between the segments with these ratings."

The numbers show that you are far more likely to survive an accident if your car is highly rated, no matter the size. This is good news for the small car buyer who is looking for good fuel mileage.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IIHS, if you were to be traveling in a car that was rated "Poor" and got hit by a car rated "Good," you would be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killed in the accident (if there was a fatality) than the other driver. Similar numbers from NHTSA bear out the same outcome, meaning the lower the crash test rating, the more likely you are to be seriously injured in an accident.

With safety as a growing concern for car shoppers, more and more manufacturers are touting their crash test ratings in ads to pull in buyers. Honda even started putting crash test scores on the window stickers of new cars at dealerships.

Low crash test ratings simply aren't acceptable to most consumers. Be sure to review ratings before you buy and make your decision accordingly.

So how can you get acceptable safety and good gas mileage? By investing in as many advanced safety features as you can afford in your small car. At the top of your shopping list should be antilock brakes and side-impact airbags. These features can sometimes be hard to find but are not particularly expensive. Antilock brakes allow you to drive your way out of an accident, particularly on slick road surfaces. Experts also say it is advisable to buy a car that can easily accelerate from zero to 60, in under 11 or 12 seconds, so you can manage tricky merging situations in high traffic areas.

This article has focused on the physics and statistics of auto accidents. By far the biggest factor in overall safety is you, the driver. The best way to avoid injury is to be a good driver and not get in an accident to begin with.

Driver deaths per million registered passenger vehicles 1-3 years old, 2003
Vehicle Size Rate
Car — Mini 142
Car — Small 108
Car — Midsize 66
Car — Large 61
Car — Very Large 70
Pickup — Small 124
Pickup — Large 115
Pickup — Very Large 102
SUV — Small 75
SUV — Midsize 70
SUV — Large 64
SUV — Very Large *
*Insufficient exposure for estimating reliable death rates

more

美调查称小车最不安全紧凑型轿车死亡率最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0:01 新京报


  事故死亡率紧凑型轿车最高,大货车最低

  据新华社电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各类汽车中,紧凑型轿车的事故死亡率最高。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1月30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紧凑型轿车的事故死亡率为每10万辆车中有17.76个人死亡,小型皮卡货车次之,为16.87人。而相比之下,大型货车的事故死亡率最低,为9.34人。

  调查中该机构同时对1997年至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将不同车型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小型车的事故死亡率远远高出大型车。

  相比之下,大型巴士最安全。一家坐落在弗吉尼亚州的高速公路安全保险机构发言人拉斯·雷德说:“这是物理原理问题,无论怎样完善车内安全装置,小型和轻型车都不会比大型车更安全。”

  除此而外,驾车司机个人的原因似乎也不能被忽略。一个代表SUV车所有者的团体指出,翻车事故仅仅占各种事故中很小的部分,而大部分因翻车事故致死的人是由于他们没有系安全带而造成的。

  虽然以上各项数字叫人颇感不安,但调查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各种车型的总体事故死亡率有所下降,由1997年的每10万辆车16.9人降至2004年的14.2人。这主要得益于车商们提高了其产品的安全性。

more

Sunday, February 05, 2006

中国企业“小器”也能成大业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梁伯强1998年在广东中山市的小榄镇成立了圣雅伦公司(St. Allen's Co.),生产当时没有几个商人看好的产品:指甲刀。不声不响之间,他已把这家企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指甲刀生产商,每年的产量高达数千万只。

圣雅伦公司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专业市场中坚力量的数百家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之一。当地媒体称之为“隐形冠军”,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投资进行创新和提高质量,并大力开拓为其他人所忽视的领域。

许多公司已经让那些长期占据市场的国内外竞争对手从中国市场上销声匿迹,比如集装箱制造行业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和保险粉(一种用于染色的化学品)行业的广东中成化工公司(Guangdong Zhongcheng Chemicals Co.)。

他们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的不断成熟。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家开始创业,他们缺乏长远眼光,经常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中寻找快速致富的机会。到了90年代中期,随著中国政府放宽对私有企业的限制,许多私有企业也积累了更多的资金和经验。他们放弃了多元化经营的想法,开始关注一个行业,发展规模经济,建立市场渠道,积累技术知识。他们比国营企业更加敏锐,比海外对手更了解中国市场的趋势。低廉的价格帮助他们抢占了市场。

以扑克牌来说:中国人一直都非常喜欢打牌,但15年前,中国国内出售的大部分扑克牌容易损坏,印刷质量也很差。众多生产商分别占据著一小部分国内市场。而高质量的进口扑克则要卖到几美元一副,非普通中国人所能承受。

姚文琛曾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他决定以本地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生产优质扑克牌。1994年,他成立了上海宇琛扑克实业有限公司(Yuchen Playing Card Industry Co.),将扑克的价格定在略高于国内竞争对手,但远低于海外产品的水平上。在占领了国内市场后,宇琛扑克又进入了东南亚和美国市场,其中包括为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提供扑克。宇琛扑克的外贸部经理唐建说,目前,该公司年产扑克3亿副,占全球总产量的12%。

部分公司认为它们快速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机遇。比如,由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转变带来了犯罪率的上升,公安部门增加了警力,并更换老化过时的警械。其中一个受益者就是浙江星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Senken Industrial Co.),该公司1990年成立,主要生产警灯、警报器和喇叭。星际实业进行的一系列创新为其赢得了需求,比如,该公司称革新后的警车扬声器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阻。中国警用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hina's Police Equipment Standardiz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称,目前星际实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50%。

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的这些专业市场大王经常会遇到来自海外竞争者的阻力。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后,美国取消了中国产油画布的配额,无锡凤凰画材有限公司(Phoenix Artist Materials Co.)等中国企业生产的油画布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这些产品的质量与美国产油画布相当,但价格却要便宜得多。根据美国政府统计数字,中国产油画布对美国的出口额在2002至2004年间增加了400%,达到690万美元。

现在,由于Fredrix Artist Canvas画布的生产商Tara Materials Inc.提出了指控,凤凰画材和其它三家中国油画布厂家正面临著美国政府的反倾销调查。结果可能会是征收最高244%的惩罚性关税。凤凰画材正在寻求提高在其它市场的销售。该公司称其是世界最大的画布生产商,占据了全球五分之一的市场。“但我们不会轻易将美国拱手相让,”凤凰画材的副总经理邹彬表示。他说,凤凰画材已经聘请了西雅图律师事务所Garvey Schubert Barer帮助准备抗辩事宜。

圣雅伦公司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面临著诸多挑战。梁伯强曾卖过冰淇淋,也做过人造首饰生意,在看到本地报纸一篇报导称前总理朱镕基抱怨“不论我使多大劲,国产的指甲刀用了两天就剪不动了”之后,他就从1998年开始转向指甲刀生产。

当时,韩国的Threeseven Corp.以其777品牌控制著中国的高端指甲刀市场。中国的数百家企业则在低端市场上各据一方。梁伯强说,他用过去经商所得购买了价值120多万美元的Threeseven指甲刀作经销,同时他也得以了解其中的制作和设计工艺。

同中国其他指甲刀厂家不同,梁伯强特别重视质量。2000年3月,他当著员工的面销毁了300万副价值约24万美元的有质量问题的指甲刀。他说,我想让质量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他的产品价格也高于本地竞争对手(尽管一副售价为1.50美元,但要比777指甲刀低出40%)。梁伯强将客户群定位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他们不但有能力购买更贵的指甲刀,还常常会购买好几副。

根据中国五金制品协会(China National Hardware Association)的数据,目前圣雅伦公司的指甲刀在中国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为三分之二,在整个市场的占有率为三分之一。梁伯强预计,圣雅伦公司的收入2007年将达到6,000万美元,比2004年的2,400万美元增加一倍以上。

在圣雅伦公司总部的会议室里,十几位未来的加盟商正在忙于撰写报告,准备在午休时进行陈述。梁伯强计划在3年内培训500家加盟商,以扩大公司的营销网络。目前圣雅伦共有50家加盟商,2005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30%。

圣雅伦公司最新推出的留出了题字位置的折叠式指甲刀已被一些保险公司、宾馆和银行用作纪念品。“每隔四五天,当人们用它剪指甲时,就会想到赠送指甲刀的人。”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全国几个EMBA课程的100位学员来到圣雅伦公司总部倾听梁伯强的创业故事。其中一个学生问道,如何能在如此小的市场上取得成功。

梁伯强回答道,我们一直听到的都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中,对于投资而言,的确是应该多元化。但对一家公司而言,你只能专注于一个市场。

more

林濁水 對激進路線的疑慮

2006.02.06  中國時報

陳總統在三合一選舉民進黨挫敗,聲望低落之際,透過元旦演說訴求激進台灣主體意識路線,不求外部施政積效,但求動員激進陣營以及鞏固內部領導權威。這策略逼使三位黨主席候選人,不論兩岸或新憲公投議題上都成為跟隨者,重獲黨內主控權。

由於效果顯著,總統在春節除夕,重提新憲公報,並表示考慮廢國統綱領,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陳總統這些主張很明顯與二○○○年就職演說對中國的四不一沒承諾完全不同,按過去常例,北京一定有高度蠻橫,高分貝反應;但這次北京對台抨擊措詞並不特別凌厲,而有意採取讓陳總統更加難堪的方式因應:只是自己擺高姿態,由層級不高的官員回應台灣的國家元首,然後讓美日這兩個台灣的盟友用羞辱性的措詞對付台灣。無疑地,台灣的外交又一次地受傷了。


激進主義者的看法是,陳總統的作為全在實踐「法理台獨」。這看法值得檢討,因為就國內法而言,台灣人民已透過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完成自我統治,法理台獨已被實踐,不待制憲公投;就國際法而言,法理台獨與否也不在制憲公投,而在國際承認(如加拿大),要得到國際承認,唯有交朋友,如今朋友如都得罪光了,恐怕愈無法獲得國際承認而距法理台獨愈遠。以正名一事來說,過去台灣低調而為,而所有在美的外貿協會全正名為台灣外貿協會,如今不顧美政府,敲纙打鼓而為,固有激勵國內士氣,獲得擁戴的效果,但美國已明白表示將對我多所限制。

政府向美的解釋是,如不這樣做,台灣內部過度傾中的態勢無法遏阻。確實,在反分裂法通過後,由於社會接受朝野共同的誤解──戰爭迫在眉睫,藍軍領袖史無前例地以「求和平」為名遊走於兩岸,而社會聲望陡昇。但這與其說是台灣社會中台灣主體意識已流失,不如說在誤信戰爭迫在眼前的政治宣傳後,社會在台灣主體意識之外要求兼顧兩岸和平所致。

目前中國固然繼續累積攻台實力,但也充分瞭解在可見的未來,其國內外局勢都不容許採取武力犯台行為。因此更有謀略地推出層出不窮的對台務實細緻的新統戰,做為當前對台政策主軸。以對陳總統的元旦和除夕講話處理來說,就是如此:台灣刺激他,熊貓、包機直航……一樣樣都照作。然後叫美日作裁判。充分達到分化台灣國際友誼的效果。

這做法也達到分化台灣內部的效果。中國每丟一樣統戰禮物,台灣內部就對立一陣,如水果零關稅就是例子;這還降低台灣人民對其敵意,甚至造成拉攏的效果:台灣那麼凶,他卻那麼「善意」,於是他對台灣部署的飛彈雖持續增加,但半年來,台灣的民調卻顯示認為中國對台有敵意的一直維持在多年來的低檔。不只如此,當朝野吵成一團時,他有時還故做公平,扮和事佬──一副台灣朝野高高在上的長者的態勢,如水果事件中,對政府由外貿協會、藍軍由省農會為兩岸對談機關,兩主張都不偏袒,說兩個一起來,有時面子甚至還故意做給政府,如去年包機,就在藍軍還狀況不明時就和台灣官方談好;至於熊貓強調給台灣人民而不是單給連戰就不在話下了。

更複雜的是,他選擇性地給「善意」。對台灣政府要求的觀光、貨運包機等有意杯葛,對政府時而善意,時而杯葛,以建立主動的地位,並降低台灣政府的權威。

對北京多層次的細緻操作,陳總統以簡單的激進路線以應,恐怕不容易討到便宜,尤其在藍軍不知不覺的配合下和政府對立時,政局大亂,激進派雖被總統有效收編了,但中間人士恐怕進一步地疏離,於是政府和民進黨的社會基礎恐怕就隨總統對內權力的強化而弱化了。所以目前從國內外的效果來看,總統的作法既不利於和中國的競爭,也不利於和在野黨的競爭,當然也無關「歷史留名」──恐怕只有利於黨內的競爭!

但最後,當在美壓力下以致不得不收回廢國統綱領的主張時,對內群眾由過度興奮逆轉到過度沮喪,總統的權威終不免最後受損。

台灣主體意識是台灣最寶貴資產,因此要好好累積其能量,也要有戰略地量力度時而善用。其所以在總統初當選,聲勢如日中天時,我極力反對總統為鞏固對外權力打壓台獨的「四不一沒有」主張,如今民進黨、總統處弱勢,我雖反對四不一沒有初衷未變,但認為現在應是細心磨劍,累積資源的時候,不應為對內鞏固而任意出鞘,要把過去未能實踐的激進方案全套完成,否則寶劍未利而先傷,台灣最寶貴資源主體意識受損傷害很大。(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more

南方朔 失去的那些老技術官僚!

2006.02.06  中國時報
過年期間,前行政院長孫運璿病危的消息,牽動出許多人的回憶。啊,對那些業已凋零殆盡的老技術官僚們!

余生也晚,只趕上那一代技術官僚的風尾。但儘管如此,仍然得以稍微窺知這些讀工程、農業及科學出身人物們的能力和風範。台灣技術官僚的龍頭尹仲容先生,早在民國五十二年就已逝世,他的一生有許多事蹟已經成了台灣經濟史上的傳奇。孫運璿是個大雅君子,無論對大對小,都謙恭有禮,但做起事來卻板眼分明,他這一生受人推崇,乃是敬仰和感謝之心的自然流露。


而在那一代技術官僚裡,我最崇拜的還有李國鼎,我曾見識過他主持重要經濟會議時,所顯露出來的那種超級專業水平。他畢生司掌台灣經建大業,但用功的程度勝過教授,生活的儉樸則和中產家庭出身的大學生相差無幾。

而那一代老技術官僚的名單可長著啦。費驊極其能幹,可惜的是霸氣多了一些,李崇道嘻嘻哈哈,但就是能在嘻哈中把一切事情搞定,他每逢假日,必然下鄉考察,開朗與勤勞合一。另外還有趙耀東,台籍的李連春、蕭萬長、江丙坤等等。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台灣發展,就當知道那一兩個世代技術官僚們的重要。民國四十二年開始第一個四年經建計劃起,這些技術官僚就從中層幹部一路躍升。他們能幹、用功、專業、勤勉;沒有政治官僚的傲慢,而其多半都以工作成就做為最大的滿足,不求額外的報償。全球技術官僚的合理性,能夠在台灣出現,實在是個奇蹟。而這又和兩蔣儘管政治上威權,但對專業問題卻又充分授權有關,正因授權,台灣才可能出現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的財經教父,替人民帶來直到今天仍在享用的餘蔭,台灣的發展由財經專業部門的合理性,推廣到整個體制的合理性,他們確實功不可沒。

但到了今天,這一切已不可再返。此刻的台灣在長期外行領導內行,政治領導專業下,技術官僚這個階層早已形同潰散。專業的部會如財政、經濟、交通、央行、農業,有那個部長像個樣子?大家不都只看著上面那個關愛的眼神?別說台灣將來不可能再有財經教父,就連做個有模有樣的專業部長都已無法可得。技術官僚的政治化即是去專業化,它是台灣各式各樣危機裡,最基礎性的危機。當過去那一兩代技術官僚們留給我們的餘蔭用盡,台灣還剩下甚麼?這時候看著那些老技術官僚一個個相繼凋謝,那種回憶就更苦澀起來!

more

江春男 美中共同看管的台灣 2006年02月06日

阿扁考慮要廢除國統會,雖然受到少數獨派人士的讚美和支持,但在反對黨、老美和民進黨內部均引起很大批評,不只對他個人的聲望和威信造成進一步傷害,對台灣的主體性也是不利的。
我方以此事仍在考慮中,尚未著手實施為由,來向美方解釋,但這個道理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試想,如果伊朗總統說他認為發展核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或者韓國總統說他正在開始思考美軍離開的問題,或者以色列新任總理說他可能必須開始考慮放棄和平路徑圖等等,它將發生什麼嚴重後果?
國家元首沒有個人的言論空間,即使開玩笑,也必須十分小心,否則被人斷章取義,過度引伸,也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當阿扁說他在考慮國統會存廢時,那代表一種政策方向,美方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期待美國可作兩岸關係的平衡者和調停者,但是隨著情勢不斷變化,美國已逐漸向中國傾斜,所謂不武不獨的現狀,對台灣越來越不利,因為美國給不武的空間很大,只要不動武就可以,但它給不獨的空間很小,小到連國統會也不能廢除,更不要說修憲了。
中國對台灣不武,但卻可以一直擴張軍備,加強部署飛彈,而且促統沒有上限,反之,台灣的不獨,憲法不能夠改,台灣的名義不能用,公投不能投,不只是台灣的主權受制於不獨的魔咒而無法伸張,即連台灣的民主政治,也因而受到限制,無法正常發展。


局勢不利應審時度勢
不過,正因為客觀局勢對台灣不利,我們在處理這種問題時,更必須審時度勢,量力而為。2003年台灣在忙著推公投時,溫家寶正要訪美,這一次,提出國統會問題,但兩個月後,胡錦濤要訪美,難怪老美會惱火。
阿扁現在的聲望低迷,美國老大可更不給他情面,他每次招惹老美,中國都樂得輕鬆,對台更可展開笑臉,在這方面華府與北京雙方逐漸建立默契,一明一暗,一正一反,美中兩位老大,共同看管阿扁,看管台灣。
台灣對中國可以強調主體性,但碰到老美,卻主體不起來,這就不算是真正的主體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