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Friday, January 06, 2006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pressing Microsoft

New York Times has a new article (Microsoft Shuts Blog's Site After Complaints by Beijing ) related to the recent MSN space's censorship in China. One facinating thing that I found in the article is the concept of abiding the local law. Nowadays, I found it's extremely hard to define "LOCAL" in this flat world. I remember I read somewhere about a tip which helps Chinese bloggers avoid censorship on MSN space. According to the tip, as long as you register yourself as a man outside of China (by using an foreign address? I guess), your blog won't be censored. Now imagine a Chinese writing American citizen log into his own blog on MSNspace, and post some forbidden information such as that Anti has posted for the XinJingBao incident, will he be censored by M$? If he get censored, I am sure he can sue M$ big bucks according to US law? So I guess that tip must work! If so, why don't Chinese blogger try this?

By DAVID BARBOZA and TOM ZELLER Jr.
Published: January 6, 2006
BEIJING, Jan. 5 - Microsoft has shut the blog site of a well-known Chinese blogger who uses its MSN online service in China after he discussed a high-profile newspaper strike that broke out here one week ago.
New York Times technology reviewer David Pogue is at the 2006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posting blog entries and daily video updates. The decision is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which some of America's biggest technology companies have cooperated with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to censor Web sites and curb dissent or free speech online as they seek access to China's booming Internet marketplace.
Microsoft drew criticism last summer 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ts blog tool in China was designed to filter words like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from blog titles. The company said Thursday that it must "comply with global and local laws."
"This is a complex and difficult issue," said Brooke Richardson, a group product manager for MSN in Seattle. "We think it's better to be there with our services than not be there."
The site pulled down was a popular one created by Zhao Jing, a well-known blogger with an online pen name, An Ti. Mr. Zhao, 30, also works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Beijing bureau of The New York Times.
The blog was removed last week from a Microsoft service called MSN Spaces after the blog discussed the firing of the independent-minded editor of The Beijing News, which prompted 100 journalists at the paper to go on strike Dec. 29. It was an unusual show of solidarity for a Chinese news organization in an industry that has complied with tight restrictions on what can be published.
The move by Microsoft comes at a time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tepping up its own efforts to crack down on press freedom. Several prominent editors and journalists have been jailed in China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and charged with everything from espionage to revealing state secrets.
Another research assistan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Zhao Yan (no relation to Zhao Jing), was indicted last month on charges that he passed state secrets to the newspaper, which published a report in 2004 about the timing of Jiang Zemin's decision to give up the country's top military post.
China closely monitors what people here post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government regularly shuts Web sites and deletes postings that are considered antigovernment. A spokeswoman for Microsoft said the company had blocked "many sites" in China. The MSN Spaces sites are maintained on computer serv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s. Richardson of Microsoft said Mr. Zhou's site was taken down after Chinese authorities made a request through a Shanghai-based affiliate of the company.
The shutdown of Mr. Zhao's site drew attention and condemnation this week elsewhere online. Rebecca MacKinnon, a fellow at 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 wrote on her blog, referring to Microsoft and other technology companies: "Can we be sure they won't do the same thing in response to potentially illegal demands by an overzealous government agency in our own country?"
Robert Scoble, a blogger and official "technology evangelist" for Microsoft, took a public stand against the company's action. "This one is depressing to me," he wrote on Tuesday. "It's one thing to pull a list of words out of blogs using an algorithm. It's another thing to become an agent of a government and censor an entire blogger's work."
Another American online service operating in China, Yahoo, was widely criticized in the fall after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company had provided Chinese authorities with information that led to the imprisonment of a Chinese journalist who kept a personal e-mail account with Yahoo. Yahoo also defended its action by saying it was forced to comply with local law.
Mr. Zhao is so well known as a blogger that he served as China's lone jury member last year in Germany for a world blog competition.
A former computer programmer, Mr. Zhao worked as a journalist for a Chinese newspaper an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before joining The New York Times in 2003.
Mr. Zhao, in an interview this evening, said he had kept a personal blog for more than a year and was regularly censored in China, even though he has tried to be careful not to write about significant issues related to his work at The Times.
He was apparently one of the first on the Internet to mention that several editors could be fired from The Beijing News. He said he posted something about possible firings on Dec. 28.
Two days later, after the top editor there was dismissed, Reuters reported that about a hundred journalists had gone on strike over the dispute and added that several Chinese blogs and Internet chat rooms were discussing the issue. The report said Mr. Zhao had used his blog to urge readers to cancel their subscriptions.
Mr. Zhao said in an interview Thursday that Microsoft chose to delete his blog on Dec. 30 with no warning. "I didn't even say I supported the strike," he said. "This action by Microsoft infringed upon my freedom of speech. They even deleted my blog and gave me no chance to back up my files without any warning."
David Barboza reported from Beijing for this article and Tom Zeller Jr. from New York.

more

推荐“政治地理”BLOG的冲鸟礁的故事

很好的概括。先偷一幅图挂在这里。

more

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Anti is too irrational to be a successful fighter

I am happy for his return, but his new post let me down a little.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系毕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智力出卖给了魔鬼,建筑了全世界新人工奇迹——防火墙长城。他们现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搜索和跟踪所有含关键字的博客文章和论坛帖子,然后封锁或者命令删除,中文博客世界长达一年的自由期终告结束。我再次重申我的誓言,对于这些参与了长城建筑的人,除非你们能销毁你们的档案和历史记录,否则我终有机会让你们每一个人后悔一生。因为你们对现代中国人智识和自由的迫害,不亚于文革。你们别侥幸,看看东德、看看前苏联、看看伊拉克。你们不是仅仅活10年,你们是要活一辈子的,你们的孩子也会清楚知道你们的作为,光荣或耻辱。历史,一笔一划,都是自己写就

more

陶杰:抗拒财暴力保河山

小的贴在这里是供批判用,呵呵
曾经海啸打击的马尔代夫,与中国闹出旅游外交纠纷。中国游客投诉,马尔代夫岛上并无所谓旅游设施,只有蓝天碧海,中国游客至此,没有卡拉OK可唱,也没有海鲜酒家可供饮食,当然也没有足底按摩和冰火桑拿,更加没有穿山甲和狗肉可供享用,闷出个鸟来。

中国游客不断「投诉」,马尔代夫政府如果是香港的特区政府,一定垂首恭立,洗耳服从,一一照办,以推动「旅游市场经济」。岂知马尔代夫的旅游局,完全无视中国国情,眼看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游客带来白花花的银子,居然拒不妥协,声称马尔代夫的天然环境,就是这个样子,除了蓝天,只有碧海,如果嫌闷,最好不要来。

马尔代夫旅游局与银纸作对,居然拒绝中国旅游财神爷的要求,对一个小农社会,民以食为天,人为财死,这样的「对抗」当然不可思议。但马尔代夫立场强硬,决不为迁就中国游客而在岛上增添舞厅、K场、海鲜酒家,宁愿不赚中国游客的钱,也要维持贵价的尊严,如此民族精神令人钦敬。

因为马尔代夫旅游当局十分明白,一旦遵从中国游客要求,岛上自然生态会受到摧残,中国人得寸进尺,开设了舞厅和K场,财大气粗,下一步就要求进马尔代夫的森林狩猎山猪。当局看钱份上,批准这一条,再下步中国游客就会指定活宰海龟,试一试太平洋的白灼千年海龟肉,岛上的热带鹦鹉,山鸡凤凰、野豹珍猴,十年八载,无一幸免。

谁说「顾客永远是对的」?马尔代夫旅游当局,硬是有种。在天然环保和金钱利益之间,一个文明的政府,谋子孙幸福之长远,选择的一定是前者。农历新年,马尔代夫的大陆旅行团反而涨价七成,价愈叫得高,中国富户心痒难熬,但去了马尔代夫,天天瞪看对大海,无K可唱,又没有三陪女郎下海伴泳,无法体现中国人的富裕,但马尔代夫没有责任为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改变一些高尚的原则,冲凉骨,饮食按摩,在国际文明社会,并非先进文化的代表。

马尔代夫的坚持,或会损失一点点旅游市场,但必定受到其他品味游客的谅解和尊敬。失去一个庸俗的市场,保住了大自然,却会同时赢得另一片更加清明的海阔天空。

——苹果日报

more

林行止 什麽是公共知識分子?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1-03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訪問記三之一  

常年寫專欄,每屆年初歲暮,拿起未能免俗的題材,寫來寫去,不免沉悶;翻開年前接受國內一份刊物的訪問,內容除了回應「何謂公共知識分子」外,還有一些涉及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和生活態度的對話,這裏分三天刊登,大抒外遊趕稿的壓力。

  ■ 林行止  □ 記者

  □ 在您看來,什麽是「知識分子」?什麽是「公共知識分子」?是不是經常通過媒體發表其對社會、政治、民生等看法的知識分子,就可以稱為公共知識分子?該如何看待知識分子?

  ■ 討論什麽是「知識分子」的中外著作很多,當中見解之深,差異之大,使人瞠目,旁徵博引的分析,說來恐怕沒完沒了。一般而論,凡是倚重學識、肯用功、關心社會、並因所識而定行止的讀書人,都有可能被人視為知識分子;嚴格地說,學問走在人前,識見能夠減人愚蒙、添人明智、關心社會、推動文明的,便是知識分子。

  「公共知識分子」又比「知識分子」起碼多出兩個條件:

   一是他們的識見須有「外向」的特色,不是躲起來的鑽研或自得其樂的興趣;他們之所長,若非公眾關心的題材,便是足以吸引公眾追隨的學問;公共知識分子的議論,接觸層面與影響所及,須與群眾起呼應。

   二是人們可以憑一己修為,把自己「定位」為「知識分子」,換言之,作為知識分子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是「公共知識分子」則必須由客觀論定,不能因個人傾向,自以為「是」。

  「知識分子」與「公共知識分子」的基本元素是在學問上見功力、有思想,見人所鮮見或未見。一些經常在不同媒體發表意見的人,他們縱使議論很多、又或文筆出眾、口才了得,若是知識泛泛、思想一般,人家還是不會稱其為「公共知識分子」。香港有一批經常在維多利亞公園跟電台論壇節目嘉賓唱反調的小市民,他們緊貼時事,不但意見多,並且很有自己的立場,可是從來不會被人視為知識分子,只是稱他們為「維園阿伯」,原因就在他們既沒有「具備知識建構」的來頭,也沒有打動別人、影響重大的遠見。

中國傳統對「知識分子」向有「立意為民」的要求,可是到頭來,未足以用世者多不勝數,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書生怨氣,屢見不鮮。「公共知識分子」是個近年才流行起來的名詞,概念源自西方。西方傳統沒給「知識分子」背上什麽道德包袱,很少考慮他們的原始動機,因此連帶對「公共知識分子」也沒有近似要求;不過,縱無「立意為民」的初衷(因),其思想言行,卻必須獲得受眾認真看待,那份影響社會的功德(果),正是引證其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先決條件。

我看公共知識分子,就像看待任何專業人士般—醫生憑醫術問世、律師因善辯名重、設計師因創意驚俗—公共知識分子是因他們的發現與發言,或得風氣之先,或因鞭僻入裏而產生深遠的影響力。

如果不是與「公共知識分子」論交,他們的私德如何,外人似乎不必理會。才德兼備者,易於贏人敬重,那很自然;可是人的思想價值,有時不能由道德衡量,因人的無行而廢其言從來就是粗疏魯莽的行徑,所以我們看公共知識分子,主要還是看他們的理路識見,至於他們的品格如何,該是閑話了。

  □ 中國傳統文化裏,知識分子更多地和「士」、「氣節」等聯繫在一起。到了今天,知識分子還有沒有社會意義和價值?今天再提知識分子、作家是社會良心,您贊同嗎?學者薩義德說,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會保持一種「批評的立場」,您怎樣看?

  ■ 中國古時的「士」與今日通稱的「知識分子」,「本位」都是讀書人。古時教育不普及,知書識墨已高人一等;而「士者事也」的觀念,尤其根深蒂固,人們一直相信應付生活的挑戰,學識足以令人掌握到更多更優越的應世處事方法。「志」為士心,用現代語言說,就是「使命」。從前天子腳下的讀書人,為朝廷所用,管好百姓的方方面面,既是社會公認的大好志氣,也是個人的最佳出路,那時「士」的存在價值(為朝廷所用)和社會責任(服務群眾),十分清晰。可是官民之間,難免會有權責衝擊和忠義矛盾,其可為與不可為的分寸,逐漸形成一些意識規範,那些什麽可為、什麽不可為的累積觀念,統言之便有所謂「氣」與「節」。

  現代社會階級流動,教育普及,學問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各行各業都有讀書人的發揮機會,不像從前的「士」,他們只能擠在「仕途」上爭取皇帝重臣識拔,競展所長,仕途通達自然是吐氣揚眉,仕途多舛便難免有「節」(節制)的考慮。「氣節」一詞,聽來高遠,其實以現代語言來說,只是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的「行」與「止」取捨。

  你引述薩義德(Edward Said)的話說—真正的知識分子都保持一種「批判的立場」,由於不知道原話的確切說法,不擬就此另加議論。我看過他在雜誌上發表的〈The Public Role of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 (《Nations》, September 2001),曾談到作家如何走進知識分子的領域,憑創作意念挑戰宗教、傳統、或政治權勢;也看到他說近年互聯網上的轉述和討論,如何產生公共知識分子的集體討論和意識再建構,就是沒有看到批判立場方面你所引述的說法。

  以我看來,知識分子的批判性不是源自「立場」,而是出自他們具有合理假設的警覺性。如果同意創造文明的知識是個不斷累積成長的過程,知識分子憑識見和推理挑戰傳統觀念便不難理解。當年說地球是圓形而被教會長期幽禁、死後也不能下葬家族墓園的伽利略,他並非有意在立場上拂逆教會,他只是忠於自己在數學和天文方面的發現,未有因為畏懼權勢而隱瞞自己的知識。

  一直感到對知識分子作「社會良心」之類的形容過於抽象,我對作家和知識分子的尊重,主要是看他們探索學問的內容,還有就是他們是否誠實看待自己的學問。如果格於權貴威勢便滿口假話滿紙虛文,又或為了金錢不惜抹煞事實,誣衊奉迎之類,其受人鄙薄,不是他們的學問,而是他們怯懦的性格和失實的言行。

  □ 如您所知,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陸知識界幾乎處於「失語」和「缺席」的狀態,文人論政、文人辦報的傳統似遭到根本破壞。只在近一二十年來,大陸知識界開始有人積極介入社會公共事務。您是身處香港的知識分子,您怎麽看待這種環境?對介入公共領域的國內同行如何評價?在您心目中,您了解或者尊敬的大陸知識分子有哪些(不管是過世的還是健在的)?如您曾經寫過的,經常在媒體發表言論的知識分子,並不等於他的言論正確。在中國大陸思想界,知識分子之間有所謂「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的分歧,甚至有過論爭,他們各自在雜誌或報紙上發表言論,您了解嗎?您的看法是什麽?

  ■ 知識界噤聲的社會是個喪失活力的社會,哪管扼殺活力的源頭是專制、是恐懼、是愚昧、是失序……,總之寒蟬效應是在人人自危的恐怖氣氛下才會出現。國內近年又見人們積極介入社會事務的議論,說明生活的恐懼基本消除,社會活力重新煥發。

香港雖與大陸相連,可是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港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與國內相比,明顯地是大有不同。我對國內文化學術界的情況,所知不多,不想多說,比較概括的印象是國內很多學者文人,說話的氣魄很大,相形之下,香港的知識界語言風格氣勢偏弱,不過以學問須有謹小慎微的工夫看來,又未必盡是缺點和短處。

由於相信人類文明是個知識累積的過程,不要說經常在媒體上的言論不一定正確,眾多學術泰斗、科學大家的權威言論,何嘗不會被後來者推翻?科學也好、人文方面的題目也好,大家都在追尋益己益人的行事好方向,所以公開發表言論沒有什麽正確不正確的絕對性,但是該有識見是否淺薄而不自知的考慮。多少看過一些國內有關「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言論,兩套主張互有攻防,以我看來是非常健康的;很多人知道我是傾向保守主義,可是我並不排斥國內新左派的立場,畢竟中國走到今天,無論從現實、制度、民情考慮,社會主義意識不該是一下子便拋到老遠的。只有一種主張的社會是非常危險的,能夠尊重並且參考不同意見的意識爭論才屬健康高尚。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2006-01-04林行止專欄 辦報理念並不複雜——訪問林行止三之二


  ■ 林行止  □ 記者

  □ 您正被愈來愈多的國內學者認許。過去,查良鏞先生備受尊崇,現在「香江第一健筆」這一稱譽屬於您了。您過去的「政經短評」、現在的「林行止專欄」,在大陸新聞界廣受重視,有人稱您為「香港社會的良知」,「香港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您是怎樣做到今天的成就的?

  ■ 一直認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個不盡真實、甚至是虛妄的說法,總覺得「努力耕耘、渴望收穫」較合情理;不過,說是「努力耕耘」,「渴望收穫」往往未必能有所獲;所以對於一個致力寫作的人,能有讀者的回應和稱許,便要為那份最能滿足虛榮的踏實收穫感到慶幸。我是文人,看書寫作,是我的生活,被人稱為「社會的良知」或是「最有影響力」,其過譽或實至,都非自己的盤算,問我怎樣做到,我是答不上來。

  □ 您畢生從事新聞事業,怎麽看待新聞工作的作用?新聞記者或評論員的工作,真可以做到「一支筆頂得過三千毛瑟槍」嗎?

  ■ 新聞工作的特點是面對充滿日新又新的動態,從事這門工作的最大好處,是得風氣之先,不過業者若對經常的變化不再敏感,又或應接不暇,那份麻木的託辭,往往是興味索然的「天下無新事」。新聞訊息讓人知道世事常變,而評論的功能,以推敲各種變化將如何影響世道人情為主。評論的影響力與槍桿的殺傷力難以比擬,除非有事實背景引伸呼應,否則「一支筆頂得過三千毛瑟槍」是個不倫不類的比喻。

  □ 您自一九七三年創辦《信報》以來,已有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香港最具公信力的財經新聞,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大陸的年輕報人們可能很有興趣了解。

  ■ 我們辦報,只求老老實實的報道,有根有據的分析。

  《信報》要求同事注意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的問題,認清自己(作為記者或是評論員)的身份,不可利用見報前的消息買賣股票。我們不能阻止員工投資,不過他們要清楚知道自己的首要服務對象是讀者,要是利用工作之便,操控消息,搶在讀者之前先作個人投資的取捨,那不但是壞了操守,嚴重的,是犯法的內幕交易。我們向所有員工表明,絕不袒護失公的偏私行為,必要時,會交監管當局查辦。

  研究上市公司的表現,《信報》多循基礎(fundamentals)和圖表(chartists)或技術分析,對於小道傳言的轉述,不是不加理會,只是不會特別重視。財技日新月異,《信報》在推介新的投資產品和分析工具上,向來用心,因為財經界的正道邪門,不一而足,知所分辨,非常重要。

  提供資料和分析,讓讀者在投資上知所取捨,固然是一份財經報紙的最大作用,向讀者條陳利害,指出沒有節制的貪婪是投資大忌,顯然也是十分重要。投資不是「一朝發達」的賭博,而是持之以恒、保本增值的金錢管理,認識這一點,是投資不入邪門的第一步。濁世滔滔,長期維持報館上下作風純正,說易不易,說難,又可能有點過甚其詞。

  □ 作為報人,您以「政經短評」聞世,寫過數千萬字的評論文章,您怎麽會如此重視報紙的評論工作?

  ■ 生活要與時俱進,留意時事當有必要。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消息供應相對充裕,可是知道很多新聞,未必就能掌握它們牽連所及的意義;報章上的分析和評論,就是嘗試在「知」後添「識」,把「耳濡目染」的訊息化作可派用場的「知識」。我是長期擔當報章的評論工作而寫了那麽一大堆,跟重視與否無關。

  □ 據說,您寫文章往往秉筆直書,以社會公共利益至上,不顧忌權貴、政要、利益集團的影響。聽說您和李嘉誠之間也起過衝突,您對他進行批評而導致廣告收入大減。李嘉誠是香港第一巨富,您們原是同鄉,關係也不錯,為什麽您會這麽做?但同時您又是報館老闆,難道不考慮報紙的盈利問題嗎?

  ■ 寫文章,忠於自己的想法,原很正常,我不例外。

  有關李嘉誠先生與《信報》曾有小過節一事,那是頗為「走樣」的一則傳聞。一是問題並不關乎我的評論,而是因為報上一個專欄對其所得勳銜的幾句閑話。李先生不快,確曾一度抽掉旗下公司的所有廣告不給《信報》;可是意氣過後,情況也就恢復舊觀。

  辦報哪有不重盈利,或是故意開罪別人的道理?我只是不會曲意行事,沒有為利益改變我對新聞工作的一些基本態度罷了。

  □ 現在大陸新聞業正逐漸走向開放,但商業化的庸俗一面也開始顯現,作為一個資深報人,您對大陸的報業發展有何建議?怎麽能在商業壓力下生存下來,又能夠保持公正的立場?

  ■ 我可以說自己辦報的想法,不能建議別人怎樣做;我認為商業壓力與立場公正,未必全面對立,新聞工作者過分強調錚錚傲骨,反而不妙。

  □ 「新聞自由」是新聞人關心的問題,香港的廉政公署曾搜查《星島日報》一事,在內地也引起了關注,您是怎麽看的?

  ■ 《信報》也是被廉署搜查的報館之一。我認為無論是哪一方面授意,廉署此舉大失分寸,不但魯莽,也很愚蠢。報館方面當然也要檢討,不能在報道上大意犯錯。這次事件,源於記者的報道犯了技術錯誤,而廉署的小題大做,根本是錯用權力,雖說合法,已騰笑四方;正因為人人知道廉署行事失當,新聞自由的威脅倒完全不成問題了。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2006-01-05林行止專欄 文字背後是個快活人——訪問林行止三之三 

  ■ 林行止  □ 記者  

  □ 除了撰寫評論以外,您一直致力於將現代經濟學知識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普通港人,這工作類似於經濟學的普及課,授課對象是普通民眾,這樣的工作似乎不能稱為「經濟學家」,您為何要做這樣的工作呢?僅僅因為興趣和衝動嗎?

  ■ 經濟學對於啟迪思想,提高生活上的精神或物質內涵,都能派上用場;走在這門學問前端的經濟學家,或「擁護」某一門派,或自創一家之言,其對普及不同門派的學說,自然沒有興味,但是對於我作為一個學經濟的傳媒人而言,這樣的選擇,既充滿樂趣,也有一點意義。

  □ 大陸民眾對經濟學不甚了解,也沒有多少經濟學家願意做您這樣的普及工作,請問,是這種文章寫作難度大,還是稿費太低的緣故呢?

  ■ 對經濟學不甚了解的,豈止大陸群眾?港人素有「經濟動物」之稱,可是大多數港人對於經濟學是怎的一回事,非常模糊,經常將之與企管、金融、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寫這類文章的人不多,因為經濟學的推廣,未夠普及。

  □ 近來,郎咸平教授對大陸幾家大公司的研究發言,遭到大公司一些國內經濟學家的反對,作為經濟學家,您對此事如何評價?

  ■ 事情的來龍去脈,我不大清楚,不想隨便議論。

  □ 於讀者而言,看到的是您的文字,看不到躲在文字背後的作者,而且您一向低調,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那麽,就請您告訴我們,平常生活中,您到底是怎麽樣的呢?您的個性是怎樣的?作息時間如何安排?聽說您是工作狂,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其餘都在讀書,是真的嗎?在您的夫人和孩子眼中,您是怎樣的丈夫和父親呢?

  ■ 我怕吵,不喜歡人多的場合。近十年八年,保持每天早上與三數友好「行山」約一小時。年輕的時候,休息時間不多,不是工作狂,而是有那種需要。如今生活節奏舒閒,可是睡眠還是不多,因為已經成了習慣;看書、寫作仍是我生活的絕大部分,沒有什麽特別刻意的安排。

  我和家人的關係非常、非常好,太太除了是生活上的伴侶,更是工作上的合夥人,報社很多事情,都是由她處理。女兒結了婚,住在附近,她也喜歡閱讀,懂幾種語言,父女關係,向來密切,她從小跟我就有很多話題。女兒的女兒,差不多天天到我家一轉,是內子和我每天快樂指數最高漲的時段,我們極度享受當外公外婆的樂趣。兒子從事科技行業,我在電腦方面遇到任何麻煩,全部由他解決;他喜歡攝影和古典音樂,尤其是馬勒的作品,那是我感到最不容易聽得懂的音樂,可是他卻領略甚深,往往於無意間為我添來不少「樂」趣。我的父親九十多歲,不但仍然開車、喝酒,旅行,而且還寫字畫畫,拙作《閒讀偶拾》便是由他題簽,他最近才送我一件親手繪畫的文化衫。

  □ 聽說您會十種樂器,是真的嗎?哪十種?怎麽學會的呢?現在還有時間彈奏嗎?那您對音樂如此愛好,是不是經常去音樂廳?一般坐在哪個位置?

  ■ 先母曾是音樂教師,從小讓我學過不少中西樂器,曾在小提琴上花了十多年時間,因「三十肩」而不得不放棄;近年仍然彈奏的樂器,只剩下曼陀鈴,多與孫女兒「同樂」。我喜歡音樂,並不常去音樂會,從前是因為金錢、時間上負擔不來,近年是很滿意DVD的影音錄象。

  □ 您喜歡旅行,最近有去嗎?您是否經常來內地?對內地的印象怎樣?對國內的幾個大城市,北京、廣州、上海,印象又如何呢?

  ■ 過去不足一年內,我曾兩度歐遊,六次到日本各地,兩次到國內,一次往台灣。北京、廣州和上海,先後去了好幾次,沒有什麽值得再說的特別印象是人家沒有說過的。

  □ 您寫的隨筆也好,經濟短評也好,給人很強烈的「掉書袋」的感覺,您到底讀過多少書呢?可否以車載斗量說?您喜歡哪類的書?您家中到底有多少藏書啊?而且您好像有驚人的記憶力。

  ■ 引用別人的東西,我一向習慣寫明出處,除了方便讀者進一步查閱,也是避免掠人之美,盡量讓人知道其來有自,結果產生「掉書袋」效應,那是並不美麗的誤會。我看書比較龐雜,從來沒有記錄看過多少書和什麽書,擁有多少書也沒個估計,只知道是幾壁書架,沒有數字。提到記憶力,自有電腦的網絡搜查,記憶力再好,也顯不出什麽大作用,更何況年紀關係,記憶力大不如前,還說什麽驚人呢。

more

司马的文章似曾相识

主要是“外长住在岳父家”这一段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应该出自以前网上流出甚广的“难忘哈瓦那”。有小左卑鄙,把作者朱相远的原文进行删改,制造社会主义天堂的错觉。司马文章中的主要数据可能也来自此文。但问题是它们并不准确。比如识字率没有99%,而是97%。司马应该对自己有所警惕!

more

Wednesday, January 04, 2006

吴思:获奖感言——我的利害计算

附录:独立中文笔会2005年第三届自由写作奖颁奖词


今年七月中旬,我和首届"自由写作奖"获得者王力雄一起吃饭,听说我获得了这个奖的提名。当时我心里亦喜亦忧,以忧为主。
《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给我带来了许多荣誉,再添一道,属于锦上添花,固然很好,但是边际效用难免递减。这两本书也给我招来了一些麻烦,再添一道,说不定就是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更何况,这个奖的分量绝非稻草可比。我知道官方对独立中文笔会和这个奖非常敏感,在他们眼里,这个异己组织,还有他们的授奖活动,都具有国字号的分量。
我问力雄:"你的奖金是多少?"他说:"两千美元,就是意思一下。"两千美元对我生活的影响确实不大,我不缺这笔钱。我又问:"这好像是大麻烦呀,我该怎么办?"力雄说,你可以给刘晓波打个电话,告诉他你的顾虑。晓波还是通情达理的。
这个电话让我很费踌躇。我不得不权衡轻重,计算利害。这番计算,可以反映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利害格局,反映我这等人的价值观念。在读史的时候,我对这种材料很感兴趣,找不到还责备古人,所以不揣鄙陋,追记保留。
作为当事人,我至少有三种选择:一、坚决支持,全力配合。二、拒绝领奖,并事先通知笔会会长刘晓波。三、不吭气,不支持也不反对。
我的选择属于信息不完全的选择,因为我不能确切地了解选择的后果。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官方的反感将如何影响获奖人的命运。但我又大体知道底线:王力雄先生和章诒和老师并没有长久丧失自由。如果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我就会坚决拒绝领奖。不过我也知道,他们二位出书发文的难度都比我大,受到的限制比我多,王力雄的日常活动有时也受到干扰。这使我看到了可能的损失。这些损失是否值得承担?此外,前两届获奖者纯粹是独立作家,而我还有一个杂志编辑的身份。这是我的饭碗,也是我喜欢的事业,我不想失去这个工作,更不愿意连累我所服务的杂志。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目前尚无先例,我无法预测。但我知道,一旦官方使出常用手段——以非意识形态的方式,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围魏救赵也好,釜底抽薪也罢,神出鬼没,防不胜防,收拾我真是小菜一碟。
总之,获奖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比改革开放前小多了,但还不够小,至少对我来说,两千美元和锦上添花的荣誉不足以补偿这些风险。
那么,拒绝领奖如何?我认识几位独立笔会的朋友,我认为他们的事业很高尚,对国家和民族大有好处,他们在努力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而且冒了很大风险。我暗自希望搭便车,由他们出面,争取实现宪法承诺的公民权利,我坐享成功的果实。他们推车上坡的时候,我很想假装看不见。但他们看见我了,招呼我帮忙推一把,就推一把。这时候,让我拒绝,我实在说不出口。这太丢脸了。我害臊。
账算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知道我心中的另外一条底线了,这道线也是难以跨越的。从搭便车的角度看,我认为帮忙有点亏。但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没有人吃这个亏,没有人努力争取,宪法承诺的权利就永远是一纸空文。尽管我们躲躲闪闪,大道理还是懂的。这个大道理逼出了我的义不容辞之感。当然,最有力的还是孟子视为人性的羞恶之心。从做人的角度说,我丢不起这个人。我还要在中国生活下去。我需要良心的安宁。
于是,我给晓波打了个电话。我说,听说我获得提名了,我先表个态:第一,需要我配合的事,我一定做,不会闪了你们。第二,我觉得获奖对我是个麻烦,最好是别人获奖。我不仅是个作者,还是个编辑。我怕作者连累了编者。
今天,刘晓波先生通过电子邮件正式通知我,经过提名、初评和终评,我荣获"独立中文笔会第三届(2005年度)自由写作奖",奖金2000美元。我心情平静,波澜不兴。数月前已兴过了。
我做了让我心安的选择。
正如先贤教导的那样,"尽人事,听天命",随它去吧。原来还想再引一句"临难毋苟免"给自己打气,但觉得话太重,我又得奖又发财的,用着不合适。还是把先贤的这两句话移赠给担当得起的独立笔会的朋友,借以表达我的谢意,表达对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敬意。在他们的理想实现之前,在中国社会转型之际,这种精神还要在历史舞台上承担重任。
2005年12月20日下午
附录:独立中文笔会2005年第三届自由写作奖颁奖词
在众多候选人中,国际笔会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决定授予吴思先生获得2005年度自由写作奖,以表彰他对自由写作精神的坚守发掘。
中国大陆的写作者,多跟官学、专制的体制及其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宿命对中国的写作者构成了持久的挑战。这专制甚至能够把那些最具有个人性的作家、最具有自由倾向的学者收编为国有,征用为政教合一下的学术文化的装饰品,如巴金先生、费孝通先生、冯友兰先生等都曾如是。这种政教合一的党文化或体制文化对人性的侮辱和损害,使得这些写作者们大多成为牺牲,难以进入人类文明构筑的写作传统的殿堂,难以展示人性的高贵美好,难以推动我们中国人生命的自我完善。
90年代末,吴思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中国的写作者们为回应挑战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先锋写作、私人写作、下半身写作、公民写作,等等,都企图摆脱专制生活的写作品性,而能够直面人和文明的真相。其甚者,则明确要求体制外写作。这些努力有大有小,成就有高有低,但都说明,在中国,对自由写作的要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吴思先生虽然身在体制边缘,却有着无所谓于体制的健康心态,在众多体制内的写作者不得不进行"算计""辩解"的写作里,吴思先生的"利害算计"是最为公开的、透明的、诚挚的,他以身检验着我们生存的底线。
吴思先生的写作少而精,没有任何假借地进入了公共领域。他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等历史著述,是当代中国不多见的具有公共影响的作品。他独创的概念之多在同辈作家中是少见的。如"潜规则"、"血酬"、"合法伤害权"等,都是写作者们梦想不得的思想性贡献。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当代汉语最活跃的词汇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学术研究、时政评论、大众传媒(如诸多电视主持人也常用"潜规则"这一术语)。思想观念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公共效应,可见其巨大的解释力和涵盖力。
他的写作文史兼备,融于既逻辑贯通又生动通俗的叙述语言之中,对中国历史作出深刻而独到的思想透视。或者说,像他独创的那些具有高度解释性和涵盖性的概念一样,他的语言在当下中国的历史写作中也堪称独创,一种简洁有力、直率跃动、不乏幽默的剥笋式写作;他用"重讲历史故事"的方法,层层剥掉大话厚硬的历史包装,引导读者渐入中国文化的内核,故事讲完,读者也就随之豁然开朗。
在中国繁荣论和中国崛起论叫嚣得让中国人自己大都相信的时候,在中国人多以为"这里就是现代性,就在这里跳舞享受"的时候,吴思先生从历史老人那里借来了"奥卡姆剃刀",他那"片面的深刻"有力地拷问着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他承继五四新文化运动、80年代的文化启蒙等史观传统,指明了我们中国人的来处和去处;他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要真正提升自己的文明或人性水准,我们要获得人性的自由和机会,还需要艰苦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吴思的写作属于真正的个人写作。他首先在官学之外,其次在学院体制之外,最后在学术写作规范之外,进行只属于他独特的自由地表达。他打破了中国当代虚幻的写作分工现象,不为官话、翻译话、学术语言所动,而直接诉诸于人的日常经验和超验体验。尽管官学恼火他颠覆了对历史写作的意识形态操控,学院轻视他的观念先行或片面深刻,他不囿于传统的学理或学术规范的思考方式及表达,也的确与主流知识界有着不小的距离;但他的写作,既是真正的独立思考,也因而真正地属于民间大众。在官学和知识精英们都心仪于文化专制传统或文化保守主义之际,吴思的历史祛魅工作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吴思先生是真正深入中国历史的思想者,是把历史真相生动地讲述给我们听的有心人,在他对历史的梳理里有着对当代中国的温情和梦想。国际笔会独立中文作家笔会愿意借此机会向吴思先生表达敬意,他荣耀了自由写作、丰富了自由写作。在吴思先生的言路和思路里,有着坚韧而灵动的民间草根愿心,这可能是比他创造的概念更大的贡献,他不是颠覆、否定、进行不可调和地批判,而是提供对话、表述,提供人人可以通感通约的理性识见。
在吴思先生的写作里,有着中国智慧的宽容、坦诚及和解意愿。
中文作家独立笔会发布
2005年12月19日

more

A strategic move against Mainland China navy

Taiwanese military forces are building an airport in the largest island, Taiping, in South China Sea.

Taiping is the only island that Taiwan occupies in Nan Sha so far, it is also the only island in Nan Sha with its own fresh water supply. Vietnam is currently protesting for this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most worrying man should be in the navy of mainland China. Once Taiwan understand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irport on Taiping island with its new submarines purchased from US, the oil imports of Mainland from Persian gulf will be in a great danger. An interesting move!





For more interesting maps about South China Sea, goto the virtual library edited by David A. Rosenberg and national ocean research center of Repulic Of China.
For the large version of maps, click the image and then put your mouse at the right bottom cornor of the image, a zoom icon will appear.
國軍南海大戰略 規畫潛艦伏擊區 2006.01.05  中國時報
呂昭隆、吳明杰/台北報導
軍方權威管道透露,軍方之所以決定在南海太平島建機場跑道,主要是基於戰略考量,救援運補為輔,「佔得愈久,我方的籌碼就愈多」,以因應將來國際間有關南海談判。為此,國防部還在南海海域規畫兩個潛艦「伏擊區」,以備用兵不時之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