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05

Old post revisited II

Sophie Marceau is currently visiting China now. She talked about the wardrobe malfunction in front of Chinese media

more

Old posts revisited

Kaifu Lee,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M$, the currently president of Google in China finally can work legally. The Google and Kaifu Lee was sued by M$ for this boat jumping case of Lee several months ago. The court ruled recently that Kaifu Lee can start his work in Google and his duty can only limited in hiring process currently. The court will reopen later to decide the rest of issues.

Kaifu Lee has a very interesting family history. The experience of him and his family is a vivid documentry of the past 70 years of China history. There are so many stories behind him and his family, and I have shared them in Chinese earlier. I only had a brief roundup post in English


Now I am giving an English abstract of these stories in Chinese here.
Lee Tianming, Kaifu's father, was a congressman before 1949 and fled mainland with KMT army in 1949 without being able to carry his family along. Suprisingly, many KMT high level offcials didn't have a chance to carry their family in 1949!
It is amazing that Lee Kai-fu's mother, a typical Chinese woman, bravely led her family escaping the red China in 1950 and reunited with kaifu's father in Taiwan. If they failed and caught by CCP, Kaifu's mother might be excecuted.
However, one of Lee Tianming's best friends Du jiusheng didn't have the same good luck because his wife was too scared to escape at that time. 40+ years later, Du's son, grown up in Mainland without the caring of his father, then becoming a Minister in Taiwan government, wrote an amazing story about his astonishing experience, check it out... woops...still in Chinese

Before Lee Kai-Fu was born, Lee tianming was 55 years old and his mother was 44. However his mother insisted giving birth to him. The doctor in the hospital said" this baby is either a talent or a fool" as we know that the chance of getting a retarded or disabled child is much higher regarding to the age of his parents. It turns out he is a talent. However there was a twist. Lee Kai-Fu was not a good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t all. The family didn't have a clue how to educate him. Lee Kai-Fu's biggest brother, approximately a dozen years old than him, decided to bring him to America for education. That's perhaps their final hope.
When Kaifu left his family in Taiwan, he was only 11. It is amazing that Kai-Fu got very well along with the American-style education and started showing his talents...
Years later he became the famous computer expert and a university professor before he jumped to M$.
Probably that's why he got an unususal personal website in China: Kaifu student network. Legendary person would never be lack of legends. Let u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 see what will a new Kaifu Lee do after this case is closed.

more

一个大三女生考研期间的性生活

我并不是个轻浮的女孩,只是想不受约束地追求应有的幸福和快感..
This is a fresh generation bred under the Deng XiaoPing's Utilitarianism principle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is girl is so cool, or better say "COLD". Sound like a student in science or engineering major.

Seemingly in this post sex is only a tool for her,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a sleeping pill. Boy friend is not much different than a male maid as I can tell. I didn't even find her passion in that one-night-stand sex she wrote. So cold!

Several weeks ago, I couldn't believe that a short female chinese student in Purdue could cut her former classmate husband in pieces and went back China in calm.(the story from Chicago Tribune attached in the end of this post)Now I more or less understand the same coldness of agressive Chinese young women. Nothing can stop them. Look out, the World! and excuse me, Chinese young women.

failed to fold this long post, don't know why...
我男朋友是04年考上我们本校研究生的.我比他低一级,今年考的.去年3月份就开始准备,又是考本校,觉得应该轻松些.结果还是苦不堪言,好在有他这个模范老公支持,今年总算考上了.
我差不多是去年夏天才开始认真准备.和男朋友一起租了小房,天天早出晚归看书.那时特珍惜时间,回家什么都不做.男朋友负责给我做夜宵补充营养,洗衣服也全包了,包括内衣.他一直想给我洗内衣裤,这次总算找到机会了.
那时我生怕影响学习,总不愿和他做爱.这下他可惨了,本来还以为租了小房就能天天做呢.后来他整天开导我,说做爱能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还真被他说中了.我以前一直不爱学习,突然一上量有点受不了,老是失眠.后来我发现失眠的时候过一次性生活,就能很快睡着.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我的安眠药.有时夜里也会被我摇醒做,因为我要是睡不好第二天会影响学习的.
在家时男朋友能呵护我,可上辅导班的时候就不行了.我记得第一次听免费讲座,去了一千多人.抢讲义的时候旁边一个男生肆无忌惮地摸我乳房.后来我发现很多男生上辅导班的时候也没忘了吃豆腐,尤其是暑期辅导班上.政治辅导班我因为队排得晚,只能在台上坐马扎.坐马扎太难受了,没法翘二郎腿.后来我就发现对面一个男生老盯着我看,因为我穿着短裙,还叉着腿.说来也怪,我并没因为他看就改变姿势.因为我觉得要是他听不好,说不定我能减少一个竞争对手呢,呵呵,很自私吧.
到了秋天可能复习时间长了,心情很烦躁,老想发火,当然基本都是对他发的.幸好他没脾气,有这样的男朋友真好.
有时我回家脚都不想洗,他就打来水给我洗.我呢,一边享受,一边还在背Dengxp理论.有一次他说:要不我帮你洗澡吧,这样你还能继续默背.我知道他没安好心,但也觉得很有意思.从那以后一直洗鸳鸯浴.可惜除了第一次背了一段科学发展观以外,其他时间都只顾闹了.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一点就是德高望重的教授们也不能免俗.
有一次一个人大的女老师给上听力课,下了课我满怀热情地过去问问题,可老师看了看我的吊带装就满脸不屑地转过去听一个男生白活去了.后来我发现她回答的基本都是男生或长相一般的女生的问题.
男老师就不同了.清华一位老教授讲高等数学.下了课我过去问问题,发现老师讲桌两侧已经围满了男生.怎么办呢?我径直走到他对面,俯身趴到讲桌上.这时老先生的眼睛就从一位男生的笔记上,转到了我张开的低胸上衣领口.然后和蔼地说:大家发扬发扬绅士风度,让这位女同学先问吧.等他给我讲完,已经又上课了.
还有一次,我追这位老先生一直追到后台休息室.讲完以后,和蔼的老先生又问了问我的情况.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突然将手放到我吊带装上裸露的肩膀上,好像是要拍拍,但更像抚摸.他一边拍,一边又说了通废话.直到实在想不出什么可说的,才把手挪开.
一天我碰上我们班另一个女考友,惊讶的发现她都憔悴得不行了.我们是姐们,我赶紧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晚上老睡不着,吃得也不行.我说让你男朋友做好吃的阿.她说她怕男朋友老骚扰她影响复习,所以和一个女生一起合租的,到了晚上你翻个身,我叹口气,都睡不着.连月经都不正常了,脸上还起豆豆.我赶紧照照镜子,虽然也憔悴了点,但基本看不出来.于是劝她还是和男朋友合租吧.她听了我的,一个月后总算养过来了.
和大多数考研学生一样,我也在教室占了长期座位,没让男朋友一起去.因为那样根本学不成.我见过很多考研情侣,去了以后光是不断的拥抱接 吻,在身上乱摸,哪有空学习阿.
占了长期座位,写上考研占位,多数人都不会再坐了.但也有的女生讨厌,死活不起来,只好吵一架,暂时挪地方.男生比较好办,只要细声细语解释一下,再嫣然一笑,他们多数会起身走人.但那次碰到一位大哥,居然往旁边位子上一挪,说不好意思,我坐这里可以吗?我也不好意思轰他走,再说谁怕谁啊.就坐下了,他倒也不讨厌,除了经常拿眼瞟我.就这样认识了,发现他数学很棒,就成朋友了.他整天给我讲不会做的数学题.
一来二去,终于有一天到我家去了,男朋友没在.他有些紧张,不过还是解开了我的衣服.我虽然不是传统的女孩子,但并不想在考研期间出麻烦,主要还是备考期间是在太枯燥了.我们都脱光了衣服,他抚摸我的全身,亲吻我的阴部,我感到一阵异样的快感.但他要进入时,我阻止了他.我说:你有女朋友吗?他迟疑了一阵说没有.我说我有男朋友,你要乱来我就跟你翻脸.他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男人,没再继续.后来我知道他有女朋友,去年考上了.他没考上,这是第二年.可悲的是,今年他又没考上.
我和异性考友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除了没有进入我以外,其他的都经常做,多数是在他那里,因为他和男生合租.我觉得这种关系还是很利于学习的,就这样熬到了初试.初试前一天晚上我和男朋友很痛快地作了一次,想好好睡一觉,但还是睡不着.压力就是这样可怕,我感觉脑子里似乎根本没想考研的事,但就是睡不着.到了12点,我终于受不了了.我怕明天影响精力.当时的想法是:管他三七二十一,只要能睡着,让我干什么都行.我记得以前在A片里经常看到deepfisting,还说那是女性快感最强的做爱方式.我很想试试,但怕把阴道搞大,所以从没做过.现在我突然很想做一次.
就这样男朋友第一次只用手满足了我.他很细心,也很温柔,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意.当他将手抽出后,我很快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我们如法炮制,结果我又睡了一个难得的好觉.
初试考完了,感觉很不错,觉得通过应该没问题.我是跨专业,所以考完第二天就去买全了书准备复试了.年也没过好.好容易等到成绩出来,392分!看到成绩我高兴地快要跳起来了,立刻和男朋友上了床,搞了个昏天黑地.
我和异性考友联系了一下,他总分挺高,但又是英语受限,才考了29分.我见到他时他目光呆滞,好像生命已经结束了.他告诉我,他女朋友认识了一个帅哥.如果他今年考上兴许还有希望,现在...
他突然抱住我,拼命吻我.我没有反抗,到现在我也没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因为这对我是非常危险的.但我们还是发生了关系,第一次.清醒以后他说他对不起我之类的话,我说你别说了,再说就俗了,只要你别缠着我就行.我问他明年还考吗?他说想先就业,考研对他的伤害太大了.
该见导师了.都说女生见导师有优势,但都是坏坏地笑,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我们学校有个教授就和自己研二的女学生结婚了,其他不着调的传言更多.不过我还是相信社会主义的学术风气,穿得很朴素去的.事实证明大多数导师还都是正人君子,至少我导师是.
虽然跟导师打了招呼,但复试还得好好准备.这时我已经到了地地道道的疲倦期,纯属硬撑了.有时怎么也看不进去,老想做爱.以前我从来没有这样过.做了以后就困想睡觉,睡醒了效率还是不行.不过我相信多少看一点就比不看强,就这样硬撑着.男朋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整天变着法给我加营养,还给我按摩.找了这样的老公,就是考不上也值了.
复试终于结束了,这次我心里有数了.榜很快发了,我是公费.一阵狂喜之后,又是一阵疯狂的做爱.我的那位女同学不幸落榜,然后犯了一个伤心女孩常犯的错误:和一个不是她男朋友的男生上了床.更糟糕的是,还被她男朋友知道了.于是又一个考研造成的悲剧发生了.
我很高兴自己在这场考研大战中,最终成了幸运儿.我和男朋友的感情又进了一大步.但我又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异性研友,自从那次疯狂之后他就销声匿迹了.他现在何方,以后还会考研吗?
现在我终于自由了.期末考试已经提前完了.只剩下一个毕业论文,糊弄糊弄就行了.我现在又可以和男朋友一起疯狂的看A片,疯狂的做爱了.顺便说一下,他在我考研期间养成的优良习惯,全都保留下来了,包括给我洗衣服.
我并不是个轻浮的女孩,只是想不受约束地追求应有的幸福和快感.我并不认为女性就该对男性忠诚,因为大多数男性对女性根本不忠诚.生命对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男人可以包二奶,找小姐,女人为什么不能呢?
和考友上床我觉得没什么可后悔的,因为我爱的始终都是我男朋友.
另:去年复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教授P C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我们学校经常有传言学习不好但长得漂亮的女孩为了考试及格和老师做性交易.别的学校还听说有女孩出去坐台.但对我来说,我可以为了性欲或感情和很多男人发生关系,但决不会为交易和任何男人发生一次关系,这是我的原则.
我男朋友并不聪明,也不帅,我没指望他以后能成为大官,或大款.
但他老实,细心,体贴人.最重要的是:他爱我.虽然没有电视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大事能证明这一点,但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爱,考研期间就是证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给我最大的自由,让我能在天空翱翔.他尊重我的选择,尊重女性,从来没有任何大男子主义.在性生活上,他从来都是以我为中心的.他为我口交,拳交,用塑料棒满足我,但从不要求我为他口交,不要求我满足他.他相信我,虽然我会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性欲,但我的心永远是属于他的.事实上,我在性爱上从不向他隐瞒任何东西.

Were body parts missing student's?
Wife held in China, police want to talk to her

By Carolyn Rusin
Special to the Tribune
Published August 31, 2005, 6:01 PM CDT
Authorities this afternoon were seeking to determine if the dismembered remains of a man, found in the trunk of a car in a Rosemont parking garage, were those of a Purdue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reported missing last week.
Meanwhile, authorities in Shanghai, China, are holding the student's wife on a passport violation, and police here are seeking to have her returned to the U
.S. so they can question her about her husband's disappearance.
The investigation began Tuesday when Rosemont police discovered human remains in five black plastic garbage bags and a dark-colored canvas bag, similar to a duffel, in a maroon 1997 Buick Century.
The vehicle had been left in a municipal parking garage at 9441 W. Devon Ave., next to City Hall and the Police Department. Officers went to the garage after a man reported a foul odor coming from the car.
An autopsy today determined the man had died of a gunshot wound to the head, an apparent homicide victim, according to the Cook County medical examiner's office.
"The (body) parts are so badly decomposed, it's like a skeleton," said a spokesman for the medical examiner's office.
To aid in identification efforts, authorities are seeking dental records of the missing student, Lei He, 28, of the 700 block of North 5th Street, Lafayette, Ind. He and his wife are the registered owners of the Buick, police said.
Lafayette police Lt. John Withers said friends of He reported him missing last Friday. They told officers they were concerned because they had not heard from him for about a week.
The missing man is a graduate studen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Purdue University in West Lafayette,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news service.
He's wife, Danlei Chen, also 28, is wanted on an arrest warrant, charged by Purdue University police with having tried to kill her husband last December, Withers said. The warrant was issued after Chen missed a court date last Friday.
Tippecanoe County, Ind., prosecutors filed the attempted murder charge against Chen after she allegedly stabbed her husband at their home on Christmas Day, the Purdue news service reported.
Police have since learned Chen, who had been forced to surrender her own passport when she was arrested, was detained by Shanghai authorities when she tried to use her husband's passport to enter China, Withers said.
Officials today were working with the U.S. Marshal's office to have the woman returned to the U.S.
The woman, a Chinese national from Shanghai, was enrolled at Purdue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news service. The couple was married in May 2001.
Rosemont police detectives, working the Cook County Sheriff's police, the Major Case Task Force and Lafayette police, obtained a search warrant of the couple's apartment and entered it about 11 p.m. Tuesday, Rosemont police Lt. Kieran Mackey said. No one was home at the time.

Investigators found evidence in the apartment that "was related to our discovery in the parking garage," Mackey said. He said other, undisclosed evidence collected by Rosemont police from the car's trunk would be turned over to Lafayette police for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being conducted by that department.
"We believe (the wife) left the country on a flight out of O'Hare," Mackey said.

The Rosemont parking garage i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a CTA O'Hare Blue Line station.

more

中国经济新的忧虑 固定资产投资是否矫枉过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1:1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何谦 北京报道

  经济学家们所担心的——下半年将会呈现投资下降、出口减缓,进而整体经济增幅开始下行的局面,至今还未出现。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上升,创出今年新高;出口则未受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影响而继续增长,顺差稳定在了100亿美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幅虽意外下行,但是却出现了新的涨价因素。

  但一些经济学家依然坚持:经济下行的动力并未消除,经济走向依然微妙,而有待观望。

  固定资产投资是否矫枉过正?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担心,到2007年,现在的瓶颈部门,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面对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数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好”。

  今年年中时,他和20多位经济学家齐聚清华大学,激烈讨论中国经济面临“拐点”,席间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下半年投资会急剧下挫。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是今年的新高,显示出旺盛的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投资结构得到改善。高耗能产业被压了下来;煤、电、油、运则如打了强心针般高速增长。统计局的数据说,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546亿元,同比增长81.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991亿元,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504亿元,增长39.2%。

  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目前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对基础建设的投资,私人部门的投资却在下降,而私人部门才应该起主导作用。

  这一现象令哈继铭担心,中国政府的举措在未来会有矫枉过正的问题出现,并预计到2007年现在的瓶颈部门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同时,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下行的四大因素并没有消失。祝宝良概括说,房地产在往下走;土地受到约束;信贷依然紧张;企业盈利水平增幅下降,会使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受到打击。

  “但预计回落不会很大,在中国正有大约14万亿多的在建项目还未完成;8月份地方项目投资36761亿元,增长29.5%,反映出地方政府高昂地投资积极性。”祝表示。

  贸易顺差或爆天量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甚至认为,1200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的,1100亿美元只是个底限

  在出口方面,中国这艘出口巨轮并未因人民币汇率在7月份的小幅升值而抛锚,8月份继续高速行驶。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出口额达到678.2亿美元,较7月份的656亿美元高出3.4%,较去年8月增长了32%。这使得中国8月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00.4亿美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张峰说,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占50%多的比重,即当其他国家厂商向中国企业订货后,中国企业开始进口原材料,加工好后出口来赚取加工费,这使人民币升值至多会影响一点员工工资。

  不过,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宏观研究部部长赵晓却认为,这一出口趋势是不可持续的,这是因为市场预期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所以加大出口,抓紧时间将美元换成人民币;而中国同欧盟的贸易谈判结果也已使纺织品今年的出口占用了明年的配额。

  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会使得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从而在未来会使中国商品出口增速下降。出口的不确定性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之一。

  但季节性因素可能将使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爆出天量。

  去年的现在,中国还有1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到了年底,中国全年实现了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中国的出口通常会在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出现大幅增长,因为工厂都会赶在圣诞节前完成出口订单。这使得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纷纷调高了其对中国2005年贸易顺差的估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将5月份发布报告时的年终顺差达到700亿美元,调高到1000亿美元。

  但这并不是最大胆的预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甚至认为,1200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的,1100亿美元只是个底限。

  经济学家们同时警告说,巨额顺差将会使中国政府面临加剧的贸易摩擦,出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以纺织品为例,目前的纺织品价格和1997年比,已经下跌了10%以上。

  但对中国来说,大量贸易顺差意味着美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要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加上中国在资本项目上也存在大量顺差,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汇占款。

  新涨价因素

  8月份家用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比上月上涨0.2%,而今年1月份以来该行业一直持续负增长

  大量外汇占款的存在,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资金充裕,但是,中国的物价并没有因此而增速加快。

  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1.3%,而7月份同比上涨1.8%。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物价的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这一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所谓翘尾因素,是指由于对比基数的原因,对本期同比指标变化程度产生“虚高”或者“虚低”的影响。因为今年8月份的CPI是在跟去年同月上涨很高的CPI数值比,自然涨幅较小。事实上,8月份的CPI比7月份的CPI上升了0.2%。

  “另外,中国各地政府有效地控制了三季度服务价格的增幅;食品价格继续负增长;国家的房地产政策使得各地房价增长速度下降,从而居住类价格增长从上个月的同比上涨5.9%,下降到这个月的5.2%。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CPI走低。”祁京梅认为。

  目前,用电、供暖、汽车燃料等产品的价格由中国政府控制,虽然原油价格在不断上涨,但这种成本上升,并未直接反映到很多产品的价格中去。

  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了一个新的涨价因素:8月份家用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比上月上涨0.2%,而今年1月份以来该行业一直持续负增长。这是价格绝对水平的上升,一改此前一月比一月低的态势。

  祝宝良解释说,从钢铁到汽车和家用电器,中国市场上几乎各类商品都因过度投资而出现了供应过剩。上游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乏力,使得企业盈利水平增幅下降,甚至有些行业的亏损面逐步扩大。当亏损到无法承受时,企业自然会选择要么退出该行业,要么上涨产品价格。

  因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人员认为,接下来的几个月,物价有可能会有一定走高,但会小于2%的涨幅。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必将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more

翘首以盼燃油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09:33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邵颖波

  无论怎样教人理解税收的意义,终归不会有任何一项税收的出台受到欢迎, 因为说到底这总归是让人往外掏钱的事。但是,只有中国的“燃油税”似乎是个例外。这事说了有多长时间了呢?正式的说法是1994年,但其实可能更早。这么多年来,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是民间呼声特别高,逼着政府向大家收这份钱,而政府方面呢,虽说一直也有比较积极的回应,但动作不大。直到前几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又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此事“已经提到了日程”上,政府已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为什么在外国能引起过罢工抗议的燃油税,在中国却是如此这般的令百姓心急呢?
  理由我们都知道,因为中国的燃油税并非凭空新增加的项目,按照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公路法,它是要用来代替养路费的。养路费的弊端有目共睹,车开不开,用不用道路都得交一个固定的数,太不公平。改成燃油税自然要好多了,而且国家已经定下了基本原则,就是不因为这个费改税的项目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所以它才如此受欢迎。大家算计着,以后交给公路的钱,该多少是多少。

  但是从政府方面来说,问题却复杂得多,首先有个收养路费征管系统的人以后谁养活的问题,这也不是小数,据说有27万。之后有两年,成品油走私泛滥,这也了不得,改燃油税的话走私分子会更疯狂。更重要的是,油也不是专门给汽车用的,农用机车怎么办,用油发电的怎么办,人家没用道路,可是却把油里面的养路费也交了,用补贴的办法吧,恐怕操作上有问题,而且加大了行政成本,再细分的话的,利益交错的方方面面都有话说,颠来倒去都是件麻烦事。

  但是变数还在增加,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油价一个劲的涨个不停。具体到纳税人个人,燃油税可是用一个税率乘以用油量来计算的,油价越高,税钱交的也越多,政府觉得这个不好,本来是民众伸直脖子等着的好事,却因为加了税以后油价太高,老百姓承受不起而遭到反对。于是,要等个好时机,等油价落下来。所以说,这个“好时机”其实是针对相关部门而言的。

  为什么这样认为?因为明摆着的,燃油税的背后牵涉的利益相当复杂,各方所求并不一致,甚至相反,起码对于养路费征收系统来说,不管什么时候出台都不高兴。那么对于普通的汽车用户来说呢,油价高不高其实也不打紧,他要求的就是把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而已,只要政府做到不因为这项费改税的改革而增加他的负担就行。至于其它问题,说到家和油价高不高并没有真正的逻辑上的关系。

  那么政府怎么能保证不因为这项改革本身而额外增加大家的负担呢,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算一算养路费的总量,然后把它纳入到汽油消费总量当中去,然后除出一个合适的税率来,这在专业部门那里并非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

  问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涉及燃油税改革的话题时,从来没有一次有谁正式透露过即将出台的燃油税会给出个什么样的税率来,弄得人们一通乱猜。

  现在,油价高企并且似乎没有什么回头的迹象,现在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些地方出现油荒,效果立即显现,结果燃油税的重点就从养路费问题转移到限制能源消费上来了,为了这个目的,定个高一点的燃油税税率似乎理由就充足多了。若是果真如此的话,油价太高确实有问题,原本既可以限制能源消费,又可以增加税收的好事,真的可能不被民众接受了,岂不是问题大了吗?所以,还得再等。

more

Friday, September 16, 2005

Bush: I think I may need a bathroom break? Is this possible...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hilarious blog post ever!

more

Chen Shui-bian sent James Soong for the flexible formulation about what constituted "one China."

The testimony from the Senior Advisor James R. Keith, US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in front of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of US Congress:

Soong met PRC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other PRC leaders in Beijing on May 12 and passed the message that Chen Shui-bian was willing to engage in dialogue with Beijing using a flexible formulation about what constituted "one China."


It's definitely a piece of explosive news, please check out the Chinese version here covered by Chinatimes.

If later there is an evidence showing that Soong didn't overinterpret Chen Shui-bian, I am positive about the break-through of Mainland-Taiwan relationship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news makes happiness of the rest of my day.

more

愤怒之下连杀4人的死囚向记者坦露内心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10:49 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9月4日电 (记者孟昭丽、刘佳婧、刘晓莉) 王斌余,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带着改变贫穷生活的美好憧憬,17岁开始到城市打工,却在艰辛的生活中不断地痛苦挣扎,备受欺侮。数次讨要工钱无果,他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后到当地公安局投案自首。

  6月29日,宁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王斌余死刑。
  8月19日和26日,记者先后两次到石嘴山市第一看守所,与王斌余对话了10个多小时。在取得信任的基础上,王斌余向记者坦露他的内心世界。

  憧憬

  我出生在甘肃省一个小山村,常年干旱家里收成不好。我6岁时妈妈就去世了,家里生活困难,一家3口人挤在一个大炕上。这几年用打工的钱,才在土房边盖了几间砖房,可是因为钱不够,新房的门窗到现在还没装上。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边上学还边干农活,在家里要做饭、照顾弟弟,小学四年级时我就辍学在家。

  我一直想让弟弟上学,可我爸说他自己不识字不也活得好好的,更何况家里没有钱。弟弟二年级也辍学了。

  在家里,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猫一样,总想逃出去看看。出来打工是为了挣钱,改变命运,为自己争口气。

  (旁白:28日下午,在看守所,记者见到了王斌余60多岁的老父亲王立定。老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肩上用木棒挑着一个沾满尘土的红布袋,布袋里给儿子装了几件秋衣和几个青苹果。老人是奔波了上千公里路来看儿子的。他告诉记者,儿子很不容易,从小生活不如别人,在家又做饭又洗衣,大了又到外面打工。村里人不出去打工就没法生存!儿子一时糊涂犯了事,我不识字,可我知道应该按国法处理。)

  挣扎

  “经村里熟人介绍,我17岁就开始到甘肃天水市打工。随后几年又到了甘肃兰州、宁夏中卫、银川、石嘴山、中宁等地,在建筑行业打工,也曾蹬过三轮车。

  刚开始在天水市干建筑活,一天工资11.5元,扣除4元伙食费,最后可以拿7.5元。随后,我14岁的弟弟也到这里来干活了,他一天拿5元。我们吃的是土豆、白菜加面,啥菜便宜就买啥,住在用木板支起来的大通铺上,几十个人挤一间。

  有一年春天,我在2米多高的地方打钢筋,掉到了下面7米多深的井里,都是稀泥巴,差点淹死。后来大家把我拉上去了,我总算逃过一死,却大病一场。老板不给我看病,只给了几片感冒药。

  2003年8月起,我一直跟着包工头陈某干活,他揽的都是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活。在石嘴山一家电厂做保温工时,一天27元。保温用的玻璃纤维扎得人浑身起红疙瘩,我们忍受不了,老板就骂我偷懒。

  吴华是工地的负责人。他经常平白无故地拿我们出气。他让我偷工地上的东西,我不干,他就打我,骂我。我们平常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有时候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只要天亮着就干活。

  我们工资一般都是年底结算,平时我们用钱只能找他借。可即使结算清了工钱,仍要扣300元的滞保金。今年老板给我们说晚上加班就给多加8块1毛钱,但最后发工资的时候他们能赖掉就赖掉了。

  去年我们签了劳动合同,合同上写了交医疗保险。结果有病根本拿不到,我胃病花了1000多元还是自己掏的。出了工伤他们根本不负责任,工地上一个小伙子腿被砸了还干活呢,后来干不下去只好回家了。

  (旁白: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民工问题专家李禄胜说: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利经常受到侵犯。究其原因,农民工有80%是自发打工,他们没有技能,没有文化,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和体力活,没有竞争力。同时,他们缺乏生活常识、法律常识、城市劳动常识,也没有任何的法律援助。)

  反抗

  今年5月份,父亲因为去年修房子腿被砸断一直没治好,家里急需用钱,再加上我身体一直不好,实在不想继续干下去了,就想要回今年挣的5000多元钱。可老板却只给50元。

  我气不过,就去找劳动部门,他们建议我到法院。法院说受理案子要3到6个月,时间太长,让我找劳动部门。劳动部门负责人立即给陈某打电话,说他违反《劳动法》。陈某却诬赖我看工地时偷了铝皮,不给我工钱,可我并没有偷。

  5月11日,经劳动部门调解,包工头吴新国向劳动部门承诺5天内给我算清工资。谁知回到工地,吴华把我们宿舍的钥匙要走了,不让我们在工地上住。晚上,我和弟弟身上没钱,可住店一天最少要10块钱,我们就到吴新国家要点生活费。吴新国一直不开门,住在旁边的苏文才、苏志刚、苏香兰、吴华还有吴新国的老婆过来让我们走。吴华骂我像条狗,用拳头打我的头,还用脚踢我,苏文才、苏志刚也一起打我和弟弟。我当时实在忍受不了,我受够了他们的气,就拿刀连捅了5个人。我当时十分害怕,就跑了,到河边洗干净血迹,就去公安局自首了。 

  (旁白:石嘴山市第一看守所第二管教中队中队长王佐宏:当时听到王斌余的案件时,以为他是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后来通过跟踪观察,发现他很淳朴、善良。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没有多少温暖,在社会上遭到种种白眼、欺侮,多次讨要不到工钱,产生了报复心理。)

  反思

  下午见到了我爸,他已经瘦成那样了,见到父亲后我觉得很后悔,当时也是一时冲动。我做了傻事,法律要追究责任。我评价自己是不忠不孝。

  说起来我也是坏人,不应该把别人弄死了,我也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对于双方的父母都是伤害。

  我也没有多少时间了。我爸说了,很支持记者的采访。你们采访我,文章发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农民工。领导到下面来,只看表面大楼好着呢,我们在墙上施工,一不小心就摔死了,你知道修大楼多少民工死了?我知道有保护我们农民工的政策,但下面人不执行,我们的权利还是得不到保障。

  我的愿望很简单,让我父亲、爷爷、奶奶过得好一点,他们苦了一辈子。我希望周围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要瞧不起我们农民工。我希望人和人之间都很友好,都能够互帮互助。我希望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我们农民工。

  (旁白:宁夏宁人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博铭: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农民工也要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但同时,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利。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只有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不要让他们流汗后再流泪!)

more

日本石油企业要在东海玩火 可能诱发肢体冲突

  今年8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从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正式获取在东海海域试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权益,同时,日本政府为了避免帝国石油公司试开采的商业风险,已经决定将在东海海域进行石油天然气的试开采作为政府的一项事业委托该企业实施。即由政府出钱,民间企业试开采。

  帝国石油公司已准备试开采
  日本帝国石油公司总裁木昌冈雅俊最近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如果坐等国家完善开采条件后再进行试采,那就有可能永远也开采不成”。帝国石油公司表示要集中力量,尽快做好一切试开采的准备工作。并争取在明年年底之前向日本政府提出具体的“试开采计划方案”。据悉,帝国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定制和采购海洋石油钻探所需要的各种船舶、器材,并开始与周边有关的渔业协同组合进行渔业权赔偿的谈判。关于试开采钻探的地点问题,帝国石油公司将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进行严密细致的论证之后再作出慎重判断,但会优先考虑在靠近“日中中间线”中国“春晓”、“断桥”这两个油气田临近的地方开钻。

  据悉,日本政府为了避免帝国石油公司试开采的商业风险,已经决定将在东海海域进行石油天然气的试开采作为政府的一项事业委托该企业实施。即由政府出钱,民间企业试开采。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将要为该试开采项目支付30至40亿日元的费用。

  由于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需要特殊的船舶以及设备和器材,仅购买和订制这些设备和器材至少就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另外,再加上还必须同周边的有关渔业协同组合磋商解决因试开采海上油气田而影响到渔民们的捕捞权益等问题,实施试开采至少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日本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开始试开采,到商业性生产也需要5、6年的时间。因此,一些日本人已经急红了眼,甚至主张向中国提出十分滑稽可笑的金钱补偿要求。据《产经新闻》报道,对中国将于本月在东海海域开始生产石油天然气问题,日本政府内出现了要求中国向日本支付金钱补偿的主张。

  可能诱发“肢体”冲突

  日本媒体认为,强行在东海开采石油气相当危险,很有可能诱发日中两国之间的“肢体冲突”。如果日本企业真的开始试开采,中国不可能坐视不管,必然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止日本企业在这一海域从事石油天然气试开采活动,并很有可能派出舰船,采用实力来排除在这一争议海域的试开采作业,进而诱发日中两国之间的肢体冲突。

  日本媒体还说,日本海洋资源探测船在东海争议海域进行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测时,就遭到了中国船只的抗议和骚扰。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示弱的。去年一段时间,日本的飞机和船舶经常前往中国东海的油气田上空以及附近海域进行侦察和监视活动,激怒了中国。中国有关方面就明确警告日本,如果日方不停止这种挑衅行为,中方将采取必要的对抗措施。

  《朝日新闻》认为,如果日本决意进行试开采,届时,两国的巡逻艇将在海上形成对峙,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日本一些政党还提出应该制定法律,由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艇来保护日本企业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开采石油天然气。在东京的分析家认为,东海石油天然气的争端是中日之间最有可能发生“擦枪走火”的问题。如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非要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开采石油天然气,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并不是不可能的。

  一些石油开采企业认为,近来,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以及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摩擦不断。在这个敏感时期参与试开采存在严重争议的东海油气田,势必会进一步激怒中国,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张。

  新闻背景

  东海油气田争端的由来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不到400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

  但是,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于今年8月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在同中国的春晓、断桥以及冷泉同属一个油气田,面积大约为400平方公里的海域试开采石油气,并将中国的这三个油气田的名字分别称为“白桦”“楠”和“桔梗”。

  日本正义人士观点

  尽管日本部分势力在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要在东海海域掀起风浪,甚至不顾可能发生肢体冲突的危险,但日本国内也有理性和明智的专家。日本石油资源开发公司前董事猪间明俊是一位有着40多年石油开采经验的专家,他认为日本政府一再要求中国方面停止在“日中中间线”中国一侧开采石油天然气,并要求提供有关东海海底矿床资源数据的做法十分滑稽可笑,是无视中国主权的厚颜无耻行为。

  猪间明俊指出,中国开采的油气井是在日本政府自己提出的“日中中间线”中国一侧。在这种场合开采石油气,国际上没有任何条约规定必须距离界限多少公里才能开采。日中之间也没有这方面的合约,所以日本没有要求中国中止石油气开采的权力。要求中国提供东海海底矿床资源的数据等做法也是没有道理的。勘探石油天然气田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中国在东海勘探石油天然气一定投入了很多资金。对石油开发公司来说,地质数据是最高的企业秘密,决不会因有人说自己的资源可能被吸走了,把数据给我看看,人家就会将数据给你看的。当然,在石油开采行业恐怕也不可能提出这种要求。

  日本石油联盟会长、新日本石油公司总裁渡边文明也曾指出,在同中国有严重争议的海域试开采石油天然气应该慎重。东京的分析家认为,中日之间有关东海海底的资源之争,将可能成为影响中日两国关系最严重的问题。

  作者:新华社记者 乐绍延


UPDATE: A good roundup of the conflict, orginal is here(slow loading)

more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05

The ridiculous dispute raised by Japan

Partially it is an answer for the post by Marytn at Pekingduck.

Picture stolen from there as well.


Many westerners might have totally underestimated the willingnes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romis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t is amazing that western media did not report the ongoing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Vietnam and Philippine for sharing the oil resources in South China Sea. The oil companies of these three countries have set up a joint venture to investigate the geographic nature of South China Sea. The first agreement was signed in this March for collecting the earthquake data near the oil field. The job will cost $16 million. The cost will be shared by 3 parties. China oilfield service limited, a branch of CNOOC, finally won the bid for this job only half month ago. (I copied the brief news on my blog several weeks ago, but in Chinese)
However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a different stand on the issue of Chunxiao oil field, and I do think they have the right reason to be angry because the dispute raised by Japanese is totally ridiculous. They said the oil field may siphon off resources from the Japanese side?! Is it the exactly same excuse which has been used by Saddam to invade Kuwait in 1991? Not to mention, according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at side can not be called Japanese side at all!

The so called median line claimed by Japan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delimitation of territorial sea, which is generally 12 miles from the land. The delimitation of economic zone is decided according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ally, as China claims in the case. If median line is overwhelmingly used for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the continental countries will be at the huge disadvantage compared with countries surrounded by the sea. That’s why it’s not adopted i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delimitation of EEZ. No doubt if Japan grabs the permanent seat in UN Security Council, it may try to change that. Just for this issue, China shouldn’t support Japan’s bid for the seat.

Now we should know that basically what China is doing now i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esources of Japan. There is no dispute for Chunxiao field at all , which totally locates inside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of China, no matter how you draw the line. If there is, the dispute is about so called “Japanese side” according to the UN convention.

Nevertheless, I still believe that China and Japan will cooperate to drill the oil from the disputable economic zone eventually. (Nothing to do with Chunxiao, Ok?) However, there might have no economic plan for now. So we should wait. If Japan starts drilling the oil from that side by themselves, they will violently break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hina will be forced to handle that. There are many solutions to handle this situation, which is at least enough to make drilling unprofitable.


more

Tuesday, September 13, 2005

Add one more great China blog

Talktalkchina is a great China blog, believe me, visit it, you won't be disappointed.

more

Sunday, September 11, 2005

Super girl...the Japanese edition

The LDP in Japan posted a landslide win in the parliament election today... thanks to the Japanese super girls! How come this damn oldest bachelor in Japan just knew the beauties would kill!
But I have to admit these Japanese super gals look way better...even if they are about two times older... than those Chinese super gals...

Koizumi............the president of Japanese beauty association...
Winner who supported the president: Former Miss Tokyo University and fashion model First female budget examiner in finance ministry Said Koizumi's "passionate request made me shiver
Winner who supported the president:Former TV anchorwoman studied at Cairo University, expert on Arab world fighting prominent LDP rebel Koki Kobayashi in Tokyo

But still Koizumi made a crucial mistake...
loser who supported the president: 佐藤由香里


He asked the beauty above to challenge the beauty blow, the former toilet cleaning woman:

winner who bashed the president: 野田圣子


Of course, the former cleaning lady won. Except the beautiful face, everybody would love to have a woman who can clean...What a waste! Actually he should have asked the defeated beautiful lad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old man:

winner who bashed the president: 龟井静香


Instead, He chose the man below...stupid!

loser who supported the president:Founder of internet start-up Livedoor Author of 'Earning Money is Everything: From Zero to 10 Billion Yen, My Way'Fighting for a rural conservative constituency in Hiroshima

Stupid, stupid, stupid!!!


more

They drove the Taiwan economic miracle home

1967年7月,劉大中、蔣碩傑、顧應昌、費景漢四院士在梨山行館向蔣中正總統提出有關台灣財經改革意見。左起顧應昌院士、劉大中院士、費景漢院士、蔣中正總統、經濟部長李國鼎先生、蔣碩傑院士。

More precious photos of these excellent drivers

Some critical economists for Taiwan:
經濟學院士:
蔣碩傑(1958)
劉大中(1960)
邢慕寰(1966)
顧應昌(1968)
鄒至莊(1970)
費景漢(1972)
劉遵義(1980)
I will find time to cover their stories one by one.

more

五常之谤 高小勇

近睹《文汇报》(2001.12.29)、《南方周末》(2002.1.17 )相继载《对“张五常热”的冷思考》一文,真感心冷齿寒,辗转反侧。
张五常,昔日蜚声国际学界之华人,今日遂成大陆是非之人也。

五常性好事,又多行于庙堂江湖,于是谤誉如影,迤逦随形。

据我所知,张五常仅去年一年,纵横大陆东西南北,进出大学近十所,演讲亦十余场;且不计与人私相授受。其在大陆学界之影响,如日中天胜早年。

十余年前,张五常携《卖桔者言》一小册子登岸大陆,挟西学之精准与中学之传神独步神州;善一者尚难,先生锻打二者于一炉,出神入化般使来,遂炫我国读书界于一时。先生两度蒙我国首脑赐见,始荐世界智者诺奖得主于高层,名声始播于中国。

一九八九年后似销声匿迹,仅闻其仍授业解惑于港大,领衔受职于经济学院之魁首。

其后,名声于大陆又渐起,实乃本报之功或之过也。大陆莘莘学人及好知识之人,大都从本报阅读其文章和报道,方了解其早年在美国求学治学之概况,知其与国际经济学大腕巨擘过从甚密,相斥相呼;知其曾蒙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赴科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颁奖仪式,受命解读宣讲科思贡献及制度经济学中玄奥与真谛;知其对中国经济改革及经济学本身的许多剀切直率,狂放不羁之言。

不过,最近之“张五常热”,似与本报无甚关系。他在大陆的一些演讲本报没有报道,他自香港多次于本报的传真有近半未与刊用。我想此热乃近一年来,张五常自己汲汲奔竞于大陆南北,拍案惊奇于座座学府所致获。

然而,“张五常热”之中,已不似往昔都是喝彩溢美,已有批评相杂,谤誉参半了。

诚然,先生才高性爽不甘寂寞,如今邀理解溢美近身于外,已胜早年锤险凿幽学问于内矣。此情非不可解,亦非不可囿。先生中早年驰骋国际学界,横枪跃马与高手相切相蹉,甚洽甚欢;如今辗转留居于亚洲,郁闷久矣。经济学乃西学,为东方之新陌;先生学问湛深,难为周遭真挚欣赏。加之香港为锱铢必较之地,先生更是常陷恨无知音赏之长夜。老之将至,恰逢国家建设与学术布新,知音难觅遂求廉价;欲求廉价,必诉廉价所能悟之俗事。于是,先生忍辱含羞夸饰于世,以邀廉价之理解。然张五常何等人杰,此景断难真正愉己娱己。由是,先生常在狂言痛笑后,有缄默、有愠怒、有轻侮之色乍浮。先生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高处,又不独怆然而涕下,将何以堪?

我本掮客,混迹于斯文,蒙学人赐思想以售。孜孜挣扎于办报,不求闻达显赫于学术(也无此才具),见两报载文专撷先生此段英雄之暮,遽觉有失偏“冷,且待人似薄。鄙人固陋,不知忌讳,径陈浅薄。   
“吴敬琏忧患”

我以为,张五常散文、张五常经济研究样式之于中国经济学,乃至对整个中国的涵义,迄今并不为更多人所理解。我想,从工具的掌握、工具的运用以及最终传达这几个环节,反思我国的经济研究状况;然后尝试回答张五常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张五常早年赴世界经济学重镇美国求学,天资过人又遇名师指点,且后又与名流唱和有时,长期浸淫其中,烂熟当时经济学武库中诸多利器于大洋彼岸;在其千变万化的运用中,原理如影随形(参见《卖桔者言》)。按理,这本该是经济学的童子功,但中国经济研究界却在这里常露破绽。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收益分析,以此为基石,经验归纳地或逻辑演绎地生发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及分支,它的作用是给研究者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和前提;通俗地讲,就是伸出如来佛的掌心,告诉研究者就在这里翻跟斗吧;让你少胡思乱想,少胡说八道,节约你的学习和研究成本。

有几位经济学家曾赐教于我。他们认为,对从事经济研究或从事制度资源配置的人来说,最大化和成本收益原理是一块试金石,它可轻易就判断出此人的经济学素养和理性如何;对研究者说来,抬笔论理即知,对官员说来,张口行事就晓。训练有素或者有此直觉者,尽管面临事物错综复杂,论理行事虽不着原理一字,但却尽得其风流。对此原理没掌握或没感觉者,常常是对象愈复杂,他也随之愈糊涂;情形如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所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种情形,在中国经济研究及制度资源配置的实践中并不鲜见。仅说研究,不少经济研究著述和言论,对原理不甚了了,或者因其简单遂以轻视而没有感觉;说事析理,写文章搞研究往往是从原理的某个派生环节出发,甚至你搞不清他的出发点和前提藏匿在哪儿,忘了“经常回到基本原则去”(恩格斯语);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而来,归去时,常常是只剩下一堆经济学名词术语和自己恐怕都拿不准能否实现的愿望,始终未让人弄明白事情究竟为何如此或如彼。一些官厅学者文章除留下愿望外,还尚余一些具体材料和信息;而一些大学教授、科学院研究员除了愿望外,就愈发不着边际了,只剩味同嚼蜡、来历和形迹皆显可疑的教条了。我想,这种情形大概与中国经济学出生时间不长,且又多与意识形态等其它东西勾连纠缠有关,跟中国以往经济学教育水平低相连。当然,作为一门正从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价值判断中一路千辛万苦挣脱出来,本质上属于事实判断的学问说来,上述纷扰混乱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相对于一个正在建设市场经济制度,跻身世界角斗,正嗷嗷待哺经济学理性的国家而言,我猜,难保不心烦。

对原理缺乏把握和感觉,极易感情用事。去年,一位在今日之中国影响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挺身前出,仗义执言,痛斥中国资本市场黑幕,怒掀笼罩其身的“皇帝新衣”。凭心而论,他的前出与诤谏,在如今人心不古的世道,让人目睹了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已久违了的风骨和良心,也衬现出了另类的无耻与厚颜。此事及我个人以前之亲历,先生品性高洁堪称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数年前,我将一篇作者来稿之标题编辑更名为“吴敬琏忧患”,意即概括定义,在历代我国知识分子中一脉相传下来的那种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依然忧国忧民,且宠辱皆忘,生死置后,沥胆直谏的情怀。但是,经济学家不仅要“铁肩担道义”,社会分工决定了这个阶层更重要的是“妙手著文章”。若以此论,我对吴先生有遗憾。以我办报十年之管窥,吴先生撰文言论多以道德为据,而非经济析理,以感情好恶举褒贬,而非以成本收益抉取舍。经济研究的见识高低深浅,不可依德高望重来判断。若经济决策以德高望重取言,德高望重者感情用言与现实偶合尚好;否则情形可能还愈发不堪,为祸甚于人微。如吴先生指斥中国股市如赌场(我以为真像赌场倒也罢了,赌场还有公平和秩序。但情形是,我们股市还不如赌场,因为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有恃无恐地看底牌)。然而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二级市场一端,而在于最初为资本市场配置制度资源时就有偏颇,对国有企业、国有券商、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等市场参与者的最大化问题没研究清楚,只将其追求习惯假定为与社会目标相容的享受优惠的特殊市场参与者。否则,怎会光有其圈钱提钞的激励,而不见具体实在之峻厉约束呢?事情滥觞于此,顺流而下,有什么怪事不会发生呢?经济学家谈这类问题像股民般气急败坏,而不是研究以往和现在制度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何在,以及当今如何审时度势寻找低成本的补阙之途;就此而论,“忧患”情真义切,但质量却不高。尤其后来又一些经济学家接踵而至,用意良善地相互厮打争闹(所谓“论战”,毋宁说:“混战”),与百姓有何异呢?于国家、于股市又有何益呢?自去年6 月的股市不啻于一场金融风暴横扫,中国经济研究界从中又吸取到什么呢?

当然,也有研究者对原理不是不熟悉、不自觉,而是怀疑其能否一般化。比如最大化问题,就有学人指出中国古代左右局势的人对经济财富增加并不怎么上心。但我认为,这不是最大化不能一般化于古代某个统治集团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有古代统治者对经济不上心,并不证伪那时那个集团不存在最大化问题,只是说明最大化的内容有别于今。比如他们追求的是民风纯朴,人人尧舜,教化牧人或其他目标罢了。而不能因其最大化内容让我们感到奇怪和新鲜,就说最大化问题不能一般化。而最大化存在,就有成本问题踵接。就拿教化牧人的最大化目标来说,就存在成本收益问题。如历史上的科举替代以往的荐举、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的考试内容由四书五经替代诗词文赋,科举中第标准最终格式化为八股文,大都跟节约教化牧人选拨干部的成本有关。否则,事情就很难理解。

如对比一下美国人的经济学素养和理性更有意味。前两年我在京与杜润生老人聊天,他认为,当时的需求走低可能给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基本框架的改革平添了难度,因为要拿捏政府调控刺激经济与政府干预之区别难度高,且官吏猫腻多,城市化可能是将发展与改革之利兼得的一个办法。受杜老启发,我找曾帮助我采访诺奖得主的那位美国朋友(未学过经济学),请他帮忙联系美国一些大城市的市长,采访城市化问题。那朋友闻后先愕然后善言:“不好办。你想想,他们支付时间接受你采访,他们的好处在哪儿得到?繁忙的市长与大都退休的诺奖得主不一样。”此番话可见经济学理性对美国人行为支配如影随形,时间成本之于退休的诺奖得主和美国城市市长是大不一样的,且成本之高低影响着对收益的预期,诺奖得主给你时间,对回报要求可或有或无;但市长可不行,因为在他看来,在一个遥远中国刊登一篇他的采访,回报几近于无。另一个例子即是去年筹办“全球金融评论”时,见美国财长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保持美元之强势对美国的成本和收益”,上来就紧扣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问题之穴位。可见其政府做事不光考虑要达到目的,更重要的是深究比较、穷觅成本更低的制度资源配置(而不是考虑什么美元强势弱势的“面子”)。甚至,可能因挖掘发觉出新的约束条件,发现成本太高不划算而放弃开初所欲的“最大化”。

若与洋人对比,恐怕更显我国专司经济研究的人对原理工具之隔膜。而这对熟谙西方的张五常看来,情形可能迹近荒诞,依他性格会大呼“惨不忍睹”。若不如斯,他怎会自费布道于大陆南北东西;怎会在退休赋闲后,还心急火燎为大陆学人赶写《经济解释》一书;他怎会危言耸听以惊麻木?张五常宣称“不读书”,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劝人不乱读书,不妄言,读好书,听玉言,以求学习效果之“最大化”呢?如今气功大师、算命先生与经济学家为伍相傍,周游列省,做报告当顾问,已成我国一大景观和时尚。一方姑妄讲之,只要你给钱;一方姑妄听之,只要你被“展览”。面对现实中那种似满腹经纶可一触现实具体即乱章法的研究者,那种满口“博弈”、“模型”,行文演讲却不见成本、约束影子的“任督二脉未通就宣称气功大师”的人(黄有光《有没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本报2001年9 月14日第四版),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弄成这般,张五常极而言之地大吼一声“不读书”,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对这样一位汲汲心系于中国发展富强,中国学术水平提高,日夜眷念其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经济学传教士,我们是否应该心怀感激,撩衫屈膝?至少,不该以瑕掩瑜吧。

2.格物

真实世界经济学的返朴归真其实,对中国经济研究界而言,张五常最重要的并不仅是他谙熟原理工具,“全套美式装备武装到了牙齿”;以及捕捉问题的精准刁钻和白描写意的传神表达,而是他对真实世界如痴如醉的好奇和忠诚。这一点,远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容易做到。

改革开放以降,中国经济学有了长足的进展。愈来愈多的青年学人行文析理搞研究,表现出了以往所不多见的对原理工具的热情、心领神会以及与之如影随形的经济学素养和理性。尽管也有好的研究和应用,但最大的亮点是“搬运”,即把原来西学的工具“搬运”到国内来,弄到课堂中去。国内一两所大学留学归来之精锐,在其中兴办中心或主持学院,苦心经营,励精图志,国外原理和国际学术规范被大量“搬运”,用先进新式的工具武装自己、武装弟子已成自觉,他们大致已向那个想起来就激动得心跳的方向稳步前进了。让其他地方和机构在艳羡时也感到了压力(我有时猜想,如果教学网络化,这样的“中心”和“学院”如此奔竞,全国将有多少所大学的教育被“边缘化”?)。

这种情形,即把将经济学的安身立命处,从价值判断渐渐地移放到事实判断上来,将一门学问的威信来源,改造为理智的,而非统治的;与过去那种“设下一个完备的体系,概括人间道德、人类的希望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的历史”的那种价值判断体系不同(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9 月第一版),中国经济学已从搬运工作中愈来愈获得那样一种本质和张力--追求理性裁断。

“搬运”工作,对改善和提升中国经济教育的理性和水平,提升中国经济研究的理性和水平,都产生了重要刺激和推动,其意义将随着斗换星移愈来愈显豁。由于深信这一点,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傍晚,我与林毅夫教授佇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朗润园中望夜空,我心怀钦佩和感激地对这位中心的创始人之一说:将来中国经济学能与世界一较高低的出类拨萃之辈,必生长于斯。

  如斯学习蔚然成风,也带来这样一种结果:即对种种新式武器的迷恋,以及数学逻辑的崇拜,而轻视经验事实。事实上对张五常的“轻蔑”就萌生于这些忙于“搬运”的中国经济学最前卫一族。他们对真实世界的兴趣,显然不如他们对数学来得那么钟情。然而,在张五常的学术价值观里,赋予数学的地位却远比他们以为的要卑微得多。这显然与他们平常感觉有了落差,对那些有过由于数学上的豁然贯通而沉醉欢欣经验的经济学人说来,尤其如此。他们宁愿判断张五常是“过去了的”:张五常的大多数研究不合国际潮流地不用数学,那还叫研究吗?如此研究竟还在中国获得巨大名声,名符其实吗,难道不需要以正视听吗?

  你得承认,在数理模型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基本游戏规则的今天,对张五常的这种菲薄是有力量的。台湾大学熊秉元教授的研究也表明:“张五常除博士论文之外,在往后的论述里也几乎只用文字”,他与其好朋友科斯都写得一手优美散文,喜欢以文字而不是数学论述问题(《科斯的英式风格和张五常的中国风味》本报2001年9 月14日第1 、4 版)。

  经济学藉数学获得长足的进步,主要是将已知的事实或约束条件设定为数学演绎的前提,或置入数学工具的框架做假定获得的。约束或前提数学化后,大致出现这样的景观:一是显示出的因果关系,比以往的文字处理来得更确凿精准,首尾一贯,更加完满;二是发现过去文字表达的因果关系有不少逻辑错误。现代经济学人再一次体会到了古时希腊人那样的陶醉自得,大喜过望,而对数学主要还是梳理已知事实和知识这一点并不在意。尤其是国际学术界将数学化当作游戏规则后(熊秉元教授称之为“诱因结构”),前往数学山朝圣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一种厘清思想的工具成了圣器之后,便有一种这样的后果:唯工具所尊而轻视真实世界;更有取巧者发现数学逻辑演绎,假设的约束条件或前提并不一定是--或者说并不一定需要真实世界的事实;子虚乌有但只要弄得像真实的即可;有了如此低成本高收益之门径,便有了人的鱼贯进出。因为做那样的“约束”,只要把数学弄熟了,便可以如法炮制。而要真正地理解真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找约束,是一个吃苦力但并不一定讨好的活儿。

  在世界经济学重镇美国求学治学多年的张五常深谙其中机关:“那时电脑正开始兴盛,一般写论文的学者,把数据大量地打上当时所用的纸咭上,一盒一盒的,然后由电脑分析后,选出自己认为可用的放进文内。但这样做显然是自欺欺人,与科学扯不上关系,是令我鄙视的……验证理论,统计学的方法有时可用有时不需要用,但一定要先想出可以推翻理论的含意,要想得很详尽。今天后起之秀的困难,是他们认为自己既然统计技巧超凡,就不用去想什么含意了。他们于是以电脑算出来的数字规律作结论。这是以事实解释事实--依照马歇尔所说,是鲁莽而又无耻的”(《佃农理论》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0年7 月第一版)。我想,这些发现对特立独行的且又对现实世界有着浓厚好奇心的张五常说来,是深不以为然的。他的自负也使得他没法心安理得地把这种智力游戏和竞赛玩下去。如此搞学术,倒亦是诉诸理智,但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般,逻辑上精致无比,但与真实世界有何关系呢?靠它又怎样能获得真实世界的知识呢?
  而且,张五常本人的一些遭遇,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主流”是迷信不得的。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是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据他说出版后三十年,每年要被引用近20次,历久犹新。但就是这样一本他自认为“名著”的书,在大名鼎鼎的,让全球经济学者趋之若骛的《美国经济学报》却有了一段令他深感屈辱的故事。

  《佃农理论》,1949年台湾土地改革中的一个“反常”为研究题材的。当时台湾政府在改革中硬性规定了地主与农民在农产品上的分成比例,即地主所得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七点五。此政策实施后,台湾农业产量急升。在经济学看来,这件费解反常之事产生了一个好的问题:政府管制,生产怎会上升?固定租金比分成合约交易费高,可地主为什么还要前者呢?而要漂亮地解释这个真实世界的“反常”,你就必须调查是何约束条件导致(其实这件事对我们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经验非常有意义。一般说来,全世界政府的管制大都会有财富重新分配的结果,总有权利受损;然而台湾之举却是皆大欢喜:政府、地主、农民均有进帐。在市价引导下,拿捏关节之精准,主意政策之简洁,令人回味)。

  然而就是这篇极富洞察力的从真实世界打捞上来的干货,《美国经济学报》却似有眼无珠,编辑转述评审员意见说,文章不错,但众所周知,佃农分成的百分比是由风俗习惯决定的,要张五常以此为出发点修改。这显然是一种荒诞,要用想当然的前提替代真实世界新出现的事实。这说明什么呢,我以为是数学逻辑僭越的一个后果,他们更愿意接受理论的逻辑,而不喜欢现实的逻辑。数学的引进,就像过去中国的科举表达形式格式化为八股文一样,节约了辨认学术成果的成本。但是,这种辨认更多是逻辑形式的,只判定它在给定条件下是否首尾一贯自圆其说。而假定的条件和前提是否真实,是否值得研究,就大有可讨论的了。如果匿名评审的是这方面专家,情况还好;但即使如此,美国学术分工之细,他又怎么去把握一个偌大真实世界里隐藏在错杂中的约束条件呢?张五常显然就遇到了一位自认为逻辑上自该如此的想当然的评审专家。

  不难想像,有过这样一些经历见闻,却又总要知道“究竟所学有没有用场”的张五常,“主流”在他心里还存有几许神圣?

  有着渊博数学知识背景的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对数学的历史早有观察:“大多数科学从它们一开始就是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首先注意到自明的东西然后再运用演绎法,就好像是可能发现实际世界中的一件事物了。……希腊人天才的片面性,也结合着数学一起表现出来:它是根据自明的东西而进行演绎推理的,而不是根据已观察到的事物而进行归纳的推理,它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惊人的成就不仅仅把古代世界,而且也把大部分近代世界引入了歧途。根据对于特殊事实的观察以求归纳地达到某些原则的科学方法,代替了希腊人根据哲学家头脑得出的显明公理而进行演绎推理的信念,这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的”(《西方哲学史》)。事实上,数学的逻辑有助于我们梳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它并没有发现新的事实之功能。而能否发现真实世界中的新的事实和知识,对经济研究来说却是重要无比的事情。

  经济研究在解释人的行为和世事,要解释费用成本高低,都离不开现实约束条件,人或某项政策的最大化追求总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而所谓的约束条件常常就是真实世界的新事实。

  张五常见识了经院主义经济学之后,乃觉无趣和失望。否则,他怎会以“在香港出生,从小爱海”之由离开当时如日中天的芝加哥而去西雅图呢?这在当今那些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投奔“主流”,以与“主流”为伍、入伙,当作人生最终目标的人看来,这实在是“自甘堕落”。张五常逃逸中又恰逢一直在“主流”外的流浪汉科斯,俩人大倒苦水,相泣拥抱,一拍即合,心心相印,于是,一个务实的中国人和一个务实的英国人--一对“坏孩子”撒腿跑得离主流更远了。说来也是,自以为一身绝技的少林寺和尚,成天的生活却只是诵经比记性,看寺护院,而不用来下山应付外面真实世界的种种“意外”,这简直是不可理喻。俩人并不觉得未跟“主流”一伙是什么羞耻,而他们认为无意窥见的作弊才是羞耻。这种生活根本就不值向往,完全就是一种煎熬。

  持器下山,回到真实世界的张五常,遽然有了“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通吃感。深知“主流”破绽和软肋的他,真的就如其宣称的那样:“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用三招两式,就可把一个纯理论高手杀得片甲不留”(《卖桔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3 月第一版)。

  1973年他发表了《蜜峰的神话》,通过自己在华盛顿原野及果园的三个月调查,证明了蜜峰给果树传播花粉的服务,以及果农供蜜峰花中采蜜,都是以市价成交,且市价之精确比日常一般商品买卖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功地反驳了诺奖得主米德由蜜峰活动而起的“市场失败”之论,指出其立论前提只是逻辑真实而非实情。

  诺奖得主阿罗认为发明专利权收费不易,需要政府援助发明研究;同时他还认为,专利权持有人收费就会在边际减少发明的使用,对社会无益。张五常又指其高论是坐在书房里演绎想当然。张五常调查过专利租用合约,其收费结构五花八门。他在文章里说:“我只知道收费的复杂性,却解释不了,阿罗显然连这复杂性也不知道”,言下之意是诘问:堂皇之论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诺奖得主萨缪尔森用“共用品”理论解释灯塔,以证明何种物品和服务应由政府免费提供。张五常用科斯的调查却说明,经济学家关于私营灯塔是无从收费或无利可图的观点是错误的。萨缪尔森的“共用品”理论虽然精湛,然而却被张五常和科斯当作教训:“我们认为许多经济学者所要‘解释’的现像,都是无中生有,到头来是枉费心思”,“若不知道事实真相,就很难用理论去解释事实”(《卖桔者言》)。或许俩人在心底里就认为,离开真实世界观察,单靠数学逻辑演绎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的惊人智慧,往往可能只是极其精炼的愚蠢。

  张五常与科斯的论述,不用数学而用事例,用文字而不用符号。似乎与“主流”的差别仅是在表达形式上的,只要前提真实可靠可观察,怎样展开都可以。事实上,可能数学逻辑表达得更清晰和精确。开初,接触张五常及科斯,我以掮客之心度了智者之腹,以为二人如此行文是为了获得普遍传达性,同时也感觉到这种表达形式使经济研究成果更易于让人了解,从而也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人的经济理性。于是在办报中和与学人接触中也鼓吹如此说事论理。樊纲、汪丁丁、张军的散文集都描述过我“监工头”般形状。但后来我明白,张五常及科斯采取如此与“主流”不同的论述方式,意义要比表面看来深刻得多。

  从真实世界出发,寻找真实约束,讲事例比数学难作弊得多,造假也不易,这种方式使整个研究过程都被真实世界约束着。尽管它的叙述可能没有数学表达的优点,易产生歧义甚至逻辑矛盾,但它却有着最大的优点--真实。一个真实事例里的现状与约束的关系,往往比数学模型里的这种关系更门户大开,更频繁地经受经验事实的冲击,而且相始终。张五常与科斯说事例,并不是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那种讲一个故事说明已知原理的那种经济学连环画,因为这种“经济学故事”并不给人新的信息,它只是让非专业人员了解这门学问,至多加深理解而已。而是指原理工具早已成竹在胸的学者,在敏锐发现现实中的“反常”、“费解”后,大胆假设或凭预感去猜测何以致此的现实约束,细心耐心调查现实约束的,以求新的发现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研究样式,然而今天我们都快将其视为“左道旁门”,归入“茶座”闲聊一类了。但真正好的这类研究,提供的真正知识,决不在所谓“主流”的数理模型之下。对正处在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意外”、“反常”,“费解”之事大大多于制度稳定的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学在国际学术界该如何分工呢?我认为,不看事例做模型,实在是比较优势的误置。我曾戏问一位编辑同行,你那本学术杂志发那么多文章,如果把数理模型拿掉,还剩点什么,会不会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如此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如此激励学人,自己眼睛看到的事都不以为然了,那份欲跻身国际学术的自信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匪夷所思。

  波普尔在《猜测与反驳》里试图给人类拥有的“最受尊敬的那一部分知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第一版)--科学定义,认为一种理论有无科学性的标识之一是敢不敢冒险,授人以柄,即说理论事把可观察的根据前题亮出来;而不是一个假说,一个因果关系里的前提或根据让人既无法说错也没法说对;让人无从检验,觉得可疑。张五常与科斯们讲事例是大胆授人以柄的,从真实世界的事例出发,又在其中调查约束,证明其发现;从前题到结论的整个过程既易于观察又容易证伪。就寻找真实世界的知识而言,说事例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显然优于主流的数理模型。

  只要不是把经济研究当游戏,当智力竞赛,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欲获得这个真实世界的真知灼见,便大可不必为比张五常使用数学多而得意洋洋,完全可以先将数学放到一边,先在真实世界里去为它找前提,去仔细勘察真实世界里的约束何在。得大要之后再干技术活儿也不迟。经济学若要解释现实世界形形色色费用成本的高低由来,以及“反常”,仗恃数学无济于事,只能万分耐心地观察事实,注意新的事实,因为它们中或许就有你踏破铁鞋所要寻觅的“约束”,它既可检验你的理论,还可启发新的假说。如此得来的学问就是真刀真枪了。

  和香港大学其他学者赐稿一样,张五常每次传真本报的首页均是香港大学经济学院笺函。笺函抬头都有“格物致知”四个隶篆。我想,这恐怕是港大经济学院的“院训”;而且,我还有理由推测,是张五常自大洋彼岸归来受聘该院魁首时,对此是深抱认同的。

  曾任北京大学掌门人的蔡元培,对“格物致知”四个字也别有心得。蔡元培是1892年殿试得中清末进士的。而在此之前的1883年,15岁的蔡元培参加浙江江阴县县试,中秀才的童试卷,论的即是格物致知:“随物而穷其理,随物而致其知也”。想必蔡元培于此之悟,深邃于其它,否则考官不会在其试卷上如此评语:“简洁名贵,滴滴归原。合观前几场,或优或劣,判若天涯,岂果文有一日之短长耶,抑不尽然耶”(《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可能也正由于此,才有自由民主在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滥觞。蔡元培当时显然已察觉“四书五经”等教条并不能规范天下之物,自然不能致穷天下之理。堂堂求知圣地,岂能自立菩萨自拜佛,划地为牢,局限心智,一切还是留待自由格物后再说吧。其实,牢人心智哪里仅仅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呢?一旦重染数学逻辑病狂,且又可让人浪得虚名,理智倒是诉诸理智,可真实世界又何处得见呢?如此经济学除了少数人把玩,谁又敢仗理行事而不怕步步踏空呢?

  我们这个大一统的国度,加之如著名学者黄仁宇所指出的那样,向来又没有机制上的“可计算性”,处理信息成本极高,于是大而化之由来久矣。国门渐开时,演绎的欧洲大陆哲学似曾相识,自然亲密拥抱。然而,在这世界真正得益的却是视归纳的经验主义哲学为圭臬的英美国家(张五常关于“那些主张演绎法或归纳法的纷争,不宜尽听”的说法也有失粗率。强调“预感”,大胆假设没有错,但初始点还应是真实的经验事实。而这正是归纳的经验主义哲学强调的。胡适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张五常一致,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前面还应有个弄准经验事实的前提。而这正是张五常毕生所追求的,那又为何要歧视归纳的经验主义哲学)。尽管,如今英美国家也用数学的八股来“科举”国内外的士子,看你持器如何。但如果数学工具的痴迷替代了真实世界的观察,这实乃又是一次不幸的僭越。

  如此情形,让刚从神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西方哲学史》)中挣脱出来的中国经济学迎头撞上:神学,武断而又飘逸,但其宏阔无比无从证伪已让今人所不屑;但另一种束缚,却是理智且精致,无此经验难免中计,有此经验亦可能乐于中计。事实上,张五常科斯一类经济学家的叛逆和反抗也没有占到什么上风,并为此黯然神伤:“今天经济学的发展大都与真实世界脱了节。好些自以为与真实世界有关的,其实是一些数字游戏。这些我明白。民以食为天,各国政府大量资助学术,似模似样的学术文章,在什么知名学报上发表了几篇就可赢得一个铁饭碗。老实说,要是四十年前经济学像今天的那样,我早已另谋高就了”(《佃农理论》)。严肃认真的中国青年经济学人,目前似乎正而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按象牙塔之路、智力表演之路的要求装备自己;还是应中国实践之急需,照真实世界经世致用的要求来装备自己。两者皆有成本,每个人有着不同约束,所以选择不易(我把自己见过的十来个诺奖得主大致分为三类,尽管我没有资格,但我在此奉献点愚蠢博读者灿然一笑以抵读报之费用:第一类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他们实际上是统计学家和科学家,如克莱因、西蒙、福格尔、马克维茨等;第二类是经院主义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阿罗等,他们志趣和气质是贵族的,他们追求智慧精致逻辑完美及沉思的快乐,以至不愿意让真实世界的例外扫兴、倒胃口;第三类经济学家气质更象是平民,如科斯、贝克尔、弗里德曼等,他们缺乏欣赏形式美的雅兴,更感兴趣在现实世界追逐隐秘的真实,捕猎约束。我想,诺奖得主如此形形色色是与偏好、禀赋及个人生活经历约束有关)。

  同样是国际知名学者,杨小凯对张五常的惋惜很有意味:“张五常的企业理论虽然很有创见,但却是很少被人引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理论不是数学模型表达的……科斯本人深懂张五常对企业理论的贡献,在他领取诺贝尔奖的演说中,就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思想和对企业理论的贡献”(《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 月第一版)。

  对此我们能说什么呢?仅就我对张五常的管窥,我以为早已学业满师下山到了真实世界的他,是不屑的。其一,他在美国已看多了数学的弄虚作假及学术场上的红尘烟云,曾经沧海难为水;其二,他在真实世界“破案”成瘾,离却巫山不是云。

  前两年我出国经港,两次蒙张五常之邀在其家听其用粤港普通话相告:“有两种真实,一种是数学逻辑里的真实,一种是真实世界的真实”。他自认为他和科斯是在后一种“真实”中活动的经济学家。然而英雄气短,狂傲的张五常也有悲从中来时,他在《〈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一文中寂寞伤感悄泄:“在我认识的经济学者中,科斯的思想与我最相近。他不用数学,不谈逻辑,任何问题都先用预感找答案,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都认为要用理论解释世界,首先要知道世界是怎样的。信奉这后者的经济学者少,问题是要知道真实的世界,学者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所以发表文章不多,代价大,回报率也不高:科斯与我的文章没有一篇是空空如也的。走这路的人的不幸,是到退休之际世事知得最多,以至数之不尽的文章没有机会写出来”(《佃农理论》)。倾听到此,我有些难过;脑海里浮现出这位已六十有几的老人去年不辞辛苦自费奔波于大陆座座学府的情景--苦心可鉴,哀心可鉴。对这位走遍天涯只关注“格物致知”,而不屑抄书造公式“穷理致知”的经济学浪人,对这位磊落使才慷慨任气而不介怀世俗成败的经济学侠客,我倒感到庆幸:多亏你没有效劳于那些洋八股和把门的差衙,没有泯灭羞耻去同享虚巧之乐;否则,我们又到何处去见识和领略这等智慧和超绝??

  三招两式:一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旧事重提。

  有一个人,销声匿迹久矣。尽管我与他从未谋面,而且互通电话也就那么一两次,但是我时不时就没来由想起他,对其他朋友讲起他。一年前,因事去浙江大学,我还向经济学院院长打听他的下落,才知道他从英国回来后,在杭州当了几年经理,现在又回到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当所长。

  他叫刘吉瑞,是8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当年,他曾与吴敬琏先生在一个市场化改革方案设计组,是一员骁勇的大将;与目前就任阁僚的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李剑阁齐名,同组为战友。他在1989年前后去英伦求学,大约在7 、8 年前,他从漫天大雾,只闻海啸鸥吟的普利茅斯寄来过几篇稿子给我。其中一篇文章很沮丧,说,在中国当一个经济学家比当一个木匠容易。

  这一声叹息是令人震惊的。我感觉大抵也是当时的实情。但觉得绍兴擅刀笔,这位鲁迅家乡的人为文精准然而刻薄,易犯众怒,遂怏怏放弃(八年前,光明日报《文摘报》说我讲中国经济学家屈指可数,就引起风波,我还向关心我的好些前辈做了解释。其实,我讲的是像张五常那样能用散文做学术研究的人)。后来,见惯了成天招摇于电视报刊,危言耸听以邀名,不着边际就获利的那些气功大师和江湖术士们,才更多感受到了那一声叹息里的沧桑。

  今天兴起的张五常谤誉,让我又想起了刘先生那篇文章讲到的一件事--虽然不雅--但可以为今天之情势传神微妙。刘先生说,西方经济学家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段彼此攻讦的情形:甲派倨傲地批评乙派,连一种做爱方式都不懂就乱搞一气;而乙派讽刺调侃甲派懂得48种方式,可就没碰过真人儿。当今中国经济研究界里“乱搞一气”的人,几乎可以在媒体天天见到,亦可在家家书店相逢,不奇怪;然而一些看似懂两种方式的人,指责无招胜有招的高手“乱搞一气”,倒实在是骇人听闻的了。

  有论者指斥张五常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过于自信,胡吹乱侃,证据之一就是张五常竟然跑到政治领域,认为在中国现有条件下独裁方式搞改革,比用民主方式搞改革好。

  我看不出这算什么胡言乱语。我不理解的倒是:这种批评似乎更应该出自像其他一类容易对西方式民主一厢情愿,浪漫昏聩的性情中人之口才是,为什么竟出自专司经济研究之人的口中?

  事实上,张五常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引入民主理论、政府理论,以及为此所做的极具洞察力的发挥,正是他过人之处的又一卓绝表现;是一种不断要求增加其科学性的理论,对目前可资利用的事实的又一次试探性出击,主动迎受证伪。依我孤陋寡闻看,张五常这一发挥,让以往西方的民主理论、政府理论或多或少暴露出了其可疑,显露出了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所指出的社会科学学科的“不发达”。张五常这一“经济学帝国主义”式的出击,不是什么“过于自信”,倒是为社会科学谋求了些“发达”和科学。

  在张五常的框架下,市场、民主、独裁是不带感情褒贬,不含价值判断的几种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学的好恶,从本质上讲恐怕只有一点,即费用高低)。在某些情况下,市场的交易费用(非生产性费用)最高,民主次之,独裁的交易费用最低。

  举一个不准确但似乎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在出租车市场,每个驾驶员的技术既不可能是一样好,也不可能一样坏,总是参差不齐的;理论上,市场是可以准确区别定价的,不同的技术匹配不同的价格。但由于求取对称信息的辨识过程复杂,市场交易费用几乎可以说是无穷大,你不可能把全城出租车都乘完来获取信息;即使你有了充分信息,但在你打的时,你所钟情的司机也很难刚好就在你旁边。你就遇到了通常所谓的“市场失败”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就选择另外两种费用较低的资源配置方式:民主或独裁。比如说民主,要把消费者代表和出租车司机代表遴选出来,把专家请来,集中在公用事业委员会讨论定价,最后投票表决;比如说独裁,就由公用事业委员会首长一锤定音,就这么着了,1 公里10元或12元钱。比较两种方式,民主较独裁费用高,但独裁容易滥用权力导致更大费用。再将二者与市场比较,虽然定价不如市场来得准确,但费用都较市场低。

  张五常在下面一些约束条件下展开了自己的“民主与独裁”理论:其一,欲真心改革,将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不发达国家,起步时面临的往往是行政权力覆盖整个经济的情况,许多决策得不到市价指引是题中应有之意,否则就无须改革;其二,欲获市价引导之经济,清晰界定的产权制度与平等自由交易的市场制度,是为全球经济发展史业已证明了的“单方独步”,是现成已知的;其三,在得不到市价指引的情形下,改革的资源配置方式只好在费用较低的民主或独裁两种方式中选择,独裁的费用比民主低,至少等价。张五常由此提出了重要一问:在权力集中,资源配置缺乏市价引导,但却有建立市场经济之国际现成经验的这些约束条件下,欲改革产权制度与市场制度,以形成市价引导之经济,民主与独裁哪种方式费用最低?他告诉说,用独裁直接配置资源于产权制度创新与市场制度建设,以尽快形成市价,费用最低;而民主投票相对于已知的知识自显浪费与不经济,因为最高票数也否决不了日出东方和日落西山。有了产权、市场,自然形成市价;一旦资源基本由市场配置,受市价指引,民主与独裁这两种方式应对的畛域也自然廓清,它们活动局限在市场交易费用过高的事件和场合中,更有效地节约市场省不下来的费用。

  张五常关于改革的“独裁与民主”的理论的解释力是强大的,对于我们理解印度、新加坡、香港、台湾、智利的经济发展,是一条好的线索。

  印度不可谓不民主,但其国有企业成群,私企与政府勾连紧密,若不是因其班加罗尔最近的软件业崛起使经济有所改观外,缺乏市价指引的民主反使其获得了“印度之路”绰号,成了全球经济研究界概括说明贪污制度化情形的最常用词汇。

  新加坡、香港、台湾、智利经济起飞时,没有人说它们是民主的。香港仅仅多了个媒体言论自由,而智利军政府在皮诺切特执政期,更是视民主如无物,邀请一群“哈佛小子”推行铁血市场化。但他们的产权是清楚的,交易是自由,是有市价的;资源主要由市价光天化日引导,独裁再错也影响有限。它们的经济发展,如今世人有目共睹。

  凯恩斯讲过:“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不是……一门极其更容易的学科吗?一门容易的学科,但这个学科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各种天赋的罕见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曼昆《经济学原理》)。张五常算不算是一种“罕见结合”?注意一下张五常涉及这个问题的相关文章,如《香港之谜》、《民主与市场》、《民主与交易费用》、《产权与民主》等,大都写在1983年至1984年间。那时候,中国的市场发育远远不及现在。回顾走过的历史,估算一下政府和百姓在其中所付的成本及所获的收益,再想想我们是否有资格批评这位经济学家。

  如今重温总设计师邓小平那句“不争论”的告诫,遽然感觉伟人的深谋远虑,以及对社会费用的精准拿捏。他似乎讲的不是媒体该如何如何,恐怕讲的是改革决策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辩证法;讲的是欲获市场经济之基础,何种方式费用最低。

  我以为,我们对张五常的批评可能冒失鲁莽了些,多少暴露出了一些我们经济学教育和学习的失败。否则,怎会欣赏不了张五常对价格理论的更一般化运用;怎会领略不了其对价格理论之重心--费用约束--的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般的自如操纵呢?事实上,除开对张五常进行的大兵遇上秀才般的武断粗暴外,即使欣赏张五常的中国经济学家也有误解。对成本、交易费用概念使用最多、领悟也远在好些人之上的盛洪就说:“他(科斯)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张五常……科斯对中国的建议是:”共产党加产权‘。由于太简单了,这句话并不好理解。共产党,我想是指稳定的政治局面;产权就不用解释了,我想,不言而喻的是,产权是可以交易的“(《经济学精神》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5 月第一版)。”共产党“与”产权“是因果关系,在约束条件下,政府用总经理方式而不是用股东大会方式,去直接建立产权制度及使之能平等自由交易的市场制度,会大大节约交易费用。与”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无关。

  想想中国经济研究界对自己同胞张五常的误解和不了解,不知有多少人会垂头丧气?

   那么,张五常何以无招胜有招的呢?我以为他的秘决主要就是“两个一般化”。

  第一个“一般化”就是把价格理论“进行到底”。在经济学的武库里,价格理论可能显得太朴素,不那么新式;成本收益分析太简单,不足以示新潮,不少人手里掂掂又另选了。孰知张五常拿起来就觉蛮合手,出门使开便呼爽。于是持此器径自奔向真实世界搜索“成本”、调查“约束”去了。以费用成本之简御现实之繁,满世界地寻找“成本”,观察形形色色“费用”的表现形式;却以散文形式姿意做广度横扫,将社会之林林总总“成本”厘清归类,拨块划堆,以让人开心地识别和辨认。张五常持价格理论之火器,几乎对任何事实都予以扫射开火,小到邓丽君,大到中国改革。西方学界争论“经济学帝国主义”问题,其实看看张五常所行之事,诺奖得主贝克尔也算小巫见大巫了。

  将已知的经济学因果联系知识在真实世界做一般化应用,是经济学家经常性的工作;经济学家能否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真实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事例,反复处理表达,对国家、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通常的制度资源配置者,并不是经济学家。

  美国总统雇用几十名经济学家组成顾问委员会,美国“财政部的经济学家帮助设计税收政策,劳工部的经济学家分析工人和求职者的数据,以帮助形成劳动市场。司法部的经济学家帮助实施国家的反托拉斯法……国会依靠国会预算办公室建议,该机构由经济学家组成。美联储……也雇佣了数以百计的经济学家来分析美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曼昆《经济学原理》)。原因就在于,很迷惑人的真实世界需要分工出来一批经济学家,面临千变万化的浩繁现象,反复地处理和表达已知的因果关系,并说明哪些现象仍受哪些因果关系支配,给世人以提醒和告诫--注意:那人穿着裙子仍是个男人,那人刮了光头仍是女的;那人虽是男的或是女的,但可能做了变性手术,约束条件变了,费用成本相应会发生变化。格林斯潘就是一位干这种活儿多年而享誉世界的经济学传教士。

  而我国好些常年“值班”于社会的经济学家,大抵暴露出两种情形:一是不熟悉经济学已有的因果关系知识;二是熟悉的又视真实世界如无物,以为数学和逻辑里自有乾坤,事实上对哪种武器威力如何并不尽知。于是“值班”大多就是抒发感慨,一厢情愿,看着穿花衣服的都当女人,看着刮光头就当男人,不知费用成本在何处,和百姓龙门阵的区别就是语言晦涩似显斯文。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原因一二三,对策一二三”的似是而非的建议和奏折呢,那么多装神弄鬼的公式模型呢,这与科学的因果关系何干呢?前两年的粮改以及去年证券市场的国有股减持,成天出没于媒体的经济学家,不见有谁分析过国内外约束条件,可为这两项政策支付的费用却是以上千亿万亿计。五、六年前在京拜谒国家计委与中国证监会前高官,征求本报读者意见,两人都报怨学者不了解情况。我当时还反驳说,了解经济运行情况,了解各种资源情况,未必就了解费用是高是低,为何高为何低;未必就比经济学家还经济学家。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信息。比如,北京一教授最近告诉我,民航总局春节前开了个改革的会,局长在会上批评说:国家把资产委托给了我们经营,我们没有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却老去搞打折。我想,局长对中国空运市场的运行和资源情况比任何人都清楚,然而却没有正确的知识帮助他正确地理解“打折”,理解他所面临的市场,理解资产如何才能增值保值。然而当时我出门后也沮丧地想,如果那些严肃认真的学者--且丢开那些气功大师江湖术士不论--熟悉自己手中的武器,而不是满足于武器展览,多了解些真实世界“约束”而不为纷繁现象所惑,我国资源配置情形又该如何呢?我国经济研究和经济学教育情形又如何呢?我国的经济学家声誉是不是就少遭许多败坏呢?这种情形表明,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媒体,与经济研究及教育从业人员之间的“合约”出了问题,研究质量之低,证明费用之高。北大中国经研中心卢锋先生曾提出重新安排“合约”的建议,以在经研人员之间、教学人员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形成竞争。

  张五常的第二个“一般化”,则是除了倾心持价格理论在广阔的真实世界做比别人更一般化的运用外,还将武器做过“一般化”的改良。他从不受诱惑滥用其它新式武器,既然你相信一个理论是科学的,你就不要朝三暮四,那样做的结果往往也得不偿失。除非你做学问就是想学点花拳绣腿当敲门砖。他将“不确定风险”、“道德风险”、“博弈”等全处理在了费用里,而将外部性处理在了“合约”里,就使手中的武器功能愈加完善,但却保持统一,火力甚猛,却让人感觉无招胜有招。他说,“太多的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了”,张五常前年甚至宣称他竟将科斯定律也“一般化”地处理了,说“我从中国发展的角度再看科斯定律,竟然发觉这定律是错了的”(《思想要像天马行空》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0年5 月增订版第一版)。张五常是性情中人,意兴正酣时,发现好些经济学家并没有或无意享受如此快感,并没有直觉或领略到价格理论这种武器的全部力量,还在附近满头大汗、满额愁纹不得要领地搬弄武器,虚构约束前提,且还煞有介事地数学处理,模型造假,于是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了让其他经济学家感到难堪的言论。

  科思一九九四年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有一段回答竟与张五常如今遭到抨击的“不读书”宣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未学习过经济学类的课程,从没有。那使得我的思维不接受任何约束,十分自由。这是优势……我希望看到中国的经济学者……从事研究工作时,不是靠西方经济学衍生出来的什么。我愿意从一些问题着手,然后决定如何去分析这些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很显然,二人所谓的“不读书”并不是要人不去掌握武器,而是掌握娴熟一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够了;如果一件武器有如此威力,何必披挂太多,象仪仗队似的,负荷过重,增加征战的成本呢?由于此,张五常对武器展览,如博弈论等就啧有烦言,也有了对杨小凯等经济学家的遗憾:有如此过人才华智慧干嘛去摆弄“超边际分析”呢,简直是滥用嘛;也有了“失传的价格理论”的哀鸣(见2001年8 月本报)。说来也是,哲学上著名的“奥卡姆的剃刀”原则早有告诫:“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通俗点说,张三行,干嘛还找李四,乃至王麻子呢?当然,照杨小凯看来,倒真有“必要”换换工具。在他看来,古典的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比现在的价格理论威力更大。只不过当时无法将其数学化,世无英雄遂使价格理论“竖子”成名。如今有了新的数学工具,实在有必要卷土重来一统天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 月第一版)。但究竟是因为数学工具的缘故,让价格理论浪得虚名,还是因为费用成本所致的适者生存,就不是我等“票友”所能置喙的了。

  张五常对经济学因果联系知识、对价格理论的简化及一般化处理,“行雷闪电,如神似鬼”般的挥洒运用,以及用一手优美的散文而不是数学表达,这与他对“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的看法有关。

  张五常说物理学是研究物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自然包括政府行为、利益集团行为、社会阶层行为等);而研究说明人的行为要那么多数字,数学干什么?我于1992年在海南目睹过他与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的冲突,他下来对我说邹是统计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由于张五常对经济学有了这种刻骨铭心的认识,相应地对价格理论就做了简化,重心就落在了费用与人们之间的合约上。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合约,二人以上世界就有了合约,小到婚姻,大到国与国关系,短到一次买烟,长到终生雇佣;人与人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的联系构成形形色色的“合约”(若不如斯,贝克尔摸到别人家里说两口子的事还得个诺贝尔奖就属荒诞);而合约就有费用,所谓费用就是人与人相处的费用。人总是在费用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的。如果比较两个经济,同样GDP ,净收益却多少不同,而问题的答案往往就须去合约里找。

  人们之间的合约总是真实世界的事,不调查合约,就无从了解费用高低;而不了解费用,也就无法判定合约的效率及如何改善。张五常把这一过程叫“破案”。
  张五常给我们描述过在芝加哥一个“天大寒,路如铁”的晚上,他与弗里德曼交谈,高手间过招的情形:行不到数十步……他一连串地问了好些问题,在十多分钟内把我多年想过的问题差不多全提出来了。行雷闪电,如神似鬼,使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可幸他提出的我全部想过,所以对答如流……但我想,他必然有一套特别的思想法门,所以快得像神龙见首不见尾……想了一夜,我意识到他的法门只有两招。其一是价格理论的重点,他简化后拿得很准。其二是有了理论为依归,他想时只向浅中求,用的全是普通常识……看人家弄魔术,觉得神乎其技,难以置信,但往往只是一些外人不知道的简单法门。当年我对价格理论重点的操纵,不让弗老,得到他‘浅中求’的提点,自己也就变得有‘行雷闪电’之能“(《佃农理论》)。我1994年在旧金山采访弗里德曼,见弗老家中放着张五常的照片,而且谈到张很感自豪。可见张五常所言不虚。

  张五常根据自己对经济学本质的领悟,简化了价格理论,在合约与费用之间,也的确用不着多少数字帮忙,也没有多少事拜托给数学。真神还需装神弄鬼吗?是骡子是马直接牵出来遛遛不就得了吗?

  国际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又要数字又要数学(据张说目前又发生返朴归真变化),于是张五常在证明过自己在那方面亦不让人须眉后,便放任自己性情,操一手优美散文,径直研究起真实世界形形色色的合约来了,懒得理你那些装神弄鬼的事。他很自信:“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似乎不明白,学术--就算是最深的学术--是可以普及的……以散文格式来写学术……可能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港版《卖桔者言》)。张五常的散文,无论如何姿肆汪洋,大都恪守着科学研究的章法,隐含着一个完整的假说;大都既有现象,又有约束的猜想和调查,以及约束与现象间的推理。

  艺高人得意:“学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回事……我们要学得很通透,要将深的简化,然后把整套理论的重心拿得准,紧握不放。满师后就要下山,山下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对世界知道得很多,因为我们知道最蠢的学者,是试行解释没有发生过的事”(同上)。

  张五常的学术散文对于中国经济研究及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意义,我想有三。

  其一,他坚持在真实世界找学问,比仅从数学逻辑演绎来的知识更可靠,如此在真实世界的合约与费用间行走,并善于将其辨识分类,一般化处理,增大了发现新的因果关系的概率及理论创新的可能。布坎南、科斯、贝克尔就是分别将经济理论运用于前人从来未解释过的政治、公司、婚姻合约而获诺奖的。目前,憧憬做这样的理论创新,是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经济学家最上心的事,他们不讳言要去竞争诺贝尔奖了。我大致留意了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对获奖者的评语,获奖的人大致在两个方向,一是工具创新,二是在新类别的合约里发现新的可一般化的因果关系。我以为华裔经济学家中,分别最靠近这两个方向的,一个是杨小凯,一个是张五常。在这个意义上,张五常对杨小凯的微言没有更多考虑到其知识资源及偏好的约束,杨小凯的数学相当好,且在用“超边际分析”整合其他理论过程中,对经济学武库里多种武器如数家珍,尽悉短长沿革,门门清。同样是国际知名学者的杨小凯教授也有他的治学成本收益观。他认为作一个发明武器的人比作一名运用武器的人合算。为此,他在北大短暂客座时曾给我聊起过。大意是,萨缪尔森就是一个大武器商,全世界大学已使用他的《经济学》有数十载,他至今的影响和源源不绝的版税,实在是世界经济学家中能在约束里追求最大化的顶尖高手。但是,经济学乃西学,是一门早已成熟的学科,以此忖度,杨小凯在工具创新方面获诺奖,胜算无多。除非像他预言的那样,他那本“新兴古典经济学”二三十年后在世界大行其道,替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而成为全球教科书。而在新的因果关系发现这个方面,不确定性却很多。在这方面,哪怕你成天“搬运”武器,没日没夜追求创新也无济于事。它似乎是纯簌天成的事儿。它跟社会实践发展以及知识积累有关,科斯理论新发现的因果关系,几十年后才被人认识到可一般化,就是一例。但是,人若对真实世界的现象与约束间的因果关系,思考成自觉,一般化处理成自觉,尽管大多是异曲同工,倒是有了可能性,老在河边走就容易湿了鞋。林毅夫教授曾指出,改革的中国简直就是一座金矿。我想他指的就是其中有许多合约未被前人(国内外)调查研究、分类辨识,以及解释过;一旦某一类合约中蕴含的新的因果关系被发现,且能一般化于发展中国家,理论就创新了。弗里德曼1993年就曾在本报预测,中国经济学家获诺奖之可能,在于能否从理论上(我想指的是用合约变迁与费用的框架)把中国改革说清楚。张五常是把合约与费用间因果关系一般化的高手。如他所问“欲获市价引导之经济,民主与独裁配置改革资源哪个费用最低”,我不知道前去香港收集张五常中文作品的诺奖评委们是怎样评价这一问的。或许不如科斯“为什么会有企业”一问可一般化于世界,古往今来;但对欲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说来,我以为这一问石破天惊。

  其二,张五常的散文与政府与国民的知识素养相匹配,由于又是来自于真实世界的学问,在现实中更能派上用场,更经世致用,容易将经济知识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其三,尽管以散文格式写学术,但他篇篇文章里都隐含着科学的假说及可证伪性,人的行为与约束之间都有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因果联系。我想这种做学问的方式如果为更多的中国经济学人掌握,恐怕那些内容空空如也,用数学模型装神弄鬼的魔术师们,以及那些把胸毛拍飞了的算命术士和气功师就有了失业之虞。
   办经济学报纸,今年已满十个年头了。时有苦闷无趣挥之不去,“票友”十年,见多了气功表演术士算命,也见多了八卦掌西洋拳;看过似梁山水泊王伦一般喊“来来来”的人物,也见过现实中力拨垂柳的鲁智深(谁如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那般躬行现实,在贵州偏僻山乡吃住行数月)。我不是有教养的斯文看客,看着看着就忘情,若干年来时不时在编者按里喊“因果关系”喊得嗓子冒烟,但大多来稿依然既不见猜测假设,也不见约束前提。想来怕是那些气功大师江湖术士在社会上太成功了;报纸要办,电视要播,老板官吏要风雅,反正有人买单付帐。如此低成本高收益的示范,自然诱惑人去不着边际地危言耸听于国家大事和世界风云。记得前几年有天夜里很难受,给湖南朱锡庆教授的电话里说,我不办报纸了,要去做生意,或是写小说。但民以食为天,沉淀成本如斯自然难以脱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社科院与科斯著作中译本的作者陈郁聊天,他说,我知道你想要张五常那样的作者,但是太难了。如今想来果是箴言,倘若当时懂了这句话的全部含义,我可能就去杀猪当屠户,或干清扫下水道的活儿去了,还装这斯文作甚?

  幸好也事有转机,从来稿中也见到一些像张五常那样思考问题的青年经济学人,让我终于熬过来。现在想来,所遇困顿也是正常的。春节,北京一教授对我盛赞他的学生如何如何了得。我于是讲了一个故事请他开学后让学生猜测假设:我出差全国,见各地中巴皆如狼似虎不守规矩。一日打的,前面中巴又骤然停车,险些与我们撞上。的士司机无奈摇盘另择路而行,边倒车边嘀咕“惹不起”。我问为何,他说中巴违规至多扣车一天即放行,说不定当天又上路营运了,他们把交警早搞掂了。我问,你干嘛不能搞掂交警?司机懒得理我。北京那教授与我各假设一种约束,说明为何中巴能搞掂交警而的士不行:其一,中巴运行线路通常较固定,而的士满城飞,的士若要求交通秩序约束下的载客最大化,靠贿赂交警成本高,得不偿失;而中巴由于路线固定则此法可行;其二,从交警角度看,对中巴与的士执法费用是不一样的,的士通常载人少,违规处罚阻力较小;而中巴载人较多,交警处罚停运,势必引发较大反弹,累人麻烦,如北京公交车不怕交警即是一例。我让北京这位教授让他的学生分析判定这两种约束中哪一种与现象更相关;有无新的约束能反驳此两种约束并替代掉它们;如果确定一种约束与现象确实相关后,这一因果关系如何一般化?

  我对北京那位教授说,我期待你的学生的回答让本报的读者和编辑大开眼界;也期待你的学生挑战真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现象,猜测假设其约束条件,发现条条因果关系,显示智慧和科学的力量……夜半抚今追昔,本报面临的约束远甚于任何报刊,守候十年,含辛茹苦,怆然惨淡,既不是等人算命,也不是为了看气功表演;既不是为了得几本经济学连环画,也不是为了欣赏那耍魔术般的故作高深。坦率说,是殷切于大大小小的“张五常”们垂至。


对“张五常热”的一点冷思考
--------------------------------------------------------------------------------
http://www.cReader.com 2002-01-07 夏业良 文汇报


笔者主要是希望在对“张五常热”的一片叫好声中插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醒大家注意:即便是张五常这样的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也有可能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产生误导作用。

  近一时期,已经有不少学者针对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和学术界内外的浮躁现象作出了严肃而有深度的批评。笔者以为这种批评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的发展与进步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整体来看,迄今为止我国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水平依然是不容乐观的。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高级学位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水准参差不齐,大多数博士生导师实际上并不具备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绝大多数高校事实上无法开设与英美大学中经济学博士课程相近水准的高级微观、宏观和数量经济学课程;另一方面许多人对掌握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不以为然,似乎只要掌握少数定理绝招就足以“通吃”或“包打天下”。

  社会上不少方面对打着“经济学家”旗号的种种观点良莠不分,经常是“照单全收”,有些媒体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捧出一些甚至没有受过经济学基础训练的所谓“经济学家”,难怪有人说,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是由新闻媒体册封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某些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的只言片语或者夹杂着个人感情色彩的非学术化表述也会被当作圣经一般受到顶礼膜拜。

  “五常”与无常

  如今张五常在大陆的名声可谓如日中天,不仅被誉为“华人经济学界第一人”,而且其做派颇有禅宗掌门人之势,室外弟子成群,言论著作漫天飞。问题在于张五常并非不学无术之辈,正是因为他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曾经有过不俗表现,所以他的态度和言论才不能等闲视之,他的言过其实和时常偏激或极端的表述与说教才足以误导大批孜孜求学的在校学生。

  经济科学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体系之庞大繁杂,各种经济学分支与流派、方法论与分析工具都争先恐后、各不相让,已经远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时代。然而,张五常却试图以三招两式传授“真经”,以个人的主观判断和预测代替经验分析或实证手段,彻底否定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功用,夸大甚至神化需求定理的作用,将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当作绝对真理,并且以此作为判断他人经济学水平高下的“试金石”。这就不得不令人困惑和反思了。

  经济解释是可为而不可勉强之事,尤其是为了解释上的“经济”,而妄想使用三招两式就能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如果不是偷工减料,就一定是不自量力。当然张五常近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济解释》并非他自己心目中的“经济解释”,所以目前正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连载的“经济解释”才是他集数十年学术功力的“封山之作”。据说这些连载的文章最终将汇集成册,读者们可能不久就会见到这第二本(也可以说是真正的)《经济解释》。

  其实以张五常先生的学识和地位而言,本大可不必亲自赤膊上阵,一会儿“王婆卖瓜”,一会儿“料事如神”,把个好端端的资深学者形象硬是改变成喜欢自夸自,将自己装扮成具有远见卓识的超级大侠和在经济学世界中大闹天宫的“老顽童”。

  以笔者之拙见,五常先生倒真是有“五常”行为:一是常常夸大其辞,每次演讲都有“爆棚猛料”,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二是常常炫耀自己曾与大师为伍,借名人名校抬高自己,言必称科斯、弗里德曼,且自己之高见不是被他们所采用或默认,就是事实最终证明自己赢了;三是常常过于自信,凡自己之创见均为开天辟地之宏论,只可惜诺奖委员会有眼无珠。如今又扬言其《经济解释》(此处指的是尚未出版的那本)已经超越斯密、马歇尔等人,无意中又将自己置于大师行列之中;四是常常突出自己鹤立鸡群之处,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有三十年不读书,也从来不读他人的论文,并且书架上没有经济学书籍,只有书法绘画摄影一类的书籍,不知这算不算误导学生?五是常常以自己预测准确而自豪,动不动就说自己某年某月的预测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且相当准确,俨然一个“事后诸葛亮”的形象。有关张五常的具体言论笔者在《经济学家茶座》第七辑的文章中将有详细引证,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在张五常的言论中发现他的“无常”(矛盾)之处,比如说他所传授的经济秘笈有时是两招,有时却不知为何变成了三招。再比如说他自己常常自夸其预测的准确性,但他认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过程是注定要失败的,不知他今天是否仍然这样认为?

  缺乏经验证据支撑的判断

  张五常1996年曾经撰文认为,民主刺激更多的腐败,“在民主及投票制度下,腐败比专制制度下更可能泛滥和持久”。他还认为,“中国的腐败在一些高级干部及其子女身上蔓延,但在最上层官员中不存在。”“等级制有助于减少经济租金的消散。引入民主投票表决会破坏等级制,造成租金的大规模消散和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张五常之所以得出上述推断,据他自己说是来自对印度、台湾、韩国、泰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考察。但从他的文章来看,我们没有能够发现任何有意义的经验证据来支撑他的判断。

  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许多方面的评论无法充分展开,充其量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批评,未必能够直指其谬误之要害。笔者主要是希望在对“张五常热”的一片叫好声中插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醒大家注意:即便是张五常这样的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也有可能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产生误导作用。此外,大家应当更多地把注意力或仰慕的眼光转移到目前正处于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中青年经济学家身上,比如钱颖一、杨小凯等来自中国大陆的杰出经济学家。这就好比我们是在为中国足球队鼓劲加油的拉拉队员,我们固然不应忘记已经下场的主力队员,然而更重要的是应当更多地为仍在场上奋力拼搏的队员喝彩。(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more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的作用是认识世界。把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的实用技术,这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误解。

话说形形色色的西方经济学家
作者:梁小民  来源:文汇报   发表日期: 2005-1-27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文章页数:[1]
约翰·罗

  骗子经济学家约翰·罗


  转型时期是骗子横行的时代,各国皆然。而历史上最有名的经济学骗子,当数18世纪的约翰·罗。他于1671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银行世家,14岁就进入自己家的银行任职,对银行业务,特别是信贷有浓厚的兴趣。在伦敦时他为了一个女人与情敌威尔逊决斗,并将对手杀死,被判终身监禁后逃至荷兰。

  他在荷兰潜心研究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制度,并于1700年出版了《建立贸易委员会的建议与理由》。三年后罗回到苏格兰,建议成立土地银行,即以低于地价的认购土地权吸引投资者,筹资建银行。这个建议未被接受,于是他到了法国巴黎。1715 年法皇路易十四去世,当时法国财政赤字严重,继位的皇子年仅七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奥尔良是罗进入法国的保证人,也是他的密友。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法国采用了罗的建议。1716年罗的通用银行成立,以法国王朝的信誉作为保证,以土地作为抵押品发行纸币,并进行票据贴现和存款业务。由于摄政王奥尔良的支持,法国政府不断宣布金属硬币对纸币贬值,加之罗控制了法国的货币和信用体系,发行适度货币,保持纸币的可兑换性和可以用于交纳税收,并调整利率刺激经济。罗的事业一帆风顺,1718年通用银行改为皇家银行。这些成功使法国政府迷恋纸币,以便随心所欲印钞满足财政需求。纸币过度发行潜伏了金融危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是历史上著名的骗局“密西西比计划”。

  密西西比当时是法国殖民地,该计划是由罗成立的西方公司获得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域的专利开发权。以后又获得烟草专卖权、东印度公司与非洲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们认为这项计划前景美好,许多人通宵达旦地排队购股。股价最高时达18000利弗尔。罗为了让股价维持在9000利弗尔,将之货币化,大量发行纸币。这引起了经济繁荣。奥尔良顺势大量发行纸币,到1720年5月初,发行的量已达26亿利弗尔,而金属硬币不足其半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悄悄把股票与纸币兑换为外币或金银,寄出国外。通货膨胀加剧,而密西西比开发也成泡影,股票很快就成为废纸。法国金融体系崩溃,1720年底罗逃走,1729年于贫病交加中死于威尼斯。

  罗的骗术来自他对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见解。这些见解主要反映在他1705年所写的《货币与贸易研究:国家货币供给的建议》中。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称他“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他认为纸币本位制优于贵金属本位制,而合适的货币供给应该包括法定纸币、银行纸币和股票、证券。由纸币作为交换媒介成本低,而且不受贵金属产量的限制,但纸币可以流通而不贬值的基础是信用——国家信用或私人银行可兑现的信用。可惜他后来违背了这个原则。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留下的谜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以其博大精深为人们所折服。斯密是一位爱书成癖的藏书家,终生不娶,与老母相依为命。

  据各种资料所载,斯密的藏书约为2800卷。1790年他去世后,这些藏书由他的表弟道格拉斯继承,之后分别流到爱丁堡大学、卡柯尔迪博物馆、爱尔兰女皇学院、东京大学及私人手中。在《国富论》中,斯密经常谈到中国、日本和印度,即便从今天来看,他谈的也极有深度。斯密并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他对这些地方的了解全来自读书。但斯密在《国富论》引用过的许多材料,在原书上看不出来。可见斯密是在自己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引用的。斯密在法国旅行时与重农学派学者有过交往,他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实际受重农学派自然秩序论的影响。

  1739年斯密在爱丁堡结识了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他成了斯密终生的挚友,斯密的思想受休谟“人性论”影响甚大。1764年起斯密到法国旅行,与法国思想界代表人物伏尔泰、博物学家邦尼特等交往甚多。斯密能交这么多朋友与他的虚怀若谷有关,杰里米·边沁批评了斯密的最高利率观点,斯密接受了这个批评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亚当·斯密也给我们留下了两个谜。一个是“价值之谜”,或称“价值悖论”:斯密注意到,水是生活必需品,对人的价值极高,但价格很低;钻石是奢侈品,对人的价值并不高,但价值很高。这种矛盾现象,斯密没有作出解释。另一个是斯密著作中 “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在《国富论》中,他从物质利益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己主义的经济观;但在另一部名著《道德情操论》中,他又从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种利己与利他的不一致,被经济学界称为“斯密问题”。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家已用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开了斯密的价值之谜。边际学派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它所包含的社会必需劳动量,而是消费者从消费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效用,即消费该商品带来的满足或享受程度。尽管水是必需品,效用大,但其数量极多,价格低是正常的。钻石虽然效用不大,但数量远远少于需求,边际效用高。这种解释已在经济学中得到公认。另一个谜就不那么简单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即私欲与道德、利己与利他的矛盾。斯密也给了我们一些思路:一是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价格把利己行为引导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方向,即实现利他;二是建立社会道德和法律制约机制,《道德情操论》即论述道德规范问题,只不过斯密没有来得及把这些思想全都讲清楚而已。







魁奈


  重农学派的中国情结


  重农学派是继重商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重农学派的形成以1756年其代表人物魁奈在《百科全书》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为标志,到1776年另一位代表人物杜尔哥失去政府高官地位而结束。这个学派活跃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经济学说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重农主义倡导顺应自然秩序,提出了著名的“自由放任”口号。他们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惟一产生剩余的部门,同时他们也重视整体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重农学派有一个与其他经济学派不同的显著特点,那就是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对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极为向往。但这些经济学家并没有来过中国。17-18世纪,欧洲文化界都相当迷恋中国文化。莱布尼茨发表过《中国新论》,伏尔泰根据中国的《赵氏孤儿》写成剧本《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孟德斯鸠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把中国作为秩序良好的榜样。狄德罗亲自在《百科全书》中撰写“中国”和“中国哲学”两个条目。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和杜尔哥都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魁奈尤其赞赏孔子的学说,自己也有欧洲孔子之称。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写成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并在该书中第一次系统说明了重农学派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以马克思的话说,杜尔哥是“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最高峰”的代表。杜尔哥非常关心中国对农业的保护及重农思想,所以当两名来自北京的留法学生完成学业准备回国时,杜尔哥建议由政府出面使他们再留一年。杜尔哥的名著《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应这两个中国学生的要求而写的。此书成为中国学生撰著的《中国问题集》的“总序”。重农学派是打着封建招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这一学派中许多人出身于封建贵族并且是达官贵人,因此总打着封建招牌,把自己说成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重农学派体系的矛盾。当然,理解重农学派中国情结的关键还在“重农”这两个字上。重农学派的出发点“是在法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不是在英国这个以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为主的国家”。重农学派把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基础,认为重商主义破坏了法国农业和经济,所以表现出了强烈的反重商主义倾向。




  被误解的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1766-1838)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在当好牧师之余勤奋研究经济学,著作颇丰,涉及当时社会关注的许多问题。但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却一生清贫,被历代人批判。经济学也由于他而被卡莱尔称为“忧郁的科学”,这个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马尔萨斯清贫,这要怨他自己不善理财。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在于学术观点被歪曲,从而被各个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共同指责。马尔萨斯受到批评最多的是人口论。人口论的错误在于把动物的繁殖规律用到人类,并且低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人口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工业社会的高出生高死亡,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以后的高出生低死亡,第三阶段是后工业社会的低出生低死亡,这时低出生的原因更多是社会经济的。马尔萨斯正是生活在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

  但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反动”、“恶毒”,相反,他是从对人类未来关心的角度来考虑人口问题的。当时人口剧增的确是社会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尔萨斯严肃地正视问题,而且,其观点确有局部的真理性。从短期来说——这个短期也许是几十年——许多国家的确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贫穷,现在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还是如此。所以要在发展中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人、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最受指责的是对穷人的态度,说穷人不该来到世界上(在以后的《人口原理》中这些话删掉了),并反对修改济贫法给穷人盖房子等。这更使人产生许多误解,认为马尔萨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计划地减少人口。

  也许是由于人口论的原因,马尔萨斯的经济学理论被扣上“庸俗经济学”的帽子,变得一无是处。其实马尔萨斯的许多观点比当时的人,包括李嘉图这样优秀的经济学家,有着更高明之处。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是重生产而轻消费,重供给而轻需求的,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理正是其体现。但马尔萨斯重视需求,他强调了非生产性消费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凯恩斯认识到马尔萨斯这种观点的意义,并受启发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通论》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承认他的理论来自马尔萨斯。





凯恩斯


  凯恩斯与罗斯福


  1933年,罗斯福在美国经历了四年大萧条之后出任总统。在政治学家雷蒙德·莫利等人的策划下,他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新政,其中心是政府举债扩大公共工程支出。罗斯福的做法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1933年底,凯恩斯在《纽约时报》发表《致罗斯福总统的公开信》称赞罗斯福:“你使自己成了世界各国致力于在现存社会制度中用合理的实验手段除弊兴利之士的受托人。...... 如果你大功告成,那么将无处不以新的更大胆的方式进行尝试。”罗斯福的新政当时在国内尚受到一些守旧派人士的反对,有凯恩斯这样世界知名经济学家的支持,罗斯福甚为高兴。他们双方都颇有好感。

  1934年6月,凯恩斯受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访问美国,他由劳工部长珀金斯安排,会见了罗斯福总统。但这次会见的结果并没有预料的那么好,珀金斯在他写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罗斯福》一书中作了记载。本来珀金斯希望凯恩斯把事情说得具体些,不用数学公式推导,而用经济常识推理去说明问题。但凯恩斯却把“国民收入、公共和私人开支、购买力以及用公式推导的精细论点,通过数学方式进行表示。”由于只“谈了些玄虚的经济理论”,罗斯福认为他“留下一整套废话”,“他应该是一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见罗斯福对他的理论颇为茫然,也对罗斯福感到失望。也许凯恩斯和罗斯福的这次会面正预示了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合作的困难。从这次会面来看,困难在于表述方式。凯恩斯高估了罗斯福的经济学修养,用了数学方式。现代经济学家运用数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深了。政治家们当然无法理解这些东西。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的分歧还在于经济学家只是从经济本身来看问题,而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政治和社会等各种更为复杂的因素。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的作用是认识世界。把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的实用技术,这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误解。





熊彼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1883-1950)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后到英国游学。当熊彼特24岁时,吸引了比他大12岁的茜芭,两人很快堕入情网而结婚。1907年,他与夫人到埃及开了律师事务所,熊彼特把女王的地产租金减了一半,却使女王的收入翻了一番,显示出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财能力。同时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内容》,这使他成为欧洲经济学界的名人。1909年熊彼特回到奥地利,在格拉兹大学任教,并于1912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奠定他一生事业基础的创新理论。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视为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它是来自内部的创造性的对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如同生物界的突变一样,可以称为“产业突变”。在静态体系内,资本、人口、技术和生产组织都不变,竞争的结果价格等于成本,没有利润。这样的社会是停滞的。在动态社会里,企业家创新者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效率,使成本低于价格而获利润。创新总是先由个别人进行的。但创新活动所得到的利润鼓励其他人模仿,形成创新浪潮,这时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社会就进步了。

  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熊彼特把茜芭送回英国,他们的婚姻事实上结束了。1918 年以后,熊彼特出任过私营皮达曼银行总裁,还到波恩大学任教,这是他学术事业的又一个高峰。1932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当教授。1937年与经济学家伊丽莎白·波蒂结婚。两年后,熊彼特出版了两大卷一千多页的《经济周期》一书,他在书中用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他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创新活动引起的原有均衡的破坏和向新的均衡的过渡,并不是什么社会灾难。创新普及之后赢利机会消失,在新的创新没有出现之前,就会由于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减少而引起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而再次繁荣。经济周期正是由创新所引起的繁荣和衰退这两个阶段的交替而形成的。熊彼特还阐述了创新的大小引起周期长短的原理,这对后人也很有启发。1950年熊彼特去世,他妻子替他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经济分析史》,这是熊彼特用了九年时间写成的书。他妻子还把他以前写的一些文章编辑成《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出版。





米塞斯


  米塞斯与计划经济


  奥国经济学家米塞斯(1881-1973),早在20世纪20-30 年代那场关于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讨论中,早已预言了计划经济必定失败。其实米塞斯做出这种预言已经不止一次了。据他的学生,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洛普回忆, 1924年他当学生时经常陪米塞斯回家,路经国家信贷银行时,米塞斯总说这家银行迟早要倒闭。1931年这家银行果然倒闭。米塞斯妻子马格瑞特在回忆录里也曾写道,1929年国家信贷银行有意请米塞斯任高职,但米塞斯拒绝了。他说:这家银行快要倒闭了,我不想让我的名字和此事联系在一起。

  米塞斯1912年曾出版《货币与信用理论》一书,该书用边际效用理论解释货币问题,并用这种理论解释经济周期。根据这种货币理论,随着货币量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货币就会贬值。当银行发行的货币量太多,边际效用为零时,货币将一文不值,发行银行倒闭当然就是迟早的事。米塞斯对计划经济失败的预言也绝非空穴来风。“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尽管仅仅是开始,但弊端已经暴露,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物资严重短缺。米塞斯看出这种经济体制的问题,1920年发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计算》,拉开了这场争论的序幕。1922年他又出版了《社会主义:一种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通称《社会主义论》)。与他站在一起的是另一位奥国学派经济学家哈耶克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社会主义的支持者、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英国经济学家迪金森等人起而迎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计划经济大论战。这场论战持续了近二十年,过了将近五十年之后才有了最终结论。

  米塞斯的基本观点是,计划经济用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用计划体制代替了市场调节。 “没有自由市场,就没有价格制度,就不能进行经济计算。”没有经济计算的经济体制必定资源配置失误,效率低下。而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这符合人利己的本性。人的理性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决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之下,这些分散的决策会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

  米塞斯在经济学中的贡献还不仅仅是货币理论和对计划经济的分析。他在1949年出版的《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经济学中极为难读,又意义深远的书。该书以人类行为学的一般理论为经济学的基础,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问题必须根据人类行为学来讨论。





哈耶克


  哈耶克与康德拉杰夫


  在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学家被误解或蒙冤受屈,都是难免的。哈耶克和康德拉杰夫就是两个很典型的例子。

  哈耶克的学术地位今天已是举世公认,但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却是有争议的人物。作为奥国学派的重要成员,哈耶克在20世纪20-30年代关于计划经济的论战中崭露头角。1931年他受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邀请到伦敦经济学院讲学。此后哈耶克成为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改变哈耶克命运的是他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这本书的中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在学术界和经济学界,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贬多于褒。早在二战前,西方学术界和文人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忧心忡忡。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时尚。在经济学界,即使不信奉社会主义的人,也是信奉凯恩斯的。当时凯恩斯主义已成为主流。哈耶克的这本书却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哈耶克写这种媚俗的通俗读物,无异于学术上的堕落。哈耶克在自传中也说到,写这本书“使得自己在同辈的经济学者中名誉尽失”。

  《通向奴役之路》的出版和他与原配夫人的离婚,使他不得不在194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但哈耶克是幸运的,尽管他在经济学界声誉扫地,毕竟还可以研究他的学问。这样,直到1974年,他终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于1992年去世。

  康德拉杰夫则没有那么幸运。康德拉杰夫(1892-?)生活在俄国,早期以研究俄国经济和农业问题著称,25岁时就担任过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粮食部副部长。他广泛收集资料研究经济中的长波现象,并于1925年发表了至今仍受重视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这篇文章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价格与生产的资料,提出存在着50-60年为一个周期的长周期理论。他把从18世纪80年代到当时这一百四十多年分为三个长周期。根据这种理论,当时(20世纪20年代)是第三个长周期的下降时期,但以后仍会有上升时期。这无非是一个学术观点,但这个观点却与斯大林的资本主义总危机论发生矛盾——总危机表示资本主义要死了,哪会再有上升呢?康德拉杰夫为此倒了大霉。他的理论被指责为“错误的和反动的”,后又在1930年被指控为组织劳动农民党,被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推测他死于1931年。林行止先生则根据有关资料,推测他死于1937年。

  摘自《话经济学人》,梁小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more

张五常;经济学家的影响力

"经济学者可以影响思想:你读我的文章,或多或少——是好是坏——你的思想被我影响了。但说到影响政策,蒙老兄恐怕要拿出显微镜来!"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文章页数:[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欧元之父蒙代尔,对神州大地情有独钟,最近劳师动众,搞一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排列。朋友说,一个令人失望的含意,是中国的经济学人材凋零。相对之下,印度的经济学近于人材鼎盛,曾经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的,整个亚洲的经济学,印度佬跑先几个马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曹操到 ,曹操就到。一位曾经有一面之缘的印度经济学教授,从加州大学不远千里而来,与我共谋一醉,畅谈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事。此谈也,使我觉得在炎黄子孙中不容易遇到一个像他那样优越的经济学人材:反应快,思维清晰,简单的理念掌握得好,而更重要是懂得以普通常识推理。印度人的经济思维很有两手是行内公认的。
十分欣赏中国的经济发展,频称奇迹。话题当然转到印度,他说印度比中国慢了十年。「只是十年吗?」我问。他显得有点尴尬,大家再把话题转回中国那边去。二十多年前,印度的人均收入远超中国,但今天倒转过来。如果我们把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学人材及经济发展速度来一个统计分析,其连系肯定是负值!
材凋零的国家经济增长得快,经济学人材鼎盛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却输了几条街,说明了什么呢?不能说经济学毫无用处,因为这门学问可以推断,有很强的解释力。可惜说到以经济学影响政府改进民生,就不容易拿出证据来。
在人口的百分比上,日本与韩国的经济学者比中国的多,但这两个民族的经济思维也不见得有过人之处。然而,与今天的中国一样,他们的经济发展也把印度比下去了。自一九六九年诺贝尔开始颁发经济学奖至今天,获奖者绝大部分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但美国搞反托拉斯九十多年,坚持最低工资,七十年代大搞价格管制,而近来屡次反对廉价产品进口,使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经济学大师的影响力在哪里。
为经济学家的思想影响政策,我认为他的大政府思想是被利用了——影响与被利用是两回事。众人皆说佛利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促进自由经济的思想家——为了恭维我也曾这样说。但佛老屡次说,他的影响是零。
一回事呢?气象学家说有温室效应,将来会水浸地球,不知是真是假,但各国政府无不关注,考虑应对。世卫组织指出禽流的杀伤力,其实可能是故老相传的鸡瘟,数以万计的鸡只立刻遭殃,鸡价上升逾倍。如果我说中国政府垄断电讯会妨碍重要的商业发展,其可靠性毫无疑问,一字都冇咁浅,但有谁会听我的话而取消这垄断权呢?
到证据经济学家可以影响政策,不是因为经济学胡说八道,也不是经济推理湛深难明,而是因为经济政策的改变会有受损的人,压力团体争取利益无日无之。识时务的建议被接受,不识时务遭淘汰,而那所谓「接受」,通常是被利用罢了。
代尔发起的「影响力排列」游戏,我认为虽然难以量度,经济学者可以影响思想:你读我的文章,或多或少——是好是坏——你的思想被我影响了。但说到影响政策,蒙老兄恐怕要拿出显微镜来!朋友问:他不是影响了欧元的成立吗?我回应道:一九八五年我在北京首钢建议把所有权与使用(经营)权分离,推行国有的私产制,偶一命中,但可能北京老早就这样想。(二○○四年十月三十日)

more

贞洁旗帜孤独飘 细说“吴敬琏忧患”

I don't agree with the Gao at all. Wu may have insufficient formal training in economics, but those who has may not be able to make more correct predictions than Wu's either. Not to mention few economists in China can be considered better trained than Wu. Gao, apparently, was attacking Wu, however not at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time.


作者:高小勇  来源:新民周刊   发表日期: 2004-12-21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文章页数:[1]
  (一)

 我是在落叶滚滚寒风直行的时候回北京的。
  每年这个时候,不少媒体开始岁末盘点,议论世事,臧否人物。而吴敬琏,经常出现在候选人之列。在风硬叶颓之际,说起吴敬琏,不禁联想到一面旗帜,它孤独地飘扬着;孤独,是由于它贞洁。我大约是1990年夏天认识吴敬琏的。当时为《经济学人》周刊(《经济学消息报》的前身,命很短,它只出版了 8期),我在北京邀请薛暮桥、吴敬琏、厉以宁、张卓元、杨培新、樊纲、钟朋荣等经济学家做“特约撰稿人”。吴敬琏正忙着与中国财经出版社一位姓袁的编辑联系,出版他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的书。
  那时候,“市场经济”是很敏感的词。但吴敬琏对这本书的“不合时宜”,似乎一点都没有感觉,说起书的内容很投入。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在北京组稿,接触经济学家不少(至今想来,我见过的经济学家可能是较多的吧,国际国外一块算上)。吴敬琏的“ 纯粹”并不多见。当时有的名声很大的经济学家,在见面时和电话里爱谈与别人的关系、爱谈自己和自己观点与某位高层领导的关系。当时还不是北大经济学院院长的刘伟,跟我讲的一句话,对学者关心学问不够的情形概括得很准确:“生怕上面不信任他。”

  吴敬琏并不在乎上面信任与否,他只在乎和忠诚于自己的信念。他身上表现出的优秀知识分子的血性对我触动很深,我除了在《经济学人》创刊号的一版上刊登了他论市场经济的一篇文章,在其他版刊登了他《论竞争性市场体制》那本书的广告外,还要了许多书,让我在大学里当老师的弟弟帮助推销。这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学人》周刊的命运。那年春节刚过,一到报社上班,一脸惊恐的报社领导将一份电报交给了我,电报上谴责两条,第一条就是“用市场经济反对计划经济”。

  我曾在《五常之谤》一篇文章里说吴敬琏品性高洁为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这是我的心里话。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的感觉是很准的。

  有一年,国家统计局在友谊宾馆开一次刺激经济给地方铺项目的研讨会,我应邀到会。我说,既然国库买单就应该多修乡村公路便于农民产品变现增加收入和需求,而不是修建那些铁路和高速公路,千里不运草,单个农户的产品利润连交过路费的钱都不够。参加会议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华裔经济学家刘遵义支持我的看法。会后我与刘遵义聊,他说到这次来获高层接见。后来有人又告诉我,刘遵义与政府高层会见是吴敬琏撮合的,吴敬琏感觉某些问题劝谏困难,请国外权威来讲道理。当时,我遽然深感吴敬琏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高层是很尊重知识的。1994年我去美国采访了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采访内容后来被列入了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刘遵义的名声很大,据说他准确预言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那么,吴敬琏请他来讲讲对中国经济的意见看法,高层想必会耐心琢磨和权衡。“文死谏武死战”是我国传统的政治道德。但死谏、精忠报国,并不就是死,“死”更多当耐心、当方法讲。

  我想,一些“生怕上面不信任他”的经济学家,是不会,也不敢,像吴敬琏那样虽然已身居庙堂之高,却依然宠辱皆忘,不畏“自取其辱”的。胆敢抱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念,是需要有几乎与生俱来的价值观才可以支撑得起的。所以,凡是有关吴敬琏权钱的言论我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我猜,吴敬琏这副风骨,与他出身媒体世家,与1968年至1972年在河南他跟顾准那段同甘共苦亦师亦友的患难生活相关。

  我少年时经常在母亲和姨妈的督促下,背诵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古文,对心怀天下洁身自好的人向来敬仰。然而,吴敬琏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却多少让我敬而远之。

  除了《经济学人》创刊向吴敬琏约过那次稿外,后来办《经济学消息报》十多年了,我没有向他约过一次稿。虽然与吴敬琏还有一些相逢和电话,也去他被书本搞得凌乱的家里看过,但时间都不长。我喜欢打交道的倒是那些似乎并不那么圣洁的青年经济学家。与吴敬琏隔膜,倒不是因为他是长辈。事实上,前些年在北京,就常去看杜润生老人,常常谈得开怀大笑,而杜老年岁远比吴敬琏要大。如今想来,大概是:尽管我也欣赏吴敬琏干净人生、心忧天下的肝胆,但对他的一些观念和观点并不以为然。

  1992年小平南方讲话披露后,北京不少经济学家很激动,聚会鼓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会后就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会上这些的言论在哪里发表。讨论时,有人说就在我主持的报纸上。吴敬琏表示犹疑,借用样板戏《沙家浜》里的一段台词说:“不知道高小勇姓蒋还是姓汪。”他的话,是跟吴敬琏很亲密的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后来转告我的,还关心地问我在什么时候得罪了他。我是做媒体的,因此对吴敬琏的话很反感,我以为他对报纸上刊登与他观点不同的经济学家的文章有意见。当时,报纸上也刊登宋涛、吴易风、卫兴华、有林等人的文章。时任《求是》杂志总编有林被人叫作“有计划”,吴敬琏被称作 “吴市场”。观点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但我认为,言论自由不是指尊重与自己同样意见的自由,重要的是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的自由。对于办报人而言,就是要注意把不同意别人观点和发表别人观点小心区别开。坦率讲,我并不同意左大培的文章,但当年也发了他那篇《鼓吹通货膨胀与利益驱动》的文章。为这篇文章,我与北大一位著名经济学家通电话,他很生气,说他们决定不给《经济学消息报》写稿了。我只好说“随便”,把电话扔了。进入媒体,我记得最清楚的告诫就是“我反对你的意见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因此,吴敬琏关于“姓蒋姓汪”的说法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我觉得,中国年轻的经济学家尽管没有了吴敬琏身上常见到的两袖清风坦荡直言的圣洁,但他们的思想和做派让我感到更多的现代性。樊纲、林毅夫对报纸和我本人都给予了很多支持。但是,报纸发表批评他们的文章,我从来不与他们通气,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报纸发表了批评他们的文章,问过我一句。谈起的只是报纸的质量,关心报纸的发行。杜润生老人也很宽容,我听他讲,当年他是力主农村承包制的,但同时对南街村等地方保持人民公社和集体所有制又主张选择自由。

  (二)

  25年来,吴敬琏的确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位经济学家。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心情有些复杂。吴敬琏从1984年批评简政放权加重地方封锁割据,到最近发表《谨防片面追求重型化》的长文,如果说从知识的角度看,影响大多是负面的。

  1984年从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归来的吴敬琏,指出中国必须避免走行政性分权的道路。他也认为自己在中国经济学文献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分权的概念。他反对简政放权的措施,认为加重了地方封锁割据现象,企业并未获得应有的自主权。但是,正是简政放权展开了世界罕见的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并让中国至今受益。也正是在财政包干这种约束条件下,地方官员才将自己的最大化目标放在发展改革上,放在鼓励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上,放在降低政府的价格上,放在专心做大GDP来发送自己的政绩信号上。吴敬琏谴责GDP崇拜,我不知道在局限下官员会崇拜什么,会选择什么行为,中国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不通过不断做大GDP来消化还能通过什么神仙魔术来解决。是的,简政放权是地方封锁割据的原因。但改革和其他事情一样,没有免费午餐,总有成本代价。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你能把地方竞争的好处和统一市场的好处都要吗?实际上,只要地方竞争的收益比封锁割据的成本来得大,事情就是要得的。地方发展了,需要更大的市场半径时他们会自己去谋求“统一”,这是市场演进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看到的景象。地方竞争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但当年却是吴敬琏极力谴责的内容。

  吴敬琏还批评当时的简政放权使企业并未获得应有的自主权。然而,一个基本的问题他考虑欠周:那就是一个没有剩余索取权的厂长与一个行政官员,管理同样一个企业,究竟有多大的不同?还不是半斤八两的事?再说,国有企业与行政管制应该是很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为了防止租金耗散。这一点,想想现在那些有自主权的国有基金公司是如何行为的,就不难明白其中道理。事实上,吴敬琏后来爱讲的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不正是有了自主权的国有企业的问题吗?

  时近年末,吴敬琏又发表长文《谨防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倾向》。读后,一种强烈的感觉遽然升腾:他尽管有“吴市场 “的美誉,但至少在这篇长文里表现出他并不知道什么是“价格”。

  吴敬琏是最早指出这轮经济过热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代表人物。他们把原因归咎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这篇长文只是进一步把批评具体化,认为国家经济过热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重化工产业所致。

  其实,中国经济过热是世界经济的局限大变后的一个结果。美国的“9·11”之后,恐怖主义无疑使美国变贵了。价格高了自然需求会变小。美国的外商投资向来居世界各国之首,“9·11”后变贵的美国,让投资需求唯恐躲避不及,2002 年的外商投资跌落在中国之下。这一上一下,说明“安全”成了价格的重要变量。中国安全,要到中国去便宜地生产;由于投资减少而减少了收入的美国人发生购买替代,要买便宜,而中国是生产便宜产品的大国。这种情况只要看看中国2002年、 2003年的外贸数据,看看这两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就十分清楚。外需购买的是我们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产品,而制造业并不是无烟产业,它要用电用煤用油用原材料;而外商直接投资也要用电用煤用油用原材料。我国的经济过热,到底是外需增加所致,还是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引起的呢,抑或是对经济信息更充分更敏感的地方政府感觉到外资汹涌而起的呢?我以为事情并不难判断。如果过热是因外资而起,吴敬琏怂恿把板子打在地方政府的屁股上究竟是对是错呢?这是一个外贸已达GDP一半以上的大国需要认真斟酌的问题。

  吴敬琏文章中尤其批评了浙江的一些政府追求重化工产业导致了当地的资源出现严重短缺。但是,正如他文章里所说,浙江电力弹性系数大多时候是1:17,应能满足需求。可为什么严重缺电呢?原因究竟是吴敬琏批评的片面追求重型化呢,还有另有更重要的原因?浙江有制造业优势,向来外资也不多。但在“9·11”后,浙江成了外需满足的主要市场,增加了许多外商投资。而这些都是增加资源需求的新的更重要因素。我以为,吴敬琏对地方政府的专注,更多是想当然的褒贬,是很难发现真实世界里“价格”与行为选择之间因果关系的,也与经济学、与科学相距甚远;这种关注如果产生了影响,那更是一种不幸。

  吴敬琏也是一位不多见的酷爱学习的老人。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话里告诉他,林毅夫在文章里引用了国外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连声追问我作者是谁,出处何在。我在美国采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回来,他赞扬评论说,是一次“站在巨人肩上的行动”。我不清楚,吴敬琏究竟站在哪个高度上。

  科学,凡称得上科学的东西,都是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看世界。比如,经济学就是从价格的角度看人的世界,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牛顿的物理学,从力的角度看物理世界、分析物与物之间关系一样。这种东西简单而又深湛,它既能使已有的事实首尾一贯,又能在推论事实时左右逢源。我弄不清吴敬琏的那张知识坐标图是什么样的,在他的框架里能自圆其说地容纳下多少事实?

  我个人的看法是,吴敬琏等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文明进步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他们心忧天下不满现状,由于他们大都离庙堂近,说话写文章有逻辑,他们的不满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就比普通平民的不满来得有力量。吴敬琏的位置,他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成就了他在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中的杰出。但不满,甚至有力量的不满,并不一定有质量,并不一定就是知识,就是科学。

  历史的长途上,心怀不满的知识分子迤逦一路,屈原、杜甫、范仲淹、苏轼、康有为等,数不胜数,但他们留下的更多是人格力量和漂亮文章,却没有传承下多少知识。有知识的有科学精神的不满才有理性才更有建设性。我个人一直遗憾,吴敬琏最有影响,但并不是我国最有科学精神、最有知识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圣人一样,更多传承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格风骨,肝胆道德,而不是知识和科学。

  冬天是收藏的季节。这是我在结束此文时突然想到的。然而,收藏却有收藏的惆怅。

  历史收藏了许多不朽。东西方留下的不朽,是大不一样的。西边留下的大多是科学和知识。笛卡儿、牛顿等等,让人记得的是科学和知识,他们道德如何后人并不大清楚。事实上他们并不高洁,甚至品性有些猥琐,但他们的知识至今让人类受益。

  我们的不朽呢?

more

國外企百強去年納稅零成長

中央社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公佈的二零零四年度中國納稅五百強企業排行榜,其中外資企業納稅百強的總納稅額幾乎零成長。北京京華時報報導,在這份榜單中,二零零四年度外商及台港澳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貢獻的稅收為六百二十七億七千萬餘萬元,不僅與二零零三年持平,而且入圍門檻還由上年度的二億二千一百萬元,下降為二億零二百萬元。此外,納稅額超過十億元的外企,也從二零零三年的十四家下降到十家。榜單中,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超過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躍居首位,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升至第二位,上海大眾退居第三位。「中國稅務」雜誌社社長張木生表示,去年中國已經成為引資第一大國,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都賺得飽飽的,但是納稅卻沒有隨之成長,其中很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張木生說,希望中國的稅務相關部門能把這份榜單與納稅信用等級結合起來,對企業進行檢查。

more

张五常中山大学讲演录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地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1)明晰产权和交易费用是理解中国改革的钥匙
  
    1979年我来广州看我的姐姐。那时候广州晚上全是黑的,街上没有灯;市场上连一只鸡蛋都买不到(笑声),我的姐姐在床底下养鸡(笑声);到外面吃饭很难找到一家好的餐馆,有时候叫了菜也没有白米饭,因为那时候白米是要配给的。那是22年前的事了,在座很多同学可能还没有出世。
  
    两个多月前的农历新年,我又到广州来,到佛山一家酒家吃午饭。那酒家里有一条食街,你可以随意选购东西让他们煮,有汤水部,有海鲜部,有小炒部,有烧腊部……光是海鲜部里就有六种虾,任君选择,琳琅满目,多得不得了。那酒家全坐满了人。
  
    22年时间,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产权制度改了,生活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变化。如果中国还是70年代那种制度,那就连一只鸡蛋都买不到。所以产权对民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你们要听清楚,我说的是很简单的东西,这是经济学的基础。在鲁宾逊一人世界里是没有产权的。不需要警察,没有市场,没有银行,没有货币,没有经纪,没有公司,没有律师,只有鲁宾逊一个人。鲁宾逊的经济问题是很容易处理的,两个小时我就可以把你们都教会了。经济学的困难就在于多加了一个人。多了一个人后,两个人就成了社会。社会的定义就是多了一个人(笑声)--我喜欢从简单的角度来看问题。
  
    两个人都想要同样的物品,竞争就无可避免。有竞争就要决定输赢,这也无可避免。决定输赢就要讲游戏规则。你们打网球有游戏规则,田径也有游戏规则,弱肉强食也是游戏规则,走后门也是游戏规则(笑声)。有了游戏规则后,就可以决定输赢。比如田径的游戏规则是以谁快谁慢来决定输赢。所以竞争一定要决出胜负。
  
    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你一早起来就要开始竞争。你去吃早餐,在这社会里就得有人吃得少一些,有人吃得多一些,所以你的早餐也是竞争赢来的。现在的竞争很简单。我是大教授,但我没有优先权;即使我的父亲是政协委员,我也没有优先权;我考试考第一也没有优先权;但我掏出一张钞票来,我就有优先权了(笑声)。你想要个苹果,我也想要同一个苹果,我拿出2元,你不肯拿出2元,我就赢了(笑声)。
  
    这个用价钱来定胜负的准则,我们要感谢科斯发明的科斯定律:只有明晰产权,才有这种准则;取消了产权,就不会有这种准则。
  
    你们说我张五常赞成自由市场,但我只是说自由市场对生产增长有利。现在佛山有那么多东西买就是明晰产权的结果嘛。自由市场究竟好不好就很难说了。我只能告诉你自由市场是对经济有贡献的。如果你问我喜欢哪种制度,我喜欢全世界的财富、美女(笑声),全部要用读书考试来分配(笑声、掌声)。
  
    所以问题在于,决定胜负的准则可以有很多很多,市价只是其中一种。但假如市价不存在的话,或像以前那样是配给的话,那你们就要走后门,或者要排队。排队排上几个小时,然后花几毛钱买条鱼。你排队花的时间是浪费掉的嘛,你站在那里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
  
    但如果鱼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比如说10元一条,你能拿出10元就是你赢了;你拿不出10元的话就算你是高官的儿子也没用(笑声)。那你会怎么样?你就要去工作,去赚10元来买这条鱼。所以你要拿出10元,你就要对社会做出10元的贡献。
  
    市场是有交易费用的。你说要有明晰的产权,但明晰产权的界定和保障,都是很贵的。市场的交易会引致多种交易费用,比如说信息的费用、律师的费用、警察的费用。
  
    在华盛顿州,一个红苹果--我20年前在那里的时候,如果到果园里去买,自己摘--5美分一磅。但如果到市场上买,3毛钱一磅。香港出产的产品,在美国卖1元的话,在香港顶多只能卖1毛9分。在这1毛9分里,其中一半以上是工厂里的经理、秘书的薪金。所以在美国卖1元的产品,在香港的生产费用最多也就是3、4分钱。大部分费用都是交易费用,所以交易费用是很庞大的,你在交易里可以赚到很多钱。
  
    市场交易可以赚很多钱,大家都获利甚丰。不是赚1倍、2倍、10倍、100倍,也不是1000倍,起码赚1万倍,可能是10万倍,也可能是1亿倍,我也算不清楚。为什么能赚那么多?
  
    举个例子,1支圆珠笔,1元1支。这支圆珠笔是用塑料制造的,里面是石油工业的油,还有金属在里面,还有一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有一颗珠子在笔尖那里,可以有很多颜色的变化。现在国内劳动力工资水平,保守估计,是5元人民币1小时。就是说一个普通工人工作1小时就可以买5支圆珠笔。
  
    但如果要你自己从头发明、制造这支圆珠笔,就算在座的600人全是世界一流的天才,你们穷毕生精力,从一无所知做起--比如说你们是从一个荒岛出来的--我要你们制造1支圆珠笔,你们600人穷毕生精力也不能制造出来!但是现在就是一个挖路的工人只要挖上12分钟就可以买1支圆珠笔。
  
    在交易上赚钱,可以有如此大的利益呀!你看看你自己现在穿的衣服,要是你自己来制造怎么能行?自给自足在今天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我们这个世界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交易上赚很多很多。
  
    为什么能赚这么多呢?同学通常会说这是"比较优势理论",英文是Comparative Advantage。弗里德曼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但我不同意。现在他也同意我了(笑声)。比较优势理论有点帮助,但第一重要的是专业生产,专业生产使学习费用降到很低。大家各自专业生产,然后到市场上交易,大家的利益都很大。
  
    因为专业化的缘故,就有人去做专业研究。新的发明一出来,几千年都不会消失。你想到一点,他想到一点,日积月累就是很多。我们现在的日常用品,都凝结了许许多多前人的发明。专业研究、专业思想、专业生产,然后大家在市场上交易,大家都赚很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市场;要有市场,就要有明晰产权。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律。科斯定律不是你们在外面听到的那个,你们听到的那个是错的(笑声)。对的科斯定律就是:没有明晰产权,就没有市场。就是这么简单。
  
    产权的定义,是我发明的(笑声),有三个含义:使用权要明晰;收入的享受权要明晰;转让权要自由。所谓有转让权,是包括出租在内,所以使用权不是指一定要我自己使用,而是说使用的决定权是我的。我决定给你用,这也是我的权。当你有了这几个权利,这就是明晰产权的定义。
  
    举个例子。假如我这手表是值钱的,我要拿出来卖,就要价高者得,你给100元,我就卖给你。但是现在我这手表不卖,你们排队来拿吧。那得到手表的人排队所费的时间就会刚好值100元。但你花这些时间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呢?
  
    大凡财产任人取用,就会有这种后果:物品或资源的所值烟消云散。这就是我说的很重要的"租值消散定律"。比如说这个湖里养了鱼,这些鱼是我私人所有的,你去钓可以,给钱吧。但假如那个湖任人垂钓,所有人就会都跑去钓鱼。结果钓鱼所花的时间的价值,等于那些鱼的价值,结果鱼塘的租值等于零。如果鱼塘是公有的话,要不就没鱼在里面,要不就人人去钓,耗费与鱼的价值相抵消。但如果是私人的就不同了。我不会让那么多人去钓,我要收租,那就有租值存在。你要给租金我才给你去钓,我不会让所有人都去钓。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尽量减少租值的消散。其中一种减少租值消散的方法就是明晰产权。那个鱼塘是我的,你要去钓鱼就要付租金给我,你不给钱给我,我不让你钓,这是界定权利的第一种办法。
  
    第二种办法呢,取消明晰产权,但资源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权利是用等级特权来界定的。县有县的特权,队有队的特权,行政官员分多少级,老师分多少级,非常复杂。这就是用人来界定权利。
  
    要知道,在这个社会里,人一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坦白地说,这是上帝造成的,怎么可能平等?每个人都不平等。某方面是可以平等的,但不可能每方面都平等。在产权明晰的制度里,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不一样,有人富一点,有人穷一点。但正因为产权不平均,人权就可以平均;人权平均,就可以搞法治,可以搞司法,因为司法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资产不平等,但人权可以平等。
  
    但如果资源以人的特权等级来界定权利,人为界定权利,人权是不平等的,不可能搞司法制度,可以讲纪律,可是不能够讲法律。怎么可能讲法律呢?高官的儿子犯法,跟我的儿子犯法,处分就不同。你不能说这种制度不好,只能说这种制度是与明晰产权制度不同的。
  
    自由市场的交易费用很大,但交易利益也很大。中国改革之前,交易费用很大,虽然没什么交易。交易费用是指在鲁宾逊一人世界里没有的费用,所以根据这个定义,搞人际关系是交易费用,走后门也是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非常大。
  
    所以在国民收入里交易费用的百分比只要跌一点点,就会富有很多;但只要上升一点点,就会变得很穷。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中国的交易费用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非常高。我1979年回中国时,看到那些人上班时从早到晚就在谈论怎么拉关系,到什么地方才能买到一只鸡蛋,可见当时交易费用占的百分比一点也不低。所以中国改了一个制度,交易费用百分比减少了,一下子就富了很多。
  
    交易费用对人的生活当然是不好的。我上面那个定义,弗里德曼看了,也觉得是最好的一个。总之,交易费用占国民收入百分比越低越好。
  
    (2)中国的改革还应该更快些
  
    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把按人的等级来排列的制度改变为按资产排列的制度,这是重点所在。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已经算是做得相当好了。我在1981年写书推断中国改革的发生。我知道一定会有这种转变,但我没想到转变会这么快。但我是中国人,血浓于水,所以再快我也觉得不够快,我还是希望它能改变得更快。
  
    很多人赞成渐进,比如说斯坦福大学的刘遵义、钱颖一都赞成渐进。可是我不同意。他们理论上分析出来要渐进,但他们不明白这个世界。渐进有很大的问题,一定要急进。大致来说界定权利有三种方法,不是两种。一种是以人的等级特权来界定权利,改革前的中国就是那种;一种是以明晰的产权来界定权利,现在中国就是要改为这种情况。
  
    但中间还有一种,就是以管制来界定权利。界定什么权利?界定贪污的权利!这就是印度的情况。在印度,你管手表的进口,我管某种外汇管制,他管生产手袋的审批,各有所管。有管制,就有贪污。你贪污手表,我贪污手袋。这种权利界定得很清楚。贪污权还可以自由买卖,还可以继承,写进遗嘱里面。
  
    海关的贪污权也界定得很清楚。你星期一、三、五贪污,我星期二、四、六贪污(笑声),界定得非常清楚的。现在海关贪污权界定得很清楚,比如说走私的权利就界定得越来越清楚。你不相信的话,我可以拿一张价目表出来给你看,走私有这几种,你要我担保安全性有多高?绝对安全的是一个价。各种价格全都有,非常清楚。如果用管制来界定贪污权利的情况制度化了,那就无药可救。看看印度,无药可救嘛!(笑声)
  
    中国的问题是,上面要管,可市场是自下而上的,管制从上面来,又要讲市场,所以中间就撞得一塌糊涂。所以中国渐进的话,印度这一关就很难过。你要一步跨过去,所以我就说一定要快,一定要一整套的改革推出。弗里德曼提出一个"砍老鼠尾巴"的比喻。他说砍老鼠的尾巴要一刀砍下去,不要一寸一寸地砍,长痛不如短痛嘛!(笑声)弗里德曼经常说这个比喻。1993年我带他去见一位中国的省长。省长说,教授啊,我们中国的老鼠是很多条尾巴缠在一起的,先砍哪一条呢?(掌声)弗里德曼哑口无言(笑声)。我当然知道答案了,很明显嘛,所有尾巴一刀全砍掉不就行了嘛!(掌声)
  
    如果政策不是配套地一起推出来的话,麻烦就很大。哪样先做哪样后做,很难决定,很容易出错。弗里德曼一向主张放开价格管制,1988年我们向中国的领导人极力推荐这一点,结果一团糟。1991年,科斯拿诺贝尔奖,那次是诺贝尔奖90周年庆典,请我代表科斯发表演讲。我碰见弗里德曼,我跟他坐下来喝咖啡。我说,弗里德曼,我们建议中国取消价格管制,错了!他说,怎么会错啊?
  
    我说,那些国企解除价格管制,价格就会上升,但生产并不一定就会跟着上升,这就麻烦了。工人的工资不够买生活必需品,因为物价涨了,但生产没有增加。假如是企业的产权清晰,价格一上升,它的生产也会马上跟着增加,大家都获得好处嘛。但国企就不行了,因为国企是不管赚不赚钱的嘛,哪管你价格升不升?所以应该将国企产权明晰与放开价格管制一起进行。弗里德曼同意了。
  
    (3)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特权阶层维护的既得利益的问题。几个行业都给堵塞住了,一个就是金融。不开放金融,就不可能有金融中心。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一个金融中心是天大的笑话。刚才我跟你们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说,中国没有金融中心,不开放金融,怎么可能搞商学院?学生读的书,里面讲的制度啊,融资办法啊,都是外国的嘛。金融中心要搞,就要取消所有外汇管制,要允许外国银行进入,要让外国的经纪进来。但现在这些全都给特权控制住了。我看中美签定的世贸协定,看不到取消外汇管制,那怎么能行?
  
    第二个问题,要让农村的劳动力能够转入城市,已经转了很多,但远远不够。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比例太高是不可能富裕的。这很容易嘛,取消户口管制就行了。把土地给农民,界定他们的产权,允许他们把地卖了,拿着本钱到城里去碰碰运气,然后就完全不用再管,市场自然会搞掂。
  
    也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因为城市人口增加,收入也会增加,只要不贪污,治安一定能搞好。1868年,那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突然之间那个5岁大的皇帝,听了宰相的劝说,在一纸法令上签了个名,日本的土地权可以自由转让,农民无事可干,大量涌入城市,政府完全没有准备,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有。要知道,明治维新是日本经济大增长的时期。
  
    香港也是一个例子,解放后很多人跑到香港去,文革时候很多人跑到香港,香港一点问题也没有。还有深圳,20年来,深圳人口暴升10倍,有什么问题吗?一点问题都没有,政府千万不要管它(笑声、掌声)。
  
    第三个问题,要发挥中国最大的长处。最大的长处是什么?人力资源。中国人努力、勤劳、物美价廉(笑声)。脑力也厉害,好像在座各位的脑力就很厉害。怎么发挥这个长处?取消海关吧!随他自由进出口。中国人哪里需要政府来保护?我们跟老外竞争,政府为什么要绑着我们的手脚?保护我们就等于绑着我们的手脚,那叫我们怎么去竞争?我认为根本不需要保护,完全不需要。如果中国绝对开放,取消所有的进出口管制,与外国直接公平竞争,完全不需要什么世贸组织。中国人怎么可能输?不可能的!(长时间的掌声)
  
    (4)我起码有六七篇文章可以传世
  
    我对中国只是关心,无意改进社会。我知道自己不行,这是自知之明。假如领导人来问我的意见,我是乐意提意见的。至于他们接不接受,我是不紧张的。所以有什么会议之类,我从来都不参加。因为参加这些会议的经济学家都有他们的意图。很坦白地说,有些人自己买了很多物业,所以他给政府的建议就是要救物业。我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意见。弗里德曼对世界的影响举足轻重,可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言不由衷的话。这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
  
    15年前,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头头来找我,他叫我把我自己的论文思想写成一本书,言下之意是如果我这样做的话,获奖机会很大。我本来是准备写的,但你叫我写的话,我就不写!(笑声、掌声)正如粤语俗话所说"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
  
    有件事情我是感到很骄傲的,我可以肯定,我起码有六七篇文章,100年后还会有人读。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敢这么说的。(笑声、掌声)。
  
    关于企业的问题,我想了13年。我是研究计件工资合约的,因为科斯要退休,逼我写出来。我写的时候对科斯很客气,但我认为他是错的。我对艾智仁和德姆塞茨也很客气,因为他们那篇著名的文章错得就更离谱了。
  
    所以你看了我那篇文章,就知道他们是错的,我那篇文章是1983年发表的,名字是《公司的合约性质》。这是我写得比较好的文章,100年后还会有人看。企业的问题,那篇文章已经全部解释清楚了。我做研究是这样的,自己做过的,认为是满意的,交了出去,发表了,我就从来不再干预。就像我的"佃农理论",发表之后,几百篇文章批评我,也有赞扬我的,很多人要我回应,我从不回应(笑声)。
  
    关于企业的文章,一年有几百篇,你问我的话,我就会说,只有我那篇是对的(笑声、掌声)。我为什么这样肯定呢?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工厂里,对于那些计件工资合约我了解得很详细,我是拿着事实来分析问题,我不是在数学上绕圈子。所以我知道我这篇文章一定是最对的。
  
    我日日夜夜地写,刚一写完,我就知道,这篇文章一定可以传世。(笑声)于是我仰天大笑!(笑声、长时间的掌声)
  
    (5)对中国年青经济学家及其方法的评论
  
    现在还有很多经济学者认为产权不重要,他们搞的是所谓生产函数,英文叫"Production Function"。你说Production Function能解释经济繁荣吗?产权就可以!为什么今天这么多学者认为产权是不重要的呢?我的答案很简单:许多经济学家是很蠢的嘛!(笑声、掌声)
  
    现在很多年青的经济学家,我看不到他们有什么架构。经济学的目的不是改造社会,也不是数学游戏,而是解释世界的现象。一定要先有一个现象,然后才去解释,你一定要先知道世界是怎么样的。我所有的论著,都是从一个现象入手的,都要先了解世界,然后用很基本的理论解释这个现象。
  
    可是现在的博奕论,我不知道它解释了什么,我真的不知道啊。那些小年青,像杨小凯这样的人才,搞什么超边际分析,超这超那,是对什么现象超出来啊?他们算是比较好的经济学家了。超来超去,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看来看去也不明白。
  
    我走的经济学的路子跟这些小年青的主要区别在于,我对世界的事情认识很多,他们是坐在象牙塔里,很多数学,很多博奕理论,没什么内容。你要解释世事你就要了解世事,最蠢的学者就是解释完全不存在的东西。他们解释的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我几十年一直坐在玉器、古董市场里,走来走去就是研究这个东西。我也做过生意,亏本的也试过,这样才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事情。我和科斯的观点比较相近,他也知道很多。你可以到美国石油公司问,在世界上正式的石油专家中,真的懂的,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是张五常(笑声)。我做石油研究,花了6年时间,逐个部门,逐个油田(看),那些油是怎么出来的,我全都知道。
  
    像我的"佃农理论",就是要解释为什么台湾的农产品在管制下产量会增加。我写关于买戏票的文章,我是要解释为什么价格高的座位会先卖完。这全都有现象在那里。我写中国的婚姻,为什么女人会缠脚,为什么会有童养媳,这些都是现象。
  
    可现在,我看了一百篇文章,看完了连一个现象都不存在,这是什么?是数学吧?不是经济学啊!现在这个博奕论,已经搞了20年了,你告诉我吧,它解释了哪一个现象?给一个我吧,我只需要一个!(笑声、掌声)
  
    你说你要搞新理论,你要告诉我你的新理论能解释什么现象?你说的现象是不是事实?那些小年青,什么都没有,你问他能解释什么,他也不知道,因为他对这个世界不了解嘛。现在经济学家的数学,平均是博士数学家的水平,越来越厉害。但你问他这个符号代表什么啊?他就说不上了,搞得很抽象。
  
    你说经济学是艺术,数学写得很工整,很有学术性,这也是一种游戏,可以发表,可以拿诺贝尔奖(笑声),但你能解释什么?你能解释人的行为,我就服你;解释不了,就是废物。
  
    (录音整理:李俊慧)

more

中時【社評】變調的BOT

2005.09.11  中時晚報
號稱世界最大的BOT案台灣高速鐵路,因進度落後,延遲一年通車;高雄捷運BOT案也因泰勞暴動演出朝野相互推卸責任的戲碼;另一樁BOT案在民間企業集團紛紛放棄之後,政府不再採用BOT,收回自理,最近機電標也因乏人問津而流標,離完工仍遙遙無期。理想高遠、萬眾期待的BOT案,至此在台灣成了一團爛帳,慘不忍睹。

BOT所以被看好,就是放眼全球,民營企業的經營效率都大於官僚化、僵固化的政府部門,因此仰賴民間企業以興建(Build)、營運(Operation)、移轉(Transfer)的方式,減少公共公程的建設成本,提升營運效率,無奈政府部門一來對於BOT的操作技術不夠熟稔;二來對於公共建設的成本、效益與融資的評估也不夠準確;三來對於各家競標公司的優劣也未確切掌握;四來因沿襲已久的政商不當勾串生態未曾改變;五來因企業道德的普遍惡化,以致擔當與投入不足,使得BOT案嚴重變質,非但沒有節省公帑,反而紕漏連連,比過去政府招標、施工的公共工程還要花錢,效率反而更差。


尤其,總額接近五千億的高速鐵路,整個建設過程有如一齣荒謬劇。先是台灣高鐵本來是以純歐洲系統競標,擠下了純日本系統的中華高鐵,卻在中途變卦,改用日本規格,還因此賠上仲裁損失二十多億,而且當初以政府零出資取得優先議約權,最後卻讓政府有如被綁架一般,不斷擴充出資額度,銀行團也在政府強化保證下擴大融資額度。

高鐵進度的一再延宕,不只影響到台灣整體交通網路的健全性,其相關廠站周邊的經濟效益與相關新市鎮的規畫,也一併受挫,忽而歐規忽而日規,不只成為國際笑柄,也為未來營運埋藏安全威脅因子,成為BOT最負面的教材。

機場捷運攸關首都台北市的商務與觀光發展,也涉及台北市與鄰國各大都市的競爭力評比,卻因長生建設與中華工程相繼棄標,而由政府捨棄BOT,收回自理,也算是政府推動BOT政策的挫敗。高雄捷運在泰勞暴動事件之後,更暴露其規畫與執行的荒謬性,除了明顯剝銷外勞賺黑心錢外,政府出資與融資超過經費八成,無疑是以BOT之名行利益輸送之實,簡單說它就是一樁假BOT案。

交通建設採取BOT方式處處受創,但是沿線與周邊的房地產卻炒得震天價響,不少政客與商賈從中牟取暴利。與其說類似橘踰淮為枳的BOT案是因技術問題有以致之,寧可說這是一個惡質的政商文化有以致之,更貼切地說,是因社會道德的頹敗,造成大家所高度預期的美事,變成國家發展莫大的諷刺!要使硬體建設能夠上軌道,符合先進國家水準,文化面的軟體建設恐怕得先迎頭趕上!

友善列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