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Wednesday, February 08, 2006

大民主还是小民主?

今天的中国时报很有趣。先说在论坛版登出童振源的文章。作者是前民主进步党主席施明德的慕僚。观点很老是说台湾的前途要由台湾人民决定。所以说本地民主是最高原则。在新闻焦点上却登出驻美记者刘屏的报道说美国主张台湾问题要问两岸人民的意见。如果两岸人民一起民主的化,台湾岂能自外于中国?不少台湾人估计要大叫死定啦。其实关键就是台湾到底应不应该承认大陆对台湾有一定的权利,而大陆到底应该承认多少台湾人民对于台湾自身的权利。其实老实说,台湾目前地位已定。什么地位呢?既不是统一的地位,也不是独立的地位,而是失去自由,等待大国裁决的地位。

2006.02.09  中國時報
民主是最高原則
童振源


最近,為了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問題,在野黨批評陳水扁總統的政策是要改變現狀、走向宣布台獨;同時,陳總統則批評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日前提出的「統一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不符合民主的精神與程序。事實上,在朝野交鋒的過程中,朝野的共識也逐步呈現,「民主」正是朝野處理兩岸問題的共識。

陳總統與陸委會吳釗燮主委在說明政府的考量時,都強調「國統會與國統綱領」違背主權在民的精神、違反「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自由意志選擇」的價值。針對陳總統對「終極統一論」的批評,馬主席也回應「台灣未來的前途應該由全體台灣人民決定,不論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應該由台灣全體人民來選擇。」就此而言,陳總統與馬主席在台灣的主體性與兩岸問題的根本性是有相當高的共識。


面對中國的強大壓力,朝野應該擴大共識,而不是凸顯差異,使得中國能夠分化台灣、削弱台灣的力量,這不僅是執政黨的使命、也是在野黨的責任。在顧及台灣的主體性、兩岸的互動與國際的支持,台灣的中國戰略應該建立在三大支柱基礎上:民主、和平與繁榮。這三大支柱不僅符合台灣當前的國家利益,也符合國際的潮流與利益。

首先,民主原則對台灣的戰略利益在於:一、民主是決定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兩岸關係(台灣主權獨立)現狀之改變必須獲得台灣人民之同意,中國不得以武力的方式強迫台灣人民同意所謂的「統一」。二、民主是台灣爭取美國及相關國家支持的最大與最關鍵的資產。三、民主是台灣對中國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避免形成一個獨裁而強大的中國對抗民主的台灣,這可能造成悲劇的國際結局。特別是,沒有民主(台灣人民同意)為前提的兩岸和平結局可能是台灣投降中國,這絕不會保障台灣的利益,而是放棄台灣的利益。

其次,和平原則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包括中國、美國與日本在內,當然更是台灣的戰略利益。台灣的主要中國政策作為應該要取得主要強權(特別是美國)的支持,才能爭取台灣在兩岸互動過程中的最大利益。如果台灣在沒有諮詢與尊重主要強權的利益前提下推動重大的中國政策(與國內憲政改造),其結果只會更加疏離這些強權對台灣的支持,進而孤立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使台灣獨自承受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國際政治打壓。

特別是,台灣的安全保障不能只靠軍事力量、更不能窄化為軍事手段。唯有深化台灣的民主、訴諸於和平的價值、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強化國際經貿互賴關係、與維持國際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能力,才能充分保障台灣的安全與維持台海地區的穩定。

最後,繁榮原則也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這項利益不僅適用於中國、美國、日本、台灣,也適用於東南亞國家與歐洲聯盟各國。台灣是國際經濟發展相當成功的模範,在當前的國際分工體系與全球市場共享當中更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台灣應該善加利用這項優勢,強化台灣與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經濟交流、建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合作與利益共享關係,一方面促進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繁榮,另一方面透過國際經濟互賴關係強化台灣的安全保障係數。

(作者為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6.02.09  中國時報
駁扁談話 美:台灣前途要兩岸人民同意
劉屏/華盛頓八日電


針對陳水扁總統所說的「台灣前途由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決定」,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建議仔細讀讀美國的台海政策聲明;國務院發言人也表示,兩岸歧見之解決,應採行「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

陳水扁在台北市台南縣同鄉會團拜上提及「台灣前途」等語。國務院旋即表示「我們注意到陳總統這番話」。稍後的例行簡報會上,國務院發言人麥考馬克回答時表示,美國的台海政策眾所周知,「元月卅日,副發言人公開重申過。」麥考馬克接著依據備妥的資料唸出此一立場:一個中國政策、台灣關係法、以及美國與中共間的三個聯合公報。他說,美國此一政策維持改變,目標在於促進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緊接著,麥考馬克指出,美國不支持台獨,也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同時美國鼓勵兩岸對話,因為對話有助於和平解決歧見─「以台海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in a manner that is acceptable to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在國會的聽證會場外,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希爾回答本報系詢問時說,國務院最近重新公布了政策聲明,「而且是用書面的方式,把我們的立場說得很清楚。」希爾所說的這份書面聲明計有三段,其中第二段明載「以台海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化解歧見。

柯林頓總統時期,有關台灣前途,美國官員常說「應得到台灣人民同意」。但是柯林頓政府最後一年,由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Shirk)開始,美國說法逐漸轉為「應得到兩岸人民同意」。布希政府官員更多次重覆此一說法。現在此一標準答案刊登在國務院網站上。

前年五月,美國回應陳總統第二任期就職演說;前年十月,美國回應扁的國慶演說;去年二月,美國回應「扁宋會」的十點結論;美國政府使用的都是「必須得到兩岸人民同意」。

1 Comments:

  • At 5:09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所謂「民主」是解決內部權力爭奪的一種和平手段,就是以「數人頭」代替「比拳頭」的意思。
    而國際間的角力,沒有民主可言,比的是「實力」的大小,這一點童振源沒搞清楚。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