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Wednesday, October 19, 2005

林行止專欄 登天志與踏地行

公務員被經濟學大師佛利民稱為「建制內的暴君」,任何要削減官僚編制、人員和減薪的建議,在非議會體制中都難以實行!
Interesting!
If this is true, then the political and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will fail for sure. However, one quick question is: The Brittish Hongkong government never succeeded in cutting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its history?
If this is true, then I assume the number of government employees will grow forever in all of the non-democratic countries?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2005-10-13
一、
  昨天的新聞可真熱鬧,僅是內地和本港,便有神舟六號升空、行政長官曾蔭權宣讀首份「施政報告」和股市(恒生指數)再挫百分之二強;傳媒工作者之「疲於奔命」,不難想像。

  神六升空,內地和香港傳媒的報道鋪天蓋地,反映了國人大都十分關注、極為興奮的心理狀態。對於這種現象,有人視為理所當然,感到那是出自民族自豪的真情流露;有人則莫名其妙,認為美國太空人早於一九六九年登上月球,落後了四十年也只能太空漫遊的神五、神六,根本不值一哂……。舉國歡欣,尤其是出現一些以神五至神六演進度神速、較諸美俄當年或有過之的井蛙之論,便更顯得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子氣。不過,筆者認為國人的民族尊嚴飽受貧困摧殘,直至最近,國家領導人還以爭取人民溫飽為治國唯一標的,如今能在太空科技上有所成就,雖然從世界太空科學發展的角度看是前人已經走過而無足稱道的一小步,但是對中國人而言,則是朝向科技大國邁進的一大步,當中更有脫離貧籍邁向富裕社會門檻的聯想─事實可能正是如此─由是興高采烈,便屬理所當然。

二、
  和國人對神六升空的心理「反彈」一樣,港人看行政長官曾蔭權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同樣是充滿熱切的期待。經過董建華接近八年的無效管治,內耗之甚,哪個港人不知其苦?如今眼看曾氏在短短幾個月內便有板有眼地把政府運作重納常軌,又成功率領全體立法會議員北訪,緩和了京港之間某一矚目層面的僵持關係,加上經濟次第復甦的烘托,港人(當然不是全部)對曾蔭權政府的施政綱領,肯定比較寬容,不會那麽挑剔。

  「施政報告」的內容,並無新意,對香港的發展路向亦不明確,然而,這個看守政府的任期只有不足二年,曾蔭權可說是席不暇暖已要部署下屆選舉,這份「施政報告」只求「和諧」便難以再圖他想。事實上,曾氏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確是不易着墨─若大數「建華之治」的不是,作為董氏的首輔,他本人也難辭其咎,避而不提,顯然是較為「明智」,可是,既往不咎的報告,其來者可追的準繩便難以清楚說明。由於曾氏的任期只餘一年多,長期規劃更是從何談起?這是「施政報告」顯得散亂、充塞套話、缺乏清晰方向,甚至最後出現一段獨白有如神職人員宣道祈福的底因!

三、
  「強政勵治」和「大市場、小政府」,是曾蔭權的主要施政方針。「施政報告」的〈強政理念〉條,列舉的「強政」之道,不過是試圖把被外行領導內行的董建華所搞亂的行政體系重新理順(不離港英舊制的經驗)而已,健全制度等於把硬體完善化,從積極方面看,是行政系統分工仔細、層層負責,令官員清楚職能本分,有利政務推展;從消極角度看,則有可能製造更多繁文縟節、助長官僚習氣,令非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大權獨攬,由於議會沒有強力的反對黨,行政長官因而很易不受制衡。無論如何,這種辦事程序的「正常化」,並不意味會自動「強政勵治」。

  「大市場」有待開拓(能否成功不在主觀願望而取決於國內及海外的經濟條件),在「小政府」方面,曾蔭權則有掩耳盜鈴之嫌。定期把公務員人數上限縮減至十六萬(若官員人數減少是工作外判的結果,「小政府」便沒意義)不等於便是「小政府」;政府「體積」之大小,主要看政費開支佔GDP的百分率,筆者看不出這種比例將明顯萎縮,因為僅僅是中央政府層面特別是「特首辦」那種不脫「肥上瘦下」特色的膨脹,高薪高官會愈來愈多,加上「持續建設」及成立多個新部門,以至為達到「和諧」目的必須多方面注資,「小政府」只是形似而非實在。

  為了全方位發展經濟,「施政報告」建議在上海、成都增設香港辦事處,而在東歐(並未說明多少國)增設經貿辦事處,「負責東歐的經貿推廣事宜,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在未提出整頓本已重床疊架的海外辦事處計劃之前作出這種建議,與董建華的「亂治」,也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鄭經翰議員九月二十三日在本報「大班人語」欄題為〈本港駐外機構重疊浪費資源〉一文,資料詳盡,甚具說服力,當局卻視若無睹,不減反加。筆者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六日已有港府應設一個獨立部門統籌官方及半官方駐外辦事處之議……(收在《風雨賦歸》的〈港府應設對外商事署〉)。公務員被經濟學大師佛利民稱為「建制內的暴君」,任何要削減官僚編制、人員和減薪的建議,在非議會體制中都難以實行!

四、
  「和諧社會」已成為香港處處可聞的口號,可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達致萬眾一心、眾口一詞的和諧,真是談何容易,根本不是主流社會的追求;在民主國家,一心一德的和諧從未出現,議員們固然爭個面紅耳赤(有時還大打出手),政黨亦有內部矛盾,而不滿政府這樣那樣施政的團體和個人,經常上街示威抗議更不是新聞。

  香港能否「和諧」,本來並不重要,但既然有關方面視反政府示威和「政治噪音」為不和諧而要設法扭轉,亦無可厚非,只是沒有什麽能達目的的開明方法就是了。「破冰之旅」或「各主要官員及常任秘書長將會更多到內地增進溝通,立法會議員、區議員以至廣大市民多與內地交流接觸」,這類「新猷」,只是「例行公事」而已,與香港社會和諧的關係,扯不上關係。以筆者之見,香港社會「和諧」與否,要看北京能否準確拿捏香港民意並切實地回應而定。如果港人的訴求不為北京認同而向特區政府施壓,和諧社會是無法出現的。北京要從「委任」董建華連任上汲取教訓!從破除成見起用曾氏得到啟發。

  以當前的香港而言,○七─○八年「雙普選」雖為人大常委通過釋法否決,但當局不可對爭取「普選時間表」的訴求充耳不聞!

  特區政府能否說服北京稍作讓步以「安撫」這種訴求,對香港社會的「和諧度」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