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车轮胎买卖看中国经济
高小勇
有叶飘落
年前,好不容易找到杭州中策橡胶那个负责销售的老总,我想从他那里找点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感觉。
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销售排名全国第三。杭州中策的老总告诉我,与往年不同,2005年他们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不理想,尤其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增幅下降很大。货车轮胎选择的变化说明什么呢? 买货车轮胎人的多寡,说明轮胎的损耗的大小,轮胎损耗大小说明货车运输的多少,货车运输多少意味着货运量的大小,而货运量就是商品的交易量。而公路货运量的大小诉说的是什么呢?
我国GDP实现主要靠公路运输来搞定的。
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就表明,2004年我国货运总量是161亿吨,而公路运输就完成122亿吨,剩余的才是铁路、水运、民航的货运量。从货运量看经济增长,似乎比GDP要来得真切些,一般意味着真金白银的交易完成,不象GDP,没有真正需求的库存也算。尽管,从货运量看不出多少服务业情况,但一国经济主要还是需要运输来帮忙完成的经济,即使是在服务业很发达的香港、伦敦等地区。当然,货运量反映服务业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情况更准确些。顺便说一下,中国每年数不清的商品交易靠公路上不清的货车帮助完成并不是坏事。这一点我们与美国类似,最近的资料表明,美国的货运价值主要还是公路实现的,铁路货运价值仅占社会总价值的4.6%。这种情况意味着市场分工发育还好,比较优势原理支配着地方和企业的分散生产,市场的创新和细分,产品的多样化,意味着地方之间企业之间更频密的交易,意味着更多的公路运输。俄罗斯的市场没有创新出多少商品,最近经济增长靠油价飙生,跟沙特一样靠石油,相对不动脑子的大宗石油生产,就跟俄罗斯货运量主要靠铁路运输匹配。
既然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较准确地通过货运量反映,而一国的货运量又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来完成,比如我国公路货运量近整个货运量的80%。那么,通过公路货运量的消长是可以大致准确推论未来经济走向的。
但是,用公路货运量推论经济走势也有麻烦,因为它是一个总量统计数据,不大准确。多年的改革,运输企业大都民营化了,要么私人承包了国家的货车,要么就是许多私人的运输,数据很难统计准确。那么,要了解公路货运量大致的增减,中国经济的冷热,一叶知秋,需要一个更确凿的微观现象,一片更实实在在可观察的“树叶”,作为推论的基础。
经济学分析的下手处,如果是科学哲学所要求的“五官可及”的人的选择行为现象,有些好处。一,所谓真实世界经济学,就是不去为那些道听途说,被某些感情或其他什么东西夸大捏造的事;二是人的选择现象,常常既是分析的起点,同时又是经济科学用来检验假说的可观察事实。因此,所分析的行为现象越确凿越好。2002年底,我就是从人们观察上没有歧异的全国大面积缺电——用电选择的大幅增加现象下手,来推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
我的感觉是,分析最好从微观没有歧义的可观察的行为现象——也就是真实世界里的确凿的“一叶”——下手,通过分析锤炼出一个坚固的因果假说后,做一般化推论,一叶知秋时,再用反映选择总量的数据来验证假说。事实上,一叶知秋的分析,也就是好的微观分析,倒常常质疑出总量数据的破绽。比如,多年来,都有国内外学者批评中国夸大了自己的经济总量,而不太关心宏观经济数据的张五常教授,就通过自己一篇篇微观分析的经济故事,坚持说中国的经济总量被低估。最近国家统计局对GDP的有关修正,可以看出五常教授通过微观分析来推论宏观总量方法的力量。张五常、杨小凯都认为经济学没有宏微观之分,这是他们过人的深刻。其实,宏观统计数据除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可能会不真实外,还有就是反映人选择的总量变化的数据,从方法论上讲倒往往是需要解释的东西,或者是有待验证的经过分析推论出的预言知识。比如钢材涨价是选择增加的结果,是市场供求出清的后果,这往往是需要经济科学事先推论出的预言知识,是什么约束条件让人觉得现在钢材便宜,从而导致了比以往更多的人选择钢材,或者将要选择钢材。科学就是因果假说的事前推论与事后解释的不矛盾,又有事关未来变化的新知识。科学不能节约人们未来行为的成本就不会获得尊重。在约束条件变化远频繁于物理世界的人的社会,如果想通过科学基本的表达式“如果——那么”的因果假说,有力解释和演绎过去未来一大堆事物,可能你的“如果”、“那么”的指定和想象,最好是微观的可观察的确凿现象。
杭州中策就是一片确凿的树叶。
货车轮胎生意清淡说明什么
2005上半年,我与杭州中策的销售老总聊天,还意外发现他们前几年货车轮胎销售的增长大致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步,而且,各地货车轮胎销售的不同增幅与我查阅的各地经济的不同增幅大致同步。而在年末,这位老总就说货车轮胎的生意清淡下来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货车轮胎销售降幅巨大。这两个地区是中国经济两个发动机,过去的数据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公路货运量是与它们在中国经济总量分额大致一致,两个地区公路货运量占全国公路货运量的20%以上。两个地区货车轮胎的需求变小意味着公路货运量的收缩,而公路货运的需求变小,意味着商品交易量的增幅和经济成长放慢。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两个地方经济成长放慢,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炽热可能会逐渐冷却,至少是平平淡淡。尤其是考虑几年来是外需拉动中国经济的事实,而获取外需又主要是这两个地区,那么,预言中国经济未来两年不会再有需求拉动的紧张,应该是大致稳妥的推论。
另外,杭州中策货车轮胎销售的另一个事实,也同样有未来两年中国经济炽热不再的含义。杭州中策对美国的货车轮胎继2004年的高增长后,今年又有30%以上的增长。我曾经在南方周末写过一篇美国人收入变化跟中国外需变化之间关系的文章。说2002年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 2001年的1310亿美元大幅下滑77%,降至301亿美元。同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一下扭转疲态,暴涨了29%。也就是在这一年,外国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上升了20%,达到530亿美元。这一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居世界首位,第一次替代美国。意思是说美国外资减少了,就业相对减少,减少就业就减少了收入,美国人收入减少,要买便宜,而中国是生产便宜商品的大国。但2004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由上一年的300亿美元猛增至1210亿美元,重新恢复全球头号吸收外资大国的地位。中国位列第二,为620亿美元。如果说,美国因2001年恐怖袭击变贵,需求浩荡迁徙,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炽热只是一个意外的话,那么,2004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暴升,则意味着美国在某种约束下又变得便宜下来。外资增加就业增加。中国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在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美国卖得不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美国经济不错。美国人就业增加,收入也不错。与收入减少时不同,收入增加的美国人对中国商品的便宜不会再有过去的敏感,外需会在边际上变小。再说,汇率的变化可能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商品的价格和需求。
2005年夏天,在北大与林毅夫教授讨论他关于中国经济可能迎来通货紧缩的发现。我还不以为然,说如果看美国的情况或许如此,但如果外需考虑欧盟对美国的替代,通缩就不一定发生。因为欧盟的外需遇上了与“911”后的美国相似的情况,外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3740亿美元减至2004年的1690亿美元。最近两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都在急剧增加,2003年增长50%,2004年增长37%。2004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 1773 亿美元,增长 33.6%。来自欧盟的外需有可能替代美国。但看来这种替代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生。相反不好的消息是,2005年11月份反映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降幅较大,以及此消彼长的反倾销等等。尽管,出口并没有与外商直接投资一起降下,但这可能与人们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有关,即现在中国商品相对它目前的币值还相对便宜,能买则买。但这种因素估计是短期的。更多的事实是与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不景气一起,都在加强一个逻辑:中国经济在逐渐冷却。
需求变化分析上的教训
我们一个很崇尚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正确判断需求变化,尤其是能否大致准确判断需求变化的约束条件,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判断以及采取的措施,无论代价还是收益都会很高。
比如2002年。那年底,当时大面积停电现象意味着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无须多虑,可以把几年来苦苦应付通缩的精力用来搞新的制度安排。以往卖不出去的电突然有了更多人选择,说明某种约束的转变让人觉得电变便宜了,价低,选择和需求就增加。新的约束是什么,让人感觉用电比以往更有利可图?肯定是需要电的交易正在大量发生。交易增加难道经济不增长?后来我写文章分析了2002年交易增加的原因是美国2001年遭到恐怖袭击,这个事件使美国相对变贵,选择美国的生意至少边际上会减少,但美国是“世界之胃”,边际上的一点点变化也导致了需求的浩荡迁徙。中国适逢加入世贸,减少了世人眼中贸易的不确定性,制度上更加凸显了自己各种便宜,吸引了需求。后来公布的美国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次跌下世界首位,中国雄居第一的事实验证了我的推论。需求的迁徙当然导致了中国包括电、煤、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面紧张,以及超载、矿难、民工荒等其他后果。一些政府官员和不少学者,把难得一见的需求浩荡迁徙引发的种种后果归咎于地方政府,而不是在事发之初一叶知秋,从容进行电、煤、出口退税等新的价格制度安排,从而支付了经济炽热发烫的成本。
事情也不奇怪,当时我们的专家也不清楚需求为什么在变化,当然要为没有知识付费。当时一位对政府决策相对最有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就撰文说:“2002年中国经济走势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年初的时候,一些政府领导部门和许多经济学家都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可实际的情况却是前低后高”。他还接着分析了需求变化的原因:“1998年中国出现市场疲软、经济走慢等情况时,中国政府也是针对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的,这就是一方面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来促使需求扩张;另一方面用推进改革和改善各类企业经营环境的办法使企业的活力得以发挥。也就是说,采取了从需求方面和从供给方面着眼反衰退的‘两手政策’”,关键是“第二手”的作用。“这一类举措能够极大地促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挥它们的活力”,“我国出口在美国等主要大国经济重新出现衰退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从1999年起对民营企业开放外贸自营权,使非国有部门的出口强劲增长”他还推论:“十分明显,即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坏,只要那些促使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内生因素继续加强,它们也完全能够抵销外在因素的不利变化、而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发生重大消极影响”。
事实上,外需在“911”后发生的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2002年增长的欣喜,也带来了后来地方政府跟进、公路超载、矿难,以及电荒煤荒民工荒。无论消极还是积极,影响都不可谓不大。
经济学分析选择即需求变化,准确指定约束条件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你要看清什么在变,什么最重要;什么不变,可以忽略。我们说2002年突然使需求增加的约束条件,是“能够极大地促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挥它们的活力”的一类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跟2002年使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突然雄据世界榜首530亿美元又有什么关系呢?而这些钱是要用电、要用煤,是拉动内需的。
2005年,货车轮胎的销售事实,显露出需求变化变化的迹象。它与2002年底全国大面积停电的现象一样确凿,可观察。但是对外需说来,是什么样的约束条件让它们感觉中国变贵了,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因为我们需要少付代价,需要避免在2002年外需暴增时还在管制电力投资,还在用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错误。起码,如果需求在变小,我们关于过去应付矿难和房地产业的政策需要再细斟酌,因为需求变小,对煤炭的需求相应会落下,矿难至少会因为生产减少而减少,浙江今年冬天用煤就没有了往年紧张;需求减少自然也伴随交易减少,收入也不会有大的增加,那么国内就没有过去那么多钱来推高房价。除非人们预期人民币还有较大升值空间,现在房价依然相对较低。
美国投资大师巴非特善于一叶知秋,他数垃圾桶里可口可乐的罐子,看这家公司未来,而大肆买进可口可乐股票发了大财。我是从货车轮胎销售看一国经济——只是试试,只求大致的对。
有叶飘落
年前,好不容易找到杭州中策橡胶那个负责销售的老总,我想从他那里找点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感觉。
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销售排名全国第三。杭州中策的老总告诉我,与往年不同,2005年他们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不理想,尤其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增幅下降很大。货车轮胎选择的变化说明什么呢? 买货车轮胎人的多寡,说明轮胎的损耗的大小,轮胎损耗大小说明货车运输的多少,货车运输多少意味着货运量的大小,而货运量就是商品的交易量。而公路货运量的大小诉说的是什么呢?
我国GDP实现主要靠公路运输来搞定的。
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就表明,2004年我国货运总量是161亿吨,而公路运输就完成122亿吨,剩余的才是铁路、水运、民航的货运量。从货运量看经济增长,似乎比GDP要来得真切些,一般意味着真金白银的交易完成,不象GDP,没有真正需求的库存也算。尽管,从货运量看不出多少服务业情况,但一国经济主要还是需要运输来帮忙完成的经济,即使是在服务业很发达的香港、伦敦等地区。当然,货运量反映服务业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情况更准确些。顺便说一下,中国每年数不清的商品交易靠公路上不清的货车帮助完成并不是坏事。这一点我们与美国类似,最近的资料表明,美国的货运价值主要还是公路实现的,铁路货运价值仅占社会总价值的4.6%。这种情况意味着市场分工发育还好,比较优势原理支配着地方和企业的分散生产,市场的创新和细分,产品的多样化,意味着地方之间企业之间更频密的交易,意味着更多的公路运输。俄罗斯的市场没有创新出多少商品,最近经济增长靠油价飙生,跟沙特一样靠石油,相对不动脑子的大宗石油生产,就跟俄罗斯货运量主要靠铁路运输匹配。
既然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较准确地通过货运量反映,而一国的货运量又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来完成,比如我国公路货运量近整个货运量的80%。那么,通过公路货运量的消长是可以大致准确推论未来经济走向的。
但是,用公路货运量推论经济走势也有麻烦,因为它是一个总量统计数据,不大准确。多年的改革,运输企业大都民营化了,要么私人承包了国家的货车,要么就是许多私人的运输,数据很难统计准确。那么,要了解公路货运量大致的增减,中国经济的冷热,一叶知秋,需要一个更确凿的微观现象,一片更实实在在可观察的“树叶”,作为推论的基础。
经济学分析的下手处,如果是科学哲学所要求的“五官可及”的人的选择行为现象,有些好处。一,所谓真实世界经济学,就是不去为那些道听途说,被某些感情或其他什么东西夸大捏造的事;二是人的选择现象,常常既是分析的起点,同时又是经济科学用来检验假说的可观察事实。因此,所分析的行为现象越确凿越好。2002年底,我就是从人们观察上没有歧异的全国大面积缺电——用电选择的大幅增加现象下手,来推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
我的感觉是,分析最好从微观没有歧义的可观察的行为现象——也就是真实世界里的确凿的“一叶”——下手,通过分析锤炼出一个坚固的因果假说后,做一般化推论,一叶知秋时,再用反映选择总量的数据来验证假说。事实上,一叶知秋的分析,也就是好的微观分析,倒常常质疑出总量数据的破绽。比如,多年来,都有国内外学者批评中国夸大了自己的经济总量,而不太关心宏观经济数据的张五常教授,就通过自己一篇篇微观分析的经济故事,坚持说中国的经济总量被低估。最近国家统计局对GDP的有关修正,可以看出五常教授通过微观分析来推论宏观总量方法的力量。张五常、杨小凯都认为经济学没有宏微观之分,这是他们过人的深刻。其实,宏观统计数据除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可能会不真实外,还有就是反映人选择的总量变化的数据,从方法论上讲倒往往是需要解释的东西,或者是有待验证的经过分析推论出的预言知识。比如钢材涨价是选择增加的结果,是市场供求出清的后果,这往往是需要经济科学事先推论出的预言知识,是什么约束条件让人觉得现在钢材便宜,从而导致了比以往更多的人选择钢材,或者将要选择钢材。科学就是因果假说的事前推论与事后解释的不矛盾,又有事关未来变化的新知识。科学不能节约人们未来行为的成本就不会获得尊重。在约束条件变化远频繁于物理世界的人的社会,如果想通过科学基本的表达式“如果——那么”的因果假说,有力解释和演绎过去未来一大堆事物,可能你的“如果”、“那么”的指定和想象,最好是微观的可观察的确凿现象。
杭州中策就是一片确凿的树叶。
货车轮胎生意清淡说明什么
2005上半年,我与杭州中策的销售老总聊天,还意外发现他们前几年货车轮胎销售的增长大致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步,而且,各地货车轮胎销售的不同增幅与我查阅的各地经济的不同增幅大致同步。而在年末,这位老总就说货车轮胎的生意清淡下来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货车轮胎销售降幅巨大。这两个地区是中国经济两个发动机,过去的数据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公路货运量是与它们在中国经济总量分额大致一致,两个地区公路货运量占全国公路货运量的20%以上。两个地区货车轮胎的需求变小意味着公路货运量的收缩,而公路货运的需求变小,意味着商品交易量的增幅和经济成长放慢。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两个地方经济成长放慢,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炽热可能会逐渐冷却,至少是平平淡淡。尤其是考虑几年来是外需拉动中国经济的事实,而获取外需又主要是这两个地区,那么,预言中国经济未来两年不会再有需求拉动的紧张,应该是大致稳妥的推论。
另外,杭州中策货车轮胎销售的另一个事实,也同样有未来两年中国经济炽热不再的含义。杭州中策对美国的货车轮胎继2004年的高增长后,今年又有30%以上的增长。我曾经在南方周末写过一篇美国人收入变化跟中国外需变化之间关系的文章。说2002年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 2001年的1310亿美元大幅下滑77%,降至301亿美元。同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一下扭转疲态,暴涨了29%。也就是在这一年,外国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上升了20%,达到530亿美元。这一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居世界首位,第一次替代美国。意思是说美国外资减少了,就业相对减少,减少就业就减少了收入,美国人收入减少,要买便宜,而中国是生产便宜商品的大国。但2004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由上一年的300亿美元猛增至1210亿美元,重新恢复全球头号吸收外资大国的地位。中国位列第二,为620亿美元。如果说,美国因2001年恐怖袭击变贵,需求浩荡迁徙,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炽热只是一个意外的话,那么,2004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暴升,则意味着美国在某种约束下又变得便宜下来。外资增加就业增加。中国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在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美国卖得不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美国经济不错。美国人就业增加,收入也不错。与收入减少时不同,收入增加的美国人对中国商品的便宜不会再有过去的敏感,外需会在边际上变小。再说,汇率的变化可能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商品的价格和需求。
2005年夏天,在北大与林毅夫教授讨论他关于中国经济可能迎来通货紧缩的发现。我还不以为然,说如果看美国的情况或许如此,但如果外需考虑欧盟对美国的替代,通缩就不一定发生。因为欧盟的外需遇上了与“911”后的美国相似的情况,外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3740亿美元减至2004年的1690亿美元。最近两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都在急剧增加,2003年增长50%,2004年增长37%。2004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 1773 亿美元,增长 33.6%。来自欧盟的外需有可能替代美国。但看来这种替代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生。相反不好的消息是,2005年11月份反映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降幅较大,以及此消彼长的反倾销等等。尽管,出口并没有与外商直接投资一起降下,但这可能与人们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有关,即现在中国商品相对它目前的币值还相对便宜,能买则买。但这种因素估计是短期的。更多的事实是与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不景气一起,都在加强一个逻辑:中国经济在逐渐冷却。
需求变化分析上的教训
我们一个很崇尚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正确判断需求变化,尤其是能否大致准确判断需求变化的约束条件,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判断以及采取的措施,无论代价还是收益都会很高。
比如2002年。那年底,当时大面积停电现象意味着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无须多虑,可以把几年来苦苦应付通缩的精力用来搞新的制度安排。以往卖不出去的电突然有了更多人选择,说明某种约束的转变让人觉得电变便宜了,价低,选择和需求就增加。新的约束是什么,让人感觉用电比以往更有利可图?肯定是需要电的交易正在大量发生。交易增加难道经济不增长?后来我写文章分析了2002年交易增加的原因是美国2001年遭到恐怖袭击,这个事件使美国相对变贵,选择美国的生意至少边际上会减少,但美国是“世界之胃”,边际上的一点点变化也导致了需求的浩荡迁徙。中国适逢加入世贸,减少了世人眼中贸易的不确定性,制度上更加凸显了自己各种便宜,吸引了需求。后来公布的美国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次跌下世界首位,中国雄居第一的事实验证了我的推论。需求的迁徙当然导致了中国包括电、煤、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面紧张,以及超载、矿难、民工荒等其他后果。一些政府官员和不少学者,把难得一见的需求浩荡迁徙引发的种种后果归咎于地方政府,而不是在事发之初一叶知秋,从容进行电、煤、出口退税等新的价格制度安排,从而支付了经济炽热发烫的成本。
事情也不奇怪,当时我们的专家也不清楚需求为什么在变化,当然要为没有知识付费。当时一位对政府决策相对最有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就撰文说:“2002年中国经济走势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年初的时候,一些政府领导部门和许多经济学家都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可实际的情况却是前低后高”。他还接着分析了需求变化的原因:“1998年中国出现市场疲软、经济走慢等情况时,中国政府也是针对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的,这就是一方面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来促使需求扩张;另一方面用推进改革和改善各类企业经营环境的办法使企业的活力得以发挥。也就是说,采取了从需求方面和从供给方面着眼反衰退的‘两手政策’”,关键是“第二手”的作用。“这一类举措能够极大地促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挥它们的活力”,“我国出口在美国等主要大国经济重新出现衰退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从1999年起对民营企业开放外贸自营权,使非国有部门的出口强劲增长”他还推论:“十分明显,即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坏,只要那些促使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内生因素继续加强,它们也完全能够抵销外在因素的不利变化、而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发生重大消极影响”。
事实上,外需在“911”后发生的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2002年增长的欣喜,也带来了后来地方政府跟进、公路超载、矿难,以及电荒煤荒民工荒。无论消极还是积极,影响都不可谓不大。
经济学分析选择即需求变化,准确指定约束条件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你要看清什么在变,什么最重要;什么不变,可以忽略。我们说2002年突然使需求增加的约束条件,是“能够极大地促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挥它们的活力”的一类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跟2002年使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突然雄据世界榜首530亿美元又有什么关系呢?而这些钱是要用电、要用煤,是拉动内需的。
2005年,货车轮胎的销售事实,显露出需求变化变化的迹象。它与2002年底全国大面积停电的现象一样确凿,可观察。但是对外需说来,是什么样的约束条件让它们感觉中国变贵了,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因为我们需要少付代价,需要避免在2002年外需暴增时还在管制电力投资,还在用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错误。起码,如果需求在变小,我们关于过去应付矿难和房地产业的政策需要再细斟酌,因为需求变小,对煤炭的需求相应会落下,矿难至少会因为生产减少而减少,浙江今年冬天用煤就没有了往年紧张;需求减少自然也伴随交易减少,收入也不会有大的增加,那么国内就没有过去那么多钱来推高房价。除非人们预期人民币还有较大升值空间,现在房价依然相对较低。
美国投资大师巴非特善于一叶知秋,他数垃圾桶里可口可乐的罐子,看这家公司未来,而大肆买进可口可乐股票发了大财。我是从货车轮胎销售看一国经济——只是试试,只求大致的对。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