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李安的金球和保守的真面目


林博文写的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我觉得正宗的标题应该是新保守的真面目。他还忘了副总统的女儿吧,也可能是刻意略过。联想到天主教士恋童和国会共和党献金舞弊的的广泛性,不得不说钟摆再一次到了最高点, 新保守时代又要过去了。自以为保守只能作,不能说。否则实在容易流于虚伪!
又:大陆留学生论坛有人对李安得奖时说的TAIWAN,HONGKONG,CHINA很有意见。认为应该说TAIWAN,HONGKONG,MAINLAND才政治正确。吗的。。。真是恶心。李安算是不错了。对我们大陆留学生自己的言行不一深有体会,再次感叹保守只能作,不能说。

又:作娱乐见长的苹果这次在对李安的报道上被中时全面击溃!有王健壮的功劳吗?




細述同志情 「斷背山」遭美衛道之士夾攻

李安放光芒 斷背山奪4大獎

林博文專欄



李安執導的電影「斷背山」,最近在美國連連得獎,不少影評家預測「斷背山」會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李安將是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上次拍〈綠巨人〉(TheHulk),既不叫好又不叫座,是個大失敗,《紐約時報》說:「李安把這部電影拍得一無是處」(Ang Lee got every thing wrong)。「斷背山」平反了李安的名聲。

有些影評家誇稱這部描寫六十年代初兩個年輕牧羊人日久生情的影片,是一部「革命性的電影」,因它大膽而又細膩地呈現了同性戀的故事。「斷背山」上演後,有兩派人大聲撻伐,一派是反同性戀者,另一派是西部牛仔至上主義者。

反同性戀的脫口秀主持人在電視和收音機上痛批「斷背山」是一部「不道德」的電影,保守派亦在網路上大罵一通,有的戲院甚至禁演。

這篇文章不是影評,而是要揭發美國反同性戀保守派的一些偽善面孔和虛假作風。美國現代保守主義的興起,前總統雷根雖功不可沒,但菲莉絲.夏拉芙(Phyllis Schalafly)的貢獻也許不輸雷根。她在六十年代鼓吹反共、反毛、反赫魯雪夫,還發行了銷路甚廣的《菲莉絲.夏拉芙報告》新聞信,在婦女群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七十年代初美國國會通過〈平等權利修正案〉(ERA),此次修正案的立法宗旨是要保障婦女就業免受性別歧視,如獲全美四分之三的州議會通過,即可成為憲法第二十七條修正案。但在以夏拉芙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動遊說下,女權平等修正案竟未能規定的期限內獲得三十八個州(已有三十五州同意)州議會的批准而胎死腹中。

夏拉芙身為女性,為何反對女權平等修正案?她說美國婦女已有足夠的權利,不必再「自貶身價」去要求和男性平等。這位專門開時代倒車的女人,經常在無線電台和報紙上大罵同性戀。宣稱六十年代的反戰運動、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使美國社會道德淪喪、文化沉淪,而同性戀、迷幻藥和自由性愛的大行其道,都是自由派帶來的「遺產」。當夏拉芙在痛罵同性戀的時候,有位調查記者挖到了一條震撼性的新聞:夏拉芙的兒子是同志!消息傳出後,夏拉芙不再罵同性戀了,聲音也小了,從此不敢再提同性戀問題。
冷戰時代赫赫有名的保守派專欄作家約瑟夫、艾索普(Joseph W. Alsop)是反共打手,也是華府的權力掮客。他每天在專欄上板起面孔教訓世人勿被赤化,要堅守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儼然是個道德家,但知其底細的人都知道艾索普是個同志,而且是個非常積極、活躍的同志,二次大戰到中國當飛虎將軍陳納德的顧問,得了梅毒。

他本來和他的弟弟史都華(Stewart)合作寫專欄,二百家報紙轉載,有二千五百萬讀者,但有一次在舊金山和一個妓男發生關係時被警察逮到,史都華擔心他自己的名聲被哥哥弄壞,於是兄弟分手,各寫各的專欄。最糟糕的是,以反共起家的艾索普有次到莫斯科訪問,他一到蘇京即被特務機構格別烏(KGB)盯上,色迷心竅、膽大妄為的他,竟在浴室和一名白淨的俄國青年發生關係,格別烏全程錄影,並把一份拷貝送給艾他本人,一份拷貝送給美國駐俄大使。艾索普狼狽返美,從此安靜多了。

「斷背山」的背景是六十年代初的懷俄明州,兩個年輕人雖號稱牛仔(cowboy),但他們實際上是在牧羊而非放牛。一群崇奉西部牛仔文化的人,批評「斷背山」汙衊了年仔的粗獷、豪放的俠義傳統,歪曲了西部拓荒精神。事實上,美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西部電影所描述的見義勇為、拔槍相助的牛仔,仍是個大謎團。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相信像約翰韋恩這種牛仔俠客,只是美國建國史上累聚而成的神話故事,也是一種迷思(myth),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行俠仗義的牛仔。就像中國武俠小說製造了許許多多令讀者神往的俠客與武功。中國小說家可以在雲霧縹緲的山林上創造武俠故事,美國小說家當然也能夠在廣大的西部原野上建構牛仔傳奇。
美國西部拓荒史是一部掠奪土地資源和殘殺印第安人的歷史。白人以暴力、欺騙和酒精瓦解印第安部落,腐蝕印第安精神和文化。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大舉西征,質樸的印第安人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白人入侵部隊,由震駭、驚慌到起而反抗。後世的西部電影都把印第安人形容為愚蠢、嗜殺的原始族群,其實新大陸原住民是善良的,與世無爭的。

一八六八年美國騎兵隊的菲律普.薛理丹將軍(Philip Sheridan)說了一句遺臭萬年的話:「我所見過的好印第安人,就是那些已經死掉的印第安人。」一八九○年,三百多名蘇族(Sioux)男女老少在南達科他州的傷膝溪(Wounded Knee Creek),盡遭第七騎兵隊屠戮。

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大量扭曲了美國歷史,偶爾出現幾部比較真實而又能揭露一些隱蔽問題的電影,衛道之士就受不了,「斷背山」就是其中的一部。


2006.01.18  中國時報
顛覆大師李安
殷惠敏


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要走藝術電影還是商業電影的路是一個困難的抉擇。藝術電影探索人生哲理或挖掘靈魂,作品往往叫好不叫座,商業電影從俗從眾,琳琅滿目卻失之淺薄。像李安這樣能夠拍出扣人心弦,既有藝術深度而又賣座的電影,實在很不簡單。這是我對他的新作「斷背山」的觀感。

許多人都稱讚李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擅長處理華人在中西文化交集情境中的心理狀態。他的成名作「推手」就是這種心理變化的細膩描寫。但文化薰陶的說法相當籠統,好像有什麼潛移默化的無形力量在那裡支配。我倒覺得李安處理題材的一貫手法是顛覆。這又和他自身的生活經驗有關。


早年在台灣,父親是中學校長,望子成龍的傳統軌道絕非影劇,李安卻立志於影劇,這是對傳統的顛覆,對父權的顛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拿到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後,嘗到了顛覆的苦果。有六年的時間他落魄失業,在家孵豆芽,生計全靠老婆在外工作支撐。這段時期,他做飯洗衣帶小孩換尿布,變成了典型的住家男人。這又是對「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傳統的顛覆。李安從顛覆中透視親情,透視父子關係夫妻關係男女關係,成為他日後處理電影題材的養料。「喜宴」中的古板父親角色,「飲食男女」中那個在家中既下廚又洗衣的大飯店頂級廚師,都有李安自己成長和生活經驗的影子。任何住家男人見到電影裡的大廚師抱著一團糾結不清的女人絲襪內褲,應該都會莞爾。

「喜宴」是對傳統「男女」婚姻的顛覆。思想保守的父母從台灣到美國主持兒子的終身大事,但兒子的愛人其實是個白種男子。一場遷就親情而演出的喜宴假戲落幕後,保守的父母也終於搞通思想,默然接受了真正的新「媳婦」。「飲食男女」裡的老廚師,原來給安排的續弦物件是個年齡相近的煙槍寡婦,自己愛上的卻是寡婦的女兒,真相攤出後,寡婦當場昏倒,女兒欣然同意,顛覆帶來意外的驚喜。

可是顛覆也可能令人驚悚。李安後來執導的一部影片「冰風暴」,刻畫了七十年代美國性開放風潮下家庭倫理崩潰的悲劇。在放縱情欲交換配偶的舒適中產階級生活表像背後,是心靈的空虛與迷惘。如果說,六十年代美國的性革命是對過去的保守貞操觀念的顛覆,則「冰風暴」是顛覆的顛覆。無論是驚喜或驚悚,顛覆的手法製造的跌宕效果,增加了劇情的張力,引人共鳴。

現在「斷背山」這部小成本作品,顛覆的野心更大。六十年代初,在保守的美國中西部懷俄明州--美國人所謂的傳統文化「核心地帶」,兩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牧場男工,高中輟學的窮困鄉下孩子,因彼此吸引愛慕而墜入情網,無法自拔。這場同性戀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自然沒有出路,也不可能有圓滿結局。此後二十年,他們各自結婚生子,在不同的地方過著不同的生活。只有偶爾相約回到斷背山釣魚重聚,才能重溫舊情。然而,回首已是百年身。在社會壓力下心理的孤獨與失望,表面維持的婚姻也讓妻子內心感到空虛痛苦。最後,戀人意外死亡,生者來到其父母農場要把骨灰攜回斷背山,出現了至情感人的一幕。

李安以細膩的手法處理一個單純的故事情節。在我這個電影門外漢看來,「斷背山」毫不誇張,沒有任何政治說辭,幾乎紋風不動,卻產生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扣人心弦的訊息是同性戀情同樣出於人性,具有本然的、與生俱來的不變特質,並非某種異常行為。

同性戀能產生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大城市,也同樣能出現在中西部的「核心地帶」。這從根本上顛覆了近年美國基督教基本教義派關於婚姻與傳統價值的論說。不但暗示這種保守價值觀的橫暴偽善,同時也顛覆了以往由美國著名史家弗列德裡克.特納的「邊疆理論」所堆砌起來的「西部」神話。在粗獷的個人主義雄性中心的表像下,也有溫柔婉約的同性戀情。在美國開拓史上男多女少的艱苦環境裡,同性戀的現象其實很普遍,只是被保守的基本教義派視為禁忌罷了。

從「喜宴」到「斷背山」,李安的導演潛力似乎無窮。在處理同性戀的題材上,當今的美國導演中幾乎是無人能出其右的。用紐約法拉盛「東王朝」的一句廣告詞來說:李安,「點止咁簡單!」(作者為旅美文化評論者)

2006.01.18  中國時報
斷背山 為同志電影找到新定位 成功撞擊好萊塢主流文化
張士達/特稿


《斷背山》的得獎,不僅成為第一部在好萊塢主流獲得最佳影片榮譽的「同志電影」,也象徵著同志正式由次文化的邊緣身分進駐主流,留下必須正視而無法逃避的存在。

在《斷背山》片中的一九六○年代背景,同性戀並不是被廣泛了解與認同的觀念,更不要說傳統保守的美國中西部。所謂的同志電影,在美國也是從一九八○年代,才開始成為電影工業中逐漸被嘗試碰觸的題材。這二、三十年來,同志電影經過了一連串在主題與形式上的演化,從青少年摸索性向嘗試出櫃的苦悶,到籠罩於愛滋陰影下的悲情自憐或憤怒控訴,以及從社會邊緣位置發聲的瑰麗次文化,回首同志影史,一路走來的血汗軌跡都歷歷在目。


跳脫意識流 與眾不同

好萊塢對於非主流文化儘管向來態度保守怯懦,但從來不吝於以遲來的腳步吸取養分,但前提是,這些同志片必須具有可在議題上操作的意義(例如《費城》),或是足以讓主流文化獵豔窺奇的異色(例如《鳥籠》),才能在商業上被認為具有投資的價值。

儘管歷年來多位演員以同志角色在奧斯卡封帝后,但角色類型也多半不出以上範疇,包括在社會歧視下奮戰愛滋病毒的《費城》、性別越界顛鸞倒鳳的《蜘蛛女之吻》、《男孩別哭》、《女魔頭》,甚至今年剛以《窈窕老爸》封后的菲莉西提霍夫曼。同志題材對於好萊塢的意義,主要在於演技的挑戰與題材的探險,同志角色人性層面的彰顯,有時竟弔詭地必須以刻板同志形象的強化作為代價。

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斷背山》的出現,才顯得如此的與眾不同。它的冒險正在於它本身其實不具議題炒作的空間,四十幾年前兩個壓抑情慾的牛仔,放在對同志已司空見慣的現代來說,其實激發不出太多可立即對照的討論與呼應。片中角色既不「娘」也不需變裝,完全沒有任何可供一眼辨識的同志特質,也沒有兩名赤裸猛男激烈炒飯的養眼畫面。然而透過了如此前所未有的題材選擇,李安反而更能不拐彎抹角、不刻意誇飾地直入人性核心。

以厚實情感 扭轉偏見

在《斷背山》片中銀幕上幾乎占了畫面三分之二的浩瀚西部天空下,所有的人物顯得那麼渺小,不論是兩名牛仔的糾葛,他們妻子心中的苦悶,以及他們父母面對的衝擊,被放到了這廣袤的曠野中,都因此退居到同一個不被戲劇性刻意放大的水平,也因此獲得了人性上的平等對待。同志不再「只是」同志,兩名愛上男人的牛仔,只是與所有異性戀群眾一樣流著感情淚的血性男子。這也是《斷背山》不論在世界電影史上還是同志電影史上,所樹立的重要里程碑。

該片從去年九月威尼斯影展首映,到去年年底美國上片,再到近日台灣媒體試映,觀眾在走出戲院時的反應,不論異性戀、同性戀或是男性、女性,都展現出一般同志題材電影少見的高度共通性。事實上該片在推出前,原本只被美國媒體以輕蔑的簡化語氣戲稱為「那部同志牛仔電影」,然而在試映後,許多媒體與影評人卻紛紛為過去這個用詞表示抱歉,因為它真的不只是一部「同志牛仔電影」。

被賦予期待 成為指標

《斷背山》雖然只是一部電影,但它的出現所直接挑戰的,卻是整個時代目前對同志看似開明但卻依然遲疑不願正視的態度。就在過去這一年內,同志婚姻再度在各國成為爭議話題,美國各州針對同志婚姻合法呈現兩極立場,歌手艾爾頓強與愛侶則高調地公開結婚。《斷背山》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因為它的成績將成為一種指標,藉以辨識一個社會究竟對同志能夠接受到什麼程度。

果然各種激烈反應紛紛「現形」,猶他州鹽湖城一家戲院在《斷背山》上映前臨時撤片引起譁然,一名電視影評人則將片中的角色傑克描述為「性愛獵食者」,引起同志團體激烈抗議。《斷背山》即使在台灣尚未上映,網路上已出現各種討論,預期上片後仍將有更多不同立場的聲音,讓這部電影所引起的效應繼續激盪。

2006.01.18  中國時報
李崗:最佩服哥哥的「骨氣」
黃文正/台北報導


李安揚威金球獎,他的導演弟弟李崗表示,昨天頒獎一結束,李安就打電話給媽媽,媽媽當然非常高興,兒子又再次「為國爭光」。李崗感性地說,大家都以為李安溫良恭儉讓,但其實,他最佩服是李安的「骨氣」,「他從來不拍華人在美國可憐的地方,反而一直勇於跟美國主流市場、價值觀對抗,這才是最難的!」

李崗說,李安在美國拍攝的歷年作品《冰風暴》、《與魔鬼共騎》、《綠巨人浩克》和《斷背山》,都在挑戰美國保守勢力,不是撞擊美國傳統家庭價值、挖掘內心恐懼,就是單挑美國不可侵犯的西部牛仔。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李安已然證明,他不僅很會拍電影,而且超越了「成功」的世俗眼光,登上自己的《斷背山》,他只在乎「自己跟自己的肯定」。


「不過,我想奧斯卡欠他太多了,希望今年能還他一個公道!」李崗笑說。


《斷背山》之愛
《斷背山》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獲頒普立茲獎短篇小說獎的同名作品,故事描述美國懷俄明州兩位年輕牛仔在斷背山上因牧羊相識、相戀,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們分道揚鑣,各自娶妻生子。
他們靠著明信片再度聯絡上,他們總是騙老婆要去釣魚,相約在兩人定情的斷背山秘密約會,交往時間長達二十年,但終究擺脫不了保守的社會價值觀與現實包袱,無法廝守。


李安檔案
年齡:51歲(1954.10.23)
出生地:屏東潮州
學歷: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碩士
作品與重要得獎紀錄:
1991《推手》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1993《喜宴》柏林影展金熊獎
1994《飲食男女》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1995《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柏林影展金熊獎
1997《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8《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2000《臥虎藏龍》金球獎「最佳導演」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3《綠巨人浩克》(The Hulk)
2005《斷背山》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06《斷背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李安再登電影藝術極峰 2006年01月18日


--------------------------------------------------------------------------------


除了林懷民,台灣的藝術大使就是李安了。李安昨天以《斷背山》一片奪得金球獎4項大獎。金球獎的意義在於:其評審都是電影藝術的專業人士,較講究藝術成就;而奧斯卡獎的評審多是電影愛好者,較傾向於通俗趣味和票房表現。


了悟美國電影語言
李安兩度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再次證明他對美國電影語言和感情表現方式的了悟。相對於他,陳凱歌、張藝謀等中國導演的表演方式就太矯情造作、誇張強烈,還留有革命後蘇聯社會寫實主義表演模式的餘絮。李安要求感情內斂含蓄,溫馨自然,細膩寧靜,才能感人至深。在處理男同志戀的部份,尤其是李安的專長,對同志強烈又含蓄、愛慾又矛盾的內心焦慮掙扎,絲絲入扣娓娓道來,感情飽滿、淪肌浹髓,令人目眩神馳。
說白了,李安是個很會說電影語言的高手,尤其善於營造象徵語言的符號,這些符號又都能精確地呼應美國社會文化的文法歷史,因此能深入觸動美國人的心靈。電影缺乏概念上的抽象語彙,所以具有極強烈的隱喻性格。電影就是建立在隱喻層面上的藝術。李安在表現隱喻、發明隱喻上的功力高強準確,從他的歷部電影可以得知。電影最忌隱喻稀少或過度隱喻,前者使電影失去藝術趣味和情感縱深;後者使電影庸俗陳腐。陳凱歌和張藝謀的片子就隱喻失準、過度以致突兀難堪,明明要搞悲壯,卻引來觀眾的笑聲。


人文氣息表現得體
李安電影的另一長處是濃濃的人文氣息和對人性的默默關懷。看《臥虎藏龍》和看《十面埋伏》、《英雄》、《無極》有很大的不同感受,其差別就是人文修養的深淺。人文氣息是個人的修養,拿捏得體,含蓄收斂,自然發抒於作品當中。裝模作樣吟詩弄詞,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造成觀眾一身雞皮疙瘩,就是換來一片笑聲。
電影擁有雙重性格,既被技術操控,又保留物質生活經驗;既隱喻又寫實;既極度主觀,也極度客觀,其矛盾性到達一種無法超越的尷尬宿命狀態。但這種雙重性格正好是表現人性中憂鬱懷舊、多愁善感的特質所需要的。而這也正是李安的長項所在。我們恭喜李安,祝福他在主宰電影宿命本質的能力上,更為精進。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