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Thursday, December 29, 2005

张五常:扶贫何价?

几个月前贝加(G. Becker)发表文章,论中国经济前景,不乐观,或有保留。我在《信报》以长文回应,行家说行话,大家的看法略为不同。

贝加的要点,是当一个国家搞起经济时,会推出好些傻政策,把经济搞垮了。这观点似乎是历史规律,而我不同意的地方,是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体制自成一家,应该可以避过这无情的规律蹂躏。其后想,这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二十四年前贝加反对我对中国的乐观看法,错了,我当然希望他再错一次,但当我衡量今天外地对中国频频施压,见到央行彷佛要拜美国为师,见到温总理为人民的生活流下泪来,不由得心惊胆战。

贝加担心中国会引进对经济有不良影响的政策,首要应该是福利经济吧。是非常头痛的问题。没有一个有良知的人会反对帮助那些没有帮助不容易活下去的人。但此助也,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好,只是一些比另一些更坏罢了。有几个不容易拆解的地方。

(一)长贫难顾。赈济穷人一般会鼓励他们继续穷下去。好比香港的发神经的综援,不工作有钱可收,受援者纵有绝顶良心,发奋自强的意识总会给综援打个折扣。

因为身体有缺陷而又没有亲友帮助的人应该不多吧。持久地帮助这些不幸的人我没有异议,困难是我们不容易知道这些不幸究竟是真还是假!

(二)混水摸鱼。凡是用上公家钱搞福利,压力团体涌现是早晚的事。说得掷地有声的言论不难听到,但如果细察一下,我们不难发觉这些言论出自受益者的口。四十年前在美国加州,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的总收入,比接受福利者的所得高出一倍以上。在香港,我有一个很相熟的朋友(今已故)在社会福利处工作多年,谈起当年搞得比今天小得多的「福利」胡涂帐,频频摇头叹息,最后此友决定提早退休,不干。

(三)易发难收。所有福利制度,推了出去不容易收回来,而且愈搞愈大的机会甚高。香港公屋或廉租屋的经验是个好例子。二战之后与国共之争,大量难民涌进香港。社会的混乱与治安的问题,导致一九四五推出租务管制,跟着是政府供应廉租公屋。原本是暂时性(一年)的租管结果管了几十年,而当时只为给难民有容身之所的公屋,不仅今天还存在,而居屋的发展庞而大之。

曾经拜读过阿康五体投地的香港六十年代的财政司郭伯伟的言论,反对政府扩大资助教育与医疗说得理直气壮,跟着的夏鼎基与彭励治是同一传统,坚守信念不移,我欣赏。问题是教育与医疗这两项福利开了头,约之不束,压之不下,扩张易过借火,今天的支出是天文数字了。

从富人的身上拿取一元交到穷人手上去,对富人的产出意图有微不足道的不良影响。我不反对。从富人身上拿取十个亿,交到穷人手上去,对富人的产出意图有不轻微的不良影响,我不赞同,但不好意思说出声来。我有胆大声说出来的,是从富人拿取的十个亿,没有一小半交到穷人的手上,不知道穷人是否真的穷,不相信大部分的穷人不能自力更生,而在福利转手的过程中,庞大无比的资源浪费明显如青天白日。杀了我吧,这样扶贫我反对。

  二十年前邓小平说要让一小撮人先富起来,是对的。经济发展走市场的路,资金集中会鼓励较大的投资,虽然基本上国家是靠劳苦大众落手落脚地建造起来。今天国家是建造起来了,还远为不及,但有看头,个别地区看头了不起。贫富悬殊的情况无可避免地出现。没有像印度等地区来得严重,而我自己的调查,中国穷人的生活不是某些夸张的报道说得那么差。不管怎样,协助劳苦大众——尤其是协助他们自力更生——是重要的工作。让我分点说说吧。


  (一)今天中国以县为经济核心的体制,是我知道的体制中最可取的。沙石仍多,说不通或很有点胡来的困难存在,但撇开沙石,正在冒出来、开始形成的体制实在好。沙石当然要清理,不少细节要修改,但基本上是执到宝,千万不要让不知就里的“专家”左右,把宝物作废物处理。

  (二)这制度促成的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对扶贫有一种自动机能,作出大贡献。是的,在地区竞争下,有土地但人手不足不容易发展起来,于是大家招兵买马,争取人手,地区政府对居民重视。个别的不良例子是题外话。

  这些年,北京上头早就只眼开只眼闭,容许人口自由流动,是经济增长奇速的一个主要原因。最近某些地区开放户籍申请,做得对。两年来广东出现颇为严重的民工荒,一方面起于外地的廉价劳力国家多,工资不易加上去,另一方面是地区争人手,月是故乡明,广东斗不过。厂商竞争加上地区竞争人手,双管齐下,我对中国扶贫的前景有理由看好。(最近联合国说中国贫富悬殊恶化,不可能对,我会另文斥其非。)

  (三)经济学说,人穷主要因为知识低。今天,地区政府在竞争压力下提供工艺训练,而较有规模的搞文化、建大学。目前中国的教育与医疗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私非私、公非公,混淆不清,混水摸鱼的行为不少。是的,教育与医疗这两方面,北京要慎重地清理现有的混淆情况。我要多作理解才为文分析。

  (四)农业用地转作工业用地给予农民的补偿,地区税收的分帐,税收后对个别地区的回补,方法对,但在数字与施行上有不少问题,也不容易处理。好比补偿农地的下限够高——可能太高——但好些地区政府不够钱,有拖冇欠引起纠纷。以五厘年息算,我的估计是这补偿大约是农地所值的五倍。很难说是否过高——这里说“过高”是指对扶贫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转用途政府要作大投资,搞什么通什么平的,地点较差的地区要先蚀头注,希望工业发展后的税收分成得可偿失。我怀疑他们有没有考虑过采用与农民分股权的方法处理。

  牵涉到金钱数字,私相授受的行为不难想象,但大致上有了明显的改进。考虑厘定与执行上述三项——补偿、分帐、回补——是扶贫自力更生的一个重点,分析真的要懂一点经济学,或对经济运作要有很好的感受。北京要派出清廉而又能干的顶级人材了。

  (五)最重要顾及的是那些天生有缺陷,或后天遇到不幸,那些没有协助不容易生活下去的人。处理这些无法自力更生的弱者,我的建议是由私营或民营的慈善机构处理。政府要严格地审核那些假冒为善的,选出及格的不仅鼓励,适当的补贴值得考虑。我相信世界上有衷心地要做点善事的人。让私营或民营处理,义工来得比较容易,而鉴别是否需要协助的真真假假,私人的钱会用得远为慎重,远为细心。扶贫何价?

说过了,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体制自成一家,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纵有沙石,对人民生活的改进了不起,不要胡乱动之,也不要管外人怎样说,要自己继续发展下去。摆明是天才成绩,但历史说世界上没有出现过那样大的天才——这是中国之谜。区区在下有十八般武艺,但没有能力改造世界,只喜欢在旁大声拍掌,或大声疾呼,热闹一下。时来风送滕王阁,我是王勃,可惜垂垂老矣!

浅说扶贫吧。如果政府从富人或其它渠道拿取一元交给穷人,没有任何其它影响,社会的扶贫成本是一元,穷人的利益是一元,打个平手,我称之为「中性」扶贫。没有理由反对,就是银码相当庞大也不容易反对。如果政府弄得一元,交到穷人之手只得三毫——福利员工与压力团体分剩之数——社会成本一元,穷人利益只三毫。这是「负性」扶贫。负性扶贫的社会成本可以很大。被抽取的人会减少产出意向,以通胀抽取有另一种社会成本,受惠的穷人乐得穷下去,可以工作但不工作,甚至刻意地费心扮穷,皆社会成本也。是的,通过政府使穷人获一元,其社会总成本超越十元不足为奇。这种负性扶贫我们容易反对。

最后一种是「正性」扶贫。这是协助增加穷人自力更生的机会,增加劳苦大众的知识与生产力。原则上,社会成本的投资一元,穷人杀出重围会有好几元的回报,也就是社会受益的回报了。显然,正性扶贫是上上之选,中性扶贫可以接受,负性扶贫不可取,但某程度无可避免。扶贫之道,是要争取正性而减少负性。

目前中国扶贫的当务之急,是不让人民币升值,因为这是最广泛最有效的正性扶贫。经济逻辑同样简单:

(一)说过,在国内下了注的外资、有专利的厂商及有钱人,人民币升值对他们有好处。这里要加上国内薪酬或收入可观的人。人民币升值,这些人到外地旅游及在国内购买外国货,皆获甜头。这几种人的言论受到重视,影响力不少。但他们的观点短视,因为长远一点看,劳苦大众的生活有改进,消费增加,他们获益会更大——这些将来而又间接的利益他们不会管。我自己眼观六路,人民币升值不会执输行头,但自己归自己,社会归社会,永不混淆,是四十二年前老师艾智仁教的第一课。劳苦大众呢?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到欧洲旅游,外国货不敢奢望也。

(二)人民币升值会削弱劳苦大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减少他们自力更生的机会。一个月前与几位经济学教授倾谈,过半赞成人民币升值,说作过回归统计分析,认为升值百分之二十不会削弱竞争力。他们一家工厂也没有调查过,只搞些废物进去废物出来的回归分析,我问:「你们学的是什么经济学呀?」

(三)人民币升值,工人加薪肯定会缓慢下来。于是,他们在实质收入上的增长,主要是靠国内的物价下降——通缩是也。人民币升值很多,通缩一定会出现,但达到那一点,中国的接单工业会因为国际竞争力的烟消云散而变得溃不成军,工资会相应地下降。

愚见以为,这些年北京搞出经济奇迹,横看直看都比经济学者高明,既然走上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路,知道不足之处,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算了。我只是觉得自己有时旁观者清,这里那里提点一下。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zz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