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Thursday, December 01, 2005

林行止 只准政府食滿貫 不許百姓糊三番

信報財經新聞
2005-12-01
林行止專欄
香港人享有各方各面各色各樣的自由,但在政治生活上,有明顯的局限─香港人沒有選擇政制發展的自由!

  當年中、英雙方「打造」的《基本法》,雖然台上假戲真做,落力演出,然而,畢竟只是異夢同床的「鳥籠政治」產物。英國人擎起「兩制」的大纛,目的在防範一黨專制窒礙自由的香港;中國則以「循序漸進」為法寶,提防倫敦「好」心做壞事、種下動盪的根源。回想起來教人唏噓,前後二個宗主國爭─很多時爭得面紅耳赤─為香港人求自由、謀福祉,香港人對本身的前途卻無緣置喙,循自由意志發展政制的權利,更是提也不用提!

  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不久前到西方民主大國解釋香港政改方案的立場時,一再提到「香港不能單方面行事,只是有些人天真地以為我們可以這樣做,亦應該這樣做……。我們的政制發展不單是香港的事,亦是國家的事」。說的倒是實情,如果說成「亦是國家主導的事」,也許更貼切實情。如今泛民主派人士可以發表與政府「對幹」的聲明,同時呼籲港人應為自決未來而走上街頭,反映了當前香港仍享受「建華八年」港人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遺澤」,而這種政治氣氛,比《基本法》訂定時的預期遠為寬鬆。

  《基本法》裏行政主導、行政長官與立法會議員最終由普選產生的承諾,其與眾多民主派人士構想中的政制發展的差異,在於步伐的緩急。當年鄧小平的「摸石頭過河」,與如今香港市民期待的「時間表」、「路線圖」,根本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條件的不同比喻意象,當中意識差別之大,也就不言而喻。

  比起政治過渡期間,中央對香港民意民情的拿捏,的確有所進步,這是由於有了較多較深刻的了解,少了芥蒂,京官終於明白,即使那些北京禁止入境、被目為最激烈的行動派,亦只有米高風呼口號及和平示威表達異見的勇氣,絕無具體謀反之心;可是,理解雖然比較深入,卻仍然缺乏足夠的「同情」,當然更是空有「血濃於水」的口號而無「同命」的打算。胡錦濤當上國家主席後,毅然決然擯除「背景成分」的梏桎,起用在「建華八年」中一度不甚得志的幹練「前朝孳臣」出任行政長官,站在港人的角度看,那是「胡溫新政」在「用人唯才」的道路上,邁開非常重要的一步。可惜《政制發展五號報告建議方案》的內容,反映北京對香港的所謂較前開明,原來止步於對個別交心港人的信任,其對香港群眾理性、明智和希望講道理辯是非的「志向」,還是信心缺缺,所以對相當部分港人要有明確明快步伐的民主訴求,依然只願回應(不准!)而不肯順應。看特區政府拋出《方案》後一再強調沒有「第二套方案」,即是不肯向泛民主黨派讓步、妥協的「強政勵治」心態,適足以反映北京對泛民主派的起碼要求不加考慮。非常明顯,中央負責香港特區事務的官員,還在眷戀「摸石頭過河」的情趣,不願接受一目了然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泛民主派健者當初站出來反對《方案》並且呼籲市民十二月四日上街示威時,一般市民對示威的目的和意義,沒有太多的認識,直至有人鮮明地提出需要有民主進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否決《方案》的一方才有了行事的焦點;不過,由於政府聲言要求議會全盤通過《方案》,不容修修補補,頗有只准政府食滿貫不許百姓糊三番的味況;政府擺明絕不能改,不肯支持《方案》的反對派及對其存疑的猶疑派,難免有所顧忌,生怕過堅則摧,「欲速不達」,令政制發展在原地踏步,這種爭持不決的形勢,在陳日君主教振臂一呼,點破原地踏步不比「寸進」差,反對《方案》的理由變得易於理解,連猶疑派亦全神投入反對陣營……。

  十二月四日的遊行,與其說是市民向特區政府說不,毋寧說是對泛民主派和促進民主化的宗教界的重大考驗。群眾秩序井然的和平集會遊行,既非和中央政府過不去,亦不是要打倒曾蔭權,可說並無「殺」亦無「殺傷力」,因此,再多市民上街,北京與特區政府只要說港人享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和自由,亦清楚聽到港人的聲音和訴求,便可堂皇完事,「證明香港人仍享有集會示威的自由」,一點後果亦不必負責;可是,如果上街人數不足五萬十萬,日來聲嘶力竭鼓勵策動群眾參與示威的民主黨派和宗教領袖,便會因為感召力不足,臉上無光之餘,難免還會招受與民情脫節的奚落。

  昨天傍晚,行政長官仿效民主國家領袖在無線電時代的「爐邊談話」和電視時代在「空氣中與國人談心」的公關技巧,現身熒幕說《方案》,其拉攏市民、試圖打消有意參與示威者上街的用意,彰彰明甚,這種善用媒介的做法是可取的;可惜其談話內容不大適時,細細聽來(至截稿時有線電視已重播數十遍,希望反對派亦有同樣的時間表達意見),總覺得像是《方案》公布後的說詞,如今登場,顯然有其用意,卻予人以未能與時並進之感覺,這即是說,經過連日來的公眾討論,關心政改者的認知早已超越那「三幅被」,曾氏變得是在自說自話(推銷《方案》),不僅沒有反駁反對派的意見,亦無回應他人的訴求,而且還說數周的反覆思量仍不明白《方案》何以不能被接受,這等於反對派的理由他完全聽不進耳,如此反應,恐怕會有反效果!筆者的「聽後感」是,由於曾氏並無動之以情的功架,內容又落後於形勢,那些決然不會上街的市民也許會叫好,但那些決心上街的則不會為其所動。如果喬副秘書長南下「宣道」的內容亦與曾氏的「閒談」同調,那真是不說也罷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