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 狀若悟空格形勢-話說張五常三
信報財經新聞
2005-11-28 林行止專欄
有人說張五常的話裏筆下,盡在提那些大有名氣的師友,言下之意,是說他在自我標榜了。以筆者看來,那未免把他的為人處事看得太單純稚嫩。經常提及包括不少諾獎得主的名字,來頭很大,可是若非張氏「品題」,華人社會對那些泰斗大師能有多少認識?說張教授「愛慕虛名」,倒不如說他是「取法乎上」,相信金漆招牌背後的實力。拜師學藝,他追隨名師;切磋交流,也非內行名家不辦!曾聽他說自己「向來踢球是國際賽」,遇上莽撞的「地方選手」,非常費勁,不是因為旗鼓相當的對壘,而是啼笑皆非的難纏! 談輕重,張教授說:「做學問要找重要的入手。選上不重要的問題下工夫,很容易轉眼斷送學術生涯。我自己的創作期長達四十年,但還是要頻頻考慮作品的重要性才動筆。判斷重要性,主要講感受,與智商的高低沒有多大關係。」(引自《全球財經觀察》二○○五年四月十八日「張五常專欄」)。從這幾句話,可見他在踏出每一步前,都是曾經盤算。成年人行事,不該沒頭沒腦,知所因應,在情在理,可是過猶不及,算過了頭,便壞了視野,妨礙判斷。 不久前他在《信報》一連兩天發表〈中國的前景—與貝加商榷〉和〈中國能繞過歷史規律持續發展〉(二○○五年六月七、八日),裏面有一節說:「一九八一年我寫成了〈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初稿,推斷了中國會走今天的路,反對之聲甚眾,而最明確反對的有兩位。一位是貝加,另一位是舒爾茲(T. W. Schultz,1979諾獎得主)。後者的來信,直言經濟學不可以作這樣的推斷。但我是搞制度經濟的,於今回顧,當年的思維走得遠,鑽得深,脫離了傳統的層面。一士諤諤,猶疑了幾個月,還是決定把該文稿發表。」 「走得遠,鑽得深」是當時教授對自己的研究信心比世故的考慮來得真切;一時的「思維有別」,其實並非他後來所形容的「寂寞無人見」,而是換來了赫赫聲名,遠遠超出一位名教授的影響力。 同期發表的〈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私有產權何懼之有?〉、〈從高斯定律看共產政權〉、〈假若人是不自私的〉、〈馬克思奄奄一息〉、〈我對中國前途審慎樂觀的原因〉、〈私有產權是獨步單方〉等等,全是一針見血的開竅好文章,在中國邁步開放之初,他憑寫作向華人社群提供大量適時、切要、管用的思想養分。 當京官黨要、時彥紅人都成了讀者,「用世」之心蠢動,希望影響「朝」政、改良現實社會的雄心日熾,「以事論是」的分析在不知不覺間變為「就是論事」;直搗問題要害的尖銳與熱忱轉為擺道理說事實的冷靜鋪陳,種種為免「過堅則摧」的考慮,看來不是沒有需要的一份世故,不過,卻使教授文章的「攻門」特色難得清脆,卓爾不凡的鋒芒也轉為濟世大老的嘉言善行。 無論張氏言詞多委婉克制,且高斯也表示過私產和市場運作與「共產主義」並無衝突,可是由於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的改革,基本關鍵在於怎樣從社會等級的排列改為產權的排序,奉行共產主義幾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便有捍思想主流、感到自己信仰飽受威脅的學者群起捍、大力反擊。其實,馬克思思想既能刺激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何嘗不可以成為社會主義引以為可以攻錯的他山之玉?要是放開胸懷,放下一時意氣的爭勝,追蹤思想文明的迴盪,殊途同歸,合十,當見大千。 給筆者的《原富精神》寫序,張五常曾引述Max Lern於一九三七年為《原富》現代版寫的引言(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已改了好幾篇引言,較近期的喬治.史德拉手筆,後來也改了由他人接力),其中提到「沒有任何一級腦子,其思想概括了時代而又影響了隨之而來的社會動向,是純真地有創見的。」 「長江一去無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讜論經濟,世故得失,豈能跟前了斷。 張教授七十華誕,弟子友好以其經濟思想為題,撰文結集,以茲存念,筆者豈敢魯班門前弄大斧,在他專精的研究範疇置喙?幸好相識快近三十年,回憶點滴,不難湊合成章,寫下他學有所長和學有所用的一手見聞和感想,借此寄語來者,他是一位看來沒有什讀書人氣質的真正學者;他的經濟思想是從資本主義的美國取經,是在共產主義的中國開花結果。他的性格不像一本正經取西經的唐三藏,秉賦與處境,倒像一個跟斗可翻十萬八千里、可是頭上套了「緊箍兒」的齊天大聖—滿天神佛喊得震天響的「悟空」!
2005-11-28 林行止專欄
有人說張五常的話裏筆下,盡在提那些大有名氣的師友,言下之意,是說他在自我標榜了。以筆者看來,那未免把他的為人處事看得太單純稚嫩。經常提及包括不少諾獎得主的名字,來頭很大,可是若非張氏「品題」,華人社會對那些泰斗大師能有多少認識?說張教授「愛慕虛名」,倒不如說他是「取法乎上」,相信金漆招牌背後的實力。拜師學藝,他追隨名師;切磋交流,也非內行名家不辦!曾聽他說自己「向來踢球是國際賽」,遇上莽撞的「地方選手」,非常費勁,不是因為旗鼓相當的對壘,而是啼笑皆非的難纏! 談輕重,張教授說:「做學問要找重要的入手。選上不重要的問題下工夫,很容易轉眼斷送學術生涯。我自己的創作期長達四十年,但還是要頻頻考慮作品的重要性才動筆。判斷重要性,主要講感受,與智商的高低沒有多大關係。」(引自《全球財經觀察》二○○五年四月十八日「張五常專欄」)。從這幾句話,可見他在踏出每一步前,都是曾經盤算。成年人行事,不該沒頭沒腦,知所因應,在情在理,可是過猶不及,算過了頭,便壞了視野,妨礙判斷。 不久前他在《信報》一連兩天發表〈中國的前景—與貝加商榷〉和〈中國能繞過歷史規律持續發展〉(二○○五年六月七、八日),裏面有一節說:「一九八一年我寫成了〈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初稿,推斷了中國會走今天的路,反對之聲甚眾,而最明確反對的有兩位。一位是貝加,另一位是舒爾茲(T. W. Schultz,1979諾獎得主)。後者的來信,直言經濟學不可以作這樣的推斷。但我是搞制度經濟的,於今回顧,當年的思維走得遠,鑽得深,脫離了傳統的層面。一士諤諤,猶疑了幾個月,還是決定把該文稿發表。」 「走得遠,鑽得深」是當時教授對自己的研究信心比世故的考慮來得真切;一時的「思維有別」,其實並非他後來所形容的「寂寞無人見」,而是換來了赫赫聲名,遠遠超出一位名教授的影響力。 同期發表的〈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私有產權何懼之有?〉、〈從高斯定律看共產政權〉、〈假若人是不自私的〉、〈馬克思奄奄一息〉、〈我對中國前途審慎樂觀的原因〉、〈私有產權是獨步單方〉等等,全是一針見血的開竅好文章,在中國邁步開放之初,他憑寫作向華人社群提供大量適時、切要、管用的思想養分。 當京官黨要、時彥紅人都成了讀者,「用世」之心蠢動,希望影響「朝」政、改良現實社會的雄心日熾,「以事論是」的分析在不知不覺間變為「就是論事」;直搗問題要害的尖銳與熱忱轉為擺道理說事實的冷靜鋪陳,種種為免「過堅則摧」的考慮,看來不是沒有需要的一份世故,不過,卻使教授文章的「攻門」特色難得清脆,卓爾不凡的鋒芒也轉為濟世大老的嘉言善行。 無論張氏言詞多委婉克制,且高斯也表示過私產和市場運作與「共產主義」並無衝突,可是由於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的改革,基本關鍵在於怎樣從社會等級的排列改為產權的排序,奉行共產主義幾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便有捍思想主流、感到自己信仰飽受威脅的學者群起捍、大力反擊。其實,馬克思思想既能刺激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何嘗不可以成為社會主義引以為可以攻錯的他山之玉?要是放開胸懷,放下一時意氣的爭勝,追蹤思想文明的迴盪,殊途同歸,合十,當見大千。 給筆者的《原富精神》寫序,張五常曾引述Max Lern於一九三七年為《原富》現代版寫的引言(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已改了好幾篇引言,較近期的喬治.史德拉手筆,後來也改了由他人接力),其中提到「沒有任何一級腦子,其思想概括了時代而又影響了隨之而來的社會動向,是純真地有創見的。」 「長江一去無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讜論經濟,世故得失,豈能跟前了斷。 張教授七十華誕,弟子友好以其經濟思想為題,撰文結集,以茲存念,筆者豈敢魯班門前弄大斧,在他專精的研究範疇置喙?幸好相識快近三十年,回憶點滴,不難湊合成章,寫下他學有所長和學有所用的一手見聞和感想,借此寄語來者,他是一位看來沒有什讀書人氣質的真正學者;他的經濟思想是從資本主義的美國取經,是在共產主義的中國開花結果。他的性格不像一本正經取西經的唐三藏,秉賦與處境,倒像一個跟斗可翻十萬八千里、可是頭上套了「緊箍兒」的齊天大聖—滿天神佛喊得震天響的「悟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