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Friday, December 30, 2005

维基百科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罗伯特·马休斯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日期: 2005-12-30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我们可以相信谁?这个问题是目前维基百科(Wikipedia)争论的核心所在。维基百科是网上百科全书,任何人均可访问——也可编写内容。

有些人将维基百科视为未来:该计划不仅造福日访问量达100万次的用户,还授权于一大批义工。迄今,义工们以100多种语言撰写了180万条目。

其他人则认为,由业余爱好者编写百科全书的想法,是过时的60年代式乌托邦理想。显然,这种想法因最近的一宗争议事件得到了证实。一名恶作剧者在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中加入了对美国知名记者约翰·塞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的诽谤。该指控在长达4个月时间里未引起注意,到发现时已蔓延。

对于批评维基百科的道义及其假设(即人们的诚信与能力是可信的)的人来说,此次事件是一份礼物。

维基百科已宣布增加安全措施的计划,包括禁止未注册用户修改条目,并延迟发布热门条目的新版本,以便进行审查。

基本假定是正确的

对于维基百科的批评人士来说,项目启动5年后才推出这类安全措施,证明塞根塔勒对这套网络百科全书的描述是恰当的,即它是“有暇疵、不负责任的研究工具”。但到目前为止,维基百科在没有此类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仍表现完美,这也可证明维基百科对于人们的诚信与能力的基本假定是正确的。

对此,明显的反驳是,维基百科可能仍潜伏着其它不计其数的谎言、谬误和误解。

迄今为止,有关维基百科可靠性的证据,几乎完全来自经验,但许多人核查了自己专业领域的条目,通常对该网站印象深刻。

按更科学的方法测量维基百科可靠性的少数几次尝试,已验证了经验证据。最近,由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任命的专家组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维基百科条目典型的准确性不比《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逊色多少。但批评人士再次指出,调查的规模小得可笑——仅从80多万篇英语条目中抽取了40来条。而且,这些条目局限于维基百科见长的科学领域,这无疑反映出那些擅长编辑网页内容的人群的特征。

随着维基百科以每天1500页网页的速度扩充,其可靠性证据能否超越“粗略”令人怀疑。何况,对许多人来说,维基百科的可靠性永远不够好。

信任本来就有非理性成分

这种态度是否理性尚不清楚。话说回来,研究已反复表明,“信任”本来就包含相当大的非理性成分。在《信任:从苏格拉底到炒作》(Trust: From Socrates to Spin)一书中,南安普敦大学的基隆·奥哈拉(Kieron O’Hara)博士以公众信任民意测验的结果为例。这些结果通常将新闻记者置于可信度尺度的底部,而将新闻广播员放在顶部。而事实上,多数新闻广播员也是记者,他们的职责也不过是朗读其他记者所撰写的稿件。

关于信任度下跌的报告,也不那么可信。今年10月,《消费者报告网络观察》(Consumer Reports Webwatch)的一份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约有十分之九的人对使用互联网更为谨慎,25%的人声称已停止网上购物。忙得不可开交的网上零售商,会相信这些结果吗?

简而言之,就信任而言,人们的行为与言论之间存在鸿沟。虽然许多人对维基百科吹毛求疵,但他们仍将使用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质量的疑问,可能会使维基百科的用户,比那些购买据信可靠的百科全书的消费者更加精明。

然而,信任是一件十分脆弱的商品。随着竞争服务“数字世界”(Digital Universe) 下月推出,维基百科的声誉是否受到近期反面宣传的致命损害,可能会很快明朗。与维基百科一样,“数字世界”将允许任何人编写内容——但这些内容将由领取薪水的专家组进行审查。在包括许多世界级机构的公私合作关系的支持下,“数字世界”旨在成为网上信息的终极可靠来源。

最大谜团

但是,最大的谜团在于为什么(除了塞根塔勒传记的恶作剧之外)维基百科的质量比人们的预期好得多。条目编写者无任何经济奖励,不署名,也无表扬。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这里的解释,可能与另一种社会现象相似:在餐厅给服务员小费,尽管你不太可能再度光顾,因而不太可能获得优质服务作为回报。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教授表示,这种“无意义的”给小费行为是一种证明可信度的方式——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提升了自我形象;而且,这固然可能并不带来明显的回报,但“好人”的人格面貌(persona)在其它场合可以带来利益,如寻找伴侣或得到工作。

因此,维基百科人(即维基百科的编写者)为这一宏伟工程作出贡献,可能是要向自己证明:他们愿意只为造福他人而辛勤工作。

如果是这样的话,维基百科的崛起可能证明,世界终究并非无可救药——不管新闻记者是怎么说的。

罗伯特·马休斯(Robert Matthews)系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访问讲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