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 都是在鳥籠裏覓空間
信報財經新聞 2005-12-05
林行止專欄
一、
爭取落實普選時間表的遊行人數,一如過往,出現主辦單位與警方估計差距甚大—而且愈來愈大—的情況,從電視所見,說參與人數浩蕩,不下十萬,似乎更貼近情況;警方未有快速疏導人流,加開「遊行專線」,似有故意低估遊行人數令政府不致過於尷尬的用意,可是萬一因為擠迫而造成混亂及人踩人意外,遊行性質便會被歪曲,甚至會給治安當局以口實,作為加強管制日後示威遊行的藉口。
和全民投票不同,遊行不會對施政有即時效應。按照常理,香港並非「警察國家」,當局對上街群眾的訴求不應置若罔聞,但如當年的二十三條立法一樣,政制改革「循序漸進」的解釋權亦非特區政府的「自治」範圍,這類重大事務都要聽從北京指示。港人上街反二十三條後,董建華政府原本也不肯放棄立法,可惜受制於日趨洶湧的群情,「不得其法」的拙劣處理,不獲中央諒解,招來京官借意訓斥,最後不得不稱病下台。
曾蔭權昨晚對遊行的即時回應被群眾報以噓聲,並且號召人權日再來一次大遊行,因為行政長官除了在委任區議員成為大選舉團上鬆了口風外,他的說話內容與過去所重複又重複的,並無變動,未來幾天,他所領導的政府會有什撫順民情的跟進工作?由於○七╱○八沒有普選是人大常委的決定,這等於說特區政策設計政改藍圖的活動空間有限,它把時間表、路線圖的規劃交付策發會研究,算是相當巧妙的設計,可是要為當前情況降溫,卻於事無補;特區政府在政改上亦受「鳥籠」約束,其「束手無策」,難道只能眼睜睜等,把《政制發展五號報告建議方案》的命運付諸十二月二十一日立法會的投票?
北京和特區當局對《建議方案》可能被立法會否決,擺出一副處之泰然的態度,然而,重大立法不能在立法機構通過,對任何政府的威信都是重大打擊,曾蔭權政府亦不能例外;雖然曾蔭權的權力並非源自港人而是來自北京,即使有百萬人上街反對他的五號政改方案,只要北京不站在上街民眾的一邊,其「合法性」便不會動搖,「示威由他示威,好官我自為之」,當是最佳寫照。不過,失去相當部分的民意支持,曾蔭權政府如何「強政勵治」?
一些北京老人如許崇德等,他們嘴裏的「香港人喜歡熱鬧」、「愛遊行」、「要是真理,兩三個人也是真理,不是的話,一萬人、幾十萬人也沒有用……」諸如此類的說話,是赤裸裸地反映了不以民意為後盾者的心態是自以為是得多猙獰!要是在遊行前幾天讓人聽到他們的說話,上街人數必定會更多。
群眾已就政改的「碎步橫向」表態,北京雖然口口聲聲說香港政改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容外人說三道四,可是中國力求香港政改能夠獲得國際社會認同,卻彰彰明甚,這是何以曾蔭權「周遊列國」向西方社會推銷《建議方案》的底因。筆者因此希望北京在香港政改上採取比較寬鬆的手段,因為這適足以反映「胡溫新政」對政治改革的態度,那與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是息息相關的。
二、
曾被西方傳媒譽為「香港良心」的退休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高調參與昨天的遊行,象徵意義相當重大,不過,當中的意義不在於加速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的規劃,而是把相當部分的退役甚至現役公務員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公開化。陳太對公務員轉任政治任命官員的「不公平待遇」「有看法」,早已不是秘密,而曾氏正是責任部長制的最大受惠者;對於曾蔭權不通過政府渠道自行製作「電視談話」推銷《建議方案》的做法,很多包括公務員在內的人都莫名其妙,更難認同,這或許也是促使陳太(她說自己是在周五作出的決定,那正是曾氏電視講話的翌日)行動起來的一個即時因素。在位高官轉為政治任命官員,與退休政務司司長上街遊行看是背道而馳,其實是同一政治軌道上的不同經營。
陳方安生是媲美曾蔭權的「優秀公務員」,而奉公守法公務員的最大特點是對執行上級的命令或在心態開放民主的上司面前據理力爭無效後放棄己見盡力行事,因此港人對公務員出身的人從政,要知所因應,不能作非份的期望。面對絕對權威及絕對正確的中央官員,不管掛上什頭銜、戴上什面具,終身在官僚醬缸打滾的公務員,是不會以民意逆上意的。
過去香港公務員最愛標榜「政治中立」,陳太以個人身份遊行,開了退休公僕公開作政治表態的先河,料日後將有更多公務員亦趨亦步,就凝聚民意的角度看,當是好事;事實上,由於健康情況的進步,如今人們的退休年齡實在太低,不圖在商界發展的退休公務員從政,是第二事業的合理發展,對其個人固無所失,於社會亦有利。如果落實各級議員普選,退休公僕加入政黨參選,是沒有什機會成本的好出路。
陳太高姿態遊行,民建聯則低調舉辦文康活動,這次不再佔用維園球場,避免惹來群眾的反感,已經算是向大眾示好的做法;該黨選在示威遊行同一天搞同樂會,其中一個目的,不外在向北京提供「不在(示威)現場」的證據而已。民建聯的用心,北京會予獎勵?
三、
周六台灣的「三合一」選舉,與香港政改沒有直接關係,卻有間接影響,在筆者看來,影響是正面的。
甲、選情十分激烈,政黨及選民全神投入,但投票激情之中一切進行順利;香港的政治環境遠較台灣單純,普選衍生的問題肯定比台灣少,北京應該放心,盡早讓港人按自由意志投票。
乙、人民以選票表態,是促進政治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此次民進黨一敗塗地,黨主席即日「執包袱」,黨內改革勢在必行;成績無寸進的親民黨主席則要「去國」、「閉門思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通過投票推舉賢能,趕跑「庸吏」,北京政府實在不必對普選懷有太大的戒心,精明(「世界仔」)的香港人絕對不會推選一位和北京對幹的政客當行政長官的。
人大常委的決定要尊重,但其於否定七╱八雙普選之餘,並沒有規定不可提規劃此後普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香港的政治窗口作用仍在,北京當局不要失去對國際展示其政治胸襟日趨開闊的機會!
林行止專欄
一、
爭取落實普選時間表的遊行人數,一如過往,出現主辦單位與警方估計差距甚大—而且愈來愈大—的情況,從電視所見,說參與人數浩蕩,不下十萬,似乎更貼近情況;警方未有快速疏導人流,加開「遊行專線」,似有故意低估遊行人數令政府不致過於尷尬的用意,可是萬一因為擠迫而造成混亂及人踩人意外,遊行性質便會被歪曲,甚至會給治安當局以口實,作為加強管制日後示威遊行的藉口。
和全民投票不同,遊行不會對施政有即時效應。按照常理,香港並非「警察國家」,當局對上街群眾的訴求不應置若罔聞,但如當年的二十三條立法一樣,政制改革「循序漸進」的解釋權亦非特區政府的「自治」範圍,這類重大事務都要聽從北京指示。港人上街反二十三條後,董建華政府原本也不肯放棄立法,可惜受制於日趨洶湧的群情,「不得其法」的拙劣處理,不獲中央諒解,招來京官借意訓斥,最後不得不稱病下台。
曾蔭權昨晚對遊行的即時回應被群眾報以噓聲,並且號召人權日再來一次大遊行,因為行政長官除了在委任區議員成為大選舉團上鬆了口風外,他的說話內容與過去所重複又重複的,並無變動,未來幾天,他所領導的政府會有什撫順民情的跟進工作?由於○七╱○八沒有普選是人大常委的決定,這等於說特區政策設計政改藍圖的活動空間有限,它把時間表、路線圖的規劃交付策發會研究,算是相當巧妙的設計,可是要為當前情況降溫,卻於事無補;特區政府在政改上亦受「鳥籠」約束,其「束手無策」,難道只能眼睜睜等,把《政制發展五號報告建議方案》的命運付諸十二月二十一日立法會的投票?
北京和特區當局對《建議方案》可能被立法會否決,擺出一副處之泰然的態度,然而,重大立法不能在立法機構通過,對任何政府的威信都是重大打擊,曾蔭權政府亦不能例外;雖然曾蔭權的權力並非源自港人而是來自北京,即使有百萬人上街反對他的五號政改方案,只要北京不站在上街民眾的一邊,其「合法性」便不會動搖,「示威由他示威,好官我自為之」,當是最佳寫照。不過,失去相當部分的民意支持,曾蔭權政府如何「強政勵治」?
一些北京老人如許崇德等,他們嘴裏的「香港人喜歡熱鬧」、「愛遊行」、「要是真理,兩三個人也是真理,不是的話,一萬人、幾十萬人也沒有用……」諸如此類的說話,是赤裸裸地反映了不以民意為後盾者的心態是自以為是得多猙獰!要是在遊行前幾天讓人聽到他們的說話,上街人數必定會更多。
群眾已就政改的「碎步橫向」表態,北京雖然口口聲聲說香港政改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容外人說三道四,可是中國力求香港政改能夠獲得國際社會認同,卻彰彰明甚,這是何以曾蔭權「周遊列國」向西方社會推銷《建議方案》的底因。筆者因此希望北京在香港政改上採取比較寬鬆的手段,因為這適足以反映「胡溫新政」對政治改革的態度,那與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是息息相關的。
二、
曾被西方傳媒譽為「香港良心」的退休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高調參與昨天的遊行,象徵意義相當重大,不過,當中的意義不在於加速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的規劃,而是把相當部分的退役甚至現役公務員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公開化。陳太對公務員轉任政治任命官員的「不公平待遇」「有看法」,早已不是秘密,而曾氏正是責任部長制的最大受惠者;對於曾蔭權不通過政府渠道自行製作「電視談話」推銷《建議方案》的做法,很多包括公務員在內的人都莫名其妙,更難認同,這或許也是促使陳太(她說自己是在周五作出的決定,那正是曾氏電視講話的翌日)行動起來的一個即時因素。在位高官轉為政治任命官員,與退休政務司司長上街遊行看是背道而馳,其實是同一政治軌道上的不同經營。
陳方安生是媲美曾蔭權的「優秀公務員」,而奉公守法公務員的最大特點是對執行上級的命令或在心態開放民主的上司面前據理力爭無效後放棄己見盡力行事,因此港人對公務員出身的人從政,要知所因應,不能作非份的期望。面對絕對權威及絕對正確的中央官員,不管掛上什頭銜、戴上什面具,終身在官僚醬缸打滾的公務員,是不會以民意逆上意的。
過去香港公務員最愛標榜「政治中立」,陳太以個人身份遊行,開了退休公僕公開作政治表態的先河,料日後將有更多公務員亦趨亦步,就凝聚民意的角度看,當是好事;事實上,由於健康情況的進步,如今人們的退休年齡實在太低,不圖在商界發展的退休公務員從政,是第二事業的合理發展,對其個人固無所失,於社會亦有利。如果落實各級議員普選,退休公僕加入政黨參選,是沒有什機會成本的好出路。
陳太高姿態遊行,民建聯則低調舉辦文康活動,這次不再佔用維園球場,避免惹來群眾的反感,已經算是向大眾示好的做法;該黨選在示威遊行同一天搞同樂會,其中一個目的,不外在向北京提供「不在(示威)現場」的證據而已。民建聯的用心,北京會予獎勵?
三、
周六台灣的「三合一」選舉,與香港政改沒有直接關係,卻有間接影響,在筆者看來,影響是正面的。
甲、選情十分激烈,政黨及選民全神投入,但投票激情之中一切進行順利;香港的政治環境遠較台灣單純,普選衍生的問題肯定比台灣少,北京應該放心,盡早讓港人按自由意志投票。
乙、人民以選票表態,是促進政治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此次民進黨一敗塗地,黨主席即日「執包袱」,黨內改革勢在必行;成績無寸進的親民黨主席則要「去國」、「閉門思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通過投票推舉賢能,趕跑「庸吏」,北京政府實在不必對普選懷有太大的戒心,精明(「世界仔」)的香港人絕對不會推選一位和北京對幹的政客當行政長官的。
人大常委的決定要尊重,但其於否定七╱八雙普選之餘,並沒有規定不可提規劃此後普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香港的政治窗口作用仍在,北京當局不要失去對國際展示其政治胸襟日趨開闊的機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