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Monday, October 24, 2005

葉家興 哪裡在金改哪裡在歡喜

這個星期,台灣和香港的股市投資人都在屏息以待兩個重型新股上市的戲碼。在台灣,以追求「華人第一手機品牌」的英華達,明天就將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這是國內首檔適用承銷新制的上市公司,享有上市首5個交易日無漲跌幅限制,因此不免令人好奇股價波動的表現。英華達不但是國產手機銷售第一名,在大陸的銷售額也即將超越台灣,而且在產品多元化方面橫跨「3P」(PDA、GPS、MP3),在國際代工方面的定單也滿檔至明年初。


香港散戶屢有斬獲
不過,這麼卓越的消費科技公司,新股承銷僅獲得12倍的超額認購。換句話說,中籤率還高於7%。比起台股熾烈狂飆的年代裡,中籤率動輒低於0.1%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語。在媒體的版面上,也只佔上財經版的一小篇幅,擠不上要聞版,這大概也算是近來台股低迷的一個註腳。
反觀周四即將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建設銀行,則是另一番局面。這個總集資額高達80億美元的上市案,是4年多前美國卡夫食品(Kraft Food)上市集資87億美元以來,全世界最大型的IPO。這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首樁公開發行活動,自然有歷史性的意義。散戶超額認購輕易逾越40倍,凍結超過5千億新台幣的認購資金。近年來,香港的散戶在中資國有企業上市案中屢屢有所斬獲,例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石油、中石化、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以及今年上半年的交通銀行等等。在建設銀行之後,又緊接著有其他3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排著隊讓散戶賺點甜頭,這也難怪在香港,北京領導人的聲望比起香港的政府高官要更好多了。
建行的上市,其實也背著銀行體系改革的任務。長期以來,大陸國有銀行政策性貸款比重過高、呆帳居高不下、公司治理問題層出不窮、產品和業務範圍狹窄、資本適足率不佳等等,一直被外界所詬病。金融體制改革過去一直帶有敏感色彩,但為改善競爭體質,中國政府積極設法引進外資銀行併購部分股權,希望藉此帶來商業銀行管理的新知,矯正上述弊端,並協助這些國有銀行達到上市的目標。上個月在籌備上市其間,建設銀行在全球財經媒體上刊登巨幅英文廣告,公開招聘風險長(Chief Risk Officer)一職,就顯示出中國政府敢以開放態度,引進境外專業人士來促進改革的勇氣。
不過,在改革大旗揮舞之下,過去得以吃一輩子金飯碗的國有銀行員工就不輕鬆了。為了對開拓產品線、提供全方位服務做好準備,他們被要求參加理財認證及其他金融專業考試,由省級總行開始,到市級分行,再到各地支行的人員,都在緊鑼密鼓自我增值,唯恐因認證考試不及格而被「勸退」離職。因為一些親身觀察,我看到這些人的生活確實好像蠟燭兩頭燒,不過,他們也自知在中國開放外資金融機構加入競爭的時代格局下,身為國有銀行的員工也不能自外於這股競爭潮流。何況,因股份制改革而來的這種進修機會,也是個人價值提升的難得良機。
當然,中國國有銀行上市未必就表示一定能立刻脫胎換骨,一勞永逸根絕所有瀆職舞弊案件,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銀行;不過,這個金融改革的方向,正在創造一個官股贏、員工贏、外資贏、散戶贏的局面,朝著皆大歡喜的正面方向前進。反觀台灣所謂的二次金改,4大目標反映的是膚淺的數字迷思,以及「大就是強」的異想天開邏輯。沒有改革的明確價值觀與原則,也沒有具國際經驗的專業經營隊伍加入,難道國內金控公司數目少了,規模大了,在國內市場的操控能力增加了,國際競爭力就會源源而來嗎?只是把政府持股的股權釋放給財團,官股能得利嗎?員工能得利嗎?民眾能得利嗎?誰又會因此歡笑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