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Saturday, July 09, 2005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辞世

Random Comments from Sina:
这一代不如上一代啊
批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全国联播发言的就是他

很遗憾,老爷子的固体物理到现在也没有看完

黄先生走好!如果没有回国,可能取得的成绩更大

黄老,一代大师!您对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理论的奠基之作和为人,永远是我敬仰的

黄昆生于京、仙于京,北京人的骄傲也

他把属于自己的50万元交給所里买小车, 其他交給研究室用.

黄昆的情操你我理解不了.

俺学过您的固体物理

黄老先生这么高的水平,出身名门,但是居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而杨振宁得到了,这固然有诺奖基本是欧美人或者欧美背景的人垄断的因素,但是是不是我们的科学机制有问题?

黄老的“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爱较真儿出了名、读名校,交名友,出名气”是成功的脊柱!但是现在好多都少了一样……,文章里去找吧!

上学时学过黄老写的固体物理学

黄老师真正的世界级大师,在固体物理理论,固体晶格振动、声子发射的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解释,至今在固体物理教课书上都可以看到 黄昆公式、黄昆因子等

黄昆老师和谢希德老师是中国半导体的祖师----我的老师跟我们上课的时候反复强调。

99年,我采访过黄先生。当时联系人给我一个什么花园的地址,还想象先生住处的幽雅,找到时发现就是一破筒子楼。似乎是住三楼。在楼下遇到一个很优雅的外国老太太,她主动向我们示意。我没想到,那就是黄先生的夫人。黄先生室内陈设很简单,也比较杂乱,到处都是书。他的子孙都在国外。他给我看他们的照片,一个个意气风发的样子。而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先生在英国时期的照片,清俊而略带腼腆,却有掩饰不住的才气。采访中,黄先生谈论个人时及其谦逊和朴实,丝毫没有任何夸耀的成分,给人想象良深。 后来不做记者了,但只要有黄先生的新闻,我一直关注。几年前,从媒体上得知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由衷为他高兴。 今天,惊闻一代物理学大师辞世,深感悲痛! 向这位重要的物理学家致敬,向这位朴实而坚韧的爱国者致敬!
黄先生,您走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8:17 竞报
科技时代_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辞世
资料图: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因病于7月6日16时1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生平:读名校,交名友,出名气

  黄昆的一生,似乎可以用“名”来概括。从燕京大学到西南联大,从布里斯托大学求学到利物浦大学任教,再到北京大学;先后师从吴大猷、莫特、玻恩三位大师(后两位先后摘取了诺贝尔奖),和大师同行,使他在30岁前后就成绩斐然,创造性地提出了“黄漫射”、“黄理论”、“黄方程”;吴大猷、莫特、玻恩、杨振宁等人都对黄昆的一生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黄昆能够重新走上科研岗位,也是因为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过问,这段经历甚至写进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为人:朴素低调谦虚和善

  和黄昆一生的“名”相比,黄老在做人方面显得非常低调。

  黄昆为大众知晓主要是因为他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在中关村住了50多年的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胡亚东,回忆黄昆获奖之后在中关村街上见到他的情形。绒线圆帽、蓝布中山装、破布鞋,还是那一身。就住在街边的胡亚东有时候还能看到黄昆和他的英国老伴一起出来遛弯儿。黄昆的老伴穿得比他更朴素,也是一双破布鞋。俩人都80多岁了,还时不时自己走到菜市场到小摊前买菜。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修。

  2001年黄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发明奖,奖金500万元。谈到500万元怎么花的问题,黄昆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生活有很大帮助。从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

  个性:爱较真儿出了名

  黄昆爱较真儿在圈内早就出了名,有时甚至让人下不了台。

  黄昆的学生朱邦芬现在已是中科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告诉记者,老师黄昆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最开始肯定要把自己昨天在家中或者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形成的一个思路对着同事或者学生讲一遍。这在他有两个好处,一可以让自己重新整理那些偶然一现的思路,二也可以促成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给自己挑刺。朱邦芬说,通常的情形,黄昆一番陈述结束的时候就是办公室里一天争论的开始。辩论双方不会放过彼此思路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辩论的结果呢?有时候我赢,朱邦芬说,但常常第二天又被他找出什么漏洞给扳回去。而研究的问题就在这否定之否定中渐渐清楚了。

  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小他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总是喜欢纵论天下,相互顶牛。而黄昆往往都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最后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杨振宁说。

  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

  黄昆曾坦言,“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太大的天赋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过去教学时,大家评论我课上得还不错,我也认为是下了工夫的,但就是对一个个学生不太关心。因为我认为上课也是培养人,讲课是我的责任,我尽了我自己很大的努力。”

  黄昆谈起了自己的“缺点”:“我过去曾经迷信天才,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他勉强能做物理工作;比我差的,就认为一钱不值;比我好的,就觉得不得了。”

  生活:异国伉俪相濡以沫

  1951年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女同事A·里斯(Rhys),并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1952年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

  对小他7岁的夫人,黄昆打出了“90”的高分。“凡是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评价,她不仅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能力。”的确,青年时代屡有斩获的黄昆背后,一直有这位异国贤内助的默默奉献,著名的“黄理论”实际上是“黄-里斯理论”,是夫妻二人智慧的共同结晶。黄昆先生去世前身患帕金森病,他曾说过,“我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90%的事情靠她去做。”

  黄昆的学生赵汝光回忆:“黄先生的夫人是英国人,但他和夫人经常与我们一起劳动,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钱,他把200元交了党费。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要求很高。评职称时,他就对某些人相当不客气,有时让人下不来台。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现。”

  文/本报记者 施剑松


update: about the sad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 Culture Revolution era:


黄昆是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在四十年代提出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射的理论,在六十年代为国外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被称为“黄漫射”。1950年他同其夫人艾夫·里斯合作,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一里斯理论”。1951年又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当时他在北大任教授,但连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当时竟也不让他搞本行,他只好把本行当业余来研究。

后来邓小平还多次提到黄昆这个例子,指出这种学非所用的情况是大量的。为此,他提出要建立科技人员档案,把那些比较好的有前途的科技人员记下来,有一千人也好,也许有几十个人是有成就的,那也了不起,要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指示,科学院在粉碎“四人帮”后建立了科技人员业务档案,并且建立了一千个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的名单。


关于红专问题

邓小平举了陈景润的例子,说陈景润是秘密在搞科研,“这些人还有点成绩,这究竟算是红专还是白专?像这样一些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人,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说什么‘白专’,只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比闹派性,拉后腿的人好得多。现在连红专也不敢讲,实际上是不敢讲‘专’字。中央表扬了这样的人,对他们应该爱护和赞扬”。

这里讲到的陈景润,在科学院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文革中更被作为“安钻迷”(指安心、钻研、入迷)和“白专”的典型受到批判,并被“专政”。从专政队放出来后,他住在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电灯线还被人铰了,他买了一盏煤油灯,害怕灯光外露,又用报纸把窗户糊上,就这样秘密地进行数学运算。直到1973年4月,因新华社记者反映他病情危急,武衡半夜去看望他,他正在稿纸上书写,但却向武衡表白他是在听广播,关心政治,关心文化大革命,以示不是在搞业务。

陈景润原在厦门任教,其数学才能被华罗庚发现,调到科学院数学所工作。他在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系统工作,为国际公认。他钻研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973年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人们所称的“1+2”),也为国际同行称道为“陈氏定理”。这个成果在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邓小平在这次讲话中,实际上把红专与白专的问题给解决了,把长期压在科技人员头上的“白专道路”的帽子也给脱掉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