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05

杜念中 華盛頓郵報和它的超級明星

2005年11月23日
不少人認為新聞記者是個挺風光的工作,在社會上可以嚇唬人,又可以吃香喝辣。但記者其實是個短命的行業。絕大多數記者不是身體搞壞,就是腦力耗盡,被迫轉業。很少人能像《華盛頓郵報》的伍華德(Bob Woodward)一樣,風風光光、順順利利的幹了快一輩子,而且名利雙收。
不過伍華德最近流年不利。先是水門案的「深喉嚨」,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費特自己現身說法,一舉破了伍華德和《華郵》深藏了30多年未發的大獨家泡湯了;伍華德事先寫好,等著深喉嚨過世就可以大發利市的書也為之破功。
最近伍華德捲入「特工門」,連帶老東家《華郵》被讀者罵得狗血噴頭,伍華德和《華郵》的聲譽受到嚴重打擊。對伍華德來說,更慘的是,他從《華郵》前老闆葛蘭姆獲得「不用上班,不必向任何人匯報,不必採訪寫新聞」的特權,幾乎全被收回。一個無人監督,往來都是王公卿相的媒體超級巨星,忽然受到小學生式管教,真是情何以堪!
《華郵》本周還大費周張的請主管社內紀律的同仁,寫了一篇報社如何處理伍華德的文章,昭告天下。我曾經和幾位《華郵》的同業談到過伍華德,他們不是羨慕伍華德的特殊待遇,就是輕蔑的表示不以為然。從《華郵》的解釋文不難看出,伍華德的行徑在《華郵》內部早已犯了眾怒,自總編輯以降,無不主張對伍華德曉以大義,「特工門」事件給了《華郵》處理伍華德的最佳理由。
伍華德自水門案後不久,就開始專門寫書。本來記者寫書在國內外都非常普遍。但是像伍華德這樣著作豐富的畢竟少之又少。記者一則囿於題材,二則受制於時間,終其一生能出版3、4本書已經難能可貴。即使《紐約時報》的名專欄作家傅立曼、陶德為了寫書、打書,還得向報社告假,但是伍華德在《華郵》的特權就是不跑新聞,專事寫作。每本書完成之後,由《華郵》摘錄刊出,他就算盡責了。報紙付高薪請你寫書,寫完還大篇幅幫你打書,又有豐厚版稅可拿。這等好康的事哪個拚命跑新聞的記者不羨慕呢?


伍華德的書都精彩
平心而言,伍華德寫的書可以說是本本精彩。從早期寫的有關水門事件的《總統的人馬》,到最近的《攻擊計劃》,十幾本書都充滿了不為人知的內幕。他的作品能夠問世,都經由華府權要的加持。許多書的基礎,都是伍華德與核心決策人士多次的訪談,這些核心人有的是總統、副總統、國防部長、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中情局長、總統候選人,有的是這些權要的最重要幕僚。得自他們一手的資訊,是外面小記者一輩子可望不可及的。
但是伍華德與受訪者的協議是不能透露受訪者的身分,於是他的書出版後,立刻引起各方面的猜測:到底哪些資訊是哪些人說的,他們為什麼要這麼說,目的何在。政治分析家更會拿此來做文章。當然有人會質疑提供資訊者的動機,甚至質疑伍華德本人有沒有在其中做了手腳。
更根本的批評在於,這種經特權安排的訪問,必然有許多交換條件,而且作者呈現出來的必然是受訪者樂於被廣為周知的事情。此外,為了新書能夠順利完成,訪問者必然會避免敏感的問題,甚至放棄追問有價值的議題,最後可能犧牲了新聞工作者的原則。《華郵》和伍華德稱此為「調查報導」,但是經過受訪者限制授權的調查報導,已失去新聞工作上求下索的精神。
伍華德當年應徵《華郵》試用記者,兩周發稿17篇,因為未符標準,統統被丟進垃圾桶;兩年後再回《華郵》,因緣際會碰上了水門案,成就了一代大記者。伍華德的迅速上升象徵了一個新聞與政治奇異共生時代的開始;現在他四面楚歌的境遇,大概也給這個時代的結束做了最好的註腳。沒有人能夠預卜往後媒體與政治的關係,但是能肯定的是,伍華德這樣的角色將不易再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