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Thursday, November 24, 2005

林行止 政治改革 和平之本

信報財經新聞 2005-11-22
林行止專欄

  著名的英國反戰主義者英格爾(Sir Norman Angell, 1872-1967),致力鼓吹自由貿易,近一百年前他對自由貿易的看法當然不及現在深刻,但他認為各國互通有無經濟興旺之後,戰爭將永遠從地上消失,他把這種構想寫在《異乎尋常的錯覺》(Great Illusion)上,該書於一九一○年出版後,一紙風行,「再刷」無數次,被譯成二十五國文字,銷量高達二千五百多萬冊,足以反映企盼和平過安定繁榮生活是時人的共識,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本書仍在暢銷中的一九一四年爆發。經濟昌盛雖然會使人於安逸,不作戰爭之想,但啟動戰爭的通常不是理性決策。「英格爾主義」(Angellism)代有傳人,「財富五百」的行政總裁幾乎都是其信徒,而景從這種說法的評論者亦不在少數,《紐約時報》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便是其一,他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結集《凌志與和平》(Lexus and the Olive Tree),把「有繁榮無戰爭」升華為「賣麥當勞漢堡包的國家不會開戰」,大意是指人民豐衣足食,政府不會捲入戰爭;可是,同年年底,到處都有「金色栱門」(麥當勞的標誌)的北約戰機便把貝爾格萊德的多間麥當勞店舖夷為平地!

  說工商界反對以戰爭的方法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比較接近現實,惟這種想法令它們委曲求利,雅虎!月前向內地保安當局交出顧客資料、大企業長期向華府游說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便是顯例。在業商的努力下,中、美貿易的確突飛猛進,實用廉價的中國貨物令美國可以不遵守貨幣紀律、消費者可以盡情消費而把通貨膨脹抑壓在極低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國把相當部分辛苦賺取的美元回流美國購買低息且不斷貶值的美元債券,對美國人來說,這真是無懈可擊的「循環」。這種雙贏的情形,應該使中、美倍加親密友好,可是事實並非如此,美國除了加強圍堵中國的部署,國會還以絕大多數反對票否決了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石油的提議。美國人對此事早已忘記(起碼是傳媒此後不再提及),但中國則耿耿於懷,中海油的財務總監九月中旬對《金融時報》說「能夠獲取石油的保證便是人權……」。中、美對能源供應的看法,南轅北轍,在經濟各得其利的情況下,若一方作出非理性(民族主義、恐外症都是非理性的)決定,什事都可能發生。

  工商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同時在亞洲以至南美及非洲(中國已是非洲最大投資者)廣結「善緣」故意視而不見,不分派性的美國政黨,卻對亞洲「芬蘭化」(Finlandizing,指蘇聯時期芬蘭凜於強鄰不得不事事附和蘇聯的主張)憂心忡忡,中國要化解美國的圍堵和獲得石油供應,富起來之後的中國便很自然地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架勢。在美國看來,這是「和平崛起」的變調。

  面對這種威脅到美國在亞洲、南美以至非洲影響力的新形勢,美國的新保主張強硬壓制中國,雖然他們未必正面鼓吹與中國開戰,惟其窮兵黷武的做法,令中國不得不「加強武裝」以備萬一,如此便形成中、美軍事隱然對峙之局,二軍相對虎視眈眈的形勢,不必磨拳擦掌,亦很易弄假成真、擦槍走火……。

  中國經濟繼續開放及融資美國赤字,令保守派主張「政治學英國」之說大有市場,英國是玩政治平衡的高手,長期以來,唐寧街技巧地對付歐洲的強權(如波邦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以至現在的法國和德國),製造、挑撥她們的「內部矛盾」,英國則置身事外、隔岸觀火。這種辦法當然不錯,實際上亦不難辦,因為中國和日本是「天敵」,而中國和印度則有領土之爭,加上日本和印度都要借助美國之力以牽制中國,美國很易「左右逢源」,成為一名「快樂的旁觀者」(The happy third)。事實上,現在美國可以「遵古法制」,沿用老羅斯福總統(一九○一至一九○九年在位)的辦法─不捲入戰事只作調停人(他因調停日俄戰爭而於一九○五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如今美國以舉世無匹的軍力為後盾,做起「和事佬」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目前亞洲的情勢遠較百年前複雜,台灣和中國的「內部問題」以至中國和日本的參拜靖國神社及爭奪能源問題,都不易擺平,這亦是新保和保守派出現分歧之處。前者堅持「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是唯一國家發展模式,因此一方面反對台獨一方面把民主自由的台灣保護起來;對於日本,更被視為牽制中國的重要棋子,而這與日本對中國的莫名恐懼一拍即合。保守派則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已證實可行(這八年來港人的生活的確「不變」),台灣應回歸中國,便如南北戰爭後美國統一一樣;拋掉台灣這個包袱之後,美國便可在中、印、日三國間搞均衡,讓日本和中、印般成為核武國家,雖然會令局勢高危,但這是亞洲國家的事,美國可以「合縱連橫」,推銷武器但不必直接介入。

  當前這種路線之爭甚為激烈,如果中東泥足深陷的惡劣局勢無法打散切尼、賴斯和拉姆斯菲爾德的鐵三角,新保便會續佔上風、主導美國國策。

  最近一期的《經濟學人》的社論評論「胡布會」,對中、美關係有很平實的評述,然而,在充滿「英格爾主義」的腔調中,滲進了不少新保的觀點。它指出悲觀地看歷史,中、美這二個大國總有一天會「碰撞」,但未來的發展可能並不悲觀,先決條件是中共放鬆一黨獨大的控制;這種看法並不新鮮,因為獨裁(或中共式民主)統治下的中國不可能和美國人「融合」,美國(所有西方國家)政府對中國沒有透明度的決策過程提心吊膽,已是人所共知的現實。可惜事實告訴大家,在可見的將來,中共絕不會走上西方式民主之路,這大大助長美國新保的勢力,令中、美關係很難表裏如一的「和諧」。

  中國雖然已門戶開放,但香港現在仍可擔當中國對外櫥窗的角色,讓香港政改加進一丁點前瞻性的民主成分,不僅會對台灣產生「封雍齒」效應,亦可令新保分子不再那振振有詞進而可能軟化美國對華的態度!

泛談中、美關係.三之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