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孔雀石绿和甲醛-----中国的食品安全警报!
食品安全事关全民的根本利益,绝非儿戏。孙子云:多算胜少算,何况于无算乎!然而在明知隐患存在的情况下,维护国家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竟然不作任何防范,当危机爆发时,完全是临阵铸枪,被动应付,并且类似情况再三发生!孙子又云: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假如有关部门根本是“不知兵之将”,那么谁能保证不会有“夺民之命”的事情发生呢?
我们又中埋伏了!
本报记者 王海
“大军正逶迤前行,忽一声号炮,滚木擂石如雨而下……奔出40余里,方收住阵脚,又有一彪军杀来……”这些历史演义中有关伏击战场景的描述,最近却被人拿来形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毫无戒备、连连遭挫、处处被动,以致“三军大恐”!
6月5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市场上销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发出了继“苏丹红1号”后的又一食品安全警报。消息传至中国,媒体和消费者发现,“孔雀石绿”竟是我国渔民最常用的药剂之一,在渔药市场上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大肆出售!一个月后的7月7日,农业部终于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孔雀石绿”对人体具有致畸形、致癌作用,在我国却长期被违法用于渔业生产和运输。对此,不少消费者后怕不已,望鱼心悸。在有关部门再次展开声势浩大的“清剿”运动的同时,无数消费者却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又中埋伏了!”
前一次“中埋伏”,指的是“苏丹红”事件。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公布含有“苏丹红一号”染色剂的食品清单,欧洲迅速开始严查。十多天后的3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官员公开表示:“还没有接到食品中使用苏丹红的报告。”但仅仅3天之后,广东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就被查出“苏丹红”,各地报告也连续不断,消费者一时陷入恐慌。事实上,早在多年前,我国就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苏丹红”,却迟迟没有检测标准出台。这场事件中,公众对有关部门的质疑之声扶摇直上:明知“苏丹红”有害,有关部门却长期不检测、不查处、不警告,活生生把广大消费者引入了有毒食品的伏击圈!
对比“孔雀石绿”和“苏丹红”事件,二者颇多相似:两起事件都由外国率先发出警告继而影响中国;在国内消费者和媒体的推动下,相关部门才介入并大规模查处;被曝光时两种化学药品都已经在国内为害多年;有关部门对两种物质的危害早有掌握,却一直未作出有效的防范及警告。此外,最让消费者不可接受的事实是:查处“苏丹红”之初,我国竟尚未出台相应的检测标准;“孔雀石绿”事发之时,有关部门还不无炫耀地宣称“即将开展检测,相关检测实验室将在两周内搭建完成。”
据了解,早在1996年,我国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就明令禁止使用“苏丹红”。但10年过去了,有关部门竟然还没有拿出来相应的检测标准。所禁项目无从检测,禁令无疑等于一纸空文!与此类似,早在2002年5月,我国就已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并且几年间媒体对“孔雀石绿”的曝光也不断见诸报端,却迟迟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采取有效措施。直到国外事发,有关部门才慌慌张张开始搭建检测实验室。所禁项目没有检测设施,禁令再多也是白搭。然而“苏丹红”事发,10年没有出台的检测标准一个月搞定;“孔雀石绿”曝光,3年不见影子的检测设施两周搭建成功。可见,对于食品安全,有关部门不是不能为,而是不作为。有关部门10年不为,一次“围剿”就可弥补,但老百姓10年间吞下的毒,由谁来挽回?
眼下,我国啤酒行业再次爆发“甲醛事件”。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国外啤酒行业就已对甲醛的使用以及利害达成了共识,但在日韩两国紧急将中国啤酒撤架的同时,国内仍在标准和检测问题上争吵不休。当下尚未有权威部门对此作出定论,但相信不少消费者会一声长叹:“我们又中埋伏了!”
食品安全事关全民的根本利益,绝非儿戏。孙子云:多算胜少算,何况于无算乎!然而在明知隐患存在的情况下,维护国家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竟然不作任何防范,当危机爆发时,完全是临阵铸枪,被动应付,并且类似情况再三发生!孙子又云: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假如有关部门根本是“不知兵之将”,那么谁能保证不会有“夺民之命”的事情发生呢?
《市场报》 (2005年07月15日 第一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