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s ADVANCES

Trying to get rid of surfing, wasted too much time, any suggestion?.......................... 七宗罪?............................... 1,没有原则的政治;2,不劳而获的财富;3,没有理智的享乐;4,没有特点的知识;5,没有道德的商业;6,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7,没有牺牲的崇拜。............................................. 虽然这是圣雄甘地说老印的.......

Monday, December 19, 2005

剖析大陆及台湾以FPD产业为突破口的“追赶战略”

2005/12/15
  【日经BP社报道】在液晶显示器等FPD(平板显示器)产业,台湾已经追上来了!在台湾的身后,中国大陆的脚步声也清晰可闻。台湾和大陆厂商采取了以技术模仿追赶日韩的战略。吸收和模仿先进厂商的技术,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过程。问题是能否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出出创新技术。为此,就需要潜心学习先进厂商的“制造模式”和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态度对于以领先者自居的日本厂商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台湾遭到连番提问   2005年12月7日,为了向台湾企业宣传本公司主办的“FPD International ”展览会,在台北举行了一场说明会。会上,笔者发表了以《FPD的现状与未来》为题的演讲。   令笔者深感吃惊的是,演讲结束后遭到连番提问,且涉及内容广泛。“作为超薄电视,您认为液晶和等离子谁将成为主流?”“有机EL显示器何时才能进入真正的实用期?”“每个领域将会形成多大的市场?”这些问题还仅仅是个序幕。   在元件与材料相关领域,“背照灯光源未来的主流是冷阴极管,还是LED?”“背照灯将以什么的方式向LED转变?”“三星电子发表的不使用滤色器的方式能否成为主流?”“您认为滤色器将来会消失吗?”——接下来的这些问题更加深入。提问者表情非常严肃。一位背照灯厂商人士的提问让笔者感觉很有点儿逼问的架式。   更有甚者,坐在周围的3位政府人士就企业重组问题进行了连珠炮似的提问:“您认为台湾液晶面板厂商的数量是不是太多了?是否必须进行合并?如需合并的话,您认为应当采取什么合并方式?”   抛出这么多难题,各个回答实在难以招架。而对于笔者而言,最难回答的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就是“您认为中国大陆在液晶显示器技术方面几年会赶上台湾?”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想清楚到底什么程度才算是“赶上”。 1年或数年后将建成同一代生产线   2005年中国大陆已有2家公司投产了第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虽说当初在生产线的建设过程中费尽了周折,但2家公司均表示2005年内“综合成品率已经达到90%以上”,生产过程进展顺利。对于第5代来讲,也许可以说中国已经迎头赶上。不过,台湾厂商早在2年前,韩国厂商更是在3年前就已建成第5代生产线。   进一步讲,从采取追赶战略这一点来说,台湾在本质上和中国大陆是一样的。只是追赶的时间短。比如,台湾厂商比处于领先地位的日韩厂商晚一年才建成新的生产线。2001年第4代生产线(日本是2000年),2003年第5代生产线(韩国是2002年),2005年第6代生产线(日韩为2004年)开工。2006年正在规划第7代生产线。而三星电子已于2005年建成第7代生产线。是规律,还是规划,不管怎么说正好都是在1年后建成同一代生产线的。   在建设未知的新生产线时,领先厂商都是通过反复的摸索,逐步确立制造、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而台湾厂商是通过引进日韩厂商经过艰苦努力而实现的成熟技术,来发展FPD产业的。为此,必须了解领先厂商的技术内容与开发蓝图。甚至连笔者这样的媒体人士,都要拿出拼命的架势来打探消息,恐怕就是这种战略的表现。
日韩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追赶战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绝对无需自卑。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厂商就是采取追赶欧美厂商,韩国厂商则是采取追赶日本厂商的战略,紧追不舍,并最终在某些领域赶超上去的。   不过,虽说都是“追赶”,其实存在着几个发展阶段。《日经BIZTECH》在最近发行的《后手致胜法则》专集中,刊登了一篇名为《学习并赶超日本企业的三星电子30年的发展轨迹》的论文。作者Cho Du-Sop是一位韩国企业管理学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经营学院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业界著名的三星观察家。   Cho氏将追赶战略分为如下4个阶段:(1)仅从海外引进技术的“吸收阶段”;(2)通过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学习海外技术的“模仿阶段”;(3)通过改进所掌握的技术,独自进行新技术开发的“改良阶段”;(4)能够自主完成新技术开发的“创新阶段”。Cho氏指出,在亚洲除日本厂商以外,三星是已经迈入“创新阶段”的屈指可数的少数厂商之一。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甚至尚未达到“改良阶段”,而仅仅处于“模仿阶段”。 “模仿”的局限=技术创造的封闭   假如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其实,中国在“模仿”上拥有惊人的实力。无论是汽车、摩托车,还是家电产品,模仿商品层出不穷。据以“产品结构论”而出名的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弘分析,中国厂商的特点是通过仿制汽车等使用的专用零部件,将其转化为通用产品,放入商品目录中,再利用通用零部件的组合进行生产。也就是说,通过把具有整体结构的产品所用的专用零部件转化为通用零部件,转变成了开放结构。藤本将这种现象称为“向伪开放结构的改头换面”。   对于以模仿为出发点的伪开放产业结构,藤本指出产品的升级将会停止不前。即使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商希望利用自主技术开发优质产品,在价格竞争中也会输给那些不支付开发费而使用仿制通用零部件的厂商,并最终被市场淘汰。拿摩托车来说,其结果就是无法突破仿制本田原创车型的阶段,永远产生不了中国的自主产品。藤本称之为“技术封闭”,并且认为这是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要模仿,便要彻底地从精髓学起   要想从“模仿阶段”朝前发展,需要哪些过程呢?Cho氏在投寄给《日经BIZTECH》的论文中,作为三星能走出“模仿阶段”的理由,指出了如下3点:(1)通过引进看似过时技术的真空管技术,学到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基础;(2)建立了从零部件到完成品的垂直整合型业务结构;(3)将员工派到日本,彻底地学习制造工艺。尤其是在人才培育方面做了如下阐述。   技术学习和转移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工程师和一线工作人员等个人,知识与技巧逐步为个人所掌握。通过将个人大脑和手中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知识,使之扎下根来。由于实施了这种管理,使得三星没有停留在“模仿阶段”,而得以不断地向“改良阶段”和“创新阶段”发展。   也就是说,三星电子通过从根本上深入学习日本的制造模式,将其作为血肉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再让我们回到开头讲述的台湾话题上。从结论上讲,台湾要想真正地追赶,就必须学习日韩的发展历程,而不是学习表象的东西。台湾可能已经采取了这种深层次的追赶战略。   演讲结束后,笔者在与台湾的一位咨询师一同进餐时,双方交换了看法。据悉,这位咨询师对日本制造业如何成功开发新技术的个案研究颇有兴趣。比如,《日经电子》连载的《Tech Tale》和《日经制造》的《Document》栏目。其实,本公司已把这些个案研究的内容授权给这位分析师,该公司已经将其翻译成繁体字介绍给它的会员。据悉,已经将个案研究中所介绍的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观点,以及取得技术突破的过程作为研究参考。笔者认为,只要有这种学习产品制造观念的态度,台湾就完全有可能迈入“创新阶段”。 日本同样需要的“追赶精神”   回过头来,再说说日本。现已有人指出,日本的问题可能是,在韩国崛起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抱着亚洲唯一进步到“创新阶段”的国家的骄傲情绪,忘掉了追赶精神。松下电器产业前副社长水野博之在前面提到的《日经BIZTECH》第10期专集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模仿’才能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论文。水野在其中说到:最近几年,日本国内“追赶时代已经结束”的声音日渐强烈。(中略)然而,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很多业务仍处于追赶阶段。所以,在谈论“追赶休已”之前,最好先自问一声:“我们是否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追赶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岂止是创新,甚至连追赶都没有做好的企业不是很多吗?   话尽管不中听,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继续成为领先者就必须牢记追赶精神。(全文完,记者:藤堂 安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