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让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 10:37 财富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兆伦
看病难=看病贵
今年58岁的王玉坤,就住在一家中医院附近,在就近街道边摆个了报摊卖报补贴家用。王玉坤最近经常头痛,注意力也不集中,老伴让他去中医院检查一下,却被他训了一通:“你有钱烧的啊?这点小毛病还用去医院?休息两天就好了。”王大妈在帮他出摊卖报时,顺便到药店,在店员推荐下,帮他买了一盒治疗头晕、头痛的中成药,花了二十七块五毛钱。王玉坤一边服药,一边数落老伴不会过日子:“这么一小盒药就27块多,我得卖多少份报纸才能挣上来啊?”没想到,这盒药还没服完,他突然在一天凌晨昏迷在床,幸亏因为离医院近,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还绰湎铝税肷聿凰臁T谝皆鹤×?天,神智恢复过来后,王玉坤嫌在医院花费太高,坚持让老伴搀着拄双拐回了家。原来,他早期的头痛、注意力分散等症状,是脑血栓的前期征兆,如果早去就诊,完全可以避免落下偏瘫,提前出院也将影响他的恢复。
像王玉坤老人这样,“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是老百姓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像他这样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扛”成不治之症的,同样也是普遍现象。卫生部长高强在2005年7月1日作的报告中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高强认为这“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其实,近五成的群众应就诊而不去就诊,“看病难”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看病贵”。
医疗体制改革20年,有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成果”,那就是老百姓“看病难”的难题好像得到了破解。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2004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27万张,平均每千人3.1张(美国也不过每千人3.6张,邻国印度每千人只有0.8张),卫生人员总数525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1.5人(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2.7人,0.4人,0.2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万人。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也基本能满足国内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医院、卫生所、药店遍布城乡,加上交通发达、便利,报章、电视上“免费就诊”的广告直撞眼,打个电话医院的“免费专车”就上门接病号,老百姓想看病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即便如此,仍有近一半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这个数字触目惊心!是百姓们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吗?显然不是,因为中国不识字的农民也时常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挂在嘴头子上。大家有病不就诊,该住院不住院,是因为“看不起病”!
中国的药费太高了,医生、医托“忽悠”病人和家属的水平,敢与“赵大忽悠”比高下了,医院收费太乱、太离谱了,以至于百姓把药和医院、诊所看得比自己的病情本身还可怕了。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句“新俗语”,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20年的“贴身伴侣”。20年来,医改从一开始就是边改边吵,边吵边改。但近半成群众始终“不敢有病”、“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实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来看,只能证明一个不容争吵的事实阂礁牟皇恰盎静怀晒Α保蛐碛Ω盟凳恰笆贾胀κО堋薄?/p>
20年没摸清医改的门
医改到底“病”在哪里?让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罪魁是谁?“帮凶”又有几个?
中国的医改是一个庞杂的工程。在20年的改革历程中,这把医改的“手术刀”曾切到多个部门的神经,卫生、社会保障、金融、财政、价格和药品管理等部门都曾被牵扯进来,任何简单的论断都有失公允,而任何企图从模式或实施等单个方面,去破解医改失败迷局的想法,以及是否该弃“美国化”从“英国化”的争执,都只是盲人摸象。
“市场化”曾被视为中国医改的“救世主”,如今又被有些人责为医改失败的“刽子手”。其实,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医改的20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化只是医改推动者们在河水中摸到的一块“大石头”。可惜的是,在湍急的河水中,过河者却没有在这块“大石头”上站稳脚跟,被冲落入水并弄了个手忙脚乱,狼狈不堪。而另一些人却趁机爬到“石头”上,并顺利趟过了自己的“财富之河”
医改使无数医疗器械、药品供应、代理商一夜暴富。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正是无数个李益、王益、张益……在市场化的缝隙中游刃有余,靠高额回扣让药品、医疗器械过五关斩六将,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也将医药市场和医疗机构搅了个天翻地覆。再加上铺天盖地、真真假假的药品和医疗广告推波助澜,老百姓们看得起病的历史从此一去不返。
1985年医改正式启动。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这句话是将医改推向市场化的第一掌。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适值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各个行业包括卫生系统纷纷加入了“吃饭靠自己”的队伍,医疗系统为了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偏离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期间卫生系统内部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了钱眼里”、应该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地争论。但这都无法阻挡种种抬高药价、加剧医疗机构脱离角色使命的现象盛行,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日趋严重。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吹响。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迅速膨胀,也成为医改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动力之一。
直到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才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今天,实践还证明,医改以来推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对农村患者的保障力度不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北京打工的河北阜城某村村民贾二虎告诉记者,他女儿在一年前得了骨癌,虽然上了医疗保险,但对于治疗癌症的特效药,是不能报销的。而这一部分,恰恰是他们最大的支出部分。各种商业性的医疗保险,对于生大病的补助额度不大,并不能有效地承担起救助的任务,而且实际理赔的难度也让百姓对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兴趣不大。
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医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如此严重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关于“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言论,倍受媒体和公众关注,但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一句话,却为大多数人所疏忽,而这句话,恰恰是能够触及医改“病灶”的一刀:
“中国医疗改革违背了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葛延风和其他学者并没有向记者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高强部长也在对卫生部门做的自我批评中提到,卫生部门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不深,把握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规律里面一定包含着这样的内容: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好的;服务供给层面的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必然降低服务可及性和卫生投入绩效,必将导致服务价格攀升。也就是说,这个规律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律。将改革结果的评判标准定位于看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盈利,政府财政负担是否降低,以及平均千人床位数、执业医师数等数字性的东西,无疑违背了这个规律,老百姓也就只好无奈地面对“看病贵”。
回到基本规律上深化医改
渗透着“唯民”思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便不是医改应该遵循的方向,也应该成为将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医改必须抓住的绳子。这条从彼岸扯过来的绳子,至今可以让中国医改少走些弯路,少在河心“市场化”的石头上跌脚,更快地到达彼岸,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顺利破解。
据悉,医改新方案有望年底启动,将在2~3个中等城市谨慎试行。在有待国务院批准的新方案中,对确定保留的公立医院将建立严格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机构,强化管理效率。至于按区域规划可向社会资金放开的公立医院,国家也将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设定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方案提要中有这样的内容: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
这份新方案将要解决医改的“模式之争”,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老百姓“看病贵”是新一轮医改应该解决的难题中的重中之重,对这个顽疾,应该下猛药。致使百姓“看病贵”的因素是多个层面的,就像一个肿瘤患者还同时患有多种并发症,在切除这个肿瘤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并发症逐一对手术。而这正像一台大手术,除了卫生部这个操刀医生之外,还要其他部门当好助手。只有政府机构各个层面、各部门之间在利益磨合中寻找到最佳整合方案,这台手术才有望成功。我们期待着在新方案中能看到这样更具整体性视野和可行性方案的新思路。
相关链接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公费医疗开始实行了
《新民晚报》1952年6月29日
昨天本报第一版,登了一个好消息,说是从七月起,国家工作人员,生了病的,可以得到免费的医治。
大家知道,从去年起,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工人的医药问题,已经得到了照顾。现在,又照顾到生病的国家工作人员了。这种事情,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办不到;现在我们办到了,可见,我们的国家的进步是多么快呀!又可见我们新民主义的政治,是多么好呀!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办不到,我们很快就办到了呢?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才能够真正重视人民的生命。
斯大林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一切资本之中,最宝贵的又是最有决定性的资本是人,是干部。”保护人民的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建设的本钿,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对人民的健康素来非常关心。他不断指示大家,要团结中西医,办好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的健康。
这三年来,人民政府建立了很多的卫生基层组织;普遍替人民打防疫针、扑灭了好几种传染病;整顿个别医院,让它更好地为人民看病;培养很多医药卫生人员;生产大量的药品;这些工作都很有成绩。这是因为上面的工作好了,所以才能进一步办到公费医疗预防的制度。
当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只是开始好转,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的医院、医生、护士还大大的不够;所以我们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来。
目前还不能够由国家来替全体人民医病。这一回公费医疗的办法,还只能在工作人员里面实行。说到他们的家属和别的人员,还要等下一步解决。但是我们要晓得,免费为全体人民医病,在苏联早已办到了;只要我们加紧建设,我国一定也会办到的。实际上,就在目前,人民政府对于灾区和疫区,对于某种传染病,对于贫苦的老百姓,对于老根据地人民,对于少数民族兄弟,也已经做到免费医药的照顾了。
受了国家这样的照顾,我们应当怎样呢?头一件,就应当更小心地保护健康,要预防一切生病。如果以为有国家照顾了,就可以马马虎虎,不必预防,这就太对不起毛主席的关怀了。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兆伦
看病难=看病贵
今年58岁的王玉坤,就住在一家中医院附近,在就近街道边摆个了报摊卖报补贴家用。王玉坤最近经常头痛,注意力也不集中,老伴让他去中医院检查一下,却被他训了一通:“你有钱烧的啊?这点小毛病还用去医院?休息两天就好了。”王大妈在帮他出摊卖报时,顺便到药店,在店员推荐下,帮他买了一盒治疗头晕、头痛的中成药,花了二十七块五毛钱。王玉坤一边服药,一边数落老伴不会过日子:“这么一小盒药就27块多,我得卖多少份报纸才能挣上来啊?”没想到,这盒药还没服完,他突然在一天凌晨昏迷在床,幸亏因为离医院近,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还绰湎铝税肷聿凰臁T谝皆鹤×?天,神智恢复过来后,王玉坤嫌在医院花费太高,坚持让老伴搀着拄双拐回了家。原来,他早期的头痛、注意力分散等症状,是脑血栓的前期征兆,如果早去就诊,完全可以避免落下偏瘫,提前出院也将影响他的恢复。
像王玉坤老人这样,“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是老百姓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像他这样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扛”成不治之症的,同样也是普遍现象。卫生部长高强在2005年7月1日作的报告中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高强认为这“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其实,近五成的群众应就诊而不去就诊,“看病难”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看病贵”。
医疗体制改革20年,有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成果”,那就是老百姓“看病难”的难题好像得到了破解。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2004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27万张,平均每千人3.1张(美国也不过每千人3.6张,邻国印度每千人只有0.8张),卫生人员总数525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1.5人(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2.7人,0.4人,0.2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万人。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也基本能满足国内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医院、卫生所、药店遍布城乡,加上交通发达、便利,报章、电视上“免费就诊”的广告直撞眼,打个电话医院的“免费专车”就上门接病号,老百姓想看病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即便如此,仍有近一半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这个数字触目惊心!是百姓们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吗?显然不是,因为中国不识字的农民也时常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挂在嘴头子上。大家有病不就诊,该住院不住院,是因为“看不起病”!
中国的药费太高了,医生、医托“忽悠”病人和家属的水平,敢与“赵大忽悠”比高下了,医院收费太乱、太离谱了,以至于百姓把药和医院、诊所看得比自己的病情本身还可怕了。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句“新俗语”,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20年的“贴身伴侣”。20年来,医改从一开始就是边改边吵,边吵边改。但近半成群众始终“不敢有病”、“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实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来看,只能证明一个不容争吵的事实阂礁牟皇恰盎静怀晒Α保蛐碛Ω盟凳恰笆贾胀κО堋薄?/p>
20年没摸清医改的门
医改到底“病”在哪里?让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罪魁是谁?“帮凶”又有几个?
中国的医改是一个庞杂的工程。在20年的改革历程中,这把医改的“手术刀”曾切到多个部门的神经,卫生、社会保障、金融、财政、价格和药品管理等部门都曾被牵扯进来,任何简单的论断都有失公允,而任何企图从模式或实施等单个方面,去破解医改失败迷局的想法,以及是否该弃“美国化”从“英国化”的争执,都只是盲人摸象。
“市场化”曾被视为中国医改的“救世主”,如今又被有些人责为医改失败的“刽子手”。其实,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医改的20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化只是医改推动者们在河水中摸到的一块“大石头”。可惜的是,在湍急的河水中,过河者却没有在这块“大石头”上站稳脚跟,被冲落入水并弄了个手忙脚乱,狼狈不堪。而另一些人却趁机爬到“石头”上,并顺利趟过了自己的“财富之河”
医改使无数医疗器械、药品供应、代理商一夜暴富。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正是无数个李益、王益、张益……在市场化的缝隙中游刃有余,靠高额回扣让药品、医疗器械过五关斩六将,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也将医药市场和医疗机构搅了个天翻地覆。再加上铺天盖地、真真假假的药品和医疗广告推波助澜,老百姓们看得起病的历史从此一去不返。
1985年医改正式启动。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这句话是将医改推向市场化的第一掌。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适值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各个行业包括卫生系统纷纷加入了“吃饭靠自己”的队伍,医疗系统为了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偏离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期间卫生系统内部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了钱眼里”、应该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地争论。但这都无法阻挡种种抬高药价、加剧医疗机构脱离角色使命的现象盛行,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日趋严重。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吹响。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迅速膨胀,也成为医改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动力之一。
直到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才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今天,实践还证明,医改以来推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对农村患者的保障力度不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北京打工的河北阜城某村村民贾二虎告诉记者,他女儿在一年前得了骨癌,虽然上了医疗保险,但对于治疗癌症的特效药,是不能报销的。而这一部分,恰恰是他们最大的支出部分。各种商业性的医疗保险,对于生大病的补助额度不大,并不能有效地承担起救助的任务,而且实际理赔的难度也让百姓对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兴趣不大。
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医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如此严重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关于“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言论,倍受媒体和公众关注,但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一句话,却为大多数人所疏忽,而这句话,恰恰是能够触及医改“病灶”的一刀:
“中国医疗改革违背了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葛延风和其他学者并没有向记者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高强部长也在对卫生部门做的自我批评中提到,卫生部门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不深,把握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规律里面一定包含着这样的内容: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好的;服务供给层面的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必然降低服务可及性和卫生投入绩效,必将导致服务价格攀升。也就是说,这个规律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律。将改革结果的评判标准定位于看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盈利,政府财政负担是否降低,以及平均千人床位数、执业医师数等数字性的东西,无疑违背了这个规律,老百姓也就只好无奈地面对“看病贵”。
回到基本规律上深化医改
渗透着“唯民”思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便不是医改应该遵循的方向,也应该成为将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医改必须抓住的绳子。这条从彼岸扯过来的绳子,至今可以让中国医改少走些弯路,少在河心“市场化”的石头上跌脚,更快地到达彼岸,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顺利破解。
据悉,医改新方案有望年底启动,将在2~3个中等城市谨慎试行。在有待国务院批准的新方案中,对确定保留的公立医院将建立严格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机构,强化管理效率。至于按区域规划可向社会资金放开的公立医院,国家也将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设定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方案提要中有这样的内容: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
这份新方案将要解决医改的“模式之争”,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老百姓“看病贵”是新一轮医改应该解决的难题中的重中之重,对这个顽疾,应该下猛药。致使百姓“看病贵”的因素是多个层面的,就像一个肿瘤患者还同时患有多种并发症,在切除这个肿瘤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并发症逐一对手术。而这正像一台大手术,除了卫生部这个操刀医生之外,还要其他部门当好助手。只有政府机构各个层面、各部门之间在利益磨合中寻找到最佳整合方案,这台手术才有望成功。我们期待着在新方案中能看到这样更具整体性视野和可行性方案的新思路。
相关链接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公费医疗开始实行了
《新民晚报》1952年6月29日
昨天本报第一版,登了一个好消息,说是从七月起,国家工作人员,生了病的,可以得到免费的医治。
大家知道,从去年起,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工人的医药问题,已经得到了照顾。现在,又照顾到生病的国家工作人员了。这种事情,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办不到;现在我们办到了,可见,我们的国家的进步是多么快呀!又可见我们新民主义的政治,是多么好呀!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办不到,我们很快就办到了呢?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才能够真正重视人民的生命。
斯大林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一切资本之中,最宝贵的又是最有决定性的资本是人,是干部。”保护人民的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建设的本钿,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对人民的健康素来非常关心。他不断指示大家,要团结中西医,办好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的健康。
这三年来,人民政府建立了很多的卫生基层组织;普遍替人民打防疫针、扑灭了好几种传染病;整顿个别医院,让它更好地为人民看病;培养很多医药卫生人员;生产大量的药品;这些工作都很有成绩。这是因为上面的工作好了,所以才能进一步办到公费医疗预防的制度。
当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只是开始好转,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的医院、医生、护士还大大的不够;所以我们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来。
目前还不能够由国家来替全体人民医病。这一回公费医疗的办法,还只能在工作人员里面实行。说到他们的家属和别的人员,还要等下一步解决。但是我们要晓得,免费为全体人民医病,在苏联早已办到了;只要我们加紧建设,我国一定也会办到的。实际上,就在目前,人民政府对于灾区和疫区,对于某种传染病,对于贫苦的老百姓,对于老根据地人民,对于少数民族兄弟,也已经做到免费医药的照顾了。
受了国家这样的照顾,我们应当怎样呢?头一件,就应当更小心地保护健康,要预防一切生病。如果以为有国家照顾了,就可以马马虎虎,不必预防,这就太对不起毛主席的关怀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